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斯诺探寻红色的中国
(一九三六年六月)
红星社保安一九三六年六月电斯诺带着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来到红色的中国,苏维埃的西北临时首都保安,探寻红色中国的故事。
那红色中国的故事,怕在世界各民族之间没有比这再大的神秘。
九年来,被新闻封锁,和外界完全隔断,其封锁之紧,正同一座石头的要塞一般。
一堵由几万敌军造成的活动长城一径围绕着他们,他们的区域是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东南部茶陵地方成立以来,没有一个人自愿穿进这堵长城去,再出来写他的经历。
要想对红色的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跑到红色的中国去。
斯诺,一个外国人,遭遇了被“白色土匪”追逐,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保安,探寻红色中国的故事。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统编版)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 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拍了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
埃德加·斯诺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
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 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去探寻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 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 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 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把握作品所写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 作品所写的事实。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然后 探讨如何阅读纪实作品。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 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 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 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情节梳理
章节
篇目
概括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
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共28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共28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87c2bd87c24028915fc38c.png)
有这样一段友谊
他,一位新中国宏基伟业的缔造者;他,一位美利坚胸怀 正义的记者。两人在炮火隆隆的战争岁月中一见如故,进而结成 长达 35载的真挚友谊。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斯诺在一起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斯诺坟墓
有这样一本书
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 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 色 中 国 解
阅读全文,继续解谜
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
谜
共产党?
苏维埃?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一阶段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第二阶段
专题探究
一:领袖人物和 红军将领的革命 之路 二:关于长征 三:信仰与精神 …… 完成“名著阅读”
例:关于长征
1.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 次写下牺牲人数、重要事件, 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 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 因、意义。
“红小鬼”
从第
页第
段
第
行的
句子中,
我看到一个
的他。
思考讨论:
我与他们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 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 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 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 立、林彪这些人——所口述的——他们的斗争生 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 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 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五角星、八角 帽,这是毛泽东广 为流传的一张照片, 你知道这是谁拍摄 的吗?你知道照片 背后有着多少故事 吗?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1 说一说
● 简要介绍《红星照耀中国》书里共十一篇内容中的两大主要内容。
●2 想一想 ● 结合自己的阅读,想一想纪实作品的阅读与小说等作品的阅读有什么不
同,纪实作品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阅读?
●3 晒一晒 ● 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能够记住哪些人的名字,写出来与同学
●6*比一比 (选做)
● 关于信仰与精神,你阅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以及王树增的 《长征》后,有哪些新的感悟?
哪四类?
●4 亮一亮 ● 简要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位领袖的成长道路。 ● (1) ● (2) ● 简要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两大事件。 ● (1) ● (2)
● 5议一议
● 埃德加•斯诺为什么出发前要“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作为记者,这样采访去体现了一种什么职业精神?
部编版《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统编八上)【作品背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为了了解苏区和红军,埃德加·斯诺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1928年斯诺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内容简介】《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意义】①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思维导图】【人物辨识】专题一:人物形象相关情节毛泽东人物形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有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
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事迹情节: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
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 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一个特殊的年代
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未解之谜
红军? 苏维埃? 共产党的政策?
红 色 中 国 解
谜
关于红军
叛徒(关于周恩来)(37)
彭德怀印象(234)
关于贺龙(43)
为什么变成红军(239)
红色伴侣(48)
红色窑工徐海东(276)
苏维埃的巨头(关于毛泽东)(54) “红小鬼”(305)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毛泽东传)关于朱德(317) (92)
选读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 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 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 (写在学案上)
义。
2.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三阶段 (11月20 日-11月 28日)
举行读书 汇报会
1.选择一个主题发言:①我最 喜欢(敬佩)的红军;②我心 中的长征;③我所了解的苏维 埃;④难忘的西北之旅;⑤探 究报告文学的艺术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 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之 旅
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知作者→解标题→读序言→读目录→读正文
阅读指导一:知作者,看作家简介,了解作者。 阅读指导二:解标题,弄清文体、题意。 阅读指导三:读序言,解谜内容。 阅读指导四:读目录,看事件梗概。 阅读指导五:读正文,圈点勾画,批注,做读 书卡,做笔记。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评人物形象。
示例一:毛泽东,他的财物只有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伙食同每个人一样,在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
群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等品质。
示例二: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
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
易近人、热心周到的品格。
课堂检测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2021·山西)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可以使你成为拥有信念 的人。以上是小光和小辉同学分享的“读书笔记”,请你从摘录 (一)(二)中任选其一,将表格中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书笔记
埃德加·斯诺说,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 着。从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变得不可征服的那种精 摘录(一) 神,那种信念,那种力量,那种热情。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 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 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 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 “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 体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 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
量。
拓展探究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
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 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 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 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 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 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 守法,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对照:
莫吃! 肚子疼!
