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派别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尽管从政治观上看,他们都是维护奴隶制的;在哲学观上,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
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
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一、理念论与“回忆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二、灵魂说与“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三、《理想国》与教育制度
《理想国》(Republic)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
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
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公民的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
柏拉图很重视学前教育。
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在幼儿教育之后,青少年要从7~17岁接受普通教育。
这时期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
音乐教育为了陶冶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
二者不可偏废。
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青年们要接受两年(从18岁到20岁)军事训练,一般青年到了20岁,学业就算基本结束了。
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要继续学习。
他们从20岁到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
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
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
到了50岁时,他的知识、经验都丰富了,他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和执政者,这两种人在全体人民中是少数。
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
共产主义既是优秀人物所组成的制度,又是保证能够创造优秀人物的制度。
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执政者即哲学王,哲学家应是热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
他所有的快乐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他不贪婪、不偏狭、不怯懦。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一、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1.灵魂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
动物的和人的生命。
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一是理性灵魂。
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2.和谐教育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
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
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0~7岁为第一个阶段。
7~14岁为第二个阶段。
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二、论自由教育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
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
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
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2)自由学科。
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
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沉思相联系。
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
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
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
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三、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它可以形成知识的系列和条理性;同时,分类的观念还提供了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
二是“三段论”法。
如:
大前提:“凡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要死”
亚里士多德关于求知方法的思想,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关于事物变化“目的因”的问题。
二是关于知识的“完备形式”问题。
三是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知识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高级的知识,一种是低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1、形成了教育上,特别是学校教育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在西方这种影响长达2000多年。
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方法在中世纪和经院哲学上为教会教育所利用,成为基督教神学辩论的重要武器。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对事物固定本质和规则的认识,是对人理性的认识,而教会教育的依据和定理则来自于对《圣经》和对教皇神谕的认识,《圣经》和神谕成为教会教育解释一切事物的基础。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以后欧洲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所强调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和以“普遍性”为基础的求知方法等思想成为西方教育中重要遗产。
古代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发展概述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27年;(其中,共和时期又可分为共和前期和共和后期,相应地,罗马教育主要是从共和时期开始起发展历程的。
)帝国时期:前27年至公元476年。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
在庞大的帝国内,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贫民与贵族的矛盾也很激烈;帝国境内各被压迫民族与帝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深,反抗帝国控制和奴役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一、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
从总的方面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
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
初级学校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学校的主要内容是拉丁语。
(2)文法学校。
学校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
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
其中主要有:(1)拉丁文法学校。
(2)拉丁修辞学校。
(3)医学校。
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在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
(1)在教育管理上,帝国政府加强对初级学校频繁的视察和严格的监督。
(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3)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基础完全丧失了。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
三、基督教育的兴起
基督教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产生于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
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
公元313年,西罗马帝国发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
与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教育机构。
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
在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罗马帝国原有的世俗性质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却在不断衰落。
到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际,帝国境内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大多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代替了他们原有的地位。
第二节古罗马教育思想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
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
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
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
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
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
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
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一)雄辩家的培养
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二)昆体良的教学论
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
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
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第四,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
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以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
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
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二)灵魂论和知识论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
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
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
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三)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
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
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
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
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
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Age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