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1.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一、氣象災害:(一)干旱:分布地區: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季風氣候區。

GAGGAGAGGAFFFFAFAF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局部地區社會動蕩。

(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減輕或避免干旱的威脅;②在干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干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干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GAGGAGAGGAFFFFAFAF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

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

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

因為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完整版)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完整版)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完整版)地理选修⾃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全地理选修:⾃然灾害与防治1.定义:由于⾃然异常变化造成的⼈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者⼀系列事件2.形成条件:有⾃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然灾害的特点:⼴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然灾害的分类:A、⽓象灾害热带⽓旋、洪涝、⼲旱、寒潮⼤风、冰雹、雪灾、⼲热风、龙卷风、沙尘暴等B、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流等C、海洋灾害:风暴潮、⾚潮、海啸等D、⽣物灾害:病害、⾍害、⿏害等~\(≧▽≦)/~⼀、⽓象灾害:(⼀)⼲旱:分布地区:⼲旱区和半⼲旱区、季风⽓候区。

产⽣原因:长时期⽆降⽔或降⽔异常偏少⽽造成空⽓⼲燥、⼟壤缺⽔的⼀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枯死亡;②河塘、湖泊⼲涸;③⼈畜⽤⽔、⼯农业⽣产⽤⽔困难,粮⾷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旱区的农业⽣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旱的威胁;②在⼲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

我国⼲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旱在我国⼀年四季均有可能发⽣。

春旱主要发⽣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产影响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

初夏旱多发⽣在北⽅。

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旱,多发⽣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伏旱⼀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或11⽉,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较重。

秋旱多发⽣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晚稻⽣长影响较⼤。

北⽅秋旱对作物影响较⼩,但会对冬⼩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

因为这⾥冬季仍有作物⽣长,需⽔较多,如遇少⾬年就会发⽣冬旱。

有的年份⼲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第⼆年初春,对⼯农业及⽣活⽤⽔等影响很⼤。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必备的两个条件:(1)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分类:(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种。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①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灾害。

②洪涝灾害:洪灾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没,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③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④生物灾害: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天灾。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等方面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地震、火山喷发和飓风具有突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和土地荒漠化等具有渐发性。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

4、各灾害之间具有发生的连锁性。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3)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中的垂直距离(5)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线(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4、震级:(1)意义:衡量地震的强度(2)数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5、烈度:(1)意义: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2)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等6、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
堰塞湖
/
①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
②易引发堤坝溃决,造成洪水灾害.
①及时疏通河道,开发泄洪槽。
②及时疏散撤离危险地区居民.
/
【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雨季未来,降水少。③工农业用水量大。
【江淮地区伏旱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①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②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用水短缺。③时尚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④引发社会问题。⑤引发土地退化和森林火灾。
①加强监测预报,完善抗旱信息系统。②兴修水利设施。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④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⑥选育耐旱品种。⑦治理水污染。
【土地荒漠化类型】
①由于风力作用引发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
②由于水土流失引发的云贵高原石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③由于盐碱化引起的华北平原的荒漠化。
灾害种类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附注
地面沉降
一般由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
①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加剧。②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加重内涝.③道路开裂甚至塌陷,危害交通安全。④地下水流向紊乱,地下排污管道破坏,污染地下水
(参见台风
的措施)
【孟加拉湾风暴潮多发原因】①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②夏季有飓风发生.③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④孟加拉湾呈喇叭口形状.
生物灾害
有害生物大量过度繁殖。
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①严格进口检疫,控制生物入侵。②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③利用农药等进行人工清除。④完善法律法规。⑤加强监测管理。
①粮食减产,农业经济损失严重.
②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防治总结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防治总结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防治总结1.地震a)含义:地壳中能量释放引起的地面震动b)类型:构造地震(最为剧烈)、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c)相关概念:震源、震中、地震波、震源深度、震中距、烈度、等震线等*同一次地震,各地震级相等,但是烈度不等d)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e)在我国的分布: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和大多数岛屿是地震多发地(崇明岛除外)f)危害:直接造成建筑物毁坏,人畜丧生,经济财产受到损失;还会间接诱发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导致火灾,有毒物质泄漏,瘟疫,堰塞湖等自然灾害g)逃生(非重点、具体见书71页)h)防治措施:我国地震以预防为主2.泥石流a)含义: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成因:动力条件:突然性大量流水来源;地形条件:陡峭的沟谷,便于集水集物;物质条件:丰富的松散固体物;人为破坏植被,进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陡坡修梯田)也会诱发泥石流c)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和林木;堵塞河道,不断阻断航运,可能诱发洪涝灾害d)分布:第二阶梯附近,特别是在阶梯的交界处。

具体而言: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宁夏等地山区、喜马拉雅山地e)逃生:垂直于最近的等高线向上逃生f)防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工程活动;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防灾减灾教育3.滑坡a)含义:斜坡上不稳定的表土或岩块在重力作用下下滑的过程b)条件:地形条件:地表起伏大;物质条件:岩体结构松软破碎*人类活动可以创造物质条件,诱发滑坡c)分布:第二阶梯及阶梯交界处(云贵高原,云贵川三省);黄土高原d)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森林、土地、植被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X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防抗灾能力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放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危害程度高;反之,那么危害程度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高二地理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高二地理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高二地理知识点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选修5的一部分。

下面小编给你分享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之自然灾害及其类型1.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灾害损失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是自然的力量引发的,其与自然力量的关系及其灾害损失表现如下所示:2.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区别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类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主导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基本因素致灾因子自然作用人类活动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典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战争和社会动乱等3. 自然灾害的分类思路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思路也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标准包括种类按成因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按表现特征分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按发展过程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按承灾体的性质分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按损失程度分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之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1.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含义归纳如下:特点含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联系和分异双重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各次自然灾害之间、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同时,自然灾害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难免和可防双重性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目前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2. 自然灾害的规律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律表现(含义) 举例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时间分布的规律性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存在着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少发生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重金属、无机盐,连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湖,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提高 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高温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

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具体见必修1P48)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寒潮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我国寒潮: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海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走向的山脉,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迎风坡)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背风坡)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灾情寒潮暴发时间正值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低温、大风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南方地区寒潮规模略轻于北方地区,但灾情也较严重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干旱旱灾概念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特点(我国气象灾害之首)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形成原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影响或发生地区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尤其以非洲的旱灾最为严重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

(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

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危害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

防御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5、洪涝(属于水文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地区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类型台风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注:除风暴潮之外,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也都属于海洋灾害。

7、咸潮分布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天文)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③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防治措施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等。

8、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概念和形成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基本概念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级震级(“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分布规律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

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我国灾情特点: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9、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