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第一单元1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英雄挥刀,文人泼墨。

你却刀笔合一,慷慨悲凉,被之管弦,皆成文章。

从青州发轫,三十万大军,犹如铿锵沉雄的诗句,浩浩荡荡,嘈嘈切切。

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萧萧,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烟升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云成
飞花,当三国的大幕沉重地合上,试问天下,谁是英雄?寂静处,唯
有你还在壮怀激烈,辞赋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赏美文
论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杰!
英雄,曹操也。

(有删改) 【课内挖掘】
陈宫义释曹操,然后随曹操一起逃亡。

曹操往吕伯奢家里投宿,却因一番误会而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屠杀,后来在路上遇见回家的吕伯
奢还不肯放过,及至后来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
天下人负我”,因此陈宫欲引剑诛之,可最终毕竟又犹豫不忍而作罢。

因此,陈宫这个人物可以说是被罗贯中塑造得接近完美了,不但大智,大义,而且大仁,大信。

因为有感于曹操的英雄气概,释放曹操,并
弃官与之逃走,见到曹操的过火行为又十分气愤,陈宫确实是值得赞
美的仁义君子。

上面的材料可以运用到“品质”“仁义”“诚信”“感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精彩运用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语,集中
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人,唯有学会感恩,感谢一切
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
乐。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个文段,阐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

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课外应用】
三国之“脸”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与哀伤
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

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

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公瑾,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与豪迈
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

杨修之死,你的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失天下人而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关羽,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与孤傲
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分永远在你脸上体现。

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

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

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城池,你擅自出城,终在魏、吴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上抒写情怀。

公瑾之脸——智慧与狭隘
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

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

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
……
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袭袭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

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

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源自2005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
【品读提示】本文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好的文学组织能力。

文章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表现了“脸”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的主题。

开头两段,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脸”的不同,代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性格品质的不同。

四个小节,四个小标题,清晰明确,点明四个主要人物的特征。

结尾两段,呼应前文,深化主题,“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今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恣.意(zì)骁.将(yāo)
惶遽.(jù) 风驰电掣.(zhì)
B.酒樽.(zūn) 羸.弱(yínɡ)
隐讳.(huì) 面面相觑.(qù)
C.思忖.(cǔn) 剑鞘.(qiào)
沽.酒(ɡū) 飞扬跋扈.(hù)
D.鞍辔.(pèi) 逃窜.(chuàn)
成皋.(ɡāo) 鸿鹄.之志(hú)
解析:A项,“骁”应读“xiāo”,“掣”应读“chè”;B项,“羸”应读“léi”;D项,“窜”应读“cuàn”。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
振有词
...,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
....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
....,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
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

解析:A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该词含有贬义,修饰对象不当。

B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C项,“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

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瞬间就消逝。

此处望文生义。

D项,“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

该词只能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事物。

此处没有弄清该词的适用范围。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B.一千多年来,曹操是一个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臣。

C.《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

D.近日,由江西人导演、全部取景于江西的励志电影《网络妈
妈》在全国各地热映,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部关注网瘾少年的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为“曹操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是一个”;C项,“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在“对这部”前加“观众”。

答案:A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种现象在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②《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
③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④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三国演义》书:“男儿不展凌云志,枉负今生八尺躯。


⑤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
⑥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
A.②⑥①③⑤④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⑥⑤①③④D.②⑥①③④⑤
解析:这段文字意在论述“《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其中②⑥是原因,①③是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中也存在着,注意“这种”“也”等提示语。

最后④是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

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

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

”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

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

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

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

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

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

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

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

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

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

”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

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

卓命牵出斩之。

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

后人有诗叹之
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唯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

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

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

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

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

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

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

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

”邕惧,只得应命而至。

卓见邕,大喜。

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

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

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

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

”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弒帝。

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

儒以鸩酒奉帝。

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

”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

”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

”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

”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

”儒催逼帝。

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

”乃大恸而作歌。

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恨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罢,相抱而哭。

李儒叱
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

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

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

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

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

卓气力大,两手抠住。

吕布便入,揪倒伍孚。

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

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

”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

孚至死,骂不绝口。

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回) 5.袁绍不仅逃过董卓的追杀,而且被封为渤海太守,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袁绍没有被杀,有多方面的原因。

注意分析当时的形势、人物所起的作用。

答案:(1)李儒的阻止。

李儒说“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2)袁隗在皇帝废立这件事上不拂逆他。

(3)周毖、伍琼的提议。

给袁绍官职,“以收民心”。

(4)董卓善听。

董卓肯听从他人的建议。

6.董卓废少帝时,群臣们的反应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董卓废少帝时,拔剑在手,命李儒读策废帝,“帝后皆号哭”,当时群臣的反应是“无不悲惨”,但慑于董卓,而不敢反抗。

仅有尚书丁管反抗,但惨遭杀害。

答案:“帝后皆号哭”,当时群臣的反应是“无不悲惨”,群臣中仅有尚书丁管反抗,愤怒高叫,“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但惨遭杀害。

说明当时董卓一手遮天,不容许有反抗的声音。

7.仔细阅读节选的文字,试分析一下董卓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董卓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可看出他粗暴、残忍,不顾他人性命;从作者的叙述中可知董卓干过种种倒行逆施的事。

但答题时要把人物形象概括全面,比如他善听他人意见、惜才等。

答案:董卓是个满怀私欲和野心的人。

他个性飞扬跋扈,暴虐不仁。

但是在大事上不独断专行,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在拉拢贤士这个方面,他对蔡邕的做法,说明了他的惜才。

三、语言运用
8.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

”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原著阅读的识记和复述的能力。

题目指向性较强,注意题干所问即可,不作字数要求。

答案: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

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

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意思对即可) 9.解说下面这幅漫画,概括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说时应该注意把画面内容描述全,把鸟儿的前后变化及原因介绍清楚即可,不要作评论。

阐释寓意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题时应做到语言简明、准确。

答案:解说:这幅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

寓意: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1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附赠材料
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
·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
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
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
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
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
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
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作为教师的你听了这些心里很不好受,此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你还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例子
面对学生常见的不当行为,我们已经探讨了一些冷静专业的应对方式。

从现在开始,希望你在不让学生发觉自己感情用事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生的不当行为,并记录下来。

这样将会帮助你在遇到教学问题时,更加注意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

这正是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让你以专业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过渡到以专业的方式应对具体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