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9989b33aa00b52acec7ca4e.png)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6a21ff1ba0d4a7302763a56.png)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梅贻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使清华大学在短短十年内由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通才教育思想;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大师论”思想以及学术自由的思想。
下面对这些方面一一探究。
1.通才教育思想“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
正是奉行这种思想,清华大学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卓越、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抗战时期,梅贻琦在代表作《大学一解》中理论地概括了这一思想。
梅贻琦认为在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梅贻琦《大学一解》)。
梅贻琦再《大学一解》中写道“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
他认为要想实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就必须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充分的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
大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
否则,“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大学一解》)梅贻琦自己提出了“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的问题,他回答说培养专才“固别有机构所在”,例如“大学之研究院”,各类“高级之专门学校”和“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等等。
依照梅贻琦“先通后专”的原则,清华的学生从第二学年起才进入专业领域,而在第一年实行通才教育,即大一年级不分系,文、理、法、工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都修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共计36~38学分,占总学分的27.2%~28.3%。
这样学生便能拥有较宽的知识面,为进行专深研究打下广博的基础。
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开始学习本院系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9c72e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0.png)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思想之初的若干派别及代表人物在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其代表的思想流派。
1.1 儒家思想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爱”、“礼”、“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孟子是孔子学派的继承者,强调人性的善良,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 道家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点,提倡人们顺应自然、放弃私欲。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心性的清净。
1.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和节欲等观念。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抵制战争,并提倡节俭与自卑。
1.4 法家思想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和权力的集中。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作用和执行,追求社会秩序的建立。
1.5 名家思想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性。
他注重政治道德和人的修养,以政治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
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探究2.1 人性观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和名家认为人性本恶,但儒家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性,名家则更强调政治道德。
道家和墨家则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人们放弃私欲,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2.2 政治观点古代中国思想家对政治有着不同的认识。
儒家注重政治伦理,强调君臣、父子等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道家和墨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少干预人民的生活。
法家则重视法治和权力集中,认为重罚伐以维护社会秩序。
2.3 社会伦理观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社会伦理也有自己的看法。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仪,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墨家主张兼爱和节俭,追求社会公平和节俭自律。
道家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2.4 人生观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追求人生的完美和和谐。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与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c8f50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d.png)
传承:名家思 想在中国古代 思想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被 后世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影响:名家思 想对现代哲学、 政治、文化等 领域也有一定
的影响
传承:名家思 想在现代学术 研究中仍然具 有重要价值, 被现代学者广 泛研究和传承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兵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影响:兵家思想 对中国古代军事、 政治、文化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 响,如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等。
传承:兵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军事、 政治、文化等方 面得到了广泛传 承和应用,如孙 子兵法、三十六
计等。
影响:兵家思想 对现代军事、政 治、文化等方面 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如孙子兵 法、三十六计等。
传承:兵家思想 在现代军事、政 治、文化等方面 也得到了一定的 传承和应用,如 孙子兵法、三十
六计等。
第六章
名家思想
名家学派邓析及其思想
邓析:春秋时期 郑国人,名家学 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名实相 符”,强调事物的本 质与名称的一致性
影响:对后世哲学、 逻辑学、语言学等 学科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邓析 子》,阐述其思想 观点和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 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韩非子及其思想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韩国人 思想核心: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政治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贵族政治 历史影响:对后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521ae721711cc7931b71647.png)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9776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8.png)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核心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爱”、“忠诚”、“孝顺”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正确的行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他强调人们应该彼此关爱,摒弃战争和争斗。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提出了很多工程技术的原则和发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道,人们应该返璞归真,摒弃功利和私欲。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自然”、“无我”等概念,强调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商鞅。
韩非子提出了“法治”、“严刑峻法”等重要原则。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国家统治的中心,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安定。
商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措施,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孙子和吴起。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强调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
吴起在战争理论和战术实践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家思想对中国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并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规范,人们才能追求道德和正义。
韩非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思想,主张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和公孙龙。
他们强调实用主义和灵活变通,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这些代表人物和思想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部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然而,他们都通过思辨和实践,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名家思想精髓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名家思想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ce0394e5551810a6f5248618.png)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
