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派 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Zhejiang Philosophy or Eastern Zhejiang Learning, shares the same origin which refers to the academic schools dat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and developed in dynasties of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and modern times of Zhejiang.浙东学派: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
Eastern Zhejiang School—The Origin of Zhejiang Spirit
文|吴光 核稿|彭先国 内容指导|浙江省委宣传部对外交流处
1.宁波市海曙区白云庄内浙东学派场景布置(全景网)
2.黄宗羲画像
3.王阳明画像1
. All Rights Reserved.
名称缘起:“浙学”与“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或称浙学、浙东学术,名虽不同,义亦有异,但数名同出一源,指的是起源于古浙大地而分支别流于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浙江的学术脉络与学术流派。
就名称起源的时间而言,“浙学”之名出现最早,“浙东学派”次之、“浙东学术”又次之。
据学者考证,“浙学”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于1185年在讲学时提出的。
到明末,浙江提学副使刘鳞长编撰《浙学宗传》,乃以阳明学派为主兼及朱子、象山门人及陈亮等,统称“浙学”。
“浙东学派”的名称,最早是《明史》馆臣对明代王阳明以后的浙江学术传承的一种泛指,首见于《明史》监修总裁官徐乾学、徐元文兄弟在康熙十八年(1679)撰写的《修史条议》,其中批评说“浙东学派最多流弊”。
黄宗羲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一文中,认为“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
今忘其衣被之功,徒訾其流弊之失,无乃刻乎!”然而,此处黄宗羲所说的“浙东学派”,是指明初以来绍兴、宁波地区的浙东学脉(实际上是指学术统绪),而非现代意义的学派。
到了清末,梁启超明确强调浙东学派是由黄宗羲开创,其弟子万斯大、万斯同为骨干的“浙东史学派”,继而何炳松著书《浙东学派溯源》,将北宋以来永嘉、永康、金华等浙东地区之学视为“浙东史学”
以至近现代学者如陈训慈、杜维运等论浙江学术思想史时,大多采用
文
化
印
记
25
. All Rights Reserved.
1.万斯同画像
2.全祖望画像
3. 王充《论衡》. All Rights Reserved.
“浙东史学”或“浙东学术”的概念而鲜用“浙学”概念。
演变脉络:从南宋到明清
如果说,浙学在汉唐时期尚属个体成长而无群体
学派的话,那么到两宋时代就出现学术蜂起、学派林
立的繁荣局面了。
浙江自五代以来,逐渐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而带动学术的兴盛和繁荣。
两宋王朝在政治上的相
对开明状态,也为浙学的多元创新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而出现了南宋浙东学派兴盛发展的局面。
南宋浙东学派主要有四派。
一是由北宋永嘉九先
生传承下来的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
功利之学,该学派的特色是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经世
之学”。
二是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事功之学,其学崇
尚事功,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三是以吕祖谦、
吕祖俭兄弟为代表的金华婺学,其最大特色是折衷朱
陆、包容多元。
四是浙东明州(今宁波)以“四明四
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的心学派,其
学传承陆九渊的心本体论,形成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
力行践履的独特品格。
明代儒学的时代价值在于从程朱理学向阳明心学
的转化以及阳明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王阳明一生历
经磨难,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的“真三不朽”
业绩,创立了以“良知即天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
德亲民”为主要命题的良知心学,并通过在各地讲学,
形成了遍布南北的王门八派。
八派之中,就有王阳明
在浙江讲学形成的“浙中王门”学派。
刘宗周的“慎独”之学,是浙江阳明后学一大亮点。
刘宗周一方面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给予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对王阳明的良知“四句教”提出了批评与修正,
进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以慎独、诚意为宗旨的蕺山
之学。
而蕺山弟子黄宗羲,则是明清浙东学派承上启下
的人物,创建了宁波、绍兴地区起于清初、迄于清末
的“清代浙东经史学派”。
该学派的学术宗旨即黄宗
羲所提倡的“经世应务”“明经通史”和“必以力行
为工夫”的“力行实学”。
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概念,是由学术大师梁启超首先提出的。
梁氏在1902年所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浙东学派……其源出于梨洲、季野而尊史,其巨子曰邵二云、全谢山、章实斋。
……吾于诸派中,宁尊浙东。
”可见梁启超是十分推崇以黄宗羲为首的清代浙东学派的。
但梁氏之论却存在一个偏颇,即把这个学派仅仅看作一个史学流派。
其实,黄宗羲的学术特色是经史并重的,他曾在多篇文章中主张“根柢经史”“会众合一”的“穷经”方法。
因此,我们将以黄宗羲为首的清代浙东学派,定位为涵括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而以经史之学为主体的学术流派,称之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而非仅称为“清代浙东史学派”。
继黄宗羲、全祖望之后,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论述了“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的异同,并分析了各自的学术渊源。
他认为,浙东学派的主流是从南宋浙学、中经明代阳明学派到明清之际的蕺山-
梨洲学派,其学术特色是“宗陆(王)而不悖于朱”。
文化印记
. All Rights Reserved.
. All Rights Reserved.
思想内涵:基本精神与时代价值
如前所述,所谓“浙东学派”,即发轫于北宋,兴盛于南宋、明、清而以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浙东儒学。
它是多个学术派别兼容并存的学术群体──在“浙东学派”内部,既有宗奉程朱的理学派,也有宗奉陆王的心学派,还有独立于理学、心学之外的事功学派。
然而,这个学术群体内部的各家各派,在相互关系上并不是绝对排他、唯我独尊的,而是具有兼容并蓄、和光同尘的风格,体现了某种共同的文化精神──浙江人文精神。
那么,浙东学派共同的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其时代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最能代表浙东学派基本精神的王充、叶适、王阳明、黄宗羲、蔡元培五大思想家的思想宗旨来理解和概括。
一是王充的“实事疾妄”精神。
王充多次强调自己的写作宗旨是“《论衡》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
所谓“实事疾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批判虚妄迷信。
二是叶适的“崇义养利”精神。
叶适义利观的根本思想是主张“利者义之和”“义者利之本”,即“崇义以养利”的价值观。
三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精神。
王阳明的“良知心学”,以“知行合一”为立言宗旨,并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四是黄宗羲的“经世应务”精神。
黄宗羲认为“经术所以经世”“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这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典型表述,也体现了浙学“经世致用”“力行实践”的优良传统。
五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治校方针,是浙东学派传统多元包容、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以上五位浙东思想家所提炼的人文精神,足以代表“浙东学派”的基本精神,而且已经成为浙江人民自强自立、创业创新的精神支柱,为浙江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集两宋理学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朱熹,到浙江淳安瀛山书院山麓的方塘观书论道,创作了千古不朽的《观书有感:咏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流淌在我们浙江人血液里的浙学精神,正是广大浙江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浙江的源头活水!
(本文图片由省政协提供)
文化印记1.叶适《水心文集》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