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作者:张博文
来源:《体育风尚》2024年第05期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专门学科,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现在的学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对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一)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该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但部分高校存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现象,如: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不高,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比例失调,青年教师占比较小;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到中小学任教,但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如田径、篮球、排球、体操等内容都是根据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来设置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必然面临新课改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在学校、社会环境中进行体育教育的专业实践活动。

这是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重要环节。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为主。

而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和心理素质,将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同时,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大量的见习与实习,如果缺乏一个稳定且完善的见习与实习基地,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

(四)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

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不断地扩大规模,而体育师资却相对不足。

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毕业生选择了到其他单位工作。

加之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對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高校必须对当前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出新形势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体育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
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建设。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通过教学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运动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项目的动作特点和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

教师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让他们可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为此,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体育教师。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要求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新时代发展趋势下体育学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运动知识、技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高校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构建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越来越高,而教师教学质量却没有相应地提高,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体育教师,而体育教师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

如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学生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所以,高校应该积极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學校应该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在新时代下应该积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专业实践为载体,以拓宽视野为手段。

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类。

其次,要优化和调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势,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需要。

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合理安排相关课程,并在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师指导的环节,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并组织相关技能比赛。

此外,学校还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训环节中,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并做好课后总结和反思。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学校应该与当地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一定数量、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指导工作,并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质量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选题和答辩要求。


外,还要建立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制度。

学校要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或者教师指导不力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总结并给予相应处罚。

(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将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从理论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其整体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等,其中心理素质是学生能否胜任体育教育工作的基础。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

高校还应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增强自身对困难与挫折的抵抗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培养,使学生可以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七)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情况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体育教育专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拓社会体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大庆石化公司课题组,秦志滨,王为哲.新媒体在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应用途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4(4):81-86.
[2]张丽.“大数据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23-24.
[3]秦素粉,蒋涛.国内企业EAP的研究、实践与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4):147-149.
[4]宋超.融媒体背景下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新方式[J].智库时代,2020,0(2):53-54.
[5]李炜.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J].山西青年,2020,0(1):219-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