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合集下载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 者 简 介 ] 冯 增 俊 (9 2 , , 南 琼 海 人 , 南 师 范 大 学 国 际 与 比较 教 育研 究 所 所 长 , 授 。 作 15 一) 男 海 华 教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使 科技 日新 月异 , 对人 的发 展提 出 了新 的要求 ; 另

这些 国家 和 民族独 特 的教育 问题 是形 成独 特 的教 育人 类学 学科 主题 的关 键要 素 。
方面 , 工业 化 大 生产 促 使 人类 建 立起 更 密 切 的
互 动联 系 , 育与 人 的发展 问题 盘根错 节 , 响到 教 影
美 国作 为 著 名 的世 界 文 化 熔 炉 , 使 教 育 中 致 存 在 着错综 复 杂 的 种 族 问题 和文 化 论 争 , 常常 成 为种 族 冲突 的导火 索 。这就 促成 了美 国文 化教 育 人 类 学从 一开 始就 以探 讨教 育 中的种 族 问题 为重 点, 强调 文化 分 析 。美 国教 育 人类 学 担 负着 倡 导 教 育 民主 、 决 战 后 经 济 发展 迅 速 与 文 化 价 值转 解 型 相对 滞后 所 引发 的各 种严重 社会 危 机 的时代 责
发 展 的大 事 。
( ) 一 现代 社 会是 教 育人 类学 学科 发展 的基 础
教 育 人类学 百余 年 的发 展 表 明 : 工业 革 命 开 启 的现 代 社会 是学 科 发展 的基 础 。正 是各 国不 同 的现代 社 会实 践形 成 了今 日教 育人类 学 的许 多 不 同的 分支 学科 。无 论 是 西 欧 的 哲 学 教 育 人类 学 , 还是 英 美 的文 化 教 育 人类 学 等分 支学 科 , 都是 特 定 的现 代 社会 和教 育 实践 的产 物 。它赋 予教 育 人 类学 多 样 的发 展历 程 和 形 态各 异 的研 究 方 式 , 从 而形 成相 应 的学 科 流 派和 分 支 学 科 , 建 起 独 特 构

中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一部力作——《教育人类学通论》评介

中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一部力作——《教育人类学通论》评介

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ofEducation)是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在借鉴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基础上,持续地推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

2017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编的《教育人类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通论》共由五篇二十一章六十九节构成,全书共60余万字。

2017年7月,滕星教授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向学界推介了《通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通论》是“按照知识逻辑结构编写的集大成成果,是一本全面、规范的教育人类学教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也有研究者撰文指出,《通论》是“中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一项开拓性成果”[2]。

鉴于《通论》在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对《通论》进行评介。

一、在内容设计上看,《通论》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通论》的成书得益于以滕星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

这个学术共同体既有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如北京大学的钱民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教授、南开大学的袁同凯教授和陈巴特尔教授,也有来自美国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ofNevada,LasVegas)、得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TechUniversity)的研究者。

多元化的学术共同体为《通论》的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奠定了基础。

从内容上看,《通论》的许多章节都是本土与世界的结合。

在此,笔者选择其中几章呈现《通论》在立足本土与放眼世界上的结合。

第六章标题为“国内外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

在这里,《通论》不仅就国外学校教育民族志(微观民族志和宏观民族志)研究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概要介绍和评述,还对我国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发展情况、关注焦点做了梳理。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类学 的理论 框架 、 概念 与 田野工 作 方法 , 主要从 文化 角度 , 析研 究教 育的 理论 与实 践 问题 。 分 多元文 化教
收 稿 日期 : 0 6 3 O 2 0 —0 —2
作 者 简 介 : 星 (9 2 ) 男 , 江 省 绍 兴 市 人 , 央 民 族 大 学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滕 15一 , 浙 中 博 主要 研 究 教 育 人 类 学 。 ① 本 文 主 要谈 及 中 国 大 陆 地 区 教 育 人类 学 的发 展 情 况 , 不 包 括 对 香 港 和 台湾 地 区 的相 关 研究 。 暂 关 于 西 方 教 育 人 类 学 的 发 展 情 况 謦所 荨 《 外 教 育 人 类 学 学科 历史 与 现 状 》 载 《 嗣 , 民族 教 育 研 究 》9 9 第 4期 。 19 年
教育 人类 学学 派 注 重 田野 工 作 , 承 了英 美 文 化人 继
基 本概 念有 “ 文化 传 承 ” “ 化 习得 ” “ 化创 新 ” 、文 、文 、 “ 文化 积淀 ” “ 化理解 ” “ 、文 、 文化 选择 ” 。 . 从文 等 第 三, 化 教育 人类 学 的视 角 出发 , 该 建立 文 化 多样性 是 应
顾 , 对 中 国教 育 人 类 学 未 来 的 发 展 进 行 了展 望 。 另 外 , 对 教 育 人 类 学 与 教 育 社 会 学 之 间 的 区 别 与 联 系进 行 了 并 还
比较 。
关 键 词 : 育人 类 学 ; 教 回顾 ; 望 ; 育社 会 学 ; 较 展 教 比 中 图 分类 号 : O 0 6 G4 一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X( 0 6 0 — 0 50 l 7 —4 3 2 0 ) 5 0 0 8

教育人类学讨论PPT

教育人类学讨论PPT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比较
报告人:方鑫
第一部分 概念分析 家庭教育文化一般指家庭对其成员,尤其是父母或 其他年长者对子女(下一代或晚辈)的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文化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制约 着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 造着孩子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表现。 家庭教育文化铸就了家庭的文化品位,孕育了家庭 的教育行为,决定着人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包办代替、严厉管制、 强迫教育。 •美国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 的教育采取放手而不放弃的方法进行。
家庭教 育观念 家庭教 育方式
第二部分 内容分析 不同的教育结果:
• 美国儿童:聪明,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有适应市场经 济的头脑、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 •中国儿童:与美国截然相反,独立性差、被动、胆怯、不懂得 交往技巧、怕苦怕累、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第二部分 内容分析
家庭 关系 教育 目标
家庭教 育内容
“权威型”与“平等型”的家庭教育文化
•传统的规范和压力给予父母更多的权威和特权 来管教孩子 。 •中国推崇反哺式循环模式。 •夫妻在权利上的平等决定了整个家庭关系的基 调,美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是自由、平等的。 •美国坚持接力式循环模式
家庭教 育观念 家庭教 育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 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 炼。
家庭教 育观念 家庭教 育方式
第二部分 内容分析
家庭 关系 教育 目标
家庭教 育内容
成“仁”与成“人”家庭教育文化比较
中国
重视结果,并且总是提出更 高要求
美国
重视过程,为孩子营造创造 的平台

论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论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论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摘要:对于生命有限的人而言,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概念。

人一生的整体发展中又存在很多的阶段特征。

发展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也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同步发展。

人是发展的对象,发展的直接目的是研究我国教育的问题,培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我们应该从人出生的起点开始考虑人的发展。

应该考虑从起点获得哪些品质有助于发展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论处于现实物质社会生活的何种阶段都保存对精神生活的继续追求并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所以这里的发展“人”特别强调激发人的好奇心和人在生活中应有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力,激发人的兴趣并进行培养,这是发展人的间接需要。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地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独特发展,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才会因为研究者和研究群体的显著变化而发展到新的阶段。

本文尝试从发展人的角度思考我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探索建构人的问题意识的方式,期待促进人的成长和生活的改善。

