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目录1 概述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3.1基准面变化原理 (3)3.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5)3.3相分异原理 (6)3.4物质守恒原理 (6)4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4.1 储层对比 (7)4.2 储层分布预测 (7)5 总结 (8)参考文献 (9)1 概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1988)带领的研究组所提出,它以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的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通过精细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变为三维地层叠置关系,从而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等不同规模层次的储层、隔(夹)层及烃源岩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为: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由于“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后,在“层序地层学”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人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词的核心是“层序地层学”。
其实不然,只要深刻地理解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构成,不难得出,它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有质的差异的,二者之间无论是在概念、理论体系构成上,抑或是在方法体系构成上都有不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虽然借鉴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某些思想,但它不是对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的一种简单升级,而是质的革新,具有一套完全独立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不但适用于海相地层而且适用于陆相地层的理论方法体系,它摆脱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形成这一思想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束缚,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不同层次性分析,实现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从而构建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绪论

绪论层序一词(sequence),由Sloss在1949年第一次引入地质学中,认为它是“比群和超群更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学单位”,而没有现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70年代初,北美、西欧一些国家,把地震地层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资料和分析解释经验。
许多地质学家从中发现了许多在以往地面露头、岩芯和测井资料研究中忽视了的,或从未发现过的一些重要现象,认识到他们长期信守的某些基本地质概念需要加以修正。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于1975年以地震地层为中心召开年会,专门讨论这些问题并进行理论总结,随后,于1977年公开出版了由佩顿主编的‘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奠基者P.R.Vail教授在这本书中,发表了他的两篇经典论文,对层序地层学中的众多基本概念、定义和关键性术语,首次作出了明确和系统的说明,因此,从P.R.Vail的两篇经典论文发表时期开始,意味着层序地层学的正式诞生。
80年代初期,以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 P.R.Vail为首的研究集体,在这一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大量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年代地层以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年龄等大量资料,编辑了全球中生代以来的年代地层和海平面旋回曲线图,厘定了不整合面与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并强调地震剖面、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1986年,第12届全球沉积学大会上正式公布的全球沉积学计划(GSGP)中指出,“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中的韵律和特殊事件的发现和解释,具有浓厚的兴趣,近10年来,有几个方面的进展,已为从全球规模来考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超常的良机,其中最有希望的进展是层序地层学”;1988年9月,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正式将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纳入GSGC研究计划中,层序地层学被推向“学科研究的前沿”,在1988年正式出版了由C.K.威尔格斯主编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1993年由徐怀大和魏魁生等人译为中译本,译名为“层序地层学原理”),之后在1989年又相继出版了桑格瑞和维尔等主编的《应用层序地层学》。
基于测井资料的W13东块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研究

及岩屑录井资料进行三维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
1 . 2 层序 单 元划分和 对 比原则
层序地层分析是 以沉积层序组合时间单元为研 究对象 的。因此 , 在开展层序格架研究之前 , 应首先 确定并划分研究 目标 的层序单元 , 而层序单元是由 层序之间界面类型、 规模及展布来确定的。考虑到 层序体的同期沉积特点 , 进行层序体单元划分和对 比应 遵 循如下 原 则 :
h
^ H
一 每
~
誊
誊
_ _ — —
-
《
要 ’ ~一
母
带 在纵 向上 和横 向上相变转换合理 , 使相带在纵向 和横 向相交转换合理避免相变引起穿时现象 , 影响
层序单元划分和对 比。 ( 4 ) 沉积旋回规模一致性原则 即在层序单元划分对 比中, 遵照沉积旋回的可 比性 , 在 同一沉积体系域内, 沉积旋回类型及分布是
( 1 ) 等时性原则 即所划分各级层序单元为同期沉积 , 为同一期
幕式构造旋 回形成的地质单元 , 各级层序单元均为
时间单元 , 为了确保等时 性, 层序划分和对比体现 由
作 者简 介 : 陆诗文( 1 9 7 8 一 ) , 男, 工程师 , 毕业于 中国石 油大学( 华 东) 石油工程专业, 现从事 油气藏勘探 与开发工作。
块破 碎 , 地层 对 比 困难 , 成 为 制 约进 一 步精 细开发 的难题 , 而通过 主 要利 用测 井 曲线 资料 、 随钻 岩
屑录井资料开展层序地层研 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的有效途径。 关键 词 : 测 井资料 ; W1 3 东块 ; 层序 划分 ; 地层 单元 ; 沉 积旋 回
测井资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wel n t o p li g s ia l o gn e is t it g ih b s - v lc ce o n ii u l l,a d me h d a pyn ut be lg i g s re o dsi u s a el e y l f i dvd a n e
( aut f trl s ucs& Ifr t nTeh oo y Chn iest f erlu F cl o ua Reo re y Na nomai c n lg , iaUnvri o t e m,D n y g S a d n 5 0 1 Chn ) o y P o o gi , h n o g2 7 6 , ia n
wel h n,t k ih r s l t n s q e c tai rp i o r lto n o h o o sc reain l,t e o ma eh g -e o u i e u n esr tg a ncc r ea in a di c r n u o r lto o s o ut- l b s - v l y l ,a ed s rb d Th fe t e e so h eh d sv r idb h fm li wel a el e ce r e c ie . e c eefci n s f em t o swa e i e vt e v t f
研究 的重要资料 。提 出了利用测井相分析技术 , 测井资料 上识别 出单井 岩性和 沉积微 相剖 面 , 合测井 曲线特 从 结 征, 划分单井 基准 面旋 回 , 并进行连井地层等时对 比, 这为定量地进行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分析提 供 了一 种方法 通 过研究 区实 际资料 的处理 ,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关键词 :测井相分析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 回; 地层 对比
《地层对比》PPT课件

