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梅州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梅州市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梅州市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本文 利用 线性 趋 势方 程 、 滑动 平均 方 法来 计 算分 析
改 变或 者持 续较 长一 段时 间 ( 1 如 0 a或更 长 ) 的气 候变 气 候 倾 向率 和气 候变 化 的趋势 。
动。l 9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越来 越多的科学证 据表 明, 2 气温 长期 变化 特征 人类 活动 已经 在很 大程 度上 影 响 了全 无论 在 时 间上 、 空间上 的变 化 都很 大 u 。近 一个 儿 1 滑 动平 均 值 可 以 反 映气 候 平 均 状 态 的长 期 变 1a
升 高 了 04C 一0 8C, 到 100a以来 的最 高值 。 . ̄ . ̄ 达 0 温上 升 的 同时年 降水 量变化 不 大或 略 有 下降 , 成 了干 造 旱发 生 的频次 增 加 , 引发 水 资 源 供 需 矛盾 突 出 , 碍 了 障
在全球 变 暖 的大背 景下 , 界各 地 近一 个世 纪 以来在 气 半段 虽有 波 动 但 幅 度 不 大 , 对 应 于 梅 州 市 的偏 冷 期 世 其
及保 护水 资源 , 国 民经 济 的可 持续 发 展提 供水 资源 保 州 市 的 偏 暖 期 ( 均 值 为 2 . ℃ , 为 平 16 比历 年 平 均 值 高
1 1 资料 .
本 文选 用梅 州 市梅 县观 测 站 15 - 2 0 9 3 0 6年 年 平 均 差 为 1 8 。 .℃
关 键 词 :气 候 变化 ; 温 ; 气 降水 ; 资 源 ; 州 水 梅 中 图分 类 号 : 39 P 3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10 -12 2 0 )50 5 -3 0 80 1 (0 7 0 - 2 0 0
引 言
12 方法 .
气候 变 化是 指 气候 平 均 状 态 统 计 学 意 义 上 的 巨大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_罗碧瑜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_罗碧瑜
( 3) 0< H < 0. 5, 表明过程是反持续性的, 在这 种情况下, 未来气候演变趋势将与过去相反。
2 气温变化特征
2. 1 年平均气温变化 近 50 年来梅州市年平均气温( 图 1) 呈 峰谷波
动形逐渐上升趋势, 大致可分为 2 个时期: 第 1 个时 期( 1954~ 1986 年) 为偏冷期, 平均值 21. 2 , 低于 历年平均值 0. 1 ; 第 2 个时期( 1987~ 2006 年) 为偏 暖期, 平均值为 21. 6 , 高于历年平均值 0. 3 , 第 2 个时期梅州市气温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偏冷期气 温变化幅度不大, 在较小范围内上下波动; 50 年代末 到 60 年代中后期呈微弱回升趋势, 但回升幅度较小, 总体上该时段仍处于偏冷期, 是偏冷期中的相对暖 期。80 年代后期开始气温明显上升, 1998 年是有观 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9] ( 距平达到 1 2 ) , 而最冷
摘要 采用线性趋势方程、滑 动平均和 R / S( rescaled rang e analy sis) 分析方法对 1953~ 2006 年梅州市气温、降水的 各季及年平均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50 年 来梅州市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冬季气温增 暖速率最大; 年 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量也处于增多时段, 而夏季降水 的变化倾向率最大。R / S 分 析表明: 气温、降水两气候 要 素存 在明显的赫斯特( H urst) 现象, 即梅州市气候变化 存在着 持续性; 气温 的 H urst 指数表 明, 梅 州市未 来的年 平 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会继续呈上升趋势, 未 来夏季平 均气温 的增暖 趋势将 更为明 显; 降 水量的 Hur st 指数 表 明, 梅州市未来的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趋势是增多 的, 而秋季降水维持减少 趋势, 未 来春季雨 水增多的趋 势 将更为明显。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 l