关键词:发展人教育研究问题意识中国的教育现象从原始社会的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教育现象的纷繁复杂化,教育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自我发展。

到当代为止,教育的各种测量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教育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动研究、田野实验研究等为教育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不断细化的教育学交叉学科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研究的范畴也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表面上我们的教育研究遵循着教育的内外在规律有序展开,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弱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没有提高。

怎样提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怎样树立问题意识,我认为不能只把问题意识停留在思维方式层面,而要追本溯源到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也就是幼儿阶段。

而问题意识的起点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交流对话活动。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1. 引言1.1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是中国特色学科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探索。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化、民俗、习俗、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学术交流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中,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涉及到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涉及23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宗教、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广泛领域。

通过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背景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突出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学术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支持,也为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本土化与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方向,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1.2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土化指的是将原本外来的学术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使其与中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地民族的问题。

国际化则是指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提升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本土化,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作出贡献。

人类学经典着作

人类学经典着作

人类学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第一阶段:1902~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The Gift by Marcel Mauss《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é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 Arjun Appadurai《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How I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 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 through Time ed. 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 Situations ed. 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经典导读目录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著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著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著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著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著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第四部分田野工作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著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著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著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著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著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秋山元秀著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著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著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著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著第四部分影视表现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著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著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

而言 ,教育人类学可以理解为教育学对广泛的人类
[ 作者简介 ]安富海 (9 1一) 18 ,男 ,甘肃庆 阳人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教育 发展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 程与教学论 民族教育研究
2 7
学说 的论证 。而 以教 育学为 目的的人类 学研究 则 明
确地认 为教 育人 类 学并 非 对 人 的一 般 学 说 的理 论 , 而是 要在教 育科学 范 围 内使 用人类 学观 察方式 以有 效地 说 明教 育学 问题 ,在教 育人类 学界 持这一 观点
育人类 学家有 充分 的理 由相信 ,在 未来 ,他 们将继
续 近几 十年来 这一 蓬勃 的事业 。所有 提 出教 育人类 学 理论 分析框 架 的倡导者 几乎没 有一 个人是 满意他 们 提 出的理 论 模 式 。 而 且 ,这 些 ‘ 模 式 ’还 会 旧 不 断受 到新一代 具有 在教 育人类 学领 域 中接 受更好
个 研究 领域 :以人类 学 为 目的 的教育学 研 究和 以教 育 学为 目的 的人 类学 研究 。一方 面 ,人类 学者将 教
行为 ;1 9世 纪 中 叶 俄 国教 育学 家 乌 申斯 基 首 次 提
出教育人类学 的概念 ;2 0世纪初美 国教育家休伊 特提 出倡 导用人 类 学方 法研 究教 育 ,蒙 台梭利 率先


教育人类 学的产生及发展
受 斯宾 塞 的社会 进化 论 的影 响 ,研究 美 国本土 的移
民教育 以及 实 行 移 民与 土 著 、少 数 民族 的 “ 同化 或 熔炉 ” 政 策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英 国人 类 学 家 马 林 诺 斯基 也批 驳 以智商 来 断言非 洲 黑人 天生低 智力 的 遗 传决定 论 ,批判 种 族 主义政 策 。这些 早期 的研 究

人类学毕业论文题目(503个)

人类学毕业论文题目(503个)

