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社”成果集《中国民歌选》之伍雍谊《小路》的钢琴伴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年夏毕业。
学习期间,和一些同学共同组成社团“山歌社”,开展收集、研究和改编民歌的活动,山歌社作为解放战争时期音乐院的一个学生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并不仅在学术方面,还在学生运动方面,他为开展民歌活动付出了不少心血。
伍雍谊为民歌《小路》编配的钢琴伴奏就是其间优秀代表之作。
建国之后,伍雍谊曾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国家教委等地方任职。
伍雍谊长期从事音乐理论工作,撰写了二百余篇、约八十万字的文章。
撰有《评美国爵士乐音乐》《让音乐表演艺术的百花灿烂开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等论文,著有《怎样欣赏音乐》《吕骥传》。
在音乐创作方面,有弦乐四重奏《行板》,歌曲《啊,起伏的山岗呀》等二十多首,《中共北海党史记事·序歌》15首[3]。
(二)民歌《小路》的背景介绍
1、民歌《小路》的归属地溯源
山歌社《中国民歌选》中伍雍谊编配的民歌《小路》上标注的是内蒙古民歌,周小泉《中国民歌三百首》中刘聪编配的民歌《小路》标注的是山西民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方琼独唱音乐会节目单上叶国辉编配的民歌《小路》标注的是绥远民歌。
同样的旋律,却发现各处的标注不一。
经多方面资料查证、核实,关键在于绥远地区的历史发展。
绥远在清朝为归绥道,属于山西管辖,1914年中华民国袁世凯北洋政府将之分出山西,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绥远省,是中华民国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省会为陕坝(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
1954年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
那么由此来看,民歌《小路》不同的说法只是对于不同时期地域划分的不同称呼罢了。
本文就继续沿用伍雍谊编配版本标注内蒙古民歌《小路》。
2、民歌《小路》的歌词分析
民歌《小路》是摘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下册》第1206页,此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成果,书中收集的民间歌曲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文献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质量高、范围广、品种全,每首民歌均能在集成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卷中得到反映,很好地体现了我国民歌的全貌。
《小路》原来的歌词共有两句,上句为:房前的大路,亲亲你不走,下句为:房后边走下,亲亲一条小路。
歌词含蓄又明了,大路不走,小路上来。
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羞涩爱慕之情,而歌曲中叠词的运用“亲亲”,又增添了几分乡土的气息。
伍雍谊《小路》在歌词上变动并不大,由于在民歌流传的地方语言中,“亲亲”在当地发音qingqing,作曲家即用意思相近、发音一致的“卿卿”代替了“亲亲”。
另外,作曲家在第一段结束后,加入歌词“啊”做一个衔接承上启下,巧妙地扩展了音乐的结构。
三、《小路》钢琴伴奏的编配特点
(一)别致的和弦结构与精妙的和声进行方式
1、和弦结构
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是西方音乐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技术手段,在整个音乐历史长河中,从最早的单声音乐到不断加入和音,最终形成和弦,再到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音高组织思维,和弦的结构与和声进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在中世纪时期,和弦的结构非常简单,是两个声部横向进行纵向结合的产物,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附加一条平行声部,通常使用四五八度音程。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大师扎里诺论述了和弦的结构和大小三度之间数字上的关系,用“六数列”的理论证明,各音程可构成一种“大和声”即大三和弦的产物,扎里诺还指出三度音程在和弦构成中的关键性,没有三度,就不可能形成三和弦的结构。
后来巴洛克时期的法国伟大作曲家理论家拉莫通过对音乐实践的考察,在扎里诺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使用三度相加构成和弦的方法。
同时还阐述了主、属、下属三者的和声关系,确立了主和弦至高无上的地位,奠定了调性和声的基础,也奠定了现代和声理论的基础。
这一和弦构成方式与和声进行方式一直沿用到了古典、浪漫主义时期。
而我国早期专业的作曲家们接受得也是这种音乐创作理念,但是这种和弦的构成与和声的进行常常会与我们的民歌风格冲突,这不得不使作曲家们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中改变或调整思路,以求得风格更为融合的创作技法。
伍雍谊在《小路》中和弦材料的使用原则,体现了当时“山歌社”成员们的和声理念。
当年的作曲学子们努力寻找中国音阶与中国和声的融合法则,在和弦结构构成上面,当时最主要的三种手法是:使用常规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省略或替代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五声纵合化和弦结构。
