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配套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学业分层测评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五)[基础巩固层]1.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B.巫山巫峡气.萧森气:气象、景象C.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这里指第二次看到。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解析】A项,系:系舟上岸。

【答案】 A2.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9282049】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答案】 C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39282050】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群山”与“生长”不对仗,“万壑”与“明妃”不对仗,“赴荆门”与“尚有村”不对仗。

【答案】 C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答案】 B5.名句默写。

(1)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2)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B .万里..悲秋常作客C .人事..音书漫寂寥D .分明怨恨..曲中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随堂检测(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随堂检测(含答案)

5.1 杜甫诗三首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塞上(sài) 急暮砧(zhēn) 朔漠(shuò)B.孤舟一系(xì)江渚(zhǔ) 猿啸(xiào)C.单于(chán) 省识(xǐng) 萧萧(xiāo)D.琵琶(bá) 萧森(xiāo) 凋伤(diāo)2.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痛苦怨恨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带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A.①④③⑤⑥②B.①⑥④②⑤③C.④①⑥②③⑤D.④③②⑥①⑤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5.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下列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 杜甫诗三首 登高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 杜甫诗三首 登高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2.5 杜甫诗三首登高练习题(含答案)第 2 页第 3 页2、应如何理解颔联写的“木”“ 江”这两种景物?3、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是否和“做客”意思相同?4、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有人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压缩好不好?6、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7、请结合意象,分析前两联的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8、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登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选出下列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4、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D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诗圣的忧思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格。

高中语文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当时很多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

包括高适、储光羲在内。

唯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

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

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仁就是爱人。

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

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地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5 杜甫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5 杜甫诗三首+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09】A.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认识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解析】C项,省:曾经。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10】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C项,百年:句中意思是晚年。

【答案】 C3.名句默写。

【导学号:39282011】(1)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1)丛菊两开他日泪(2)塞上风云接地阴(3)群山万壑赴荆门(4)万里悲秋常作客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完成4~6题。

4.《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导学号:39282012】【答案】诗人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5.《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6.《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答案】“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

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

“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

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_第5课 《杜甫诗三首》 习题练习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_第5课 《杜甫诗三首》   习题练习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其三)》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却C.艰难苦恨繁霜鬓恨:悲愤D.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联系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下能力提升五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下能力提升五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

课下能力提升(五)杜甫诗三首(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萧.森(xiāo)暮砧.(zhēn)塞.上(sài) 秋兴.(xìnɡ)B.妃.嫔(fēi) 朔.漠(sù)青冢.(zhǒnɡ) 万壑.(hè)C.单.于(chán) 潦.倒(liáo)凋.伤(diāo) 省.识(xǐnɡ)D.霜鬓.(bìn) 渚.清(zhū)环珮.(pèi) 一系.(xì)2.下列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B.万里C.艰难苦恨..曲中论..繁霜鬓D.分明怨恨4.下列对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2)《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22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配套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配套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5杜甫诗三首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本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当更难得知。

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限时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è)朔.(sù)漠青冢.(zhǒng) 环珮.(pèi)B.渚.(zhǔ )清潦.(liáo)倒萧.(xiāo)条霜鬓.(bìng)C.省.(xǐng)识单.(chán)于荆.(jīng)门凋.(diāo)零D.千载.(zài) 玉露.(lù)塞.(sài)上暮砧.(zhēn)解析:A项,朔shuò;B项,鬓bìn;D项,载zǎi。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杜甫诗三首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后作业: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五)杜甫诗三首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啸:啼叫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C.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解析]木:树叶。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解析]省:曾经。

[答案] C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故园:故乡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刀尺:裁剪衣服时使用的工具砧:捣衣石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朔漠:北方的沙漠向:朝向,对着D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家万里 百年:数量词,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解析] 万里: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B .万里悲秋常作客C .分明怨恨曲中论D .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 “凋”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其余三项均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 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独.留青冢向黄昏 B.⎩⎪⎨⎪⎧ ①孤舟一.系故园心②一.去紫台连朔漠 C.⎩⎪⎨⎪⎧ 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D.⎩⎪⎨⎪⎧①塞上风云接.地阴②接.天莲叶无穷碧 [解析] A 项,独:独自/只,仅仅;B 项,一:数词/副词,一旦;C 项,萧:萧瑟、萧条/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 项,两个“接”均为“连接”之意。

[答案] D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5.杜甫诗三首+练案9+Word含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5.杜甫诗三首+练案9+Word含答案

练案9杜甫诗三首(1)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054(B)A.玉露.(lù) 塞.上(sài)渚.清(zhù) 霜鬓.(bìn)B.单.于(chán) 萧.森(xiāo)凋.伤(diāo) 千载.(zǎi)C.琵琶.(pá) 省.识(xǐnɡ)朔.漠(shuò) 禅.让(chàn)D.青冢.(zhōnɡ) 环珮.(pèi)暮砧.(zhēn) 潦.倒(liáo)【解析】A项,“渚”读zhǔ;C项,“琶”读轻声,“禅”读shàn;D项,“冢”读zhǒn ɡ。

2.下列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055(A)A.玉露凋.伤枫树林B.白帝城高.急暮砧C.一去.紫台连朔漠D.风急.天高猿啸哀【解析】凋:使动用法,使……凋落。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235(D)A.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枫树林”这个斑斓的意象,渲染绚烂凄冷的气氛。

C.“巫山巫峡”的节奏,则造成一种绵延幽深的感觉。

D.“兼天”“接地”,写出了浪大云涌的景象,这阔大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使人顿生自豪之情。