⼈类学毕业论⽂题⽬(503个)毕业论⽂(设计)题⽬学院学院专业学⽣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〇⼀五毕业年三⽉毕业⼆⼗⽇⼈类学毕业论⽂题⽬⼀、论⽂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写作与论⽂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300起,具体信息联系⼆、论⽂参考题⽬⼈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的⽣存本体论结构《⾦枝》与⽂学⼈类学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类学思想探析教育⼈类学硕⼠研究⽣培养的叙事研究不可穷尽的⼈类学知识试论⿊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类学思维范式创⽣的逻辑关联⽇本⼈类学三讲(连载之⼀)——中牧弘允在北⼤的演讲花⼉王朱仲禄审美⼈类学与⾳乐教育的⽥野调查⽅法之⽐较浅析⼈类学与电影电视纪录⽚积累与⽂化冲突——历史语境中的《⼈类学笔记》加拿⼤⼈类学:历史贡献与未来发展浅谈医学⼈类学对⾝体及⼼理健康的影响美术⼈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向怀尔弗⾥德·范·丹姆审美⼈类学理论研究⼈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类学研究之于“和谐关系”论⼈类学纪录⽚的⽂化内涵与品格迈向21世纪的中国⼈类学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类学意义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旅游⼈类学视⾓下的剑川⽯宝⼭歌会从影视⽂本窥探当代乡村⼥性精英的发展境遇——《⼥⼈的村庄》之⼈类学解读本⽂建构与⽂化想象——论本⽂⼈类学对⽐较⽂学研究的启⽰影视⼈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美国教育⼈类学发展历程及启⽰⽂艺⼈类学⽅法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形象——兼论⼈类学体系中艺术研究的视⾓及旨趣⼈类学的⽂化概念与⼈类学理论的发展岑家梧⼈类学艺术观研究克⾥福德·格尔茨对法⼈类学的贡献管理学和⼈类学的对话及发展:⼯商⼈类学的兴起从⽂化救险到娱乐⾄上中国⽂学⼈类学发展轨迹研究也谈⼈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及⼯商⼈类学的崛起⼈类学⽅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既是历史学的,⼜是⼈类学的——再读《雪球:汉民族的⼈类学分析》有感⼈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影视⼈类学的⽂化阐释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类学向度⼈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启⽰与思考艺术⼈类学的三种类型⼈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类学⾯向⽂学,背靠⼈类学——中国⽂学⼈类学2005年学术研讨会发⾔实录法⼈类学作为独⽴学科的诞⽣及其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怀尔弗⾥德·范·丹姆的审美⼈类学⽅法论研究对⽂化概念及⼈类学研究范畴的反思⼼理⼈类学的三⼤来源⾮洲⼈类学研究:希望与困难并存⼈类学⽂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从现代⼈类学到后现代⼈类学:演进、转向与对垒论⽂学史学的⼈类学范式及其演进⾯对世界的中国传统——⼈类学与中国传统漫谈构建⼈类学中国体系——访武汉⼤学朱炳祥教授⼈类学电影的美学特质⽂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实践论西⽅⾳乐史学⼈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法——兼及中国⼈研究西⽅⾳乐的⼏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艺术⼈类学思想研究重庆苗族习惯法的价值评价研究教育⼈类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类学专业委员会⾸届年会综述论⾳乐⼈类学学科名称:基于⼈类学与民族学关系的视界⼈类学中国乡村学派的崛起——《乡村⼈类学》献辞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中的若⼲问题斯宾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论3D技术与⼈类学纪录⽚的融合和⽽不同·⽂化⾃觉——“2014年中国艺术⼈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类学维度与限度⼈类学与民族学都应为⼀级学科美国学界相关艾滋病问题⼈类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及启⽰⼈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析威廉·哈维兰《⽂化⼈类学》的⽂化作⽤⼉童⼈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类学的⽂学转向——民族志书写的另⼀种思考“结构”的历史到历史的结构——⼈类学关于结构研究的知识谱系旅游⼈类学的建构与本⼟化研究西⽅后现代主义⼈类学评述发展⼈类学之“发展”概念与“幸福感”相关问题探析⼈类学特性三论西⽅⼈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我”试论在云南构建民族医药⼈类学的基础和优势艺术⼈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寻找⼈类学的⾃我论⼈类学⽥野的影视表达⼈类学进路与社会学进路:巴黎学派STS研究“⼤学科”语境下⾳乐⼈类学的学科属性再思考——兼及对学科命名问题的讨论中国⼈类学学科地位省思艺术切⼊→随缘选择→⽂化思考——论⾳乐⼈类学与艺术⼈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舞蹈⼈类学引论天真的⼈类学家与⼈类学的“天真”——民族志反思的反思加速发展中国⼈类学学科恢复以来的⼈类学研究——基于对中⼤⼈类学系博⼠论⽂的分析公共⼈类学:21世纪⼈类学发展的新趋势21世纪前后法国⼈类学发展趋势研究中西⽅纪录⽚创作中的⽂化差异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类学纪录⽚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斯平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渝派纪录⽚”代表作《进城》的影视⼈类学意义⽂化⼈类学与周作⼈的道德批判艺术⼈类学简史南部⾮洲⼈类学研究综述后现代⼈类学与⾳乐⼈类学⼈类学思维范式的⽣成⼈类学、现代世界与⽂化转型——21世纪⼈类学讲坛(第⼆届)会议综述事件·结构·历史之关系的⼈类学研究保罗·拉⽐诺和“当下⼈类学”进路⼈类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波多折⾏⾛在美学与⼈类学的边界之处——论审美⼈类学如何可能关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与地位问题科学技术⼈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英美法律⼈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论⼈类学纪录⽚中的⽂化反思及其传播价值课程的⼈类学基础研究纪录⽚创作中的分享⼈类学⽅法研究⼈类学纪录⽚《三节草》的价值研究戏剧⼈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影戏浅析“⼈类学中国化”的发展⼈类学的问题及其学科体系马来西亚本⼟⼈类学发展述评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上)——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下)——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从政治经纪⼈到发展经纪⼈——⼈类学经纪⼈研究回顾及展望论⼈类学研究范式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类学学科建设综述“⼈类学”课程教学改⾰的⼏点思考⼈类学的婚姻研究⼈类学藏族研究综述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化批评的⼈类学》⼈类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转向⾏⾛在⽂化思考的边缘——《甜蜜的悲哀》的⾳乐⼈类学随想⼭⽔云霓任观瞻——⼈类学学者访谈之⼆⼗⼋我的⼈类学情结探寻逝去的⽣活⽅式:历史⼈类学散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哈佛访学感受与学术史反思——⼈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九关于⼈类学本⼟化的⼏个问题的思考探寻中国⼈类学之根——由威廉·亚当斯《⼈类学的哲学之根》谈起马克思晚年⼈类学思想研究⼈类学纪录⽚《西藏⼀年》的价值体系研究论艺术⼈类学在舞蹈学中的应⽤1980年以来的中国⼤陆⼈类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与⼈类学的分离以及⼈类学发展的多元路径⾛向作为审美⽂化批评的艺术⼈类学研究民族志与作为过程的⼈类学:读英⼽尔德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上的演讲稿⾛向美术⼈类学视觉⼈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肖像摄影研究我国旅游⼈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