为时 间序 列在 ( + 1 t s t ,+ )内偏 离平 均值 的累积 。
l ≤ ≤ 1 5 ≤ ≤
大背景下 , 世界 各 地近 一个 世 纪 在气 温 上升 的 同时 ,
年 降 水 量 变 化 不 大 或 略有 下 降 , 成 了 干 旱 发 生 频 次 造 的增 加 。本 文 利 用 线 性 趋 势 方 程 、 动 平 均 的 方 法 , 滑
间序列 , 序列 在 以 t 零点 , 该 为 r为 问 隔 的 区 间 ( + t
1 二
暖为主要特 征的 著变 化 , C I C的报告 指 出 , P 全球 气 温在 过去 1 0 中升高 了 0 4 . 4年 . ~0 8℃ , 到 l O 达 O O年
以来 的 最 高 值 。 王 绍 武 认 为 , 0世 纪 以 来 中 国 气 ] 2
证 据 表 明 , 类 活 动 已经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全 球 气 人
候系统 , 象 要 素 无 论 在 时 间 上 、 间 上 变 化 都 很 气 空
大 。近 一 个 世 纪 以 来 , 候 正 经 历 一 次 以 全 球 变 气
S分 析方法 。其 主要原 理 l 为 : {() 一时 7 设 f} 为 t -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3 6 期
20 0 8年 6月




Vo . 6, . 1 3 No 3
M ET E( R( LO GI ) ) CA I S EN CE N D CI A TECH N O LO GY
J n 2 0 u. 08
重标极 差分析 法) 其趋势 的持续性 进行分 析 。 对 1 资 料 及 方 法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预报的时效性分析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预报的时效性分析

图3 全国四季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
(一)干旱时空分布
东北地区干旱类型主要是春、夏 旱。 华北是中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 一,干旱主要发生在4-10月,年干 旱频率最大的月份是4-6月,其次 是10月。华北干旱主要是春夏旱 和夏秋旱。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主要分布在黄 土高原中、西部和甘肃南段。4-10 月都有可能发生干旱,最易发生 的是夏季。 西北地区西部是干旱气候,该区 年内各月的干旱频率均低于5%。 长江中下游5-12月均可能出现干旱, 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以8-10 月出现机会最多,处于“伏旱”。 华南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和冬季 及前春。 西南干旱季节性差别大:冬春频 率高、夏秋频率低。 青藏高原的干旱主要发生在5-7月 和10月。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 及其预报时效性分析
第十组 组员:王娟 胡迪 张署光 王天义 陶然 母灵 马永杰
October 24, 2011
主要内容
引言:与干旱有关的定义与概念 我国干旱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
我国干旱的预测及其时效性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时效性分析
图6 1951-2006年间干旱过程最长持续时间(单位:天)
二、我国干旱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统计表明,对于东 北、华北、黄淮、 西北地区东部、华 南及四川盆地等地 的大部分地区,在 近半个多世纪里, 最长的干旱事件大 多了生在1980年以 后,如图示。
图7 1951-2006年间最长干旱出现年代
二、我国干旱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一)干旱时空分布
春季,春季北方少雨雪,干旱为常 见,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干旱发生 频率最高,达50%-70%。海南、云 南、四川南部也是春旱多发区,发 生频率有50%-80%。长江中下游及 其以南的大部分发区了生频率不到 20%,为春旱少发区。 夏季,干旱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 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东部及黄 淮北部,发生频率达50%-60%。长 江中下游地区、黄淮南部、东北中 部和北部及四川东部等地发生频率 也较高,有30%-50%。华南、西南及 东北地区东南部为夏旱少发区,发 生频率在30%以下。 秋季,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南部、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 地区和华南等地,发生频率为40%60%,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不足40%。 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干旱 主要出现在南方。华南、西南为冬 旱主要发生区,华南南部及云南大 部发生频率达50%-70%。