7
陶行知
“生活教育”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8
陈鹤琴
“活教育”:
1、“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二)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4
朱熹
(一)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二)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
孟柯(孟子)
(一)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三)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3
韩愈(韩子)
(一)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名家思Βιβλιοθήκη 精髓序号大家/名家
思想精髓
1
孔丘(孔子)
(一)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二)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60d9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e.png)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及其目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儒家崇尚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养成。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
儒家教育重视讲学育人,崇尚师道尊严。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为核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寻求真理和追求自身的完善。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主要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效益。
法家教育重视规范和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以及尊重社会权威和道德规范。
4.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侧重于培养军队中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
它强调忠诚、勇气、领导才能和服从精神等军事素质的培养。
5.医家教育思想:医家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
医家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6.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强调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的原则。
墨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
7.名家教育思想:名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名家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培养。
其他教育思想则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
这些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96a55d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5.png)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流派及其主张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和学派之间的争辩和辩论。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等。
每个学派都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观点,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大家及其主张。
儒家儒家起源于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成就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儒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倡孝道、仁爱、礼仪等,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制度,并强调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的等级和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关注个体追求内心自由和内心的平和,主张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中有很多韵味十足的名言,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上善若水”,都表达了从容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主张爱人无差别,提出了普世的爱和和平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德来教化人民。
墨家思想也提倡制度化的机构,追求公正和公平。
墨家的实践精神对于后世的民主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提出严厉而公正的法治和刑罚,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对于后来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兵家兵家思想强调军事战略和战争技巧,代表人物为孙子。
兵家思想主张以智取代勇战,注重科学策略和合理布局。
兵家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基石。
名家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名家强调人性本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良好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名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性的恶。
总结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和学派都有其独特的主张和观点。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从容自在,墨家强调爱的普世和和平的理念,法家注重法治和防止权力滥用,兵家强调军事战略和智取,名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制约。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c708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1.png)
诸子百家思想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涵盖了伦理、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核心思想是儒家“仁德”与以“礼”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需通过修身来达到德的境界,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与天下。
儒家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准则。
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教育,强调孝悌、尊师重道,对后世尤为重要,对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重视个体的修炼和内心的平静,在思想上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强调哲学智慧和修身养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大公无私、兼爱等伦理观念。
墨家追求“大同社会”,主张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建立和谐社会。
他们强调利他主义,主张“以兼爱为家”,反对个人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中国思想的社会伦理有重要影响,在儒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威的重要性。
法家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张以法治国、以威服人。
法家强调效率和实用性,主张“得人者得天下”,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思想强调言辞和辩论的能力。
名家注重辞章的修养和辩论的技巧,主张以言而论、以辩证为治,强调言辞的精细和辩论的准确。
名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大思想内容概括总结
![六大思想内容概括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a5f5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e.png)
六大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六大思想指的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六种主要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和名家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孝道、忠信和礼制。
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强调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并提倡以孝道为基础的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建立、家族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道”所支配,主张追求天人合一、心性的宁静,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的佛教、儒家等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行政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改革、国家管理体制建设和社会秩序维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墨家思想强调公义和兼爱,主张和平统一、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强调道德和公正,主张以公义的原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教育和社会正义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兵家思想强调防御、攻击和军事技巧,对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和军事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手段,主张通过军事力量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名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思想流派,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观点而得名。
名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能,强调个体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实现。
名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六大思想代表了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主要思潮和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a7ec118dd36a32d737581ff.png)
