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

合集下载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教育分析与应对措施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教育分析与应对措施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摘要: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指学生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

校园中学生打架斗殴行为危害大,影响坏,屡禁不止。

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惯,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中身边的同学带来了人身危害,严重的危害社会。

因此,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可以采取提高应对攻击性行为的能力,对攻击者进行有效地干预、教育以及控制,减少或避免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分析应对措施一、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1、因生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

(1)生理性攻击行为:部分学生产生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

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大部分属于这类情况。

(2)失控性攻击性行为:由于学校中有些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对读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

当社会上某事物产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诱惑力时,他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2、因心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1)挫折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挫折容易导致人的攻击行为。

在学校中,凡是爱打架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没有什么特长和特殊才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受到挫折,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归因偏差性攻击性行为。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归因导致人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

学生因为归因的偏差,使之经常对他人的行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消极理解,如把别人的手势或言语、眼神看成是有敌意的挑衅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攻击性行为,从话不投机演变为大打出手。

3、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1)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探讨了攻击性在青年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攻击性的概念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征,然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高外倾性、低宜人性和高神经质性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学生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攻击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关系、启示、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暴力犯罪事件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引起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攻击性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关人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攻击性的表现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表现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影响攻击性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攻击性表现上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相关教育及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攻击性性格小学生行为特点和对策分析

攻击性性格小学生行为特点和对策分析
见 的案 例 中一些 小学 生 , 尤 其 是 男 同学 的 嗜 好 就 是 欺 侮 别 人 ,如 上 课 时 揪 一 下 前 面 女 生 头 发 ,起 立 时 把 旁边 同学 的椅 子拿 开 , 别 人 路过 身 边 时 把 脚 伸 出 ,
绊 倒别 人 ,他 在这些 伤 害 他 人 的行为 中获得 一种快 乐 。 当 他 伤 害 别 人 时 ,并 没 有 什 么 具 体 的 原 因 ,别 的 同学 并 没 招 惹 他 ,也 没 有 表示 不友 好 ,他 似乎是 为 了伤 害 别人 而做 恶,似 乎 是 发 自内心 的 “ 坏”。 其 实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攻 击 性 也 叫侵 犯 性 ,指 的是 个 体 有 故 意侵 害 他人 的倾 向性 ,不仅 包 括外 显 的 攻击 性 行 为 ,而 且包 括 隐 性 的攻 击 或侵 犯 他 人 的 意图。 小学生更不例外 , 由于社会成熟不够,
自我抑制能 力较弱 ,小学生往 往运用打架 骂 人的方 式来 解决 彼此 的 冲突。一些 小学 几乎 天天 都 会 发 生 打 架 骂 人 的现 象 , 可 以说 ,他们 之间发 生 的 对 打 与 对 骂 现 象 比成 年 人 要 普 遍或 经 常 得多 。 1 攻 击 性 小 学 生 行 为
界 。 这 种 人 心 中 充 满 对 他 人 、乃 至 对 整个 世 界 的不 满 ,更 是充 满 对 自己生 活 的不 满 ,
经 常通 过 伤 害他 人 表 达 自己的 不满 。 对 于 上 述 问题 行 为 和特 性 学 生 的 出现 , 教师应 当做好成 因分析 ,对症下药 ,疏导为 主、 批 评 惩罚 为辅 , 针 对 上 述 问题 进行 矫 正 , 使得学生走上正确的与人相处的道路。
只 不 过 不 那 么 明 显 ,需 要 借 助 心 理分 析 才 能发 现 。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作者:符琛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9期攻击性行为概念有三个要素: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到他人,还会危及社会秩序,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和帮助。

青少年处于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心态容易发生变化,本文将从个体和环境两大方面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个体因素1.个体生理因素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与人体大脑有关,因为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结果,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功能。

2.人格特点。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自我认同感,脾气暴躁,容易被激怒;而被欺负的人通常是胆小、懦弱、自卑的。