【解析】“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使人顿生自豪之情”不对。

4.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058(C)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5.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5894059(D)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这首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附答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堂同步作业测试

(附答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堂同步作业测试

《杜甫诗三首》同步作业测试[基础运用层]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查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B.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昏黑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潦倒新.停浊酒杯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5.与《咏怀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6.下列联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以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

5杜甫诗三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夔.州()急暮砧.()万壑.()明妃.() 朔.漠() 青冢.()环珮.() 渚.清() 潦.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露凋伤..枫树林()(2)江间波浪兼天..涌()(3)寒衣处处催刀尺...()(4)一去紫台..连朔漠()(5)画图省.识春风面()(6)百年..多病独登台()(7)艰难苦恨..繁霜鬓()3.文学常识填空。

(1)近体诗,与______诗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2)杜甫,字子美,唐代______主义诗人,曾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______。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_”,世称他为“______”。

4.名句填空。

(1)(2009天津高考,14)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009安徽高考,10)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

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3)(2009福建高考,1)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中抒发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之情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kuízhēn hèfēi shuòzhǒnɡpèi zhǔliáo2.(1)使草木凋落衰败(2)连天(3)指赶裁新衣(4)紫宫,宫廷(5)曾经(6)这里借指晚年(7)极其遗憾3.(1)古体律诗绝句(2)现实杜少陵《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史诗圣4.(1)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2)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3)无边落木萧萧下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必修35杜甫诗三首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本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当更难得知。

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限时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è)朔.(sù)漠青冢.(zhǒng) 环珮.(pèi)B.渚.(zhǔ )清潦.(liáo)倒萧.(xiāo)条霜鬓.(bìng)C.省.(xǐng)识单.(chán)于荆.(jīng)门凋.(diāo)零D.千载.(zài) 玉露.(lù)塞.(sài)上暮砧.(zhēn)解析:A项,朔shuò;B项,鬓bìn;D项,载zǎi。

答案:C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艰难苦恨烦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荫。

解析:A项,做—作;B项,烦—繁,双—霜;D项,荫—阴。

答案:C3.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本课所选的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四处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本诗中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解析:D项,“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答案:D4.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B项,全诗的主题是在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答案:B5.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志不得伸归结到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解析:B项,诗中颔联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答案:B6.下面对《登高》一诗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应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独”应单读,“作客”“登台”是一个词,要连贯起来读。

答案:C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雇佣.(yōng)和.稀泥(huó)铩.羽而归(shā) 朝暾.夕月(tūn)B.绯.闻(fěi) 独角.戏(jiǎo)车载.斗量(zài)清风夜唳.(lì)C.憧.憬(chōng) 迫.击炮(pǎi)锃.光瓦亮(zèng) 不忍觳.觫(hú)D.福祉.(zhǐ) 露.马脚(lù)波谲.云诡(jué) 洞见症.结(zhēng)解析:A项,和huò;B项,绯fēi;D项,露lòu。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史上最强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在受灾最严重的洛克落班市,哀鸿..遍野..,被台风吹倒的房屋、树木、汽车残骸遍布街道。

B.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办起了不少开心农场。

农民将土地整理成20平方米左右的菜地供市民认领。

市民不仅能够体验劳动乐趣,还能收获自己种植的无公害蔬菜,真是两全其美....。

C.军人的血性并非天性,不可能与生俱来,一挥而就....,永不消退。

军人的血性表现在战时,培养却在平时。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解析:A项,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时灾民的悲惨景象。

B项,两全其美:是指做一件事情,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语境只有“市民”这一方面。

应改为“一举两得”,即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结果。

C 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

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D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此处宜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辽宁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正全力以赴打造全国最大的制革示范基地,向着实现千亿元皮革产业集群目标,早日实现国人的皮革梦。

B.如果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下观察,“双11”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号,更是一场电商大战和数亿网民的购物狂欢。

C.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多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愿景化为了现实,多少普通人赢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D.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目标”后加上“冲刺”。

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仅是一场电商大战和数亿网民的购物狂欢,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号”。

D项,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中国文联与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和大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本沉甸甸的画集《历史的硝烟血染的记忆——老艺术家笔下的抗日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当今后起之秀的最新创作,显现着当下青年人对那段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①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青年画家的许多作品②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老一辈艺术家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③这里有上世纪30年代的木刻、漫画、宣传画、油画、国画等作品④充满了深沉的悲愤与战斗的激情⑤它们高昂着英雄主义,洋溢着真诚与理想⑥有上世纪40年代亲历战争苦难的老艺术家们的作品A.③④⑥②①⑤ B.③⑤⑥②①④C.③②⑥④①⑤ D.③④⑥⑤①②解析:利用时间顺序和上下文语义的照应与承接等方法。

②句“浓郁的时代气息”,照应③句的“木刻”等艺术形式;④句的“深沉”与“战斗”照应了“亲历战争苦难”;①句中的“五六十年代”正是英雄主义盛行的年代,⑤句与之照应。

答案:C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色,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______。

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________。

________。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解析:第⑤句的“差别”承接上文的“迥异”“各不相同”,总说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看外形和评内质,接下按照从外形到内质的顺序分说:第②④句依次阐释外形和内质的内涵,第③①句依次从外形和内质方面说明好茶的标准。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大历元年(766),55岁的杜甫族居在夔州,作《秋兴八首》,这是其中一首。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宏,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抒情方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1)诗歌近写秋露摧伤枫林,远写巫山、巫峡幽深肃杀的气象;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