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备课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1分子热运动》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1分子热运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cf853479563c1ec5da71b7.png)
规则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
的事实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总结: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
演示实验二:液体扩散实验
3
扩散现象的条件?
无规则运动。
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跟物体存在的状态有关,气体扩散
的很对知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说明了什么?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物体时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3.1.1轴对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1.1轴对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704dcbb9f3f90f76c61b8a.png)
13.1.1 轴对称【教学目标】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2.经历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区别。
【教学准备】剪刀、已裁好的圆、矩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白纸,彩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师: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你知道怎么做吗?生:挪动第第一个数中的2根火柴,师:这不是火柴搭的,所以没法挪动。
学生茫然了。
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的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思维。
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尽可能多的丰富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观察特点、形成概念[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细心观察之后,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的共同特征。
并课件演示以下两个轴对称图形的重合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态过程。
[问题2]: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师生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符合对称特征的物体,并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即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3.练习: (1)我们学过的图形中,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设计意图:学生回忆学过的几何图形,比如线段、角、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并让学生折一折,看看各有几条对称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13.1分子热运动(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13.1分子热运动(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70a9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d.png)
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_______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3)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
2. 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cm。
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多少倍?3. 刮大风时尘埃在空中飞舞,对于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和一个分子差不多大小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尘埃分子C.它的直径大约为10-10m D.它是由许多分子构成的4. 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表明()A.分子间有间隙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D.分子间存在引力二、分子热运动5.春季,将密度大于水的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所示,静置20天后,现象如图乙所示,这是______现象,说明液体分子______。
相比春季,该实验进程在夏季会______(稍慢/一样快/稍快),原因是______。
6.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这是______现象,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________图放置最不合理。
7.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酒精擦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味B.脏水中有很多细菌在运动C.铁锅放久了会生锈D.室内扫地是,在阳光照耀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三、分子间的作用力8.如图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则示数将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
1平方根
![1平方根](https://img.taocdn.com/s3/m/7987fe21ccbff121dd368323.png)
小组合作 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
独立应用
合作完成
12345
- 260
0.00537
3 −1 1 与 的大小. 2 2
小组合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有理数,这时我们既可以用 “ a ”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一个与 a 的值接近的有理数替代, 于是可用计算器算出这 个数,但实际上, a 是一个无理数.
备课组长:张昱倩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P.R.Halmos
大连市第六中学数学组八年级上学习指导案
备课人:张昱倩
课题 学习 目标 课标 要求 重点 难点
1 课时 课型 新 日期 平方根( 13.1 平方根(3) 1.经历平方根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某些正数(完全平方数)的平方 根. 2.经历有关平方根结论的归纳过程,知道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 的平方 根是 0,负数没有平方根. 3.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平方根的概念. 归纳有关平方根的结论.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与 学生活动与 理解感悟 时间
一、巩固旧知 巩固旧知
填空:
(1)因为 1.7 =2.89, 所以 2.89 的算术平方根等于 (2)因为 1.73 =2.9929,所以 3 的算术平方根约等于 (3)(_______) =225; 师生互动,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2
2 2
, 2.89 = 即 ,即 3 ≈ (_______) 2 =0.16
; 复习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 2 (一)我们知道若 x =a,则 x= a 称为 a 的算术平方根,而满足条件的 x 还有一 好奇心 个负值,又该如何称呢? 引起学生思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考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f0c9b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d.png)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1节“从闪电谈起”,粤教沪版。内容包括闪电的形成、雷电的物理现象、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利用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等基本电学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雷电的形成和雷电的物理现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掌握了雷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答案:最终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3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5C。因为电荷的总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不变的,所以当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充电后,它们的电荷量之和仍然是8C。当它们接触后,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减少到0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增加到8C。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上《13.1必然事件与随机事件》word教案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上《13.1必然事件与随机事件》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7b02312b160b4e767fcfa4.png)
课题: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主备:裘剑卿课型:新授审核: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 通过具体实例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意义。
难点: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读一读:阅读课本P38-P40想一想:1.第47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最终在中国球员王楠与张怡宁之间展开。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思考如下事件:(1).冠军一定属于中国(2).冠军可能属于外国(3).冠军一定属于中国选手王楠问:在比赛开始之前,你知道它们一定会发生吗?一定不会发生吗?有可能发生吗?2.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吗?练一练:1.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是()A、没有水,人类就不可能生存B、今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二C、同龄的男生比女生高D、天空有两个太阳2.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A、当x是有理数时,x>0B、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C、后天下小雨,刮大风D、口袋里有两个红球,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新知归纳】1.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