3.个体固有经验因素。

社会学理论认为,遭受虐待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即身体遭受虐待的经历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并且受虐待的经历对其日后的攻击性和暴力行为有重要影响。

4.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道德水平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呈正向关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越高,其更加具有同理心和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大众媒体因素。

1.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长的情感支持行为会减少孩子的社会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严厉的惩罚、父母暴躁的脾气、虐待儿童等极端行为会导致孩子变得敏感,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从而产生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2.研究表明,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的整体风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3.含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会对心智发育尚未完善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发生校园霸凌事件。

(一)学校干预第一,学校要加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管理,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以及班级的环境。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在情境中主动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给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性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和处理的方法。

一、攻击性攻击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核心性格特征之一。

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具有许多负面情绪,例如愤怒、不满和敌对心理。

他们常常会用肢体或言语来表达这些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攻击行为。

这些儿童通常有较低的自控能力,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较高。

二、冲动性冲动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冲动性的儿童往往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思考能力,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因此,帮助儿童培养冷静思考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三、自尊心问题自尊心问题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性格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常常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问题有关。

一些儿童攻击他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优越感,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另一些儿童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侮辱或羞辱,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因此,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应该重视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尊心。

四、社交技能缺失儿童攻击行为还与他们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有关。

一些儿童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往往采取了攻击行为来解决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他们可能没有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也缺乏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因此,帮助儿童学习积极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结论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攻击性、冲动性、自尊心问题以及社交技能缺失等性格特征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特殊教育攻击性行为儿童

特殊教育攻击性行为儿童

特殊教育攻击性行为儿童一、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特点1. 行为表现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攻击:恶语伤人、侮辱、诽谤、威胁等。

(2)身体攻击:推搡、殴打、踢打、咬人等。

(3)破坏行为:破坏他人或公共财产,如撕毁书籍、损坏玩具等。

2. 情绪特点攻击性行为儿童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 社交特点攻击性行为儿童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合作精神等。

二、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成因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成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遗传因素:部分攻击性行为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社会环境等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干预策略1. 家庭干预(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关心、理解、尊重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2)改进教育方式:家长要采用民主、宽容、关爱的教育方式,避免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法。

(3)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和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

2. 学校干预(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调节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2)优化教育资源:学校要为攻击性行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行为干预等资源。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校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 社会干预(1)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完善相关政策: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权益。

四、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教育方法1. 情绪调节训练(1)认识情绪: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施加的、有意伤害行为。

在中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言语上的欺凌、肢体上的打闹、甚至是攻击同学或老师。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探讨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家长行为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在一个激烈、暴力的环境中成长,很可能会学习到攻击性行为,并将其在学校中表现出来。

2. 情绪管理不当:有些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或者情绪波动时,缺少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将情绪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这些情绪可能是愤怒、焦虑、沮丧等,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于是就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3. 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中小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者面对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以试图减轻压力或者寻找存在感。

4.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可能成为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学生之间的欺凌、学校中的暴力事件、老师的不公正等都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

防治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孩子时,要以身作则,倡导和平理念,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不轻易动手解决问题。

2. 学校管理: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遏制暴力行为的滋生。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3. 个体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需要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培训、情绪调解等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4. 社会支持:社会对于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简论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

简论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

简论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与预防策略"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预防策略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1.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2.攻击型青少年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3.攻击型青少年尤为关注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二、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预防策略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攻击型青少年呈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认知特征,其中有些是纯粹的冷认知特征,如归因方式、注意特点、策略选择等,有些则是由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热认知特征,如责任判断、痛苦体察、结果价值等。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预防策略。

1.冷认知预防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青少年会做出敌意性归因,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

针对这两个特征,家长、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模拟一定的情境,训练青少年学生采用无意归因或亲社会归因的方式,减少敌意成分,同时教给他们一些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如真诚的表达、沟通、协商、合作、寻求帮助、让第三者参与等。

