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合集下载

陆相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
与湖泊沉积相关的煤、粘土及盐类矿床也是具有重 大价值的资源。
湖泊的主要特征
1、湖泊的水动力条件 2、湖水的温度分层 3、湖泊的水化学条件 4、湖泊的生物作用
1、湖泊的水动力特征
波浪、岸流、河流、潮汐作用很弱
湖浪:浪基面-1/2波长的水深,一般小于20米。 湖浪的大小与湖泊的规模和风的吹程有关。在较浅 的湖区,风暴浪改造近岸沉积,可以产生类似于陆 棚的风暴沉积
件 稳定同位素:18O/16O ,13C/12C 比海洋低
34S/32S 不稳定(海洋较为稳定) 微量元素:B、Li、F、Sr比海洋少,Sr/Ba 小于1 PH值等:变化很大(2-12)
4.湖泊的生物作用
(1)直接作用-遗体和痕迹
淡水生物群:底栖生物腹足类、瓣鳃类,游泳生物介形 虫、叶肢介、鱼等,低等植物轮藻、蓝藻等
•根据构造沉积幕的概念,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基本相当
即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相关的层序, 指示盆地的一个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的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和二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 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导致沉降速 率变化的三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的形 成。
三、湖盆的沉积旋回特征
在本世纪70年代,Vail等人将沉积旋回的形成与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海平面变化 旋回在全球可以对比,也就是说,海平面变化旋回并 不是由局部构造事件引起的,而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的 结果。
实际上,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湖盆沉积物的垂向演 化存在明显的旋回性,这些沉积旋回主要受控于盆地 构造活动的多期性、阶段性,受控于海平面相对变化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受基底性质,断裂构造运 动的影响,盆地结构类型多样且复杂。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002Ο10Ο29收到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冯晓杰 蔡东升 王春修 高 乐(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河北高碑店 074010)摘 要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

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层序列 构造属性 演化模式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对东海陆架盆地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盆地,周志武等、Okada 等、俞何兴等提出了单剪模式[1~3];王国纯[4]、黄旭灿等[5]提出了弧后盆地模式;邓述予[6]提出了两期大陆边缘张裂模式;孙习之等[7]提出了伸展构造和地幔柱模式。

鉴于对该区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演化的研究[2,8,9]较少,现今已有的模式都不能完整概括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

本文根据对前人成果,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期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阐释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地层序列及构造属性,总结了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

图1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构造区划图1 中生代盆地地层序列及构造属性 按照新生代盆地结构,东海陆架盆地可划分为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坳陷带。

西部坳陷带包括丽水凹陷、椒江凹陷、钱塘凹陷和昆山凹陷;中部隆起带包括观音—渔山—海礁—虎皮礁隆起、福州凹陷、闽江凹陷和彭佳屿坳陷;东部坳陷带包括钓北凹陷、西湖凹陷和福江凹陷(图1)。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控制因素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控制因素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控制因素张银国;葛和平;杨艳秋;梁杰【摘要】依据层序界面及湖/海泛面的钻井、测井、古生物和地震特征,将丽水凹陷古新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湖相沉积月桂峰组(SQⅢ1)和海相沉积下灵峰组(SQⅢ2)、上灵峰组(SQⅢ3)、明月峰组(SQⅢ4).通过层序的综合分析对比,认为古新统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沉降和构造格架、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源补给,它们对本区的沉积充填样式具有较强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影响表现较弱.【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古新统;层序地层;层序划分;沉积旋回;控制因素;东海盆地;丽水凹陷【作者】张银国;葛和平;杨艳秋;梁杰【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3近年来,东海盆地丽水凹陷部分钻井在古新统月桂峰组和明月峰组(尤其是在丽水36-1构造的明月峰组)发现油气显示或获得了工业性油气流[1]。

一直以来,对于丽水凹陷古新统层序地层的研究工作较少,且总体上并不系统,本文针对丽水凹陷古新统早期为湖相、中期和晚期为海相的沉积特点,结合Exxon和Cross层序地层理论,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旨在为后续的沉积相带和有利砂体预测以及油气勘探奠定基础。

丽水凹陷位于东海台北坳陷中西部,是在中生代残留盆地基底上拉张断陷形成的新生代箕状凹陷[2-4],总体走向NNE,总面积14600 km2(图1)。

凹陷地质结构表现为东断西超,西部边缘坡度较缓,发育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掀斜断块,凹陷内部被中央潜山-披覆构造带灵峰低凸起分割为东、西两个次凹[5](图2)。