梅州市近50年来气候统计特征分析

梅州市近50年来气候统计特征分析
建设 等方 面提 供一 定 理论 依 据 。
1 资料来源及其方 法
本文资料选用 15 年 ~ 06年广东省地 面气象年鉴和梅州市气象局气象统计数据 。统计方 93 20 法 :1 根据每天气温数据统计出月平均数值 , () 进而用数理统计方法得 出多年平均数值、 四季平均数 值 ;2 做出梅州市近 5 () 0年来 的年内、 年际降水历 时曲线 ;3 用变异系数表示气候要素序列变化的 () 偏离程度 , 即气温或降水稳定性 ;4 作 出风向频率玫瑰图, () 分析梅州市近 5 0年风速、 向变化特征。 风
[ 收稿 日 3o7 一 3 期 2o 一 D [ 作者简介 ] 林培松 (90一 , , 17 ) 男 江西寻乌人 , , 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 环境演变方面 的研究 。

5 ~ 9
维普资讯
日) 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一 .' 15 , 73 E(95年 1 1 月 2日) 。从表 1 可见 : 梅州 市春夏秋冬 四季变异系 数有 一定 的差异 , 季变 异 系数 最 大 , 明梅州 市 冬季 温 度变 化 幅度 较 大 , 定 性 差 ; 季 变异 系 数 冬 表 稳 夏 最小 ,有利 。 近5 0年梅州市气温统计资料显示 : 梅州市月平均气温较高 , 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 1' 0 E以上 ; 温 差较 小 , 热月 与最冷 月平 均温 差小 于 2  ̄ 远 小 于北 方 地 区( 满洲 里 为 4 .' ) 春季 回暖较 最 0C, 如 3I E ;
早 , 升 幅不大 , 幅为 3 3 但 升 .' E。与北 方地 区相 比 , 幅较 小 。秋 季 降温缓 慢 , 升 秋温 高 于春 温 , 温 的 气
年内变化呈单峰型。5 月进人高温期 , 一直持续到 1 0月。其 中 7 8 、 月气温最高 , 一般维持在 2 . ̄ 85 C

梅州市近50年的降水特征

梅州市近50年的降水特征

2 梅 州 市年 降水与前 汛期 降水特 征 2 1 年 降水分 布特征 .
梅州市多年平均的年降水 量达 1 8 i, 6月 的 9r n4~ 4 a 降水量 占全年降水量 的 4 . % , 明前汛 期对 于梅 州市 12 说
降水很 重要 , 许多重大的洪涝事 件都发生在前汛期 。
从 降水 量逐年 的变化来看 ( 1 ,9 3~ 0 4年梅州 图 ) 15 20 市的年 降 水 量基 本 都 ≥ 100 m 最 大年 降水 量 超 过 0 m,
23 0m 18 0 m( 93年) 最少年降水量 为 99m 15 , 7 m( 95年 ) 。
梅州市 的降水量具有 明显 的年际变化。
黄晴 晴 ,黄茂栋 ,张展辉
( 梅州市气象局 ,广东梅州 54 2 ) 10 1

要: 利用 Mo e 小波分析 方法 , rt l 对梅州市 15 2 0 9 3~ 0 4年年平均雨量与前汛期 ( 4~6月 ) 量等 雨
气候资料进 行分析 和计算 , 出以下几 点结论 : 得 梅州市年 降水周 期在前 2 0年呈 现 1 0年的准周 期振荡 , 前汛期 降雨量存在准 7年的周期振荡 ; 而在后 2 , 0年 年降水与前汛期 降水量 的周期都 向 4年左 右转变 。 关键词 : 气候学 ; 周期 ; 波分析 ; 小 前汛期 降水 ; 梅州市
数, 本文采用 Mol 函数 。 rt e
之外 , 其余多数地区为双峰型 , 即除了 5~6月份的主雨峰
外, 8月份还有一个次雨峰 。4~ 6月份 通常称 为华南 降水 的前汛期 , 其降水量一般 占全 年降水量 的 4 % 或更多 , 0 洪 涝也多数 出现在前汛期暴雨中。 梅州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 , 广东的少 雨 中心 之一 。 是 其前汛期降雨 量 的多少 与旱涝 的预报 有着 密 切的 关系 。 本文通过小波分析 , 梅州市 15 2 0 对 93~ 04年 的降水 资 料进行分析 , 图揭示该地区降雨量多时间尺度 的分布特 试 征 , 中长期预报提供一些参考。 为