具体方法包括言语指导、榜样示范、结果反馈和积极强化等。

目前,国内外有较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如1998年Hu~ey等提出的针对六年级攻击性男孩进行的归因再培训方案,也称脑力计划,包括归因和问题解决训练两方面内容。

结果显示,脑力计划可以培养男孩的积极社会行为。

2.热认知预防(1)培养青少年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调查显示,攻击型青少年缺乏过错的承担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对过错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在现代教育中,不论青少年学生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样在以后的伤害情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从自己身上找责任,从而减少对他人攻击的欲望。

就家庭教育的方式而言,应特别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问题,父母不应大包大揽,应及时让孩子道歉,同时要让其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2)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深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攻击型青少年认为攻击行为可以使他们树立威信,提升能量,却忽视了学校、社会的惩罚及同学的排斥等,说明其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感欠缺。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心理探究7页word文档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心理探究7页word文档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心理探究《青少年心理医生》一书中,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症状有着如下的阐述:攻击型人格障碍分主动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被动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1 患者意志薄弱,情绪急躁易怒,自我约束力差,个人素质低,遇事不能忍耐,好冲动。

2 行为处事鲁莽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全凭一时情绪。

3 容易违反道德和法律,如果不及时改正,有犯罪倾向和可能。

4 行动反复无常。

5 心理不平衡感特别强烈。

攻击型人格的主要成因:1 生理原因。

主要因为小脑成熟迟缓,传递快感的神经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和安全,这可能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2 心理原因(1) 角色的认同攻击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的刚毅果断、意气、力量、善攻击的特征,因此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2) 自卑与补偿。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的因素产生自卑心理的补偿心理,当一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行为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3 家庭原因。

主要有家庭教育,如溺爱、专制等;家庭的气氛不和睦;父母的离异等。

4 社会原因。

如武打、凶杀的电影小说等;错误的观念,如"老实人吃亏",也可使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

透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1 与家庭教育有关王大、王二(化名)母亲早逝,父亲早年是"操街"的,两兄弟由祖父母带大。

性格及平时表现:易激怒、敏感多疑、讲义气、好动,自控能力差。

攻击行为:敲诈、勒索,间或偷鸡摸狗。

王大因打掉同学四枚牙齿,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劳教一年半;王二通过学校、教师帮助,已经转变,现在校学习。

王大在校学习期间,打架是家常便饭;班主任让请家长,家长总以"忙"或管教不起为由而推脱。

王大也因表现差而经常中断学习。

我找他谈话时,开始他有极强的抵触情绪,当我把多年来班主任及学校为他打架支付的医疗费单据静静的放在他面前时,这个号称"打不死"的小子哭了。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学生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并探讨亲子依恋、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方式,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四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中学生攻击行为在不同学习阶段,性别,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管教方式和父母教育态度是否一致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中学生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的相关性;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中学生交往焦虑与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绘制路径图。

结果:(1)中学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得分分别为13.73±4.90、13.06±3.29、12.27±3.70、15.85±4.72、17.35±5.30、72.27±16.02。

(2)中学生身体攻击得分初中生高于高中生,间接攻击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及攻击总分均是男生高于女生,愤怒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及攻击行为总分在不同学习阶段、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家庭类型对敌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独生子女及母亲文化程度对间接攻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文化程度对身体攻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父亲职业对间接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管教方式对攻击总分及5个因子分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母亲职业对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母亲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且需要关注的心理现象。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攻击性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与人格特征的关联。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攻击性往往与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机制是大学生攻击性的内在动机,而应对策略则是处理攻击性问题的关键。

结论表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降低大学生攻击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机制、应对策略、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促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攻击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攻击性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关的人格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攻击性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相关人格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将聚焦于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旨在揭示大学生攻击性问题的本质和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揭示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性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联,旨在为制定针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发展。

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防治攻击性行为是指生活中发生的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向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往往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如影响学习、影响社交关系等。

因此,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及早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