年核⼼期刊论⽂为样本⽇本体育⼈类学研究进展论美学与⼈类学的关系中国城市⾳乐⼈类学研究现状思考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从派克到费孝通——谈费孝通忆派克对中国社会学、⼈类学的贡献语⾔民族学与民族语⾔学在⼈类学研究中的作⽤体育⼈类学概论⾛出低⾕──战后西⽅⼈类学摆脱困境对中国⼈类学的启⽰都市⼈类学三题技术的⼈类学审视马克思主义⼈类学略论纳粹时期德国的西藏⼈类学研究及其影响第⼆种⼈类学史——以徐杰舜教授“中国⼈类学者访谈录”为研究对象⼈类学的“普同”与“相对”苗族数理⽂化研究对中国数学⼈类学研究的启⽰论语⾔学对⼈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从公共⼈类学到⼈类学公众形象的建构⼈类学独⽴记录⽚的创作特征艺术史与⼈类学的对象⼈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业中的⽂化专家重演与超越——⼈类学的观点和⽅法对科学教育的启⽰新图形时代语境下的视觉⼈类学思考现代⽇本⼈类学的转型和发展⽂学的⼈类学与⼈类学的⽂学涵义辨析由记忆、想象与重构结合的整体性呈现:⼈类学对⾮洲形象的创造把基因分析引进⼈类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九⾳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关于“⼈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中国⼈类学研究50年回顾审美⼈类学:价值取向与⽅法抉择⼈类学与审美⽂化研究中国彝族⼈类学影视⽚述论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类学⽥野调查的关联试论语⽂教育的⼈类学观察⽅式⼈类学的历程与体育研究略谈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跳出原居民⼈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类学的⽴场、提纲与实践浅谈影视⼿段在⼈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回访的⾮⼈类学视⾓和⼈类学传统——回访和⼈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马克思晚年笔记和⼈类学的关系⽥野⼯作与艺术⼈类学、审美⼈类学学科建设定义问题:艺术⼈类学的需要影视⼈类学在延边朝鲜族⽂化遗产保护中的应⽤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类学思想⼈类学视域下的⾳乐研究来⾃厦门⼤学的⼈类学思考——访厦门⼤学⽯奕龙教授情怀·遭遇·反思:⼀位中国青年⼈类学学⼦的学科经历表述⽂艺学的⼈类学转向——来⾃中国视⾓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类学的批评与建设:基于⼈道主义的⽴场美国⽣态⼈类学研究述略论⼈类学的纠纷研究进路⼈类学对⾮洲的发现与重现⼈类学的东北研究断想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艺术⼈类学在当今中国——中国艺术⼈类学学会成⽴⼤会及⾸届学术研讨会侧记⼈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从“Representation”看⼈类学“表述危机”20世纪下半叶的⼈类学轨迹:理解⽂化——罗伯特·尤林和《理解⽂化》⼈类学⽥野调查的理论反思⼈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野考察⽅法及应⽤论⼈类学的产⽣和发展论弗莱⽂学⼈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关于教育⼈类学学科发展的若⼲思考——从教育⼈类学与⼈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浅谈科学技术⼈类学中质的研究⽅法的运⽤⼈类学与艺术学的互动论教育⼈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类学本⼟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英国⼈类学的传统与创新——以LSE⼈类学系为个案⾸届中国⼈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联席会议综述试论⽂艺⼈类学的理论维度⼈类学研究应该加强概念提炼——⼈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九⼈类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论我国设⽴⼈类学⼀级学科的必要性中国⼈类学西南⽥野⼯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中国⼈类学的海外视野中⼭⼤学⼈类学系⼈类学与国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续⼀)⼈类学·⽥野⼯作·教育研究——⼀个教育⼈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学⼈类学⼈类学要关⼼⼈类的未来——⼈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次旅游与⼈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类学的主题与哲学⼈类学——读欧阳光伟《现代哲学⼈类学》钱锺书与⽂化⼈类学阿来⼩说的⼈类学分析费孝通教育⼈类学思想探析霍贝尔的法⼈类学思想研论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学习研究的⼈类学范式:美国学习⼈类学的研究进路探析应该重视沈从⽂⽂化书写的⼈类学特征及其价值恩斯特·格罗塞和艺术理论的“⼈类学⽅法”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影视⼈类学的转向与发展经济⼈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类学的发展与展望遗失的解放性纬度——论霍耐特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类学关系的评价论⼈类学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与作⽤武术的⽂化⼈类学研究构想与展望——以“村落”为研究视⾓审美⼈类学:从边缘起步——访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学王杰教授在场、建构与“他者”伦理——从⼈类学视⾓看纪录⽚的“真实”⼈类学⾮西⽅理论范式构建的尝试——评徐杰舜《乡村⼈类学》历史⼈类学应从⽇常⽣活史出发全球⽂化视野的⾳乐研究——读《⾳乐⼈类学的视界》的启⽰浅议⼈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法中国⽂学⼈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及反思⾳乐⼈类学的研究视⾓及发展⾹港⼈类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论⼈类学视域下的典籍翻译策略研究⾳乐⼈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法探索民族学/⼈类学视野中的⽂化策划叙事:⼈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影视⼈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国外体育⼈类学述评论社会⼈类学研究⽅法在科学史中的应⽤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类学神话理论述评历史⼈类学简论中国⽂化⼈类学回顾中国⼈类学的现状及未来⾛向中国⼈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类学视野下湖南梅⼭武术的流变论边疆⼈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类学的研究进展“⼈的本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类学思想——从马尔库什与克拉德的争论谈起学术史视域下我国体育⼈类学的发展演进当“发展”遇见⼈类学——兼评《⼈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初探⼈类学⽚的研究⽅法——结构的⽅法浅析⼈类学电影的⼤众化传播⼿法⽅法论问题:⽂学的⼈类学转向——⾸届中国⽂学⼈类学青年学术论坛扎记⼈类学与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国家重⼤招标课题“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开题暨研讨会综述实践的⼈类学与⼈类学的实践者——读《⾏旅悟道——⼈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另外⼀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类学中的价值中西⽅动画视觉与⼈类学之翼“中国⽥野”中的⼈类学与民族学论影视科技促进民族学与⼈类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历史⼈类学与⼈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论乡⼟⽂学研究的⼈类学视野浅谈⼈类学与语⾔、语⾔学习和语⾔教学⽂学和⼈类学的视野融合——⽂学创作的⽥野体验和⼈类学的诗意表达创建中国旅游⼈类学学科刍议⽂学⼈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试论中距理论对⼈类学研究的影响淮阳泥塑的⼈类学探析记录正在消失的⽂化—⼈类学纪录⽚初探别开⽣⾯——试论⼈类学与医史学科的交叉应⽤企业⼈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学⼈类学的中国历程“主体⼈类学”概念的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影视⼈类学作品属性研究艺术研究与⼈类学关系初探全球化与地⽅化语境下的中国⼈类