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年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比和比例-教案第4课时 简单应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
第4课时简单应用(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3、感受按比例分配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的简单应用,并用小黑板出示示意图。
二、种菜问题
师:农民伯伯准备在一块984平方米的长方形菜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
这是农民伯伯画出的示意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把这块长方形菜地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茄子占整块地的(),西红柿占整块地的()。
一块长方形菜地有984平方米。
计划按3:5分别种茄子和西红柿。
板书:计划按3:5分别种茄子和西红柿。
师:谁能解释一下: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把984平方米的菜地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茄子占整块地的(),西红柿占整块地的()。
种的茄子占长方形菜地总面积的(),种的西红柿占长方形莱地总面积的()。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道理,“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就是把这块菜地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口像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就叫做按比例分配。
板书:按比例分配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按3:5种茄子和西红柿''的含义,那么你们能求出茄子和西红柿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请同学们自已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方法,为交流作准备。
师:点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有目的地交流下面的方法:
984×()=369(平方米)984×()=615(平方米)
师:谁的算法和这种算法一样?谁能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生:种的茄子占长方形菜地面积的(),种的西红柿占长方形菜地面积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分别列式984×()和984×(),求出茄子和西红柿各种了多少平方米。
完成板书。
3+5=8
984×()=369(平方米)
984×()=615(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一种方法,谁还有其他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如果出现其他方法,如果合理就给予肯定。
如
3+5=8
984×()=369(平方米)
984-369=615(平方米)
师:同学们把问题解決了,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请大家想办法检验学生可能想出:
把求出的种茄子与西红柿的面积数相加,看是否等于这块菜地的总面积数。
123+369=984(平方米)
把求得的茄子与西红柿的面积数写成比的形式,然后看一看化简后看是否得3:5。
123:369=3:5
三、混凝土题。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种植中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解决来自建筑工地上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读下面的题,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工人叔叔要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2000千克的混凝土。
工人叔叔建筑用的混凝土是用水泥、沙子、石子配制的,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5,现在要配制2000干克这样的混凝土。
工人叔叔要按2份水泥掺3份沙子掺5份石子配制2000千克的混凝土。
师:谁能解释一下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混凝土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混凝土是用2份水泥掺3份沙子掺5份石子配制成的。
把混凝土平均分成(2+3+5)10份的话,其中2份是水泥,3份是沙子,5份是石子。
配制的混擬土中,水泥占混凝土总重量的(),沙子占混凝土总重量的()石子占混撮土总重量的()。
师:三种材料水泥、沙子、石子的表述顺序和2:3:5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系,它们是对应的。
先说水泥,比中的第一个数表示水泥,再说沙子,比中间的数表示沙子。
师:看来同学们对”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混凝土”的含义都弄清楚了。
那么要配制2000千克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你们会解答吗?请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先算一共多少份。
2+3十5=10
(2)再分别计算各多少千克。
2000×()=400(千克)
2000×()=600(千克)
2000×()=1000(千克)
师:像以上这样,我们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然后求出这几部分各是多少的问题,就叫按比例分配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那么解答接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呢?
生: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份,再按分配比例求出各部分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
1.比例分配问题是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那么解答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呢?
2.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的第1题。
先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请同学们算一算。
学生算完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读第2题,看你从题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该怎样解决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时,让学生着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第3题,谁说一说“45份木屑、4份米糠和1份玉米粉”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而后订正。
让学生着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6.请同学们读第6题,讨论一下:192厘米与长方体12条棱的关系。
192厘米和和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3:2:1又是什么意思?
师:自己试着解答。
板书设计:
简单应用(1)
3+5=8
984×()=369(平方米)
984×()=615(平方米)
(1)先算一共多少份。
2+3十5=10
(2)再分别计算各多少千克。
2000×()=400(千克)
2000×()=600(千克)
2000×()=1000(千克)
我们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然后求出这几部分各是多少的问题,就叫按比例分配问题。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份,再按分配比例求出各部分是多少。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決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4单元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2)7/10里有()个1/();
(3)4个1/5是()/().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6
8、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9. (1)千克(2)千克(3)克(4)千克
20. 3000 9 8000 2
21. 20+20+50=90(克) 90÷2=45(克)
23.