2.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
3. 和都是确定事件。
4.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
【例题教学】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1)、小明这次数学测验考了98分,他决心以后每次数学测验都考满分;(2)、一年有14个月;(3)、13人中至少有2人的生日是同一个月;(4)、掷1枚正方体骰子,点数“2”会朝上;(5)、在地球上,树上的果子一定会向下落;(6)、某“免检”产品一定是100%合格。
(7)、如果a、b是有理数,那么a+b=b+a例2. 一只不透明的布袋,袋中装有6个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其中4个是黄色,2个白色,充分摇匀.(1)从袋子里任意取出1个球,该球是红色的是什么事件?(2)从袋子里任意取出2个球,取出的2个球都是黄色的是什么事件?(3)任意摸出3个乒乓球,猜猜会出现哪几种可能的结果?(4)请设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当堂训练】1. 掷2枚普通的正方体骰子,把2枚骰子的点数相加,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A 、和为1B 、和为12C 、和不小于2D 、和大于22. 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4c4b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0.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温度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夏天冰淇淋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得分子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分子间碰撞是随机、非弹性碰撞,遵循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布朗运动、蒸发等。
4. 随堂练习:(1)简述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画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示意图。
(3)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5.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超导体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七、作业设计1. 复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思考生活中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1-初识家庭电器和电路-教案
![13.1-初识家庭电器和电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b051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b.png)
13.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教案二、活动:观察手电筒三、活动:怎样使一个小电灯亮起来?筒1、组织学生观察自带手电筒2、利用挂图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1、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2、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3、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4、教师总结: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开关——控制电路通、断5、教师重复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断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生的现象,总结: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断路——因某一处或多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学生观察:1、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2、观察电池的安装;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及作用3、灯泡的安置学生阅读课本P60“信息快递”,熟悉连接电路的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和总结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通路、断路、短路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并会识别它们随堂练习:1.电灯、电铃、电风扇、电视机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都叫.2.不论电路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组成电路总离不开、、和这四种元件.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是,消耗电能的是,输送电能的是,控制电能输送的是.3.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4、电路接通时,电路中就有电流,接通的电路叫.电路断开时,线路中无电流,断开的电路叫.导线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的电路叫.5、指出下列电路图的错误:①②③6、画出下列元件的电路符号:①电灯②电铃③电池组④交叉相连的导线7、请画出图3的实物电路的电路图.图3。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0a0d8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2.png)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2. 掌握闪电的主要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 3. 理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二、教学准备1.课件:PPT演示;2.音频视频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你们见过闪电吗?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
2. 发现与讨论(10分钟)1.呈现闪电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并与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留意闪电的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噼啪声?3. 知识讲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PPT演示,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1. 闪电的形成:讲解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和对流的过程,以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2. 闪电的产生原因:结合大气层的特点和天气现象,解析导致闪电产生的各种因素,如云与地之间,云与云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等。
4. 主题剖析(15分钟)1.闪电的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总结闪电的主要特征,如形状、颜色、亮度、持续时间等。
2.闪电的危害:讲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危害电力设施、影响通信、引发火灾等。
同时,强调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5. 拓展学习(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闪电的有趣知识和实用防护方法,如躲避闪电的安全地带、室内避雷和安全用电等。
6. 梳理归纳(10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和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成几句简洁清晰的话语,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7. 小结与提问(5分钟)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并写一篇作文分享给同学。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5ee6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3.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师:授课班级:课节备课时间1课时课题授课时间13.1分子热运动课型教学方法新课实验、讲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本领.份子的热活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器材教学过程:备注: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XXX 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XXX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分歧的,不成入的,活动不息的原子构成。
今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份子构成的。
二、进行新课(1)份子和份子活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份子永不停息地活动着。
由于份子太小,目前尚无法间接观察份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尝试征象,来判断份子的行为。
13.1.2 线段垂直平分性质教案
![13.1.2 线段垂直平分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3029c5aaea998fcd220ed6.png)
XX 市XXX 中学统一备课用纸科 目 数学年 级八年级班 级授课时间 2020 年 月 日课 题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 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会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够确定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3.通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画法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画图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作图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方法和手【课前回顾】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探究新知】思考1: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不经过折叠,你用什么方法准确地画出它的对称轴?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两个图形的一对对应点,然后画出以这两个对应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了.思考2:由以上结论,如何用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21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C ,D 两点. (2)作直线CD. CD 即为所求.【应用新知】例1 下图中的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作出这些对称轴.尺规作图:利用所学知识点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1)如图,点C 在直线上,试过点C 画出直线 l 的垂线(尺规作图).(2)如图,如果点C 不在直线上,试和同学讨论,应采取怎样的步骤,过点C 画出直线 l 的垂线 ?(尺规作图)课堂练习 P64 练习1,2例3 课本P66 T10 如图,某地由于居民增多,要在公路l上增加一个公共汽车站,A、B 是路边两个新建小区,这个公共汽车站建在什么位置,能使两个小区到车站的路程一样长?练一练(P66第12题)如图,电信部门要在S区修建一座电视信号发射塔.按照设计要求,发射塔到两个城镇A,B距离必须相等,到两条高速公路m和n的距离也必须相等.发射塔应修建在什么位置?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例3 如图,△ABC的外角∠DAC的平分线交BC边的垂直平分线于点P,PD⊥AB于点D,PE⊥AC于点E.(1)求证:BD=CE;(2)若AB=6 cm,AC=10 cm,求AD的长.【课堂小结】1、说说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2、画成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的几种常见方法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https://img.taocdn.com/s3/m/2b9f3e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5.png)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教材定位】《读书:目的和前提》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篇课文,这篇课文是黑塞写作的一篇文艺随笔。