天山西部地区近50年干旱指数的演变特征

天山西部地区近50年干旱指数的演变特征
区 干 旱 的主 要 特 征 ,并 证 实 了合 理 的 干 旱指 数 对 于 正确 评 价 干 旱状 况 和 开 展 干旱 分 析服 务 十 分必 要 。因 此 ,探 讨 天 山西 部 地 区 干旱 指 数 在气 候 转 型 条 件下 的变 化 特 征和 趋 势 ,对 于 科学认 识 区域 气候 类 型 、开展 气 候研究 和服务 于 社会 生产 ,都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指导 意义 。
收稿 日期 :2 1— 4 2 000 —2 作 者 简 介 : 夏依 木 拉 提 ・ 依 达 尔 艾 力 ( 9 1 ) 艾 16 一 ,男 ,新 疆 新 源 人 ,哈 萨 克 族 ,高 级 工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水 文 水 资 源 分 析 研 究 工 作 。
E mal l j3 @13c r — i :ys 2 3 6 . n w o

8 — 8
天 山西 部 地 区 近 5 年 干 旱 指 数 的 演 变 特 征 夏 依 木 拉 提 ・ 依 达 尔 艾 力 赵 0 艾

对 照分 析 ,对 部 分 站 部 分 年 份 未 观 测 时 段 ,采 用 相 关 分 析 等 方 法 进 行 了系 列 的插 补 延 长 。在 此 基 础 上 ,获取 各 站历 年 季 和年 的特 征序 列 ,并 用 9 站 的平 均序 列 值近 似代 表 全地 区或流 域 的平 均情 况 。 个 22 区域 划 分 . 为便 于 进 行 气 候 划 分 和分 析 比较 ,对 研 究 区 域 采 用 了 两种 分 区划 分 方 法 :一是 按 伊
区 比较 严重 和普 遍 的 自然灾 害 之一 ,并 对经 济社 会 和 自然 环境 产 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 干 旱 指 数是 研 究 干 旱气 候 的基 础 ,更 是 干 旱半 干 旱 区 需要 进 一 步 研 究 的重 要 问 题 。在 干 旱 研究

东北三省干旱时空分布及小麦产量预测

东北三省干旱时空分布及小麦产量预测

东北三省干旱时空分布及小麦产量预测张璐张芷萌周盈盈李依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利用中国东北三省90个气象站点1978—2020年的逐日气温数据、相对湿度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

同时,利用东北三省小麦产量数据,分离出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并构建预测小麦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表明,春末、夏季、秋季是东北三省干旱的多发期,夏季(6—8月)月平均干旱日数约25d,干旱多发生在辽宁西部地区及黑龙江中部地区。

1978—2020年,东北三省地区干旱日数的年际差异大但变化无明显趋势。

东北三省年均干旱日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产量预测模型考虑了粮食政策等社会因素及气温和相对湿度两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预测模型的各因子均显著,平均预测精度达71.42%。

关键词气象干旱;MCI指数;莫兰指数;小麦产量;东北三省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1-0146-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1.03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干旱是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容易导致农牧业减产和人畜饮水困难。

长期干旱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可能间接引发其他自然灾害。

1978—2020年,我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040万hm2。

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受气候条件影响波动较大。

全球气温每升高1℃,可造成小麦减产约6%。

因此,开展干旱评估及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监测和研究干旱及其变化,科学家们建立了多种干旱指数。

目前,国内外的干旱指数非常多,常见的指数有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径流指数(SRI)、CI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等,常见干旱指数的介绍详见文献[1]。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干旱指数对干旱现象进行研究。

梅县近50年的气候变化

梅县近50年的气候变化
均降水量仅为 3 . m。 8 3m
12 气 温 变 化 特征 .
毳 矗 l¥ { i 羁 l } l l f ,
lJ ¥
曩 l 磊 f f 、 l | f ^ l l I f l l j l \ f { ^ l 、 , ’¥ l 、 l j