东濮凹陷构造简介.ppt

东濮凹陷构造简介.ppt

长垣断裂
位于凹陷西侧,是东降西升的正断层,为 西部斜坡与西部凹陷的分界断裂。长垣断裂作 为形成东濮裂谷盆地边界,平面上由南向北逐 渐分支,包括石家集断裂、五星集断裂和马寨 断裂在内成一帚状结构。在庆祖集以北地区, 由于断裂分叉撒开,使西斜坡北部成为断阶构 造。各断层落差(基底)都在千米以上,向北断 裂落差变小,对沙三段沉积的控制作用减小。
西部 斜坡带
西部 洼陷带
东濮凹陷的构造单元划分表
面积 (km2)
次级构造单元
面积 (km2)
主要格局构造
1500
马寨胡状集断 阶带
650
马寨、邢庄胡状集、 庆祖集
高平集斜坡带
850
白塔、老庄、赵庄、 栾丁集
1000
柳屯-海通集 洼陷
300
庆祖集东、胡状集东、 邢庄东
南何家-孟岗 集洼陷
700
孟居、南何家、梁占、 林庄
中央隆 起带
卫城构造亚带
80
卫城、文明寨、古云 集
濮城构造亚带 80 濮城、陈营
文留构造亚带
270
文东、文西、文中、 文南、刘庄
900
桥口-徐集构 造亚带
200
桥口、新霍、徐集
唐庄-马厂构 造亚带
200
唐庄、马厂、脑里集、 黄陵集
三春集构造亚 带
70
三春集、春16断鼻、 春21断鼻、爪营、春 17断鼻
构造单元划分
造单元划分原则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又是在下 第三系形成发育的沉积盆地,其凹陷内部构造 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基岩结构及其埋藏历史; 2、下第三系分布及其厚度岩相变化; 3、主要断裂展布方向及其对构造的控制关系; 4、盖层构造的形态特征及其平面分布关系。

辽河外围盆地陆家堡凹陷油藏类型及分布

辽河外围盆地陆家堡凹陷油藏类型及分布

征 :一是 背斜 圈 闭被断 层分 割成 高低 不等 的多个 断鼻 或 断块 ;二是 由于 分割 断层 的封堵 性差 异 ,不 同的
断鼻 或断 块可 能不具 有统 一 的油水 界 面 ;三 是不 同断 鼻或 断块 油气 富集 程度也 不相 同 。凹 陷内包 日温都
断裂 背斜 构造带 上 的包 日温都 断裂 背斜 和陆 东 的广发 断裂 背斜 均属该 类 型油藏 。如 包 E l 温都 断裂 背斜 被
为 中孔一 低 渗储 层嘲 。
表1 陆 家 堡 凹 层 发 育 程 度 及 物 性 表
凹陷南 部 主控边 界 断裂长期 活 动 ,主导 、制约 了凹陷 的构造 演化 、沉 积发 育 、圈闭形 成 、油气 运移
及 成藏 作用 。凹陷在 NNE和近 S N 向控 凹 断裂 的控制 下 ,形 成单 断 箕 状 凹 陷 。凹 陷的沉 积 发 育也 与单 断箕 状 凹 陷特点 相 同 ,即总体上 具有 多物 源 、近物 源 、多相 带 、窄相 带和储 集砂 体类 型 多样 的特点 ,沉 积 体 系 以近 距离 搬运 、快 速沉积 为主 。在 充分 利用 录井 、测 井 、地震 及分 析化 验资料 的基 础上 ,开 展岩 心 相 、测井 相 、地震相 、储 层反 演及 多属 性预 测等 研究 工作 。结果 表 明 ,凹陷 主要发 育 近岸水 下扇 、扇
之相连 。
2 成 藏有 利 地 质 条 件
2 . 1 烃 源 岩
凹陷 的主要 生油 岩层 系为 断陷期 发 育 的 K j 和K S 。其 中 K j 沉 积 时期 为 半 深 湖 、深 湖 沉 积环 境 ; K S 沉积 时期 为浅湖 、半 深 湖沉 积 环 境 ;K f 沉 积 时 期 为 滨浅 湖 沉 积 环 境 。从 烃 源 岩 测 试 指标 ( 表 1 )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模式

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模式

第29卷第4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29,No.42022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Jul.2022—————————————收稿日期:2021-06-20。

作者简介:王越(1988—),男,山东德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准噶尔探区二、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及目标评价”(P19016),“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潜力评价与目标优选”(P21077-1)和“准噶尔盆地山前构造带勘探潜力及突破方向研究”(P22079)。

文章编号:1009-9603(2022)04-0012-13DOI :10.13673/37-1359/te.202106048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模式王越1,熊伟1,于洪州1,张奎华2,张关龙1,肖雄飞1,汪誉新1,薛雁1(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山东东营257001)摘要: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山山前凹陷中二叠统平地泉组相当于博格达山山前凹陷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芦草沟组与平地泉组均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尚未建立芦草沟组与平地泉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制约了烃源岩在横向和纵向上分布范围的落实。