阅读这篇文章前,要通过搜集材料,了解黑塞的生平经历,了解到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这篇文章,就是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意义的一篇文章。
整篇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筛选提炼每一部分的核心观点,辩证地分析比较,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同时,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会。
【素养目标】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读书的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小我们就知道的一句良言,至今,还是否在践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黑塞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
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2.了解时代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13.1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备教案)-【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3.1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备教案)-【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0d8c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3.png)
13.1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备教案)-【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内容:超前思维适用对象:高二政治教学目标:1.理解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2.掌握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1.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2.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2.如何应用超前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材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是否经常看到那些神奇的新产品?你们是否想过这些新产品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2.导入目的:通过引入话题,让学生对创新产品的产生产生兴趣,为学习超前思维打下基础。
二、讲解正文(30分钟)1.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1)定义:超前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不仅考虑眼前的现实和目前的知识、技能,而是凭借洞察未来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野,积极构建未来。
(2)特征:①面向未来:超前思维总是面向未来,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并尝试去构建未来。
②全球化视野:超前思维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关注世界范围内各种现象和变化,做到跨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③开放性:超前思维要具备开放性,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积极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并通过创新把新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
2.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技巧(1)准确看待未来:超前思维要先准确地看待未来,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变化,做好未来的规划。
(2)利用想象力:超前思维要利用想象力,通过脑力活动,尝试编织一个未来的故事,发掘潜在的发展机会。
(3)应用成功案例:通过研究成功案例,寻找其中的创新思维,吸收创新思维的经验和教训。
(4)合作创新: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或解决问题,不断开拓创新领域。
(5)不断自我挑战:挑战自我,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新的事物和方法,不断创新和自我超越。
三、讲解结束后课堂检测(15分钟)1.简述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13.1熟悉流通加工的相关知识 教案《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3.1熟悉流通加工的相关知识 教案《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af80748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1.png)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掌握流通加工的基本概念、特点、主要方式及其应用。他们能够理解流通加工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其与生产加工进行比较,加深对物流活动的整体理解。
2. 应用能力: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分析具体的流通加工案例,理解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流通加工的概念和特点,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流通加工的主要方式及其应用,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流通加工的合理化措施。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流通加工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流通加工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流通加工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流通加工。
(4)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电是什么教案
![电是什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1e65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e.png)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学法、教法
教学环节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六、课堂标,让学生小结。
八、作业:课后练习册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集中学九年级物理学科教案
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备课时间:2011.10.25 主备人:葛兆迟上课时间:
在如图所示的各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小灯炮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了解冰箱内压缩机和灯泡连接情况的过程中,打开冰箱门后,根据看到
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可以断定压缩机和灯泡是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图4
、如图4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L1发光、L2不发光B、L1被烧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开灯”、“关灯”
.开灯是指断开开关,关灯是指闭合开关
指闭合开关
.开灯是指闭合开关,关灯是指断开开关
断开开关
、野营时,小红携带的手电筒不发光了,请你帮助找出原因。
1)请根据图18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将电路图补画完整。
2)写出手电筒不发光的三种可能原因。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陡沟中学九年级物理学科教、学、巩固案
课题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第 2 课时)
三、巩固提高
级训练
、如图所示是小亮设计的一个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当开闭合时()
4、一般家庭的卫生间都要安装照明灯和换气扇。
使用时,有时需要各自独立工
三、巩固提高
级训练
、如图所示是小亮设计的一个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当开关S闭合时().只有灯L1亮 B.只有灯L2亮
4、一般家庭的卫生间都要安装照明灯和换气扇。
使用时,有时需要各自独立工
陡沟中学九年级物理学科教、学、巩固案课题第三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第 3 课时)
S S
S
四、巩固提高
、在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这是采用了下列哪种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B.等效法C.建模法D.类比法
、电流表是测量大小的仪器。
电流表必须联在被测电路中;电流
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绝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
的两极,否则会损坏电流表或电源。
、下表是部分用电器的电流值,电器1、电器2、电器3可能是台灯、计算器或
所示,则电流表的小量程为
、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线完成.要求:灯泡L1与L2并联;
中的电流.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指针如图乙所示,则、下列有关电流表的使用,不正确的是(多选题)
S闭合时()
断开时,两个灯泡都发光,
)
陡沟中学九年级物理学科教、学、巩固案课题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第 4 课时)
、如图所示,已知两只灯泡
中(电流表或电压表)判断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已知两只灯泡
中(电流表或电压表)判断正确的是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