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2.doc
2023最新-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文章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民族生命前行进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篇一《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出示课件一:课题)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课件三: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
[速读]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
(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小组讨论回答。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一、教材信息1.1 课程名称初一语文1.2 课时数一课时1.3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 课文名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 作者毛泽东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学习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
3.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的发展历程和美好生活。
2.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让他们学会踏实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在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难点:1.解释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复习祖国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3.2 正文3.2.1 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的。
3.2.2 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2.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他们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
3.3 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结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评估4.1 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估1.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学会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曲折,认识到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国民在国家命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布置的思考问题:课文中的观点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解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结合历史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反馈:评估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思考深度,以及对国民在国家命运中作用的认知。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危机和民族困境。
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运的艰难。
课文阅读: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危机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具体案例。
2.2 教学手段课本和阅读材料:提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供学生阅读。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案例。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增加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提前布置教室。
学生预习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准备参与讨论。
3.2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深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发言积极性。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勇气;(3)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2)如何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准备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
3. 观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2)通过课后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德育目标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李大钊博大磊落的英雄气魄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主权不断受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剥削,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高呼人们起来反抗,以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有的手持钢刀,用敌人的血来祭奠那逝去的灵魂;有的愤书疾笔,希望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或者痛斥侵略者的不良行为……因此,无数的英勇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无数的优秀篇章流传至今,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的一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作者那满腔的热血与豪情。
二、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三、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也再次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中国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2. 3.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1. 2.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
3.理解作者所说的“在艰难的国运中建4.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2.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黄河曲折回环,冲出山峡后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的影像,然后定格李大钊的画像)。
学习李大钊先生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再次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自查工具书,掌握生僻字词的字音词义。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1)重点字音泻(xiè) 叠(dié) 峻(jùn)抑(yì) 浊(zhuó)(2)重点词义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
③阻抑:阻碍、抑制。
⑤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2.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学生推荐两位优秀代表朗读课文。
(3)教师点评后,领导学生齐声朗读。
3.在朗读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后明确:(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必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3)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三、整体感悟文意1.当时,中华民族的进程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境界?(1)学生简介创作背景。
(2)从文中挑选词语加以形容。
2.“国运艰难”,我们怎样才能克服?3.“雄健的精神”具体指怎样的精神?4.本文说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明确:1.(1)写作背景参见练习册边文。
语文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语文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李大钊教学目标1、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2、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3、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4、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久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久铭记,是它们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差不多特别远特别远,但历史永久也可不能不记得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老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如何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快乐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如何阐述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观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2 教学内容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艰难时刻。
让学生理解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家艰难历程的具体事件和时期。
探讨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家艰难历程的具体事件和时期。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国家艰难历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民在艰难历程中所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让学生理解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民雄健精神的具体表现。
探讨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民雄健精神的具体表现。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国民雄健精神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国家的复兴与国民的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复兴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国民在实现国家复兴中的责任。
4.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家复兴的目标和战略。
探讨国民在实现国家复兴中的责任和行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家复兴的目标和战略。
七下第8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
(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用教师给出的句式说话,结合文章句子,体会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本环节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和掌握“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并运用朗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正确认识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华的富强而勇往直前。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科目
语文
班级
41班
教师
马文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号召国民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表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一、导入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李大钊所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维艰难。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垂头丧气,悲观失望,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站出来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
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以极大鼓舞。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在1923年写的一篇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二、初读积累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1)逼狭:狭窄。
(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挡、抑制。
(4)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三、再读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
艰难:①自然:。
②国运:。
雄健:①自然:,,;②国民:。
2.语言与写法:(1)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语言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说理。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
试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①用长江大河比喻。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②用旅行来比喻。
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事件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事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案背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反映我国历史沧桑、民族精神的作品。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困境和国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关键词汇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困难和挫折吗?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2.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词和难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共同提高。
2.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
2.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2 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评价: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主动参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整体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某某乐亭人。
1907年人某某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9月,在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嗣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X作霖杀害于。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等。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之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1)逼狭;狭窄。
(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挡、抑制。
(4)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
2、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学生背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再补充,多媒体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1)泻叠抑狭崎岖h éng zhúo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教师提出如下要求:(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归纳各段大意。
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如有不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多媒体显示: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②亦复如是:也是如此③老:富有经验的④阻抑:阻碍抑制⑤成:成就,形成魄势:气魄,威势⑥趣味:意义,价值。
(2)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多媒体显示: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六、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2、请以《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语言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哲理美革命必胜,民族必兴人格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
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
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老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
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