\,
\ ^ 门
2 拖 2 愀 孤
7 5 6 垂 5
, 。
V u
p/ 娜 瓣 盘 爨
l S 0 5 l 8
V V 懋是萋

、p 器&墨_ l 羹专静鞋j墩 / \轷 / 一 / V I n
8 5 7
梅 县是 山区县 , 了解和 掌握它 的气候变 化 , 分析 k 山区 瓤
l 近5 0年气 候变化 特征
1 1 气候概况 . 近5 0年 , 梅县平均气 温 2 . C, 均最低气 温 1 . 1 3o 平 75 ℃, 极端最低气温为 一7 3o 15 . C(9 5年 1月 1 , 2 1 为全省 3)
1 lf 。 、 l { 矗 , , f
吨 。
气候 资源 , 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对 义 。本文从梅县气象站 15 2 0 9 3~ 06年历 年和各季 的平 均 气 温、 平均最高气 温 、 平均最低气 温 、 降水量 资料人 手 , 分 析探讨 近 5 0年来梅县 地 区的气 候变 化趋 势 和变化 特征 。 文 中所指冬季为 1 2月 ~翌 年 2月 , 春季 为 3~5月 , 夏季
(. 1 梅县气象局 , 广东梅县 5 40) 10 1

要: 根据梅县气 象观测 站 15 2 0 9 3~ 06年的年 、 季平 均气 温 、 平均最高气温 、 平均 最低气温 、 降水

梅县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梅县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8期1梅县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1.1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数相对较少梅县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160~4834MJ/m 2,比广东省南部偏少,但比四川盆地偏多,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相近。

太阳辐射的总量月际分布不均(表1),7月太阳辐射总量最大,为502MJ/m 2,2月太阳辐射总量最小,仅为268MJ/m 2,约为7月的1/2。

由表1可知,梅县7—10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较大;3—4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为全年最小,总体而言,梅县的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偏小。

因此,从季节分布上看,早春时期日照较为缺乏,作物生长较慢,而夏秋季节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量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1.2热量资源丰富,垂直温差大梅县的热量资源总体较为丰富,但与广东省南部地区相比仍较少,年平均气温为21.3℃,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为12.4℃。

梅县四周高山环绕,呈周高中低的地势,构成山地、丘陵、盆谷交错的复杂地形。

盆地内部西高东低的倾斜,梅江横贯梅县中部,构成不同高度区域小气候,愈往盆地中心,日照增加,气温相对升高。

气温随着山体高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实测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总体来说,梅县各地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都呈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随高度增加,风速加大,空气稀薄,辐射散热加快,导致气温下降。

1.3季风特征明显,风力较小梅县的风主要是季候风和山谷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由于离海洋的距离相对较远,且由于地形的遮蔽作用,受台风外围大风影响的机会也较少,因此梅县大风日数不多,年平均风速及月平均风速都较小。

1.4降水充沛,湿度较大梅县的降水量丰富,降水的主要特征是雨季开始较早(3月),结束早(9月);降水量集中在4—9月;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不同坡向和海拔高度雨量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东坡、南坡的降水量远大于西坡和北坡,雨量随着海拔增加而递增。

2梅县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2.1林果品质欠佳,资源优势利用不足梅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于常绿果树与落叶果树的种植极适宜,如沙田柚、柑桔等柑橘类及板栗、白果、柿子、李子等。

梅江流域长系列枯水期降水演变特征规律分析

梅江流域长系列枯水期降水演变特征规律分析
5):58
61.
水日数的变 化 特 征 [
,7
得到各观测点的 M-K 值的空间分布(见图 3b)
0 个观
测站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有 5
2 个,呈减少趋势的有
1
8个,总体枯水期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从空间来
看,南部呈上升趋势,北部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数据的
值出现在 1982—1983 年,降 水 量 为 1218
.1 mm, 极
进一步分析得到各观测站点的降雨年变化率(见图 3
文局梅州水文分局。
No
.6 Jun.2021
势,并于 1983 年 达 到 了 历 年 降 水 量 最 高 值;1998—
2011 年降水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累积距平法[11]、Ma
nn
-Ke
nd
a
l
l检
[
[
12]
13]
、S
测法(以下简称 M-K 法)
e
n