通过系统分析井-震、露头及地化等资料,划分了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单元,明确了与平地泉组的地层对应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沉积充填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及红雁池组各为一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平地泉组下部的三级层序1与上部的三级层序2。

芦草沟组(层序1)发育低位域、湖侵域与高位域,低位域以扇三角洲、三角洲与滨浅湖沉积为主,半深湖-深湖亚相仅分布在博格达地区;湖侵域半深湖-深湖亚相在各凹陷分布范围达到最大;高位域扇三角洲、三角洲及浊积扇砂体规模增大,半深湖-深湖亚相分布范围减小。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 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准噶尔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

准噶尔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

第38卷第1期2018年3月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Vol.38 No. 1Mar.2018文章编号:1009-3850 (2018 )01-0041-12准噶尔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李欢1,邹灏1>2,李欣宇\黄澎涛2,张强3,殷栋法2,司马献章4,俞初安4(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2.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100037;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4.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 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摘要:为揭示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株罗统头屯河组(L O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充填规律,结合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对其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可划分出个1个m级旋回、3个汉级旋回及9个V级旋回,沉积物岩性以砂砾岩和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发育向上“变深”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的两种结构类型。

头屯河组沉积时期湖泊较浅,沉积基底平缓,湖泊边缘坡度小,在头屯河组下段(•M1)时期到头屯河组上段〇2«2)段时期经历了湖侵演变过程。

结合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展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株罗统头屯河组具有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环境相结合的沉积演化模式。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中株罗统;头屯河组;层序地层;沉积相;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 E111.3文献标识码:A引言层序地层学理论自诞生至今,其在陆相盆地岩 性油气藏研究中已成为预测赋油气层岩性储层的 有效手段和方法[1_5]。

准噶尔盆地是仅次于塔里木 盆地的我国第二大盆地,形态大致呈三角形,面积 约为13 X104km2,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 地[6_8]。

盆地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及产区,其中侏罗纪发育的沉积岩地层是重要的储集层,整个 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有近一半储存在侏罗系地 层之中,油气资源量十分丰富,是目前准噶尔盆地 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9_11]。

中国白垩纪陆相阶的划分与对比

中国白垩纪陆相阶的划分与对比

2013年10月Oct.,2013地 层 学 杂 志JOURNAL OF STRATIGRAPHY第37卷 第4期Vol.37 No.4中国白垩纪陆相阶的划分与对比①万晓樵1) 李罡2) 黄清华3) 席党鹏1) 陈丕基2)1)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8;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 要:完成陆相地层划分、赋予可与海相地层对比的年代框架是白垩纪研究的基础。

白垩纪陆相地层在中国北方发育较完整,冀北—辽西地区下白垩统研究详细,松辽地区上白垩统保存完整,是建立中国白垩纪陆相阶的地层标准。

通过与“国际年代地层表”对比,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可能位于土城子组的上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的界线位于泉头组底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

基于冀北—辽西地区和松辽盆地的地层序列,将下白垩统划分为冀北阶、热河阶和辽西阶,上白垩统划分为农安阶、松花江阶和绥化阶,底界年龄分别为145.5Ma、130Ma、119Ma、99.6Ma、86.1Ma和79.1Ma。

关键词:年代地层,陆相地层,地层划分,阶,白垩系,中国北方中图法分类号:P 53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13)04-0457-15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17203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822000)、中国地质调查局(1212011120145)和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资助。

文稿接受日期:2013-07-14;修改稿收到日期:2013-09-20。

第一作者简介:1950年生,男,教授,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与教学;E-mail:wanxq@cugb.edu.cn 陆相白垩系是中国地层发育特色。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地层学杂志》第25卷增刊2001年5 月发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肖藜薇撰写的文章《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该文摘要根据中国大地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从全球构造角度,给出了中国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一志留纪、泥盆纪一二叠纪.三叠纪一白垩纪早期、白垩纪中期一新近纪的地层区划。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是由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巨型大陆复杂大陆边缘的众多微陆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

元古代以来,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依次受阿帕拉契亚一古亚洲洋(或称劳亚洋,古亚洲洋为其东段)、特提斯-古太平洋、印度洋一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

三大动力体系的复合、叠加,使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格局和地层分区发生多次改组和变迁。

近十年来,在前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新的研究,编制了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附简要说明书——《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等,1999)。

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全球构造角度,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中国地层分区问题,敬希读者指正。

一、前言1959 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黄汲清首次论证了中国地层区划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综合地层区划的原则,提出了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黄汲清,1962)。

1978 年王鸿祯发表了“论中国地层分区” 一文,从整个亚洲的构造格局出发,对黄汲清的方案作了补充、修改(王鸿祯,1978)。

1982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地层概论》给出了中国晚前寒武纪一第四纪的地层分区。