一、成因分析1.环境因素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有关。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家庭成员常争吵,都可能会让孩子无法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借助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学校的过度竞争与评价制度,以及同伴排挤、欺负等行为,也会使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个体因素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他们的个性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孤僻、内向、性格偏执、情绪不稳定、失眠等人群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社会交往机会,面对社交场合时会感到自卑、不安,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二、防治策略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情感支持、轻松愉快的互动和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尊重和爱是孩子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照顾好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传统,为孩子提供第一道防线,是防治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2.加强学校培训通过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训,教育学生增强情绪控制、抵御压力等方面的能力,加强激励信念,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通过个人评价、社会评价等机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

3.心理干预面对已有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学校应及早发现并及早干预,建立与发动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平衡、和谐和信任的关系,通过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拒绝和放弃攻击性行为。

总之,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现象。

加强家庭关爱、育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以及加强学校教育和防治系统的建立,都是有效预防和遏制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质与发展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质与发展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质与发展攻击行为在儿童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可以表现为身体上的攻击或言语上的攻击。

这种行为可能对其他儿童、家庭成员和学校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质和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儿童的性格特质产生重要影响。

暴力倾向较高的家庭往往会更容易让儿童发展出攻击行为。

而家庭中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质1. 冲动性冲动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性格特质之一。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而表现出攻击行为。

这种冲动性的表现往往会伴随着孩子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悔和自责。

2. 侵略性侵略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某些儿童天生具备更强烈的侵略性,他们更容易被挑衅或受到其他负面刺激时采取攻击行为作为应对。

这种侵略性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或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做出的回应。

3. 自尊心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还与其自尊心的状况密切相关。

自尊心较低的儿童更容易出于寻求自我肯定的目的而采取攻击行为。

他们常常试图通过攻击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或获得别人的注意与赞许。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和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儿童攻击行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1. 幼儿期(2-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会因为争夺玩具、领土或自我主权等原因而表现出物理攻击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几乎是无意识的,更多地是出于对资源的需求和满足。

2. 儿童期(7-12岁):儿童期是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攻击行为更加有目的性和有计划。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尊心、权力争斗或拥有控制力的欲望而采取攻击行为。

3. 青少年期(13-18岁):在青少年期,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涵盖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心理攻击。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成长发育阶段之一,也是孩子形成行为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许多困扰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问题,其中,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童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表现,但是,它却对儿童和他们周围的家长、老师和同伴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影响及有效的干预方法。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特征1.显性攻击儿童的攻击行为包括打、踢、咬、推、抓等形式的暴力行为,打架、打闹等行为。

2.隐性攻击儿童的隐性攻击行为包括比如放冷箭、斗大嘴巴等形式,这些攻击行为是比较隐蔽,也比较微妙的,不如直接暴力行为明显,但是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受伤的危险。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1.对自身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孩子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面临负面评价、惩罚的压力,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其在社交中的表现。

2.对家长的影响对于孩子攻击行为的发生,家长常常感到无助,无法有效控制孩子,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3.对幼儿园师资的影响对于幼儿园师资,孩子的攻击行为也带来了教学难度和安全风险。

4.对同伴之间的影响对于同伴,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导致其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之间的互信度降低,也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发展,影响到幼儿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情感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长配合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可以与园方携手,共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定期沟通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协助解决问题。

2. 重新制定规则园方应根据教育部新发布的关于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新修订安全管理规则,明确每个幼儿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责任,并向幼儿和家长公示。

3. 社会化代码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社会化代码,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树立社会化习惯,并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同伴相处,管理情绪。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敌对、挑衅和暴力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儿童自身有害,也对周围的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以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

1.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攻击行为是儿童所特有的行为表现之一,与儿童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以下是常见的与攻击行为相关联的性格特征:1.1 冲动性冲动性是指儿童在面对刺激时反应迅速,缺乏克制能力的倾向。

一些研究发现,冲动性较高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这种冲动性可能导致儿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容易有攻击倾向。