s斜率法 对梅江流域
枯水期的年际和年内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状况检
但呈不显著下降趋势,12 月降水量 最 小,但 呈 显 著 上
升趋势。在空间上,北部地区河流水系变化较为显著,
尤其是石窟河和松源河,12 月呈显著上升趋势,2 月、
3 月呈显著下降趋势,该区域需做好汛前干旱预警。
2021 年 6 月
第6期
No
.6 Jun.2021
高玉丹:梅江流域长系列枯水期降水演变特征规律分析
c),
过线性回归得到梅江 流 域 内 枯 水 期 年 降 水 量 的 时 间 变
测站的降水量减小率小于 2 mm/a,其余观测站的变化均
小值出现在 1954—1955 年,降 水 量 为 151

近50年华南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近50年华南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近50年华南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王春林;邹菊香;麦北坚;陈慧华;唐力生;段海来【摘要】采用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和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肘)构建的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根据华南(广东、广西)17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1961-2010年)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华南近30年(1981-2010年)总旱日频率平均为26.0%,其中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日分别为12.3%、8.1%、4.2%和1.4%.(2)各等级旱日频率具有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高于汛期(4月至9月)、广西高于广东的特征.(3)近50年华南最早的5a依次为:1963、1991、2004、2009、1977.(4)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1至9月降水和月干旱指数(MI)以增加趋势为主,各等级旱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7月份MI增加趋势及各等级旱日减少趋势均达到0.1显著水平;而10至12月降水和MI以减小趋势为主,各等级旱日数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11月份MI减小趋势及中旱、重旱、总旱日增加趋势均达到0.05显著水平.(5)年总旱日趋于增加、减少的站点数各占60%、40%,有11%的站点达到0.1以上显著水平.各等级旱日显著增加的站点大多集中在广西,而旱日显著减少的站点主要集中在广东,表明广西干旱总体上重于广东的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华南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水资源利用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03【总页数】8页(P595-602)【关键词】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气象干旱;华南【作者】王春林;邹菊香;麦北坚;陈慧华;唐力生;段海来【作者单位】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51008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广东省汕头市气象局,汕头515041;广东省鹤山市气象局,鹤山539700;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510080;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510080;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华南地处低纬,濒临南海,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天气气候复杂多变。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罗碧瑜;陈映强;贺汉清;张晨辉;林巧美;李源锋【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08(36)3【摘要】采用线性趋势方程、滑动平均和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析方法对1953~2006年梅州市气温、降水的各季及年平均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梅州市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增暖速率最大;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量也处于增多时段,而夏季降水的变化倾向率最大.R/S分析表明:气温、降水两气候要素存在明显的赫斯特(Hurst)现象,即梅州市气候变化存在着持续件;气温的Hurst指数表明,梅州市未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会继续呈上升趋势,未来夏季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将更为明显;降水量的Hurst指数表明,梅州市未来的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趋势是增多的,而秋季降水维持减少趋势,未来春季雨水增多的趋势将更为明显.【总页数】4页(P289-292)【作者】罗碧瑜;陈映强;贺汉清;张晨辉;林巧美;李源锋【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广东省揭阳市气象局,揭阳,522000;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广东省揭阳市气象局,揭阳,522000;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昆明近50年城市化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J], 彭妮;周泓;李江林;王一鸣;黎云霞2.近50年陇东黄土高原干旱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J],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贾艳青;唐敏;王国强;马彬3.宁夏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J], 薛鹏举4.梅州莲花山两侧地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J], 罗碧瑜;张晨辉;李源峰;陈映强5.揭阳市近50年气温的变化特征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J], 陈映强;林巧美;陈桂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梅州春旱的重现期

