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三月课外练(1)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三月课外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D)
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
....,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②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
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真是马齿徒增
....啊。

③在本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
纯朴,巧言令色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将
发表讲话。

公众期待耶伦一锤定音
....,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⑤父母常常埋怨孩子漠不关心
....自己,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不知道,责任感要从小培养,要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

⑥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胶柱鼓瑟
....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A.②③⑥B.①④⑤
C.③④⑥D.①③⑤
[解析]①“一字千金”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不合语境。

②“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使用正确。

③“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贬义。

褒贬失当。

④“一锤定音”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

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使用正确。

⑤“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多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语法不当。

⑥“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
泥,不知变通。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安德鲁执导了一部英国电影《45周年》,被认为:“克制隐忍,引人深思,充满了真实的情感。

是一部难得的杰作。


B.中国的古代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有这样彪炳史册的壮举,离不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

C.一名弱女子流落天涯,热情的海南古人,不仅教会了她制棉织锦,助其青史流芳,还收留了她。

D.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来源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生境趋于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个方面。

解析:A项,偷换主语,在“被认为”前加“这部电影”。

B项,主宾搭配不当,“古代是国家”错,应为“古代的中国”。

C项,语序错误,“不仅”“还” 两句调换。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D)
A.我家令妹在这次滨海之夏艺术表演中凭借高超的演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B.我与同桌经常为一道题争论不休,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能及时对我们进行奉劝吗?
C.上次见面时,我的艺术功底你都已经领教过了,这次就直接进入主题,签协议吧!
D.休要如此高抬,我也只是尸位素餐而已,我的工作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
相差甚远。

[解析]A“令妹”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妹妹,不能用来称自己的妹妹。

B“奉劝”是敬辞,用于对别人规劝的场合,不能用于别人对自己规劝。

C“领教”表示接受教益,常用于表示客气的场合,不能用于“我”。

D“尸位素餐”谦称自己未尽职责,正确。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生路上处处充满美好,__①__,而不是用好奇的眼睛去打量。

欣赏,就是用眼睛去注视,__②__,用心灵去体味这人世间的美好。

花开花落,月满月亏,是一首诗;潮起潮落,雁去雁来,也是一幅画。

__③__。

答:__示例:①需要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__②用耳朵去聆听__③自然界中处处是风景__
[解析]6分,写出1句给2分。

只要语意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即可。

5.(2017·全国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在语段中寻找推断存在问题的地方仿照例句写出准确的表达。

答案:(示例)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6.下列对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来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解析:“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答案:C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
绝无音信。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1)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译文:
(2)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译文:
(3)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译文:
【参考答案】
(1)问他银子的数目,与捡到的银子数目和标识都相同,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

(2)我捡到银子别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话就)全都是我的了,又怎么会要你给我的这些呢?
(3)何岳听说他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不是为了取箱子,就托人把箱子交给他的侄子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

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

”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

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

“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

”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

“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

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

我去拿秤子。

”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

”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

“不要了,你去吧。

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

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

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

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

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

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

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

他也笑着点了点头。

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

“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

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

“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

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

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

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

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

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

“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

他就站在车的后面。

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

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

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

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这时候她看到了他。

“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

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

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解析]“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

2.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示例:①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

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恩之情。

③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

__
[解析]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3.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她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6分) 答:__示例:(1)符合情理。

理由:①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

②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③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

④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

__
__(2)不符合情理。

理由:①从前文看,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就觉得她特别像自己的母亲,她的样子、声音都让他勾起对亡故母亲的鲜活记忆,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投射到她和她的儿子身上了,他对她的牵挂、关注和同情是真诚的,他母亲和他的早年生活也不容易,他不至于狠心到剥夺她本已艰难
的生计。

②女人能进出机关大院并不是因为他的格外关照,而是因为她凭借自己的谦卑、勤奋和灵活跟职员们和门卫都混熟了,即使有人怀疑他跟她有亲戚关系,也是很好解释的。

③从机关同事看他对她点头微笑时的奇怪眼光和新来保安的话来看,在他升职之前,大家应该就已经怀疑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了,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也没有妨碍他的升迁,他没有必要这样刻薄地对待一个于己无害的女人。

__
[解析]6分,“观点”1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只答观点没有理由的不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