查成语,知历史,增智慧(4)
守株待兔 邯郸学步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滥竽充数 螳臂当车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自相矛盾 后生可畏 视死如归 东施效颦 无中生有 朝三暮四 郑人买履 ……
抄写“三十六计”的名称, 课外阅读《三十六计》。
说 儒家: 孔子 孟子
出
各 道家: 老子 庄子
派
代 墨家: 墨子
表 法家: 韩非
人
物 兵家: 孙子 孙膑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创始人
主要主张
其他代表 地位和 及主张 影响
儒家 道家
孔子 老子
“仁”、“德”、“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循循善诱”等
“道”(事物都有对立面并 能够相互转化)、“无为” (顺其自然)
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有教无类 2、 因材施教 3、循循善诱(启发性教育) 4、温故知新 5、不耻下问 等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注:孔子鄙视体力劳动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思想渊源 “礼乐”
“兼爱” “非攻”
“有教无类”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法治
“因材施教” “无为”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课堂探讨
• 百家争鸣的意义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 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221fb9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0.png)
法第 五
章
家 学 派
代表人物管仲、子产等
管仲:齐国名相,主张法治,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子产:郑国名相,推行法治,注重民生,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国 家
商鞅:秦国名相,推行法治,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韩非:韩国名相,主张法治,推行改革,使韩国成为战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国 家
先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秦
意输 赅入
时 的 你
阐的
和 述 正
观文
期 点 , 文 学 字 的 是 您 派 思 想 思 的
提 炼 ,
想
汇 报 人 :
XXX
请
家
壹 目
贰 儒
叁 墨
目
录 标
家 学
家 学
录
题
派
派
肆
伍
陆
道
法
名
家
家
家
学
学
学
派
派
派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儒第 二
章
家 学 派
创始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
孔子生平: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 年
主要思想:仁、义、 礼、智、信
教育理念: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
弟子众多: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 十二
核心思想仁、义、礼、智、 信
仁:爱人, 以人为本, 尊重他人, 关心社会
义:正义, 公平,公正, 维护社会秩 序和道德规 范
礼:礼仪, 礼貌,尊重 他人,遵守 社会规范
智:智慧, 理性,思考, 追求真理和 知识
核心思想名实论、形名论 等
名实论:主张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 符合,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中国古代的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42a0c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e.png)
中国古代的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与思想中国古代的名家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思想家,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论构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家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人性认知、社会秩序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思想传世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启迪。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名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特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构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美德的培养,提出了诸如“仁爱”、“中庸”等重要观念。
他认为,通过无私的仁爱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中庸的行为来达到人的完美与圣贤的境地。
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道教的祖师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自然法则的展现比人为的行动更加有效。
他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源和规律,通过顺应道的运行,个体和社会可以实现和谐与平衡。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注重人性的修养和追求,提出了“性善”和“立己达人”的思想。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追寻道德真理,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他在儒家思想中注重理性的思考和推理。
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主张君主专政,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思想和非攻原则。
墨子强调道德原则的普世性和非暴力的原则,主张通过兼爱和共荣来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和战争。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内容
![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64bc5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f.png)
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内容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了不起的“大先生”,中国教育界的名家们!先来说说陶行知先生。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这理念太酷啦!他可不是那种只在书斋里空谈的人,而是亲自走到乡村,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条件多艰苦呀,但陶先生不怕,他带着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让知识变得实用又有趣。
还有蔡元培先生,那可是教育界的大佬!他提倡“兼容并包”,让不同的思想在校园里碰撞出火花。
他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大家长,把北大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再说叶圣陶先生,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可大了去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生动,教孩子们怎么观察生活,怎么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感觉他就像一个亲切的老师,坐在你身边,一点点引导你走进文学的世界。
这些大先生们呀,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路。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可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是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梦想之火!稿子二:亲人们,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我想到的是孔子。
哇哦,那可是几千年前的超级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各地,他教大家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还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
就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是不是特别棒?然后是朱熹先生,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呐!他认真研究学问,把那些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方式讲给学生听。
为了教育,那可是费尽心思。
还有陈鹤琴先生,专注于儿童教育。
他觉得孩子们就像小花朵,需要用心呵护和引导。
他的教育方法充满了爱和关怀,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这些大先生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他们就像明亮的星星,在教育的天空中闪耀着,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
咱们得记住他们的付出,也要努力让教育变得更好哟!。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1e7139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4.png)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流派和学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家始祖”。
儒家思想强调对道德、礼仪、人伦关系、政治等问题的关注,提倡“仁爱”和“君子之道”,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才能使社会和个人得到改进和进步。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被誉为“道家圣人”。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顺应“道”的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比较少为人所知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思想以“兼爱”、“非攻”、“尚实”为核心。
墨家思想强调平等、博爱、公正和普遍的人类关怀,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共处和相互合作。
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比较特别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荀子等,思想主张重理论推演和理性分析,注重实用和经验,主张以统治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中心。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思想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鲁迅、李斯等,主张强调法律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依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系。