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梅州春旱的重现期

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梅州春旱的重现期李源锋;罗碧瑜;谢龙生【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09(26)1【摘要】用Pearson-Ⅲ型分布对梅州市春季(3-5月)的逐年降水量进行拟合,试图计算春季各月和整个春季降水总量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极小值,从而得出它们在不同重现期下的干旱程度.结果表明:春季5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371.45 mm,1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308.98 mm,5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217.74 mm,100年一遇的降水量极小值为190.73 mm.另外通过对春季不同降雨量的重现期计算,并与实况相验证,发现拟合结果是可信的.此外还计算了梅州市2002年春季干旱的重现期为:3月份约5.4年,4月份20.7年,5月份约40.7年,而整个春季干旱的重现期则为181年,表明2002年的春季干旱确实是近百年来少见的.【总页数】4页(P93-95,100)【作者】李源锋;罗碧瑜;谢龙生【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广东省梅州市气象局,梅州,514021;广东省蕉岭气象局,蕉岭,51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相关文献】1.用Pearson-Ⅲ分布推算梅州最大一日降水量的重现期 [J], 陈海泉;罗碧瑜;李凌志;李源锋2.基于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的湖南电网覆冰重现期计算 [J], 陆佳政;张红先;彭继文;方针;李波3.用Pearson-Ⅲ型概率分布推算贵阳降水量的重现期 [J], 杨娟4.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重现期年最大日雨量 [J], 林两位;王莉萍5.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重现期日雨量极值的探讨 [J], 林两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60年来梅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近60年来梅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近60年来梅县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林建华
【期刊名称】《广东气象》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利用梅县站建站后58年(1952~2009年)冬季气温资料,对梅县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梅县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227℃;20世纪90年代开始,冬季气温开始急剧升高,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115℃,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38℃.梅县冬季平均气温在不同阶段存在着6~8年、8~10年的变化周期,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在不同阶段存在着4~6年、8年左右和11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在不同阶段存在着6~8年、10年左右和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林建华
【作者单位】梅州市气象局,广东梅州,514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滁州市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J], 裴豪杰;王俊;童超;聂川云
2.赣州近58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J], 王丽平;周升;赖虹
3.近6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J], 盛任;万鲁河;张羽威
4.近60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气温变化特征 [J], 李双锦;王丽玉
5.全球变暖背景下广东省近60年来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黄强;陈子;刘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水资源 ・