衍太太:心术不正、用心叵测的假好人; 沈四太太:真正关心爱惜孩子的好人。
“我”对范爱农的前后情感有何变化?
落水 事件
报馆 案风
波
故乡 叙旧
同乡 会争
执
可恶 讨厌
清朝末期徐 锡麟被害后
感情变化
写法:欲扬先抑
惋惜 挂念
熟悉 亲近
理解 相知
革命前一年 革命后
1912年7月
范爱农之死 意外
阿长:饶舌多事、粗俗、传统而迷信、质
朴、不拘小节、善良、热爱关心孩子的妇女 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 着大眼镜。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 拗过去,拗过去。
······“不知道!”他好像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 色了。
长
寿
妈
镜
妈
吾
活 无 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如何以事塑 人、以法塑人,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个例分析,掌握人物 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塑造人物中 的情感态度,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阿长与<山海经>》中 找出与阿长相关的事件,并 说出阿长的形象特征。
还是必然?
个人
由于不满现状而无力改变 现实的心志所造成
性情孤傲
社会
辛亥革命的未彻底性以及 社会的黑暗
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人?
鲁迅先生在范爱农的身上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孤独、 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范爱农是这类 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者通过塑造范爱农的形象来 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 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范爱农的同情和吊唁 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 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 月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 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状元成才路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 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
状元成才路
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形象。
D.此书充满激情的议论,忠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 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 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 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 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 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 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 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2)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 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 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 谜。整本书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3)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对背景环境的介绍和 描写,奠定了整本书真实感的基础。书中记述的当时 中国的社会环境,真实可信。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 南、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14个省,行 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3.长征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 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 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示例:(1)四 渡赤水;(2)强渡大渡河;(3)飞夺泸定桥;(4) 过大草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
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
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
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 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 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 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 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尼摩船长血搏章鱼(《海底两万里》)
C.周进哭贡院(《儒林外史》)
D.毛泽东选择当图书佐理员(《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D (1)我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师范毕业之后,毛泽东面临选择,当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也是在这年春天,经 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 了确认口信。《宋庆龄年谱》上说,当时宋庆龄曾 对马海德说:“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 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 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
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 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 “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 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宋庆龄) 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 朋友的帮助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9/16/2019
3
4.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分别 是_______埃__德__加__·___斯__诺__、__尼__姆__·__威__尔__斯__、__哈__里__森__·__福__尔__曼__。他们记录中国
历史的著作分别是 ____《__红__星__照__耀__中__国__》__(_《__西__行__漫__记__》__)、__《__续__西__行__漫__记__》__、__《__北__行__漫__记_。》 5.______毛__泽__东__、__周__恩___来___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此外,斯诺所呈现出来的彭德怀具有_____乐__观__、__豁__达__、__作品的阅读
9/16/2019
1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西__行__漫__记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 诺的不朽名著。在这本书中,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对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革命作了__客__观____的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___公__正____报道。全书共 ____1_2___篇,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 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9/16/2019
7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有何历史意义? 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国共两党 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9/16/2019
8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 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 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 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 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 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 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 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 请回答: •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答联共抗日、抗日、救亡、救国、爱国等均可))
•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和平 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国 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读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五篇 长征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篇 回到保安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选读
速读,梳理人物的主要精力,标注最让你感
动的故事和细节,写下你的感受。
示例:
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我的感受:
思考: 为什么斯诺取题目为《红星照耀中国》?表现了斯诺怎样的
情感倾向?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 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阅读纪实作品
最基本要求:清楚把握作品所写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
《红星照耀中国》
有这样一个人:
四个多月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笔记本 30卷胶带
有这样一本书:
它给世界一双了解中国红色革命的眼睛; 一经问世,连续再版5次, 销售10万册以上; 曾在过去90年中3次被列为禁书。
读小序
1.作者姓名 2.进苏区干什么 3.进苏区采访的时间 4.进苏区采访从哪里到哪里,又回到了哪里? 5.此次进苏区,主要采访的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