总之,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古代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被广泛地关注和运用,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遗产,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六大思想内容的总结是什么
![六大思想内容的总结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9a8ce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9.png)
六大思想内容的总结是什么六大思想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六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和名家思想。
这六大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礼制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君子行为和仁爱的实践。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仁、礼、廉、学等,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个人成全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内在自然的力量,追求宇宙的和谐和道的实践。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权力和规定的过度干预,注重个体内在的修养和自然的道。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理念,主张普遍的仁慈和公平,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产生。
墨家思想强调人道主义和互惠互助的价值观,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家思想以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为核心观点,注重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法治的强化。
法家思想主张健全严密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治理机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战争和军事战略的观点和原则。
兵家思想主张灵活机动、战略谋略和军备建设,对于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行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名家思想主要代表个体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在古代中国的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
名家思想强调个体的才华和学术成就,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六大思想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道德、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传统。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e5927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0.png)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我喜欢的教育名家及其重要思想
![我喜欢的教育名家及其重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3c1d99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0.png)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在我脑海中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所以在了解他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是杜威的高徒时,我特别讶异。
学成归国以后,他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和优厚薪水,来到了南京郊区的晓庄,建立了晓庄乡村师范学院。
在这里,他的学生是街上的贩夫走卒,是贫困人家的放牛娃,然而也就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因为教育,因为知识,因为老师,这些人打开了的一扇门,他们走向了更美好的未来,也走出了中国美好的未来。
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那么,教育公平就是给每个人一模一样的教育吗?公平教育的本质是适合,适合的教育要求老师们眼睛里面有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说,人像草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但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但是,有时候由于老师的不重视,一些学业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就像教室里的盆景一样,在角落里默默枯萎,假如真的给他们知识的土壤,爱的阳光,尊重的雨露,未必不能生根发芽,也许注定不能开出鲜花,但也能变成一个株茁壮的绿植来点缀生活。
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才是老师的必备品格,就像陶行知先生说,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人们常用蜡烛来比喻老师,我似烛光,
虽不能光耀天下,但愿以一己微言,以一己微力,以一颗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拳拳赤子之心,照亮他们人生前行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及其思想
战国时代,列国争雄,各种教育思想和主张此起彼伏,但是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家和法家。
但是后世对于儒家的尊崇似乎更为广泛,而儒家则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给出了明确的阐述。
他指出了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又提出“庶、富、教”,“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及“道之一的,齐之以礼”,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儒家德治理论的实质是把道德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它既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又是评价一个社会好坏的根本标准。
他认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享受,则是对道德的崇高地位构成挑战。
孔子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先进性,道德的提倡与历史的发展无关,任何时代都需要道德,但是认为国家的统治者过分致力于提高本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时,就该受到谴责,我认为这是狭隘的,在乱世之时,军事和经济实力显然是对
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的最好保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又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晶。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阶级思想渗入了各朝各代,但是孔子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
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
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
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产生种种疑问。
南郭惠子讥笑性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虽门下人品混杂,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孔子主张把官职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官职。
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这种教育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性,当然其狭隘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
这与现代很多家长的教育目的非常吻合,学习是为了仕途,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由其下一代来实现。
但是为官者只是学习学得好就可以吗?其才能与所学知识不是成正比的,更何况在古时还有一些官吏是要征战沙场的勇者。
当然其提倡的多学是非常符合当时以及后世的各类人的。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我想就算是到了今天很多仍然是启着重要的作用,孔子的很多教学思想也没有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改变而失去其意义。
关于其教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这样,
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一直是被当今教学说推崇的,学生程度不同,能力各异,各有特长,所以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第二,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是非常合适的,既能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第三,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
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第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也就是学以致用。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
却不能独立应对。
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对于社会上一些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辩驳。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对于我们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准教师来说,孔子的很多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学习和体会的。
教师,要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教师,要诲人不倦。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
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教师,要以身作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
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师,要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
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