1.2 社交问题一些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常常面临着社交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适应社会环境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这种缺陷可能导致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1.3 情绪调节困难一些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困难,难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绪调节困难可能促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将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攻击行为来发泄。

2. 儿童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虽然攻击行为是儿童普遍存在的行为表现之一,但个体之间对攻击行为的表现和频率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体差异:2.1 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表现出攻击行为。

男孩通常更具有竞争性和冲动性,更容易通过攻击行为来处理冲突或表达自己。

2.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暴力等负面影响可能增加儿童表现攻击行为的风险。

2.3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也有影响。

过于纵容或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增加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倾向。

3. 儿童攻击行为的对策和干预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干预措施:3.1 促进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减少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解析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解析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研究【纲要】跟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趋增添,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着要点。

本文经过检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广泛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偏向,且无明显性别差别,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详细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相关的某些人品特色,以期对大学生人品教育提出启迪。

【要点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品特色。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伤害小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愈来愈关注,依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偏向的人都存在不一样程度的人品阻碍,所以,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进行研究,拥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必定论, Sigmund Freud 以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 以为,攻击是致使个人受伤或财富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以为,攻击性是人倡始攻击的心理特色,即人品中所拥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剖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色,在必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变为对别人或其余事物的存心入侵、抢夺或损坏行为。

因为攻击性自己的危险性和隐蔽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切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检查法与察看法,上世纪90 年月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 年、杨治良等人采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别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别,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偏向,这类内在的偏向潜伏的对个体在平时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所以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线,令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

过去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好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固的特质,而且发现人品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

但对于人品要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

儿童攻击性人格的研究进展

儿童攻击性人格的研究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儿童攻击性人格的研究进展儿童攻击性人格的研究进展一、引言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质[1]。

具有高攻击性人格的儿童容易在同伴交往中引发冲突,不利于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正常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其他同伴的成长带来威胁。

Shantz 和 Hartup[2]的研究发现,持久强烈的冲突与青春期及成年后心理问题的产生有较高的相关,还有一项研究通过 30年的纵向调查[3]发现,儿童期严重的攻击性和社会退缩与成年后家庭经济环境以及子女抚养状况不佳有关。

更有甚者,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暴力犯罪、自杀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极大的危害。

攻击性的体现随着攻击类型和攻击原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4]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费立鹏等修订的 Buss 和 Perry 攻击性人格量表从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等1 / 105个方面来考察儿童的攻击性强弱,而另一项国外研究[5]则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将其分为蓄意攻击、关系攻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Lorentz 和 REise 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Hartup 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对攻击性类型的划分及其定义的界定对攻击性人格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二、关于攻击性人格的各种理联盟论特质理论。

中学生攻击性特点及与亲子关系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攻击性特点及与亲子关系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攻击性特点及与亲子关系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学生比较特殊的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有很多的青春期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身体发生了很多变化,心理也有很大的变化,情绪也比较波动,有时候甚至会有攻击性表现。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于一些过度的攻击行为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理解中学生攻击性特点及与亲子关系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从中学生攻击性特点、与亲子关系、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对相关调查和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目的:1.了解中学生攻击性特点表现以及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对其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家庭关系降低中学生攻击行为。

3.探究中学生负情绪调节方式对攻击行为的缓解作用,提出合理有效的调节方式。

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将从国内外文献中总结中学生攻击性表现特点以及家庭和负情绪调节方式以及中学生攻击性的关系。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学生调查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频率和程度,了解中学生攻击性表现特点以及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环境和关系。

3.实验法——通过不同的情境引发中学生的负面情绪,并观察其发泄方式,来了解不同的负情绪调节方式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中学生攻击性表现特点、家庭环境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

预期结果如下:1.掌握中学生不同类型的攻击表现特点,以及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2.发现中学生亲子关系对攻击性的影响,提出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3.挖掘中学生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并了解不同负情绪调节方式对其攻击行为的缓解作用。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中学生攻击性的表现特点以及其与家庭关系以及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