1996 年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地层典》亦给出了以纪为单位的地层分区。

最近(2001),在扩编的《中国地质学》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地层分区方案(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1999)。

东濮凹陷地层沉积特征

东濮凹陷地层沉积特征

地层发育特征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和东濮凹陷其它地区基本一致,钻井揭示表明,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是新生界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中生界、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及下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图1-2)。

其中古-中生界是基底地层,总厚度近3000m,盖层地层包括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累计总厚度可达8000m。

新生界主要沉积地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累计沉积厚度可达5000m。

古近系与下伏中生界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古近系沉积之后经整体抬升剥蚀然后再坳陷下沉,接受了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显然,古近系与新近系也应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新近系沉积后,第四系平原组覆盖其上,为整合接触关系。

对于沙河街组,多年勘探将其分为四个段,自上而下即:沙一段(细分出沙一上亚段、沙一下亚段)、沙二段(细分出沙二上亚段、沙二下亚段)、沙三段(细分出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亚段)、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为本次的主要研究目的层段。

下面对研究区地层层序基本特征及纵横向展布特点、岩性变化规律进行详细描述:1、古近系古近系地层细分为沙河街组的沙四段(Es4)、沙三段(Es3)、沙二段(Es2)、沙一段(Es1)和东营组(Ed)地层。

沙四段(ES4):沙四段储层岩性以粉砂级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岩性较致密,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含量10~15%,次为泥质,含量10~20%。

与下伏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前人主要采纳以红层顶为界的划分方法,将沙四段划分为红、灰两个亚段,即沙四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

上、下段之间常常出现一个红灰过渡段。

沙四上亚段顶与沙三段是以盐底或盐底以下页岩集中段为界。

沙四下亚段,即红色段,厚约200m左右。

为一套紫红色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夹少量质较纯净的紫红色泥岩,自然伽马曲线起伏大,电阻曲线起伏大,具高导泥岩,含有含肥实美星介、中华扁卷螺及清丰拉氏轮藻。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中国区域⼤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褶皱)。

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

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

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

廊固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构造演化

廊固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构造演化

25 4
( d 、 河 街 组 一 段 ( s ) 二 段 ( s) 三 段 E )沙 E 、 E: 、
( s) E 、四段( s) L E 和孑 店组 ( k 等几套地层 。其 E) 顶、 底分别与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和石炭 一 二叠系不
整合接触。 L 孑店组的岩性为大套 的杂色砂 、 砾岩与
浅 灰色 不等 厚砂 岩 , 岩性 特征 见表 1 。
3 层序地层
前人在研究本区层序地层方面 , 取得 了很大成 绩, 董国臣l 等将廊 固 凹陷下 第三系 分为二个 二 5 级层序和五个 三级层序 ; 柳蓉 等通 过研究重建 旧州 一固安地 区沙三段的层序格架 , 不同于传统的 “ 粗对 粗 , 细对 细 ” 性地 层 对 比 。此 次研 究 , 宏 岩 在
究, 其核心是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 的形成。层序 由
Exn xo 公司 P R V i等¨ 提 出, . .a l 它被定义为 : 是 “

造带 ; ④牛北斜坡 ; ⑤凤河营构造带。由于盆地形
成时期构造活动强烈 , 构造运动对凹陷有明显地分 区、 分带作用 ( 见图 1 。 )
套 由相对整合 的, 彼此有成 因联系 的地层 组成
2 地层特征
廊固凹陷下第三系 自上而下 , 积 了东营组 沉
基金项 目: 油气藏 地质及开发工程” “ 国家重点实验 室项 目(3 3 0 0 0 0 WC 8 ) 收稿 日期 :2o 0 — 3 0 6— 1 2
维普资讯
3 期
鲜强等 : 固凹陷下第三 系层序地层及构造演化 廊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3 9 期
物探化探 计 算技 术
27 月 0 年5 0
文章编 号 :1o — 14 (07 0— 04— 0 0 1 79 20 )3 24 5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0一95.(DENG Hong— wen,WANG Hong—liang, I.I Xiao—mcng. Applicafion of high— resolution sc(1uenc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o fluvial facies[J]. Oil&Gas Geology,1997,18(2):90—95.) [7] 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 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
图3惠民凹陷沙三段层序及体系域划分
万方数据
图4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及体系域划分
万方数据
552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01.3பைடு நூலகம் No.5
砂体上覆的湖扩展体系域泥岩、油页岩是良好的烃源 岩和盖层,因此这类砂体成藏条件优越。
发育在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域砂体与发育在断裂坡 折带之下的低位域砂体具有相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同 样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断裂坡折带之下的低位域砂 体,如低位楔(扇三角洲)、低位扇(水下扇、浊积扇),和 断裂坡折带之上的下切水道充填砂体是隐蔽油气藏勘 探的主要目标;发育在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域砂体,如低 位楔(扇三角洲)、低位扇(水下扇、浊积扇)砂体,是隐 蔽油气藏勘探的另一类主要目标。
5结论
对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南堡凹陷第三 系层序类型研究得出:陆相断陷盆地具有同生断裂坡 折带、弯折带2种基本的坡折类型,并存在2种基本的 层序类型,即三分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 和湖萎缩体系域)层序和二分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 湖萎缩体系域)层序,这2种层序在纵向上呈规律性叠 置组合,构成了盆地层序充填序列。断陷盆地层序的 完整充填序列一般为三分体系域层序一二分体系域层 序一三分体系域层序。对二分体系域层序而言,其湖 萎缩体系域上覆的湖扩展体系域泥岩、油页岩是良好 的烃源岩和盖层,湖萎缩体系域下伏的湖扩展体系域 泥岩、油页岩也是良好的烃源岩,因此,这类砂体成藏 条件优越,往往形成大型油气藏;对三分体系域层序而 言:其低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 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世界主要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含油气盆地生储盖组合发育规律