学本⼟化⼈类学与⼤众传播学——站在传播学的⾓度看作为⼤众传播学基础学科之⼀的⼈类学与⼤众传播学之间的关系⼈类学世纪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医学⽂化⼈类学引论⽂化抗战与民族救亡:抗战时期的中国⼈类学研究⽂学⼈类学视域下的铁穆尔写作研究整体论:哲学⼈类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英美应⽤⼈类学与公共⼈类学之历史、争论与发展实践的科学⼈类学:中国⾃然科学史研究的新路径——以中国体质⼈类学史研究为例2013年度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前瞻⼈类学的中国与中国的⼈类学浅论审美⼈类学中国化及其意义影视⼈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影视⼈类学影⽚拍摄中的伦理问题从《圣经·创世纪》看⽂学⼈类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题学与⼈类学关系之考辨艺术⼈类学的西⽅语境与中国实践⾳乐⼈类学研究的⽅法论意义中国⼈类学的学术⾃觉与全球意识浅析⽣态⼈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空间认识论视阈下的⽂艺⼈类学论教育⼈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法2001年《美国⼈类学家》学术观点综述⼈类学视野下的⽂学⼈类学(上)基于贵州⽩裤瑶“蚕丝⽂化”⽥野调查的影视⼈类学阐释俄狄浦斯的美学与⼈类学救赎西⽅⼈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史⼀位⼈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类学思想探究医学⼈类学视野下的中医体质学探析论⼈类学纪录⽚的结构⽅法和研究⽅法的辩证关系⼈类学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论桂学研究的⼈类学理论与⽅法论基础——桂学研究⽅法论研究之⼀论当代⽂学的⼈类学转向论中国教育⼈类学的⼏个根本问题审美⼈类学导论⼈类学与美学⼈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访客家学者周建新教授⾳乐⼈类学研究中的舞蹈⼈类学视⾓——约翰·布莱⾦对舞蹈⼈类学的研究与贡献⼈类学引领管理变⾰略谈汉译《⼈类学历史与理论》对多位⼈类学家的误解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类学需要的⼤视野中国⼈类学电影创作实践历程与⾰新打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的《⽂学⼈类学教程》⼈类学研究⽅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龙藏戏调查为例⼈类学⽥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关于⼈类学中⽥野⼯作的⼏点研究⼈类学的本⼟视⾓——评潘年英《在⽥野中⾃觉》历史是⽂化——历史研究的⼈类学转向探索⼈类⽂化:从“⾮我”反观“⾃我”——谈⼈类学研究对民族法学研究的启⽰⼈类学与公共卫⽣:理论与实践⼈类学⽣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法⼈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范式与超越:⼈类学中国社会研究关于⼈类学的⼀点思考源头活⽔:⼈类学的理论学习与⽅法论意义谈⽣命科学与⼈类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现代化背景下⼈类学的进展与反思中国妇⼥⼈类学研究管窥⼈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类学纪录⽚中的“把关”原则云南的民族学与⼈类学:历史与现状我迷故我在美术⽹络社区的⼈类学研究⼈类学影⽚的新视阈“看”与“被看”:⼈类学电影主体间性关系探究中国体育⼈类学转向应⽤性研究之探讨“灾害”、“灾难”和“灾变”:⼈类学灾厄研究关键词辨析“世界⽂学”与“⽂学⼈类学”——三论当代⽂学观的⼈类学转向⼈类学⼩说初探科技⼈类学:⼀个发展中的交叉领域——基于国内科技⼈类学的个案分析学科互动:民俗学与⼈类学⼈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式旅游⼈类学:旅游学与⼈类学的交叉渗透列维—斯特劳斯⼈类学思想的形成——兼论卡西尔⽂化哲学的⼈类学影响欧美⼈类学电影发展史论时空的教学意蕴学科互动:论中国⼈类学的学科地位⼈类学转向与⽂学⼈类学——第⼗届中国⽐较⽂学年会⽂学⼈类学专场会议综述中国⼥性⼈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去殖民化的设计与⼈类学:设计⼈类学的⽤途法律⽂化制度的新视⾓:法律⼈类学略谈中国⼈类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史研究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类学研究西部⼤开发与应⽤⼈类学应⽤⼈类学纵横谈——访谢剑博⼠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狼图腾》的⽂化⼈类学解析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从⼈类学的视⾓看纪录⽚的⽂化意义⽂化现象的逼视与衡量——论李安宅对中国⽂化⼈类学的开拓情感⼈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类学与发展:⼀个两难的话语体育⼈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特征及发展趋势——纪念胡⼩明教授逝世⼀周年经济⼈类学的新议题与新发展——基于对新版《经济⼈类学》的阅读理解论马克思对⼈类学哲学世界观的构建⼈类学的灾害研究如何呈现——兼评《泥⽯流灾害的⼈类学研究》当代德语⼈类学⾯临的⼏个问题“传媒⼈类学”辨析⼈类学之路是靠两条腿⾛出来的——新时期⼈类学研究省思论多样性的现代含义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建构“抢注”中的中国艺术⼈类学——兼及⽇本的艺术⼈类学研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艺术⼈类学述论⼈⼝⼈类学若⼲理论问题——基于与民族⼈⼝学的⽐较分析⽇本的经营⼈类学中西⼈类学⽐较分享⼈类学述评浅析影视⼈类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类学空间视⾓的⽂化遗产研究从⽂化⼈类学到历史⼈类学论⽂化⼈类学和审美⼈类学的联系西⽅法⼈类学研究的特征和历史舞蹈视觉⼈类学研究发展研究:⼈类学的历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台湾⼈类学——1965年以来台湾⼈类学史述论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类学应⽤研究为例⼟家族⼈类学中的⼥性研究评述中国社会学和⼈类学的百年发展与互动“虎⽇”的⼈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影视⼈类学⽚的应⽤新⽅向关于影视⼈类学的研究对象、⽅法与基本原则——兼评《影视⼈类学概论》⽂学⼈类学:历史·概念·语境·⽅法——⽂艺与⼈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向⼈类学——⼈类学学者访谈之⼆⼗九我的⼈类学之路——⼈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2000年:国际⼈类学的中国年——在国际⼈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北京中期会议开幕式上发⾔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类学的新发展⼈类学本⼟化探讨中的共识——读《⼈类学本⼟化在中国》随感⼈类学应该⾛向⼈民⾛向社会──“⼈类学⽥野⽂库”总序⿊⾐壮⼈类学⽥野考察历史使命之探究──《⿊⾐壮的⼈类学考察》绪论新时期⼈类学发展⾛向分析。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密的相关 , 也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的学术传统 和外部环境有着重要关系。教育人类学研究得到长
教 育人类 学是 由教育 学 和人 类学 相互交叉 而形 足发展 和快速 进展得 益于 2 世 纪 8 0 O年代初 我 国实
成的一 门边缘、交叉的综合学科。美 国学者休伊特 行 的改革 开放政策 。 也就是从 这一时期 开始 , 国的 我
化或“ 熔炉” 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学家马林诺斯 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 , 加深该领域的 基批驳以智商来断言非洲黑人天生低智力的遗传决 相关 研究 ,也需 要汲取 跨学科 的研究方 法与理 论知 定论 , 判种族 主义政策 。 些早期 的研究者 主要批 识 的补充 与完善 。 文对近 3 年 来我 国的教育人类 批 这 本 O 评 了学校 忽视 学生 的文化 背景 和民族性 ,认 为在学 学研 究 历程加 以梳理 ,重点探讨 了教育 学与人 类学 校教育 中要对 民族文 化教 育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 由教 跨学 科 、 交叉 研究 的 中国经验 , 合在我 国本 土化 的 结 育 学 者 和 人 类学 者 所 进 行 的 这些 尝 试 性 跨 学 科 研 实践 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以及对今 后发展 中所要加 以
究 ,在世 界范 围 内掀起 了教育学 与人类 学结合 进行 关 注的议题进 行 了深层探 讨 。
研究的序幕,这也是催生教育人类学这门学科产生
的基 础 。
我 国的教育人 类学研 究发端 于 2 世 纪 8 0 0年代
中期 。 最初是 一些学者提 及教育人类 学 的相关 概念 ,
教育人 类学作 为一 门学科 , 我 国始 于 2 纪 如台湾学者詹栋梁 的《 在 O世 教育人类学》 18 )随后有 (96 ,