另外,本研究将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探讨如何有效的预防和解决中学生攻击性问题,同时,期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3.1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测查结果表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达到44.12%,这与上海市(38%)[1]、辽宁省(51.23%)[2]等地的调查结果颇为相似,具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占8.16%,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比一般正常人群差,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究其原因可能有:(1)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使她们付出的心智劳动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更多,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2)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外省、市的优秀教师来杭,无形之间加大了在职教师的竞争压力。

(3)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快速发展、仍处于未定型统合阶段中的青少年,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不稳定也间接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多。

3.2 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情绪稳定、轻松兴奋、有恒负责、幻想不羁、安详沉着、自由激进、知己自律、心平气和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

此外,在次级人格因素和应用能力中,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心理健康因素较好、专业成就较高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也优于其他教师。

提示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和干预时,应从培养这些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入手,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稳定下来。

3.3 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回归分析可知,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和实验性是影响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几个人格特征。

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从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信心、创新精神等几方面入手,改善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处于竞争过度、互不信任、沉闷保守的不良工作环境,积极为教师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相互激励、乐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学氛围。

4 参考文献[1] 高峰,袁军.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教育科研,1995,28(3):40-45.[2]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收稿日期:2005206208)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王俊,余毅震 【摘要】 目的 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 BC L )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对湖北省4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 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

结论 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

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关键词】 攻击;行为;人格;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配对分析【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9817(2006)0320222202A C ase Control Study on Personality Ch aracter and Risk F a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B eh avior/WANG Jun ,YU Yi 2zhen.Department o fChild and Adolescent H ealth and Maternal Care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 f Huazh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pers onality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 2dence for the pers onality education.Methods C BC L and Eysenck Pers 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4010students aged 6-15years old.A matched case 2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31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 control group.R 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was 3.27%(3.72%for boys and 2.74%for gir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ys and girl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aggressive behav 2ior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 ores of Psychoticism (P )and Neuroticism (N )subscales of EPQ than the control group.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 2cat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were mainly ba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bad custom of district and school ,the po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mates and neigh 2bors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m o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rethe pers onality characters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students are in fluenced by many factors.【K ey w ords 】 Aggression ;Behavior ;Pers onality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 tudents ;M atched 2pair analysis【作者简介】 王俊(1977~ ),女,湖北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 430030。

【通讯作者】 余毅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 430030。

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儿童少年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该研究拟对有攻击行为学生与无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整群抽取湖北省5个地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148人,女生1862人。

将筛选出的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年龄、同地区、同性别、无行为问题的学生按1∶1配对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者统一指导下,由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家长与学生问卷。

家长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

内容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222 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 Chin J School Health ,March 2006,V ol.27,N o.3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面积、父母教育态度、父母的期望、父母管教方式、孩子与教师(同学和邻居)的关系、居住地的社会风气、孩子所上学校、学校风气等。

(2)攻击行为。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 BC L)[1]评定,凡调查对象的C BC L攻击性因子得分≥中国常模第98百分位数值定为1 (有攻击行为),否则为0(无攻击行为)。

学生问卷:内容为人格类型评定,采用湖南医学院龚耀先[2]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国版),该问卷有88项问题,4个分量表,其中P(精神质或心理变态)、E(内外向)、N(神经质或情绪性)分别表示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3个维度,L则是测查被试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的效度分量表。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F oxPro6.0建立数据库,应用S AS8.1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2.1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 调查4010名学生,筛选出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131人,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80人(3.72%),女生51人(2.74%)。

经检验,男、女生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48,P=0.0800)2.2 有、无攻击行为学生人格特征比较 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EPQ各分量表标准分比较(x±s)组别 人数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实验组13148.6641±8.940540.4198±13.531156.1450±10.535026.3740±10.3041对照组13143.2824±6.225642.7863±11.769649.7328±9.350330.4198±10.0583 t值 5.7379 1.6194 5.6207 5.1883P值 <0.01>0.05<0.01<0.01 表1结果显示,病例组P因子、N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L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因子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