世界主要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含油气盆地生储盖组合发育规律

图1世界主要被动陆缘深水含油气盆地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分布和南大西洋裂谷系形成的相同背景下,巴西东部海域诸盆地在时空上仍具有差异性,北部诸盆地未经历热沉降阶段是其区别于东南部桑托斯与坎普斯盆地的重要特点。

同样,在桑托斯盆地和坎普斯盆地之间演化的差异性(如基底演化和热背景方面)对烃源岩的发育、热演化及盆地的含油气性等方面具有一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巴罗次盆—兰金台地裂谷期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据文献[18]修改)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组合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组合类型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陆架的坎普斯盆地,西非中南部的木Muni)、加蓬、下刚果、宽扎、纳米比亚等盆以及西非西南部(西南非)海岸盆地。

巴西东部陆架坎普斯盆地巴西深水油气勘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油气储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陆架区油气田的发现,浊积砂岩,时代分别为晚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晚期以及古近纪渐新世,坎普斯盆地大于200m的油田90%是以始新世以来沉积的浊积砂岩为储层,这些砂岩呈透镜体被夹持于页岩中,而这些页岩形成于晚白垩世—古近纪漂移期,可作为主要盖层[23]。

3.2综合分析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其烃源岩主要为盐下断陷期和断坳期富有机质盆地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主力盖层坎普斯盆地裂谷期早白垩世湖相黑色页岩,干酪根Ⅰ—Ⅱ型、主要为Ⅱ型,TOC为2.6%~6.0%漂移晚期古近纪渐新世深水浊积扇浊积砂岩漂移期晚白垩世—相页岩加蓬盆地裂谷期巴列姆阶及纽康姆阶湖相页岩,Ⅰ—Ⅱ型,TOC平均6.1%漂移晚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深水浊积砂岩漂移期森诺曼阶泥页岩下刚果盆地裂谷期下白垩统湖相页岩、泥岩,Ⅰ—Ⅱ型,TOC为20%~30%漂移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深水浊积砂岩漂移期进积页岩及层内页岩表4世界主要被动陆缘深水含油气盆地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据文献[23-28,32-33,35]编制)4巴西东部陆架坎普斯盆地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图(据文献[34]修改)主力储层主力盖层漂移晚期中新世深水浊积扇和水道砂浊积砂岩上侏罗统致密钙质页岩垩系泥岩、页岩、硬石膏漂移早期早白垩世浅水碳酸盐相灰岩及粗晶白云岩漂移晚期始新世末—中新世深水浊积扇浊积砂岩储层层间页岩漂移早期晚白垩世桑托期边缘海相世界主要被动陆缘深水含油气盆地漂移期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据文献[39-49]编制)图5墨西哥湾Burgos 盆地漂移期生储盖组合特征(据文献[39]编绘)海相沉积,储层主要为漂移期沉积的滨浅海相砂岩碳酸盐岩和深海相浊积砂岩,盖层为漂移期形成的海相泥岩(表5)。