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_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_巴战龙

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_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_巴战龙

第3 6 卷第 2 期 □ 2 0 1 4年3月
V O L. 3 6 N O. 2 □ MA R. 2 0 1 4
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
— — — 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 海 路, 陈学金/问 , 滕 星/答 □ 巴战龙 ,

[ 摘 要] 中国教育人类学学 科 快 速 发 展 并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就 。 作 为 学 科 发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 , 滕星教授指出 , 中国教育人类学目前仍 处 于 “ 初步学术化” 的发展阶段, 但正在 展历程的亲历者和促进者 , 迈向组织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 并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多、 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和学科知识的积 该学科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进入 “ 井喷式发展 ” 的黄金时期 。 累, [ 关键词 ] 民族志 ; 学科建设 ; 学术文化 ; 学术共同体 教育人类学 ;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9 1 2 . 4 [ 6 7 3-8 1 7 9 2 0 1 4 0 2-0 0 8 9-0 7 C A [ 1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项目编号 : 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 教育人类学的理论、 方法与应用 1 1 Y J C 8 5 0 0 0 2 * 基金项目 : ( ) 研究 ” 批准日期 : 2 0 1 1-0 5-1 0
8 9
特点 、 理论和方法等 , 教材体系则是 传 递 学 科 知 识 的 保证 ; 五是学科 的 研 究 范 式 、 理 论 流 派 和 研 究 方 法; 六是学科研 究 史 。 一 个 学 科 如 果 追 溯 不 了 历 史 , 说 明这个学科的学术化水平并不高 。 就 教 育 人 类 学 而 它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六十 年 左 右 , 中国是在 言, 当然, 零星的研究可以追 2 0 世纪 8 0 年代中期之后,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话 寻到民国时期 的 边 疆 研 究 , 只能从 2 我们 0 世纪 8 0 年 代 中 期 之 后 算 起。 目 前, 还没有一个完 整 的 教 育 人 类 学 的 学 科 史 著 作 面 世 , 陈学金的博士论文梳理了中国教育 人 类 学 的 历 史 发 展, 一旦出版之后将有助于学科的 专 业 化 , 弥补学科 史研究的空白 。 以上是我对判断学科是否 “ 学术 化 ” 提出的六个 标准 。 十年前我 认 为 教 育 人 类 学 还 处 于 一 个 “ 初步 阶段 , 但 是 十 年 后 的 今 天, 从这六个指标来 学术化 ” 看, 我认为它还是处于这样一个 阶 段 。 第 一 , 我们的 研究队伍还不 是 很 壮 大 ; 第 二, 相 对 于 其 他 学 科, 研 第 三, 学 科 领 域 还 不 是 很 明 确; 究成果还不是 很 多 ; 第四 , 学科体系 和 教 材 建 设 正 在 初 步 形 成 中 ; 第 五, 学科研究范式 和 理 论 流 派 刚 形 成 , 还没有发展起来 形成独特的标 志 ; 第 六, 研 究 方 法 正 在 普 及 当 中, 还 没有系 统 完 整 的 教 育 人 类 学 方 法 专 著 出 版 。 所 以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教育人类学 仍 处 于 “ 初步学 说, 术化 ” 阶段 , 正在向组织化和专业化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进 军。 巴: 美国著名教 育 人 类 学 家 凯 瑟 琳 · 安 德 森 - 列维特主编的 《 教育人类学 : 全球学 习 与 学 校 教 育 民 族志研究指南 》 于2 这本书对全球主要 0 1 2 年 出 版, 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人类学发展情况 作 了 比 较 全 面 的 描述和评论 。 其中由欧阳护华教授 执 笔 撰 写 的 第 十 雨后春 笋 : 中国大陆的教育人类学与民族志” 一章 “ 中对中 国 大 陆 的 教 育 人 类 学 发 展 情 况 作 了 专 题 介 重点介绍了您和您的团队的工 作 , 并给予了很高 绍, 的评价 。 您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在国 际 教 育 人 类 学 界 不断提升的地位和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是怎么看的 ? 滕: 这个问题应该从这几个方 面 来 看 : 一是学科 倘若说中国教育人 发展和中国 国 力 的 提 升 。 首 先 , 类学对国外学 界 有 所 影 响 , 那么首先这个学科要达 到一定的发展程度 , 能引起国外学 者 重 视 , 这是一个 基本的前提 。 经过 3 我认为中 0 年学界的不 懈 努 力 , 国教育 人 类 学 的 本 土 研 究 已 经 获 得 很 快 很 大 的 发 展, 很多成果已经面世 , 引起了国内 和 国 外 学 界 的 重 视 。 更重要的是 , 他们之所以关注 我 们 , 跟中国国力 的提升有密 切 关 系 。 本 来 我 们 在 汉 语 学 术 圈 玩 , 他 们在英文 、 德文和法文等学术圈玩 , 外国学者基本不 懂汉语 , 所以 这 两 个 学 术 圈 基 本 没 有 交 集 。 随 着 三 , 引进来 ” 学术交流的频率和程度都在增多加 者的 “ 深, 所以 西 方 学 者 也 逐 步 了 解 了 中 国 的 相 关 研 究 。 二是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 某种 学 术 研 究 要 想 引 起学术界重视首先得有一定的时 间 积 累 。 回 顾 中 国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正是 教育人类学 3 0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这些历史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 还 有 就 是 学 术 空 在当代社会 里 , 只 有 一 个 人 的 研 究, 一个学术团 间, 队的研究 , 抑或 是 一 所 大 学 的 研 究 , 都 不 能 成 气 候。 所以 , 教育人类学从早年作为一个 冷 门 , 很少有人关 一直到后来非民族 注或者只有民 族 院 校 的 人 关 注 , 院校也开始关 注 , 现在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和机构 已经分布在全国许多大学里了 。 研 究 队 伍 的 空 间 分 布是非常重要 的 , 不仅包括国内分布还包括国外分 布 。 随着时间的 积 累 和 空 间 的 布 局 , 中国教育人类 现在北京 学对国际教育 人 类 学 界 的 影 响 就 增 大 了 , 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 学 、 西南大学、 西北 师范大 学 等 很 多 重 点 大 学 都 在 做 教 育 人 类 学 的 研 究, 甚至东北师范大学 、 陕西师范大 学 和 北 京 邮 电 大 学都设立了民族教育学院 。 三是 与 国 际 接 轨 。 如 果 没有与国际接 轨 , 闭 关 锁 国, 汉 语 圈 玩 汉 语 圈 的, 英 文圈玩英文圈的游戏 , 这不利于学科发展 。 从2 我们国家实行“ 引进 0世纪9 0 年 代 开 始, 走出去 ” 的学 术 交 流 机 制, 我们有一些学者到西 来, 方学习 , 把西方教育人类学的知识 引 进 来 , 比如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其龙教授和 台湾的詹栋梁 教 授 、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志坤博士把德奥 的 教 育 人 类 学 引 进来 , 樊秀丽研究 员 到 日 本 学 习 , 黄 2 0 1 0年出版了《 。我是 2 济口述史 》 0世纪9 0年代到美国去接触到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前主 了美国教育人 类 学 之 父 , ) 任斯宾德勒 ( 教授和国际教育人类 G e o r e S i n d l e r g p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 学 系 奥 格 布 ( 学先驱 、 J o h n ) 教授 , 并与奥格布教授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 O b u g 我曾指导我的学生王婧 的学术研究 工 作 。 回 国 后 , 对奥格布进行过专门研究 ; 在2 与美 0世纪9 0年代, 国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西雅图华盛顿 大 学 的 班 克 斯 教 ) 授( 进 行 了 密 切 的 学 术 交 往。 前 两 年 J a m e s B a n k s ) 教授 又指导学 生 朱 姝 博 士 对 班 克 斯 ( J a m e s B a n k s 的学术思想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我目前正在指导我的 学生彭亚华和周兰芳用文献统计学 方 法 分 别 对 美 国 ( 的《 人类 学 与 教 育 季 刊 》 A n t h r o o l o a n d E d u c a - p g y ) ( 和英国《 民族志与教育》 t i o n Q u a r t e r l E t h n o r a - y g ) 这 两 种 期 刊 进 行 研 究。 当 我 们 h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p y “ , 引进来 ” 的 同 时, 也得“ 走 出 去” 比 如 说 几 年 前, 我 和我的学生巴战龙 、 马效义到美国开 “ 少数族群教育 , 肯定性政策国际研讨会 ” 最近我也 到 美 国 的 宾 夕 法 尼亚 、 华盛顿大学 、 马里兰大学等几 所 美 国 高 校 做 讲 座, 对中国的系列教育人类学研 究 进 行 介 绍 。 因 此 ,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董娜,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进入学习型社会,教育学与异域科学之间的交融创新,催生了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

教育人类学,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为应对纷繁复杂的人类学习与教育问题,经过跨学科和多学科历练,生成了超学科范式;在文化哲学“身体—社会—心智”融合实在观下,以哲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为深层基点,广涉邻域学科,凸显出复杂性、多维度及动态性等超学科特性;在具体人类教育活动实践中,围绕“完整教育”,赋予人类行动关怀,并巧用超学科范式审视新型共通问题,综合异域科学的方法技术,深挖真实的数据资料,以达成教育生活理想的升华,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人类学方法论;超学科范式;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或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和其他定性研究激增,甚至开始主导教育研究发展。

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复杂新型共通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教育人类学,跨越了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学科壁垒,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超学科范式(Transdisciplinary Paradigm )。

自教育人类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其关怀人类完整教育的行动研究特征逐渐聚焦,随之关照共通问题簇的洞察视阈特性和发展超学科方法的技术特色则开始凸显。

②这样,快速发展中的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亟须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能性辩护。

本文拟梳理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兴起、概念、方法与启示,以期助力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教育人类学超学科范式的兴起教育人类学这一术语,肇始于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Ushinski ,K.D.)的著作,其后经学科化发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项目编号:BHA180125)的研究成果。

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移 民 教 育 时 , 如 何 当 就
实 施 少 数 民 族 教 育 政 策 和 减 少 土 著 青 少 年 的 学 业 失
败 , 数 民族 的 同 化 或 “ 炉 ” 策 等 系 列 问 题 。受 少 熔 政
种 族 主 义 的 影 响 , 国 著 名 人 类 学 家 马 林 诺 斯 基 和 英 博 厄 斯 在 二 战 期 间 用 人 类 统 计 等 方 法 研 究 儿 童 教 育 及 教 育 与 社 会 的关 系 , 驳 以 智 商 来 评 判 非 洲 黑 人 批 天 生 智 力 低 的遗 传 决 定 论 , 而 批 判 种 族 主 义 政 策 。 进 博 厄 斯 的 学 生 R.本 尼 迪 克 特 提 出 并 力 证 教 育 具 有
早 却 兴 起 于 美 国 和 德 国 , 国 学 派 和 德 国 学 派 也 是 美
( . Ki a1 在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人 类 学 专 业 开 设 s T. mb l )
目前 世 界 上 教 育 人 类 学 流 派 中最 重 要 的 两 个 学 派 。
2 0世 纪 初 美 国 教 育 家 休 伊 特 (E. He t) 最 早 L. wet 把 人 类 学 引 入 教 育 研 究 , 倡 用 人 类 学 方 法 来 研 究 提
高教论 坛 21 0 0年 9 月第 9 期
Se . 01 N o 9 p 2 0. . Hi e gh r Edu a i n Fo u c to r m

