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鄂教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德国的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难点: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谈一谈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3、师生总结:是呀,德国很美,难怪作者在四五十年以后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中心句,学生齐读)课文中到底哪些地方让我们能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交流这个问题吧。

二、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①快速默读一遍课文。

②小组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把有关词句勾画出来,多读一读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③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1、学生自己快速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三、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刚才老师看到各小组的同学交流得都很认真,那么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吧。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2、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
第一组:①组长:老师,我们组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先请我们组的()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②()同学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真好,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也想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的?(找另一组的一名学生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第一组继续汇报。

老师,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德国是一个爱养花的国家。

因为“家家户户”说的不是一家,而是每家每户的意思。

我们国家就不是每家都养花,我们家就没养过花,而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说明他们非常爱花。

④老师,我从第二自然段中这句话“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可以看出德国人养花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花种在窗外给别人看,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很奇特。

师:花的脊梁指的是花朵的背面,枝干和叶子。

(出示实物)
⑤老师,我从“莞尔一笑”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刚才()同学说德国人都爱养花,他们那么喜欢花可是却把花种在窗外给别人欣赏,要是咱们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女房东却是“莞尔一笑”,就是轻轻地一笑,说明他们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所以我觉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你们组汇报完了吗?你们找得很准确,其他组对第二自然段有没有补充呢?
第二组:组长:老师我们组想齐读一遍第二自然段。

(这一组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10个人读得真齐,说明你们配合得很默契。

第三组:老师我从“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德国人爱养花。

养花的人和国家很多,可是这里写到让作者感到吃惊了,说明德国人不是一般地爱花。

第四组:“多次”这个词说明季羡林老先生不是一次感到吃惊,肯定是到过德国很多地方都是能看到不同的人家都这样爱花的情景。

师:说得都挺好,其他段落能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吗?
第三自然段:
第一组:①组长:老师,我们是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出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

先让我们组()()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

②()()同学分着读第三自然段。

第一名学生读到“应接不暇”,第二名学生接着读完这一段。

③老师,我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德国景色奇丽。

这两个词是说花非常多,颜色很鲜艳,一定很好看。

师:“花团锦簇”是说花不是一朵,而是许多朵,“姹紫嫣红”是说花娇艳美丽。

看这就是花团锦簇,这是就姹紫嫣红。

(教师出示课件)我们在这个自然段中学到了这两个描写花美的词语,那么谁能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呢?(学生造句,本组的、其他小组都可以。


④老师,我从“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可以看出德国奇丽的景色。

每家窗户外面都有花,连接在一起,就像海洋一样,形容花很多。

⑤老师,我给他补充,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得很生动,让我们都能感觉到走在这个花海中了。

师:这两句话作者写得多美啊,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迷人的德国大街上,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呀?(课件出示,找两名学生来读。


师:如果你现在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会有什么感受呢?(找两至三名学生说一说)真是太美了!真是景色奇丽呀!
师: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个组想汇报你们交流的成果吗?
第二组:①老师,我从“任何”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德国景色很奇丽。

“任何”是说不是一条街这样,而是每条街,条条街,走到哪儿都是这样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任何”应该怎样读?生:加重语气。

②我是从“应接不暇”这个词感受到德国景色奇丽的。

这说明花多得都看不过来了。

③我是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他们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做到了我为人人,自己走在街上又可以看到别人的花,这样就是人人为我了,我觉得这个很奇特。

师:是啊,只有先心中有他人,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才能换来人人为我,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耐人寻味的意思是说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这种境界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琢磨的。

那么咱们生活中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例子呢?
③学生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实例。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说明这个自然段写得非常美,很吸引我们。

那么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德国的景色奇丽、民族奇特呢?
④找一、二名学生读,教师配乐。

师:这么美的段落,你们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呀?来,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三自然段,可以吗?(出示课件)
师:刚才这两个自然段是季羡林老先生在留学德国时看到的景象,除了二、三自然段,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呢?第四自然段:
①我们组从第四自然段“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四五十年以后,德国还是像以前那样美,走在大街上还可以看到很多花,看到奇丽的景色。

师:这是季老先生时隔四五十年以后看到的德国的景象,依然像以前那
样可以看到窗外有许多美丽的花。

②我从“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不光指奇丽的景色,还指德国人美丽的心灵。

因为他们还是把自己的花种在窗外给别人看。

3、总结: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要说四五十年以后,就是五年、十年东西肯定会变的。

比如街道、建筑物都会旧了,或者变成新的了。

但是德国人养花的习惯没有变,仍然把花栽种在窗外,能让别人欣赏到奇丽的景色,说明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不光花美,人更美。

他们的崇高的境界没有改变!(教师板书)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发出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拓展延伸。

1、学习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2、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老师建议同学们课下阅读《季羡林文集》,《留德十年》也可以搜集有关德国的风光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