南薇西含油气盆地地层层序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南薇西含油气盆地地层层序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南薇西含油气盆地地层层序及生储盖组合特征周佳维,张 莉,雷振宇,鄢 伟,骆帅兵,钱 星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th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in the Nanweixi petroliferous basin ZHOU Jiawei, ZHANG Li, LEI Zhenyu, YAN Wei, LUO Shuaibing, and QIAN Xing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0512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印支运动以来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与演化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since Indosinian movement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38(3): 45东非海岸构造演化及其对南、北主要富油气盆地控藏作用对比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 Africa coast and comparis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etroliferous basins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40(1): 104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Paleozoic i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and future exploration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38(3): 24南黄海盆地东北凹构造特征及伸缩率研究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onal-compressional rates of the North-east Sag of South Yellow Sea Basin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2): 118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新进展New progress of petroleum resources survey in South Yellow Sea basin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38(3): 1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Analysis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plays in the west Natuna Basin,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38(5): 130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DOI: 10.16562/ki.0256-1492.2021051201南薇西含油气盆地地层层序及生储盖组合特征周佳维1,2,张莉1,2,雷振宇1,2,鄢伟1,2,骆帅兵1,2,钱星1,21.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2. 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760摘要: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维多道地震资料和国外钻井资料为基础,厘清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及其对盆地地层发育的影响,建立邻区盆地地层层序格架。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邓宏文;徐长贵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4
【摘要】通过对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株罗统中的可识别出7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7个地震层序,7个中期旋回可合并两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并分别与盆地的稳定沉降阶段和强烈断裂阶段相应,运用旋回对比原理,可建立起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

经研究,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发育的大套泥岩段是区内的主要烃源层和良好的区域盖层,基准面旋
【总页数】7页(P274-279,284)
【作者】邓宏文;徐长贵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层序地层格架与岩性圈闭 [J], 刘明洁;谢庆宾;谭欣雨;王鹏;白鲁山;孙晓明
2.内蒙古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预测[J], 刘明洁;谢庆宾;刘震;孙建;冉波;白鲁山
3.内蒙古东部陆西凹陷中北部上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及体系域特征分析 [J], 朱筱
敏;王贵文;马立驰;张巨星;孙月平
4.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J], 郑荣才;吴朝容
5.陆家堡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研究 [J], 肖乾华;刘晓峰;孙素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相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

2.砂/泥岩比向上减小 3.粒度向上变细
4.向上沉积相逐渐变浅
4.向上由河道逐渐向泛滥平原过渡 (指河流相)
1.视电阻率向上逐渐增大 2.自然电位向上逐渐减小 3.漏斗型测井曲线特征
1.视电阻率向上逐渐减小 2.自然电位向上逐渐增大 3.钟型测井曲线特征
1.油页岩底界面 2.生物富集层底界面
1.向上越过界面冲积平原突变为河 道相(指河流相)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河道 河漫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河
RST HST
X
TST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河道
RST
河漫 流
决口扇 河
河道 河漫 河道
HST
河漫
网 决口扇 状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河漫 河道 决口扇 河道
河漫 决口扇
一级 巨层序(组)

二级 超层序(组)
序 级
三级 层序
别 划
四级 准层序组

五级 准层序
(Van Wagoner)
六级 岩层组
七级 岩层
八级 纹层组
九级 纹层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 之相应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的岩层或岩层组组成的相对整合 的系列。
海泛面—一个分开老地层和 新地层的界面,穿过该界面具有 海水深度突然增加的证据。
3.深水碳酸盐岩底界面 4.上为低能量细碎屑下为钙质团块和

第六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陆相层序地层学随着人们对盆地认识的深化以及油气地质学、沉积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同位素测年等技术的长足进展,知识的量变必然导致科学的革命(质变),层序地层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它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其概念的合理性和应用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等时的地层格架内对地层进行对比、岩相古地理再造和勘探中钻前预测生储盖地层分布的有效方法。

它的出现在沉积学、地质学以及一切与沉积岩有关的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正如Vail所言,“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岩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学概念,就像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

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层序地层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仅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层序地层学工作者在引用海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基础上,对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有了创新性的进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节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虽然“层序”概念的提出(Sloss,1948),近乎与地层学一样古老,但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则是近2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究其发展轨迹,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萌芽阶段、孕育发展阶段和理论系统化阶段。

一、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该阶段主要建立了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地质基础,包括以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动力地貌学为依据建立的一些层序。

其中以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为标志。

Sloss等人将层序定义为“比群、大群或超群更高一级的单元,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并且以区域的不整合面为界”。

1963年,Sloss等人将北美克拉通前寒武纪晚期至全新世地层划分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六套地层层序(图l—1),并以北美印地安部落的名字对层序进行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19卷 第4期OIL&G AS GEOLO GY1998年12月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邓宏文 徐长贵 王洪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通过对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侏罗统中可识别出7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7个地震层序。

7个中期旋回可合并成两个长期旋回L SC1和L SC2,并分别与盆地的稳定沉降阶段和强烈断陷阶段相对应。

运用旋回对比原理,可建立起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

经研究,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十分密切。

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发育的大套泥岩段是区内的主要烃源层和良好的区域盖层。

基准面旋回上升和下降阶段形成的各类砂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

生储盖组合在纵向上的配置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阶段易形成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组合;基准面下降阶段易形成下生上储组合。