研究 生论坛 ・
教育人类学在 中国的发展及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宏 宇
( 广西 民族 大学 民族学 与社会 学学 院 , 西 广 南宁 50 0) 3 0 6
范 。 因 而 国 内 学 术 界 大 部 分 学 者 把 1 5 年 召 开 的 92 由 斯 坦 福 研 讨 会 看 成 是 促 使 教 育 人 类 学 形 成 制 度 化

教育学的教育传统

教育学的教育传统

教育学的教育传统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它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教育传统。

教育传统是指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学术观点、理论体系、教学方法等共同认可的基本思想和做法。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教育传统相继涌现,对教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传统古代教育传统以儒家教育为核心,具有显著的思想性和德育导向。

儒家教育强调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主张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以身作则、师者传道、德育为先。

这一传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

二、近代教育传统近代教育传统是指从近代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

近代教育传统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教育学,它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为基础,注重科学性和实证性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这一传统对于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教育传统当代教育传统以多元化和跨学科为特征,涉及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和专业。

其中,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当代教育传统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倡导多元智能教育、情绪智力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新理念和新方法。

这一传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传统独具特色,既受到了古代儒家教育的影响,也吸收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成果。

中国教育传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教育关系,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传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五、教育学的发展与创新教育学的教育传统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教育学创新的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理念,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提出新的思考和观点,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教育传统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近代以及当代的各种教育思想和实践。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学的定 义 “ 仍无 定 论 ” 而 且 西 方 各 教 育 人类 学 学 ,
派对 学 科 的 概 念 都 未 能 作 出 较 为 理 想 的 表
述 。 ” … 这种 不 确 定 性 和 多 样 性 特 征 , 固然 为学
科 发展 昭示 了异 常 宽 广 的前 景 , 以 使人 类 学 家 可
对一 门 尚处 于 发 展 或 不 成 熟 状 态 的学 科 来 说 , 确 的学 科 定位有 助 于使 它“ 目的地 从 其他 明 有 学科 中分化 出来 , 即努 力 通过 自行 隔 离 实 现 自 亦
主 ” m’ 一 般 性 的 意 义 上 , 以 认 为 , 门 学 。 在 可 一
不同看 法 。这 有 助 于 推 动 对 教 育 问题 的 深 层 探

我 国教 育 人 类 学 的 学科 性 质
讨, 也符 合人 文社 会 科 学 之 间 的“ 动 性借 用 ” 流 的 趋 势和 潮 流 。 考 虑到 大 多数社 会 科学 学 科 _( [ 4嘲 J 门类 的实 际 现状 , 我们 并 非 一定 要 在 学 科 定 义 上 获得 学界 的 共 识 。但 不 容 置 疑 的 是 , 于 学科 定 关
育 理 论 发 展 的 时代 性 转 型 和 教 育 品 质 的 提 升 。
[ 关键 词 ] 教 育 人 类 学 ;
[ 图分 类 号 ]G 0— 3 中 4 0
学 科 性 质 ; 学 科 定 位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7 7 ( 0 8 0 —0 3 文 0 1 18 2 0 ) 1 0 5~0 7
准 和学科 本 身 定 位 不 清有 直 接 的关 系 。因此 , 厘 清教 育人类 学 的 学 科 性 质 和 学科 定 位 , 在此 基 并 础上 彰显其 学 科 精 神 , 于 教 育 人 类 学 的 学 科 发 对

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

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

[ 键 词] 教 育 人 类 学 ;学 科 发 展 ;学 科 建设 关 [ 图 分类 号] G 4 —5 ;G 5 中 00 6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7 —79 2 1 )40 0—4 文 645 7 (0 0 0 —0 60
发 ,从 哲学 的高度研 究教 育 的理 论与实 践 问题 。 以美 国为代 表 的文化教 育人类 学 中的教育人 类
21 0 0年 7月
当代 教 育 与 文 化
Co e po a y Edu a i nd Culur ntm r r c ton a t e
J 12 l u. o O
Vo12 No. . 4
第 2 第 4期 卷
中国教 育人 类 学 的学科 发展 和学科 建 设
滕 星
人类 学 ( nhooo y 是一 门全 面 研 究 人 及 A trp lg ) 其文化 的学科 。它 研究 的一 个重要 方 面是人类 群 体 的文化传 承与 文化学 习 、文 化交 流与 文化 发展 。教 育学 作为专 门研究 如何 培养 人类下 一代 问题 的一 门 学理论 学派 ,继 承 了英 美 文 化人 类 学 的 理论 框架 、 概念与 田野调查 方法 ,并用其 研究 教育 的理论 与实 践 问题 ;多元文 化教 育理论学 派则从 英美 文化人类
性别 、年龄 、身体 与智力 差异 的 、乌托 邦似 的国家
与全球 多元文 化社会 。文化 教育 人类学 的研究 范 围 主要包 括少数 民族教 育 ( 括移 民教育 和土著教 育 包
相互 交叉并 通过科 际整合 而形成 的一 门综 合性边 缘 学科 ,其核 心研究领 域是多 民族 国家 的少数 群体 教 育 ,包括少 数 民族教 育 、乡村教育 、移 民教育 、多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剖析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中国教育学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教育客观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论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价值摘要: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中国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并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统一整体的灵魂。

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教育客观世界,是教育学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构筑教育学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因此,需要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

目前,许多学者关注到了教育学概念的科学性问题,但大多数学者只是停留在对教育学的“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建设性不足,批评性有余。

尽管对教育学的主要概念进行语言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将教育学的概念研究仅仅局限在语言分析,而不关心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不分析教育学的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实践经验,不研究教育学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就会大大降低教育学的价值和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

我们认为,建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及其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创新,使中国教育字逐步地真正地走向成熟,走向实践,走向世界。

一、建构中国教育学迫切需要科学概念目前中国教育学的概念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生成机制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概念模糊、概念片面、生造概念、简单移植概念,造成教育学领域的思想混乱,具体表现在:1 概念主观色彩过浓。

缺乏客观性科学概念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自身存在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它既是对真实教育世界的反映,又体现着作为认识主体的教育学者的创造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形成过程表达了从真实教育世界抽象化为教育概念的符号世界的逻辑线路。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一、定义:人种志(英文为Ethnography)又译为民族志,源于人类学,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表达,即是一门表达文化过程的科学。

〞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展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展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

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表达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

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展资料收集,即进展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展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普遍认为最初由坎普尔在1 807年提出,其根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即人类学家深人某一原始民族或异族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研究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者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一个用于各种情境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法〕、访谈和其他常见的问卷法;个案描述、比拟法、归类法二、特质:人种志研究适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田野工作是人种志必不可少的一道研究程序与方式,而参与性观察是人种志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人种志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人种志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并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支持而成为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人种志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它要求研究者进人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内容提要:教育人类学在西方有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进化和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也在迅速崛起。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吸收西方学科发展的成果,重视教育实践的要求,但不可盲目套用文化派强调种族冲突和哲学派偏重于健全人格的研究,而应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把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主题,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为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特点的科学。