对折的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分成的份数 2 4 8 16 32 64
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小。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目标导航
学习要求
1.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
2.阐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网络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结
生态系统
营养结食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由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能加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
是,同时他对于植物的和等具有重要作用,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的是。
4.食物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网是指。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______ ,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5.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及地位填图:
破疑解难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如下:
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而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通过捕食关系(即捕食链)建立联系,这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营养关系。
现主要分析捕食链如下:
⑴组成:生产者、各种消费者,一定注意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
⑵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⑶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即从生产者数起。
⑷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⑸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且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相差1。
现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
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结构叫
做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的原因
①一种绿色植物可以被多种植食性动物所食。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可吃多种植物,也可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捕食对象。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例子是 A .池塘中的鱼
B .池塘中的动物
C .池塘中的生物
D .一个池塘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
选项A 、B 、C 只包含了部分或全部生物,而没有无机环境,成分不完整。
只有D “一个池
食物链 草一兔一狐一狼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所属类型 主要是植物
食草动物 小型食肉动物 大型食肉动
物
营养状况 自养 直接以植物为食
以食草动物为食
以小型食肉动物为食
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塘”既包括了其中的生物,又包括了无机环境。
答案:D
例2.在下图食物网中,若蛇全部被捉光,请回答:
(1)在此食物网中,哪种生物数量会大为减少?。
(2)哪种生物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
解析:从上述食物网中可看出,蛇既是山猫的天敌,又是鹰的食物,而鹰是兔的天敌。
因此,当蛇全部被捉光后,山猫没有天敌捕食,数量剧增。
鹰将更多地以兔为食,保持数量本稳定,同时山猫也是兔的天敌,山猫增多必将导致兔减少。
因而蛇捉光后必然引起山猫增多及兔减少。
答案:(1)兔(2)山猫
实践探究
1.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B.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2.对于“水稻→鼠→蛇”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稻是生产者B.鼠是第一营养级
C.蛇是次级消费者D.保护蛇可以减轻鼠害
3.兔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谚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A.2个B.3个C.4个D.5个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及。
达标测评
1.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营养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A.次级消费者 B.生产者C.分解者D.初级消费者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3.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
A.种群B。
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4.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草→兔→狼→细菌B.阳光→草→兔→狼
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D.昆虫→蛇→鹰
5.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部分不正确叙述是
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
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
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
6.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其中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7.在A→B→C→D这条食物链中,C是
A、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8.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
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生物I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I为食
C.生物Ⅱ紧随生物I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9.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猫头鹰、蟾蜍、鼠和蛇等动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鼠以植物的各个器官为食;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④蛇吞食蟾蜍和鼠。
请回答:
(1)画出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2)此生态系统有条食物链。
(3)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
(4)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上述生物外,还应有和。
(5)小鸟与昆虫之间的关系是;小鸟与蟾蜍之间的关系是;蟾蜍与昆虫之问的关系是。
拓展延伸
1.为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某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取500mL锥形瓶4个,分别标以1、2、3、4,各加入约500mL 清水,向3、4号瓶中加入等量河泥,2、3、4瓶中加入等量金鱼藻,然后在4个锥形瓶中各加入1条金鱼,最后向4个瓶中加清水至液面为同一高度,密封瓶口。
将1、2、3瓶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室温250C),将4号瓶置于黑暗处。
经常观察并记录每个瓶中金鱼的生活状况。
(2)预期实验现象:
①l号瓶中的金鱼和4号瓶中的相比,哪条生活时间长? ,原因是。
②哪个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最长? ,原因是。
(3)实验结论:。
轻松阅读
食物链的种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
太阳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不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能量的
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但
自然界中也有特殊的食物链。
因而食物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草牧型食物链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捕食方式。
这种食物链
的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也就越大越少。
如:草→兔→狐→狼。
②腐屑型食物链这种是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如植
物的残枝败叶→细菌、真菌。
③寄生型食物链是以寄生的方式形成的食物链,这种食物链的营养级
别越高,生物体就越小越多。
如草→草食动物→跳蚤→螨。
④变异的“食物链”有些植物具有适应捕虫的变态叶,将小虫捕食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其营养关系是昆虫→植物。
例1:原产北美洲的捕蝇草,叶子象张开的贝壳,叶片内侧生长有许多感觉作用的绒毛,当昆虫飞来触及绒毛时,贝壳状的叶马上闭合,直到昆虫被消化掉,叶子再重新张开。
例2: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我国海南岛等地的猪笼草,叶子中脉延伸成卷须,至顶端膨大象挂着一个“小瓶子”,其上有半开的瓶盖用来遮雨,“小瓶子”有着各种美丽的颜色,且能分泌香甜的蜜汁。
当小虫被诱来,站在瓶口吸蜜时,便会滑进瓶里,瓶内呈弱酸性的消化液将昆虫粘住消化。
例3: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各地的狸藻,这种水草的叶子近基部生有小囊即为捕虫囊,囊口上生有一个只能向内开的盖子,其上长有绒毛,当水里的小虫游过来触及绒毛时,盖子即向内打开,小虫便游入囊中,被囊中绒毛分泌的酶消化。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学期
三年级英语科第三单元测试卷[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全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听力部分笔试部分
总分题次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六
分值10 10 10 10 5 5 10 10 20 10 100 得分
听力部分(40分)
一、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
(10分)
()1. A.what B.bye C.bird
()2. A.this B.tiger C.desk
()3. A.ruler B.rabbit C.chair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4. A.no B.dog C.not
()5. A.book B.goodbye C.good
根据所听单词,判断下列图片的正(T)误(F)。
(10分)[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三、判断所听句子与所给句子是否相同,相同的画“”,不同的画“”。
(10分)[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1、What’s this? ( )
2、It’s a bird. ( )
3、Is this a dog? ( )
4、Yes,it is. ( )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5、very good,Gogo. ( )
四、听问句,选答语。
(10分)
()1. A.His name is Boomer. B.It is a dog.