基准面上升阶段形成的储盖组合更有利于油气聚集。

关键词 基准面 旋回 高分辨率 生储盖组合 陆东凹陷第一作者简介 邓宏文 女 51岁 教授 沉积学与储层预测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运用岩芯、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单一相岩石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垂向相序和相组合的变化、旋回的叠加样式以及地层的几何关系等旋回的识别标志,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侏罗统中可识别出长期、中期、短期等3种级别的基准面旋回。

中期基准面旋回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和关键,这是因为:(1)尽管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相组合在平面上有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它的厚度和对称性变化较小,仍可在整个陆东凹陷进行追踪对比;(2)地震剖面上可分辨的地层单元可与钻井、测井上识别的中期旋回相对应,而且地震相与地层几可形态也可用中期旋回的性质加以解释和预测。

而长期基准面旋回因其级别较大,短期基准面旋回又因其级别较小,使其对储层预测与生储盖组合的分析意义不大,所以本文仅阐述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性质,并以其为单元分析陆东凹陷生储盖组合的关系。

111 钻井剖面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及其特征钻井剖面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标志为: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的转换;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分析。

根据上述标志,可在九佛堂组—阜新组中从上到下划分出7个中期旋回,即MSC1, 收稿日期:19980323MSC2,MSC3,MSC4,MSC5,MSC6与MSC7(图1)。

图1 陆东凹陷钻井层序划分MSC7形成于湖盆强烈深陷期早时,是一对称旋回,但对称性很差,主要发育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主要为凝灰质砂岩或凝灰质泥岩;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代表基准面下降的前缘席状砂。

二者转换处发育灰色深灰色的半深湖相泥岩。

MSC6形成于较高可容纳空间背景下,是一对称旋回。

上升半旋回至下降半旋回转换处为半深湖相泥岩或深灰色油页岩,下降半旋回顶部为浊流水道的侵蚀面。

MSC5形成于湖盆强烈深陷期,A/S比值最大,是一对称旋回。

该旋回的最大特点是旋回转换位置附近集中发育一大套深灰色油页岩,盆地中央厚度较大,在全区可追踪对比。

下降半旋回顶界面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的轻微侵蚀面。

MSC4大致形成于湖盆稳定沉降阶段,其对称性随地理位置变化较大,湖盆边缘,对称性较差,以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发育为特征,湖盆中央的对称性较好。

旋回底部河道下切作用明显。

MSC3大致形成于湖盆萎缩早期,其对称特点基本与MSC4一样,随地理位置的迁移而变化。

旋回底部为辫状河道的侵蚀面,旋回的转换位置集中发育滨浅湖相泥岩。

MSC1和MSC2形成于湖盆萎缩中晚期,对称性差,以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发育为特点,说明此时的可容纳空间很小,A/S比值较低,上升半旋回底部为叠置的辫状河道砂岩,上升半旋回到下降半旋回的转换处发育潮湿的泛滥平原泥岩。

MSC1和MSC2两旋回在整个盆地中厚度稳定。

112 地震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及其特征地震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有:(1)区域基准面下降导致的河道下切作用形成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即常规的地震地层分析标志;(2)与中期或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连续反射界面或一组反射;(3)与区域相变可对比的地震反射特征(振幅、连续性、频率、地震相等)在区域上发生重大变化;(4)与测井曲线和岩芯中可观察到的地层叠加样式变化可对比的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的变化(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通过对全区二维地震剖面的分析以及骨干剖面的详细解剖,陆东凹陷九佛堂组—阜新组67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19卷可划分出7个地震层序,从上至下依次命名为SA ,SB ,SC ,SD ,SE ,SF ,SG (图2)。

图2 陆东凹陷地震层序划分SG 位于九佛堂组下段最底部,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7。