教育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的一些概念①到目前每每言及研究必谈叙事研究和实地参与观察等方法的运用。

②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如不在正确的教育人类学主题框架之下,就不可能达到鞭辟入里的科学剖析和遵循规律的有效应用。

所以,明确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科学主题,既是关系正确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发挥学科功能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事。

③一、教育人类学是特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其学科主题的确立是否与作用社会发展相一致。

教育人类学在西方的崛起,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运动,人的主体性日益确立,人的发展日益重要,教育如何适合新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多元社会的崛起,需要教育人类学这种具有更综合、更深刻功能的跨学科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审视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认识,参与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致力于创建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这就表明,正确把握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代社会是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基础教育人类学百余年发展表明,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正是各国不同的现代社会实践形成了今日教育人类学的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无论是西欧的哲学教育人类学,还是英美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等分支学科,都是特定的现代社会和教育实践的产物。

它赋予教育人类学多样的发展历程和形态各异的研究方式,从而形成相应的学科流派和分支学科,建构起独特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

1、大工业决定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及学科性质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的开基之石和基本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一方面工业化生产促使科技日新月异,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工业化大生产促使人类建立起更密切的互动联系,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盘根错节,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但其他学科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最终促使教育人类学发生。

可见,教育人类学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社会教育问题达到不可协调下出现的新解决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人类学与工业化有着内在联系,必须为工业化服务,致力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

2、社会实践决定学科发展方向教育人类学最早兴起于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工业最强国,是由于迅猛发展的工业化使这两个国家面临教育与人发展上的大问题,从而催生了这一学科。

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不同的工业化实践向教育提出了不同的问题。

例如,美国工业化迅速,移民剧增,教育上多元文化碰撞强烈,教育家休伊特于1904年和1905年先后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中的种族因素》等文章,倡导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教育问题,从而形成文化教育人类学;而20世纪之际德国在科技发展推动下,人的主体性被忽视,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用哲学方法探讨和解决人的健全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如阿·胡特的《教育人类学的本质和任务》、格尔曼娜·诺尔的《关于人类的教育知识》等,从而诞生了哲学教育人类学这一新的流派。

3、新科技革命确立了学科的学术地位二战后,世界高新科技急剧发展,民族交融加速,人类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以及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70年代经济危机等,这些新社会实践促使教育人类学发生重大转型,使之在70年代发展成为独立学术地位的新学科。

可见,社会实践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又为发展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新视角。

(二)独特社会实践形成特定流派的学科主题考察可见,目前世界上不同教育人类学流派,例如最重要的有两大流派:即以美英等国文化教育人类学派和以德语系国家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流派,都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实践体系所决定的。

这些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教育问题是形成独特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的关键要素。

美国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熔炉,致使教育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种族问题和文化论争,常常成为种族冲突的导火索,这就促成了美国文化教育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以探讨教育中种族问题为重点,非常强调文化分析。

美国教育人类学就担负着倡导教育民主,解决战后经济发展迅速与文化价值转型相对滞后所引发的各种严重社会危机的时代责任,特别是以反对种族隔离、民族歧视,倡导和谐发展为重点来建构特定的学科主题。

由于种族主义作用,使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 Malinowski,1884-1942)和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在二战期间用人类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批驳纳粹的遗传决定论观点;博厄斯的学生、著名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提出美国文化中教育的三大功能:传递文化、转变或过渡以及改造文化功能,力证教育具有“建立和打破”社会秩序的力量。

而著名人类学家M·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7)提出文化适应三种主要形式来说明人类进化与教育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揭露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代沟及心理冲突的根源,指出新社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德语系国家重视哲学的思辨理性,随着柏林大学的创办,德国科技日益发达,人们日益担忧科学主义与封建制铁蹄统治下对人性的摧残,因此很自然地把获得健全人性作为教育人类学至高无上的主题。

这一社会实践就成了建构哲学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的最肥沃的土壤和思想根源。

H·罗特(H.Roth)出版了两卷本《教育人类学》,强调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心灵和精神变化,通过探索人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来制定完美的教育目的和方法。

A·弗利特纳(A.Flither)则在他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强调从教育角度综合分析人的发展,从而阐明关于人的经验科学成果,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以上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源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任务这一事实表明,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直接参与教育实践,探讨教育问题,服务教育实践的重要学科。

不同的教育人类学流派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实践的产物,因此特定的文化和教育实践,是建构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的最关键要素。

(三)确立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体系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发展的新社会实践,促使自教育人类学产生之日起,都在建构以不同方式应用人类学原理和方法来施行对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体系,为推进人类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考察目前教育人类学形式各异的不同流派,无论是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与教育问题研究,还是强调班级中的教育行为,或注重人的健全发展,都必然是坚持这一研究体系。

文化教育人类学主要以欧美及亚太等国家学者为代表,注重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从跨文化、跨种族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促使人的发展。

斯平德勒(G.D.Spindler)对文化教育人类学的重要贡献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与人发展的研究上。

他主编的《教育与人类学》(1955)、《教育与文化过程》(1974)、《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1982)三大文集,就是施行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教育科学决策产生了极大影响。

哲学教育人类学以德语系等欧洲国家的学者为主要代表,注重运用哲学人类学原理,从阐释、模塑健全人性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其间也积极施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德国博尔诺夫(L.Bollnaw)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人类学的论著,他的《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察方式》、《教育人类学》都属力作,他不仅首次通过跨文化研究了教育过程中非连续性对人发展的影响,还对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中人与时空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当代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建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新走向,教育人类学在面临的新时代挑战之下,其学科主题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突出整体人类教育发展当代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特征是从种族间教育问题到个体与群体间教育问题。

教育人类学早期的学术表现是关注种族间发展中的教育问题。

由于工业革命后种族在受教育上的差异就成了种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多元化社会中民族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日益紧密联系,由此就造成这一时期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教育日益卷入人类发展的各种事务当中,使教育人类学从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中得到新的启示,开始关注教育的原有生成性的内在本质,即教育的基本特性。

他们开始研究什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

因此,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与作为族群的人的发展的教育问题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文化上分析种族或民族和个体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人类学早期应对种族冲突的研究方式。

在那时,多数教育人类学家都偏重研究原始人群、少数民族部落等非主流文化,与社会发展主流教育相距太远,未能对现代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的反应。

中国台湾詹栋梁的《教育人类学》④基本上以介绍西方,特别是德国哲学教育人类学为主,而台湾近年涌现的一批研究者也基本沿袭原来的研究思路;中国内地庄孔韶和李复新及滕星也开展了有关研究,但也主要以介绍西方为主,并加入部分对边远地区和落后人群教育问题的人种志研究,读之有新启发,但仍失于缺少高层次的本质把握而难以引发进一步的探索,更难以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来阐明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功能。

⑤二战后,由于教育与社会作用进一步加强,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对教育进行新的探讨,促使教育人类学开始从研究教育与民族发展问题转向研究族群发展与整体人类发展的教育问题。

因此,推进研究范型转向从文化生成性角度研究族群及整体人类发展与教育的问题,探索教育发展的本性,为具体教育现象的研究提供有利的理论坐标系,就成为当代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学特征。

(二)突出主流文化和现代教育发展即教育人类学研究正在从早期重视考古研究和原始部落或弱势群体教育转向当代都市为主的主流教育。

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主要受特定社会发展的制约,当教育实践的历史任务发生变更后,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的主题选择也必然发生相应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