近5 0 年来梅州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张达文 , 罗碧瑜 , 郭 青 , 廖裕珍
( 梅州市气象台, 广东 梅 州 5 1 4 0 0 0 )
摘要: 利用 1 9 5 5 ~ 2 0 1 0年梅 州站的月降水气温等资料 , 使 用修 正的 P a l me r 干旱公 式计 算干旱指数 ( P D S I ) 值, 然后对 梅州P D S I 的气候特征 、 环 流背景及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关 系进行 了分析 。结果表 明 : 5 6年 中梅 州干旱 月居 多, 但极
征 。[ z j 干旱 的形成 和 发展 是 土壤水 分 亏缺缓 慢 积 累
的过 程 , 因此 , 干旱 程度 应该 是水 分亏缺 持续 的时 间
函数。大多数气象干旱指数 , 只考虑其一时段的水 分 亏缺 , 没 有联 系干旱 的持 续 时间 . 所 以很难 揭示 出 于旱 的严 重程度 。 E 3 1 P a l m e r 定 义 了一 个 干旱程 度 的 P D S I 指数 , E 4 ] P a l m e r 干旱 指数 不仅 考 虑 当时 的水分 条件 , 而且考虑前期水分状况 、 持续时间 , 因此是个 定 量描述 旱情 的较好 的指 标 。 P a l m e r 干旱 指 数是 一 个 常用 的干旱 指 标 , 在水
旱影 响评 价 工 作 ,安 顺 清等 人 将 P D S I 指 数对 中 国 的情 况进 行 了修 正 。[ 5 ] 2 资料 及计 算方之间 , 降水 虽然 丰富 , 但 由于降水 季节 变化
大及空 间分布不均匀和太阳辐射强 、 气温高 、 蒸发量大 以及作物生长周期长等 因素作用 , 干旱也时有发生。 为 了研 究干旱 。 就必 须建 立一种 干旱标 准 , 用来
1 前 言
种半 官 方 的 干旱 指 数 , N O A A和 U S D A联 合 发 布 每 周 每 月的 P D S I 预 报 图。 关于 P a l m e r 指数 的研 究 , 在
国 内外 有很 多 , 为 了进行我 国的干旱评估 、 分 析 和干
干旱是水 分持续亏缺 的一种 异常气象现象 。 是我
i . + j { + 磊 一 £
式中: 户——降水量 : 前乙
— —
( 1 )
气候适宜蒸散量 :
补水 量 :
端干旱发生概 率较 小 , P D S 1 年平均 变化有 明显的年 变化及 年代 际变化 ,降水与 P D S I 有 比较好 的正相关 。干 旱年 2 0 0 h P a 华南上空冬春 两季西风带偏弱 , 秋 季偏强 , 夏季反 气旋环 流偏 弱 ; 8 5 0 h P a 春夏 两季 由孟加拉 湾到华南偏 东 南气流偏弱 ; 5 0 0 h P a 夏 季副高偏 弱略偏 北 , 冬 季东亚大槽偏 西 ; 贝加 尔湖西侧冷 高压 中心在春 季偏 弱 , 冬季其 东侧 强度偏低 , 西侧偏 高。西北太平洋, 赤道 中东太平洋及 西太平 洋暖池年平均及秋季的 海温与梅 州 P D S I 滞后一年 的较
1 9 5 5 — 2 0 1 0年 梅州 降水 和气 温等 资料 ,利用 修 正的P a l me r干旱 计 算 公 式 计 算 其 P D S I 值 。N C E P
描述 干旱 特 征 , 目前 国内外 都 有各 种各 样 的指 标 和
研究方 法 , 在 研究华 南 干旱 中 , 也有 不少 指标 , 例如 , 有 学者 利 用 降雨 量 小 于 2 0 m m的“ 无透雨” 日数 等 级分 析 了广东 春 、 冬旱 的气 候成 因 , [ 1 ] 也 有利 用 下次 降水 的平均 等待 时 间 ( A WT P ) 分 析广 东半 年 干旱 特
第4 9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6 AN S U WAT E R RE S OUR C E S^ ND HYD ROP OWE R" r EC I I N 0L OGY
Vo 1 . 4 9. No . 1
J a n . , 2 0 1 3
好 的反 相 关 关 系。
关键词 : 干旱指数 ; 变化特征 ; 梅 州; P D S I ; P a l m e r 干旱指数
中图分 类号 : P 4 6 7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1 4 4 ( 2 0 1 3 ) 0 1 — 0 0 0 4 — 0 6
文、 气象 、 农业 等领域 广泛 应用 , 在美 国 , 已经成为 一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0
1 9 5 5 — 2 0 1 0 年逐月的 2 . 5 。 × 2 . 5 。 再分析资料( 高度场 , 海平 面气 压场 及风 场 ) 及2 。 × 2 。 的海表 资料 。 2 . 2 P a l me r 干旱指 数 的计算 P a l me r 干 旱指 数 的计算 非 常 复杂 。 简 单 的来讲 有 如下 两个 步骤 ,详 细的计 算方法 可参 考相 关文献 [ P a l m e r , 1 9 6 5 ] 。 第 1 步 是先计 算水 分平 衡各量 ,求 出有关 气候 系数 ( 蒸 散 系数 、 补水 系数 、 径 流 系数 和失 水 系 数 ) , 得 到相 对 于 当前 来说 气候适 宜 的降水 量 :
国主要 的气 象 灾 害之一 , 同 时也 是 我 国影 响 区域最 广、 发生 最频 繁 的气 象灾 害之 一 。 梅 州位 于广东 省东
北部 , 地处 粤 、 赣、 闽三省 交 界处 , 背 靠 内陆 , 毗 邻 沿
海, 属亚 热带 季风气候 区 。 年平均 雨量在 1 4 8 3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