其底界为T 5反射界面,是一个区域不整合面;顶界为中低频、中高振幅较连续的反射同相轴,在盆地斜坡和边缘部分可见该反射同相轴与下伏地层的削截现象。

SF 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6。

其底界面为一上超面,顶界面为基准面下降到地表之下形成的侵蚀河道下切面。

层序内一连续的强同相轴(T 51)反射层,经钻井标定为深灰色泥岩或油页岩,该强同相轴为代表可容纳空间最大位置的湖泛层。

SE 相当于中期基准面旋回MSC5。

层序底界面为侵蚀面,可见到下切的侵蚀河道,在盆地北缘斜坡位置可见到较明显的上超现象。

顶界面大致相当于地震T 4反射层,为一侵蚀削截面。

层序中部的较连续、较强振幅反射为湖泛面。

SD 形成于湖盆稳定沉降阶段,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4。

其底界特征与SE 的底界特征一致,其顶界面为一削截面,相应于地震反射层T 3。

旋回内部的湖泛面是一个强烈的下超面,大致相当于地震反射层T 41。

SC 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3。

其底界面为下超面,顶界为削截不整合。

由于此时可容纳空间较低,A /S 比值较小,内部前积反射特征明显,前积范围扩大。

SB 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2。

底界面为下超面,局部可见下切河道,顶界面为侵蚀削截面。

SA 相当于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

顶部普遍削蚀,反射波以2~3个强相位反射轴组成,波形稳定,为平行亚平行的连续反射,全区可追踪对比。

根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古生物组合等特征,可将上述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归并成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即MSC1(SA ),MSC2(SB ),MSC3(SC ),MSC4(SD )叠加成L SC1旋回,其转换位置为MSC4旋回的转换位置;MSC5(SE ),MSC6(SF ),MSC7(SG )叠加成L SC2旋回,其转换位置为MSC5旋回的转换位置(图1)。

11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原则和方法,代表每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转换的位置均记录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中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小到最小值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二分时间单元界线。

因而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或下降到上升转换点可作为地层对比772第4期 邓宏文等: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的优选位置[1,2]。

图3为交力格洼陷交1交3陆参2交2交9井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剖面。

该剖面横跨洼陷,基本平行于盆地沉积走向,而且大致相当于骨干地震剖面14418测线的位置。

图3 陆东凹陷层序地层对比格架2 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基准面旋回变化为参照格架的层序地层分析,在油气藏预测与评价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基准面升降导致可容纳空间的增加与减小,可容纳空间在基准面旋回内随地理位置的迁移使沉积物以不同比例堆积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由此导致沉积相的成因类型、几何形态、空间展布、内部结构的变化乃至特定的生、储、盖空间关系的形成。

211 基准面旋回与生油层的形成、分布生油岩一般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因为该位置在基准面旋回中是可容纳空间最大位置。

由于湖泛作用明显,水体较深,沉积物沉积速率较低,形成非补偿沉积条件,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段,即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密集段。

在湖盆环境中,由于沉积速率较海相盆地高,湖泛密集段常表现为大段厚层泥岩段。

泥岩中有机质的丰度、干酪根类型在三度空间上呈规律性变化。

纵向上,处于基准面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的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干酪根类型最好。

其上、下分别为基准面下降期陆源碎屑进积沉积体系前缘的泥岩和基准面上升早期的浅水环境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干酪根类型也较差。

三度空间上,生油岩的分布也并非均一的、等厚的,向盆地边缘方向逐渐减薄,干酪根类型逐渐变差;向盆地中心加厚,干酪根类型逐渐变好。

因此一套生油岩的形成应包括基准面上升水进期的泥岩和基准面下降水退期进积体边缘的泥岩,丰度最高、有机质类型最好的最大洪泛期泥岩穿越其中。

陆东凹陷主要发育两套生油岩,分布在L SC2旋回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旋回转换位置(相当于九佛堂组上段)和L SC1旋回的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旋回转换位置(相当于沙海组下段),为较深水湖相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九佛堂组暗色泥岩有机碳一般为117!+~318!+,氯仿沥青A 为01119!+~01745!+,干酪根类型为ⅡA I 型。

沙海组暗色泥岩有机碳为119!+~317!+,氯仿沥青A 为0110!+~01274!+,干酪根以ⅡA ~ⅡB 型为主。

87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19卷生油岩的形成、分布与湖盆构造史和充填演化史密切相关。

强烈断陷阶段和稳定沉降阶段形成的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决定了该凹陷内两套生油岩的形成和在垂向的分布。

两套生油岩均集中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的湖泛期。

LSC2九佛堂组暗色泥岩厚200~450m ,最厚达600m ;LSC1沙海组暗色泥岩厚150~300m ,最厚为500m 。

由于LSC2旋回为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与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LSC1相比,泥质岩系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好。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划分结果,LSC2又可分出3个次一级的中期基准面旋回,每一个中期旋回均存在次一级的湖泛作用形成的暗色泥岩相对集中发育段。

与长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洪泛位置对应的中期旋回MSC5湖泛泥岩单层厚度大,油页岩发育分布集中,生油能力较强。

下部的两个次级旋回(MSC6和MSC7)湖泛泥岩发育段泥质岩单层厚度相对较薄,夹薄层砂岩,特别是MSC7湖泛泥岩段凝灰质泥岩较发育,生油能力可能较差。

由此可见,陆东凹陷湖盆发育主旋回期(九佛堂组)生油岩的纵向分布,有机质丰度与类型也并非均一的。

平面上,由于陆东凹陷断陷期的充填长期受南侧边界断层控制,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均位于凹陷的南侧,较大厚度的生油岩也集中在盆地东南侧和各次级凹陷的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