()2. A.Yes,it is. B.No,it is.
()3. A.It’s a cat B.They are cats.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4. A.Yes,it isn’t. B.No,it isn’t.
()5. A.Yes,it is. B.Yes,it’s.
笔试部分(60分)
一、将图片相相应单词用线连起来。
(5分)
A.elephan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B. bird
C. tiger
D. rabbit
E. monkey
二、字母与词汇。
(5分)
A)在四线三格中写出下列字母的大写或小写。
(3分)
B)按要求写单词。
(2分)
1、isn’t (完全形式)__________
2、no (反义词) ________
三、选择不同类的一项。
(10分)
()1. A.bird B.desk C.dog
()2. A.good B.panda C.lion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3. A.table B.chair C.zoo
()4. A.apple B.banana C.tiger
()5. A.rabbit B.you C.i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四、选词填空。
(10分)
What’s good Yes It’s Is
1、Very _________.
2、_________ a dog.
3、—________this a cat?
—________, it is.
4、________this?
五、单项选择。
(20分)
()1._______name’s Boomer.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A.His
B.He
C.Him
( ) 2、It’s ________elephant.
A.An
B.a
C./
( ) 3、—What’s_______?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_______a bird.
A.these; It
B. this; They’re
C.this; It’s
( ) 4、当你想确定“这是不是一只熊猫”时,你会问:
A.It this a panda?
B.Is this a cat?
C.Is this a lion?
( ) 5、别人指着一只狮子问你这是不是一只老虎,你回答:[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A.It’s a tiger. B.Yes, it is. C.No,it isn’t
( ) 6、—Goodbye, Tony.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_______,Gogo.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A.Hi
B.Bye
( ) 7、—What’s your name?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_______Gogo.
A.My
B.I’m
( ) 8、—Hello! What’s this?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It’s ______cat.
A.a
B.an
( ) 9、—Hi! Is this a toger?
—Yes , it ________.
A.am
B.is
( ) 10、—______this?
—It’s a monkey.
A.What
B.What’s
六、从右栏中选出左栏句子的正确译文。
(10分)
()1. What’s this? A.这是一只狗吗?[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2. Is this a rabbit? B.很好
()3. Is this a dog? C.这是一只兔子吗?
()4. It’s a panda. D.这是什么?
()5. Very good. E.它是一只熊猫。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参考答案
听力部分
一、1.bird( C) 2.tiger(B) 3.rabbit(B) 4.dog(B) 5.good(C)
二、1.dog( T) 2.panda(T) 3.his(F) 4.rabbit(F) 5.lion(T)
1.What’s this?( )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2.It’s a book.( )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3.Is this a dog?( )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4.No,it isn’t.( )
5.Very good.( )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四、1.What’s this?(B)
2.Is this a lion?(A)
3.What’s this?(A)
4.Is this a tiger?(B)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5.Is this a cat?(A)
笔试部分
一、1.E 2.B 3.C 4.D 5.A
二、A)1.G 2.h C.i
B)1.is not 2.yes
三、1.B 2.A 3.C 4.C 5.A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四、1.good 2.It’s 3.Is;Yes 4.What’s
五、1.A 2.A 3.C 4.A 5.C
6.B
7.B
8.A
9.B 10.B
六、1.D 2.C 3.A 4.E 5.B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多
学生2:比2500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
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1 4 ·114×1
228·114×20
23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难点。
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汇报运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把旧知迁移应用到新知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学好每一块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31页的“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练一练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
教师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