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及其.PPT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 ) 【分析】地震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 震只有一个震级。影响烈度的因素除震级外,还与震源深浅、 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所以一次地震有 多个烈度。
2.干旱就是旱灾。( × ) 【分析】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只有干旱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 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干旱才能形成旱灾。
地面上任何 一点到震中 的直线距离
震中 距
地质构造和 地面建筑
烈度
地震时地面 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程度
②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 环太平洋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 岩体与土体,在 重 概念 力作用下沿一定滑
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
现象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
分布
破碎、 _地_势_起_伏_较 大、植被覆盖较差
【解析】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 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黄土 的垂直节理发育,内部孔隙较大,在坡脚遭到人为作用而变陡, 或者发生暴雨时容易使黄土层发生崩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 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 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 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中显示黄土覆盖层 和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滑动面,特别是该区域降水较多,加之人 为开挖边坡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坡发生。
2.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 国界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 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 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 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 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 系。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成带状分布现象)(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带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p181.生态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p19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p2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治1.主要的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应用体验]1.(2014·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1.主要气象灾害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应用体验]2.(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13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1)台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暖洋面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水汽,下热上冷形成不稳定大气层,促使空气膨胀上升,形成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发生的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当强冷气团向暖气团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干旱是因为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他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
(4)洪涝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
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多发生在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
从地形上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提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地区为多发区。
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石流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黄淮海平原旱灾、涝灾、地震多发区:降水量不丰富,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
降水强度大,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该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极易发生。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概要资料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具体见必修1P48)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2、干旱和旱灾干旱旱灾概念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特点(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形成原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影响或发生地区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必备的两个条件:(1)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分类:(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种。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①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灾害。
②洪涝灾害:洪灾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没,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③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④生物灾害: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天灾。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等方面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地震、火山喷发和飓风具有突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和土地荒漠化等具有渐发性。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
4、各灾害之间具有发生的连锁性。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3)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中的垂直距离(5)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线(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4、震级:(1)意义:衡量地震的强度(2)数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5、烈度:(1)意义: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2)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等6、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内容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通常用自然因子是否经常发生异变(频率)、异变的程度或是灾变能量大小(强度)[致灾因子的风险性]。
如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震级的大小等;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⑴生理、心理方面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⑴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⑵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3.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
3.应用:运用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 带的分布。
目 录
程度的地域差异。
人教版地理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自然灾 害类型
副热带); 害(热带 日本和东南亚 暴雨、 地区寒潮:北 充足的水汽; 气旋) 国家、加勒比 风暴潮 半球中高纬地 下热上冷的 海和美国东部 区的深秋到初 大气层结构 海岸 春季节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的原理: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解 题 训 练 要 高 效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的原理: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人教版地理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获取和解读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可知此次地震“震级为9.0级,震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级 高 ;震源深约20千米”,震源较浅。
解 (2)从图中可知海湾形状内窄外宽;甲地距震中较近。 题 训 ——————————————————————————————— 练 要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震级大、震源深度浅” 高 效
人教版地理
解 题 训 练 要 高 效
目 录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灾 害
高 频 考 点 要 通 关
位置
文科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

文科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标体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类型★课标教材分析课标: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自然灾害的内涵:课标没有强调自然灾害的概念,但对自然灾害的内涵进行认识是研究自然灾害的基础。
(1)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受灾体如干旱、旱情增加、旱灾。
干旱是一种缺水状态,往往是常态,连自然异变都不是,更谈不上是旱灾,但教材却按通俗表述,把干旱等同于旱灾;旱情加剧属于自然异变,异变不够大或不波及人类活动,只能是异变,否则构成自然灾害。
(2)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害三要素是分析各自然灾害重要思维角度,应坚持采用灾害三要素角度认识自然灾害,以落实自然灾害成因及相关地区环境特点和灾情分析的课标。
(3)自然灾害的限定一是自然属性,区分人为灾害,如人为炸开花园口放水,随即导致洪灾。
二是可能与人类不合理活动相关,但直接诱因(致灾因子)在于自然异变,如人为开挖坡脚修路,导致以后条件适合是发生滑坡灾害。
不扩大为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因为这些问题多作为自然灾害形成的孕灾环境。
孕灾环境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现象,有利致灾因子活跃,频发灾害。
灾害,反过来又恶化孕灾环境。
如荒漠化环境有利致灾因子——大风和沙尘增强,从而造成沙尘暴灾害,而这一灾害又可能扩大和加深荒漠化。
2.主要自然灾害课标确定3类9种自然灾害。
人教版依据在发生四大圈层的部位,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其中前三类为重点。
中图版按照灾害管理体制,分为地震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和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按人教版,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寒潮、旱灾;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生物灾害。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涵义。
2. 说出自然灾害的分类。
3.列举出地球四个圈层中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涵义教学重点: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
地震: 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滑坡、泥石流: 西南
低温冷害: 东北
台风: 东南沿海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成灾人口)损失大:
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江西
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
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恢复过程缓慢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地面上的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级:(里克特-“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微震 3-5级:有感地震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1.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 2.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3.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伤残、死亡) 心理伤害(恐慌、忧愁、痛苦)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五第1讲综合演练1.(2014·山东日照市一模)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判断该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该种灾害的危害,列举其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灾害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
(1)根据图中灾害影响指数的分布分析,该灾害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中西部地区影响很小,甚至不受影响。
由此判断,该类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因此最可能是台风灾害。
(2)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的,并可能引发其他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
台风带来的降水一方面可以缓解旱情,另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
风暴潮可以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答案:(1)台风。
影响最严重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的台湾等省区,其影响力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及北部地区递减。
(2)危害: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有利影响: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调节热量平衡,消除酷暑;改善空气质量;使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2.(2013·山东临沂市质量检测考试)沙尘暴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读“美国本土沙尘暴天数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沙尘暴自然灾害。
(1)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动力条件,即大风天气;二是物质条件,即地表存在大量的松散物质。
美国本土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与该季节的天气条件有关,同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增大了空气中的沙尘含量,加剧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2)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沙尘暴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妨碍交通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等方面。
沙尘暴的有利影响是:一方面会增加大气中凝结核的含量,增加降水量;另一方面会中和大气中的酸性颗粒,减少酸雨发生,因此,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共239张ppt)优品课件

当堂训练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 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西__坡__,原因是?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 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_过__度__开_采__地__下_,水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 物入侵
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地裂缝 地面沉降 火山喷发
因异常地卷风 冰雹 冻害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气象灾害
大雨或融雪 凌汛 海啸 风暴潮
因大气异常活动引起的 洪涝灾害
因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 海洋(水文)灾害
目录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 四、自然灾害的分类 五、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 震 、滑 坡 、崩 塌 2.气、象泥灾害石:洪涝流、干、旱火、台山风、寒潮 3.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物入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 __自__然__界__发生的,对__人__类__生__命__和__财__产__ 构成危害的事件
思考 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 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 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 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 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 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答: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对人 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2. 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 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 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 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2)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 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试说明】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知识体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水文灾害
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3
风暴潮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病害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
(2)北纬
20°一50(3)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
2、我国的自然灾害
(1) 特点: 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鼠害及危害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2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3、减灾防灾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
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4)自然灾害的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工程性防御措施
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5)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6)灾中应急
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7)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