伍雍谊在为民歌《小路》配和声时,从调式音阶和旋法中提炼纯五声非三度结构的和声材料,
在结束之前出现了倾向徵音的变徵偏音,所以形成了五声性七声调式。
五声性七声调式就是在五声调式中的两个小三度角—徵、羽—宫之间,分别加入变徵或清角、变宫或闰即可构成,五声为骨干音,小三度之间插入的音即为偏音。
伍雍谊在为民歌编配时,改变了原来的F 徵调式,把整体旋律移高大二度,在G徵调式上面呈示。
同时,在记谱法上,也颇具特色,并没有选择C宫系统调,而是采用了G宫系统调调号,为民歌伴奏复合调性的配置埋下伏笔。
整个钢琴伴奏的和声配置是建立在G 宫系统调上的,上下片音乐结构的第一片,和弦停留在D徵和弦(G宫调的属和弦),下片终止时落在G宫主和弦,强调了钢琴伴奏的G宫系统调和声进行逻辑与功能性,但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我们发现G宫调中的属和弦D,其实是G徵调式的商和弦,而G宫调式中的主和弦G,其实也是G徵调式的主和弦,这样的配置正好符合旋律上片落在商音,下片结束在徵音的模式,也就是说,伍雍谊通过在G宫系统调的和声进行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强调了G徵调式的特性,使得这种同主音复合调式的配置手法在我国民族音乐钢琴伴奏的创作发展实践中又进一步。
(四)精炼的附属结构部分
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是歌曲结构的组成部分,统称为歌曲的“附属结构”部分,这个部分与歌曲本身是紧密相连的,在歌曲的艺术表现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对歌曲的完整性、连贯性起着重要作用,还能增加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歌曲形象更为丰满。
前奏又称为“引子”,是在歌曲开始之前,出现的具有引导性意义的乐句。
用来呈示歌曲的调式、调性、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同时还预示着歌曲的主题内容、思想情感或描绘意境、渲染气氛,为演唱者导入情景,从而顺利进入歌唱做好铺垫。
《小路》的前奏非常精炼,只有一个小节,属于引入式的前奏。
引入式的前奏是一种直接引入歌声部分的前奏,一般规模较小,十分简洁朴素,直接利用歌曲中典型的伴奏音型引入,《小路》前奏中的伴奏音型前两拍左手柱式和弦、右手分解,后两拍进行交替,右手柱式、左手分解,所有的材料均来自歌曲旋律中的四度大跳音程,伍雍谊把这个上行四度音程关系,巧妙地运用到了主体伴奏音型和个性的和弦结构上,从而使歌曲钢琴伴奏跟歌曲旋律完全融为一体。
歌曲的间奏,也称“过门”,在歌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既可以对前面的音乐进行补充,同时又可以对后面的音乐进行导入,使得各个音乐结构之间能更好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体。
《小路》原本只有一段,伍雍谊改编后,把歌曲进行了反复,构成乐段反复的结构,在第二遍反复之前,采用了两小节的间奏进行过渡,歌曲旋律声部出现了完整的五声音阶,由高声部的G徵音开始,由上至下音阶式到达中音区D商音,钢琴伴奏引子部分的音型在间奏最后一小节出现,为反复再现做好准备,同时通过这个间奏,把民族调式中的角音引出,从而确立C宫系统G徵调式的明确性质。
《小路》的尾声只有一个小节,是在歌唱旋律结束后的一个部分,与第一段一样,歌唱旋律结束时,钢琴伴奏采用了上行分解和弦,但不同的是,第二段的分解和弦节奏稍有变化,为了加强终止感,伍雍谊并没有延续第一段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而是采用八分音符节奏放缓整个音乐律动,从而更好地进入尾声的琶音和弦,这种节奏律动的变化以及伴随着的渐慢和渐弱,极好地表现出了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节的尾声,但是对于歌曲的终止却给予了强化和补充,对于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以及艺术表现力起到了极大地提高作用。
结 语
伍雍谊《小路》的钢琴伴奏编配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民歌改编作品中的成功代表之作,也是“山歌社”民歌运动中探索中国民族音乐道路发展的成果展现。
《小路》的钢琴伴奏编配,强调和声的民族性、色彩性特点,运用同一和弦不同低音作为音乐动力进行的关键,强调织体构造来自旋律内涵,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且极具统一性,在附属结构部分的设计极其简练而精彩,为歌曲的完整与统一,以及艺术性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我国早期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我国民歌改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丛书.山歌社《中国民歌选》[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1-2.
[2] 中国音乐丛书.山歌社《中国民歌选》[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23-24.
[3] 伍雍谊同志逝世[J].人民音乐,2008,(08):90.
[4] 刘康华.山歌社为民歌配和声的历史创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87-106.
[5] 龚苏俊.论刘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功能性[J].黄河之声,2014,(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