精选ppt
层序、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层组、 层、 纹层组、 纹层
7
二、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划分依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
(简单情况) (复杂情况)
四 级 划 分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单油层
五 级 划 分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小层 单层
从理论上讲,一套含 油层系从时间上是无 限可分的
•规模有大有小,且在 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 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 降运动。
•地层剖面上的旋回表 现出级次性,即在较 大的旋回内套有小的 旋回。
地壳升降运动振幅曲线
精选ppt
23
在油田范围内, 沉积旋回一般按四级划分 四 一级旋回:大体相当于含油层系 级 二级旋回:大体相当于油层组 划 三级旋回:大体相当于砂层组 分 四级旋回:大体相当于单油层
(2)小层对比数据表
纵向连通:与上下单层连通情况。
(以小层或单层为单元)
对
比
井
项
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目
有效厚度 m
砂层厚度 m 渗透率
μm2 平面分布 纵向连通
精选ppt
42
第四节 碳酸盐岩储集单元对比
储集单元: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储集 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
储 盖层 集 储集层(渗透层) 单 元 底层
具有代表性,油层发育好
钻遇油层最全的井 可在几口井挑选有代表性的油
层组、砂层组进行汇编
精选ppt
28
2. 建立骨架剖面, 确定水平对比基线
•骨架剖面: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 从骨架剖面向两侧建立辅助剖面以控制全区
地层对比

3.相变规律
相变定律是指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毗 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重复出现。在 邻井对比时,可以利用典型井纵向上依次出现的相 的组合,指导井间对比。不同的相有一定的岩相组 合,反映有相应的曲线特征,因而曲线相可称为电 层序相。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地层对比时可依典型井 纵向依次出现的电层序组合特征指导井间测井曲线 对比,确定同一层位。
2.岩石地层对比 其实质是在区域上比较、寻找相似的或一致
的岩石地层结构,延伸具有相似或一致的岩石地层 结构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于相似的或一致的岩石地 层结构可由同一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地质过程形 成,也可由不同一的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地质过 程形成。因此,建立在岩石地层结构类似性或一致 性基础上的岩石地层对比有三种可能:a.等特征对 比;b.等特征、等相和等时对比;c.等特征、等相 不等时对比。因此,离开具体的地质环境、条件和 成因研究,泛谈岩石地层单位的等时与穿时是无意 义的。
(4)先识别标准层及逐井对比的原则。ຫໍສະໝຸດ 第 二地层层序的建立
节
一、层序地层学
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海平面、湖平面或沉积基准面 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是由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沉 积物供应、气候变化等综合结果引起的。它们对地层单元的展 布、几何形态及岩性分别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构造沉 降和全球性海面升降共同作用引起了沉积基准面的相对变化, 后者产生了潜在的可供沉积物堆积的容纳空间。构造沉降和气 候因素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输入量,由此产生的沉积物的供 应速度决定了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构造沉降速率、全球海平面 升降速率和盆地的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了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 构造沉降和全球性海面升降与海平面相对于盆地边缘的位置之 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是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对比赵翰卿 - 副本解析

(四)在名词、概念和表述方法方面:
1、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
Cross采用的基准面旋回与小层比中采用的 沉积旋回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基准 面旋回指的是地层中沉积旋回的动力成因,而 沉积旋回指的是基准面旋回在地层中的物质表 现或遗迹,二者只是出发点不同,反映了基准 面旋回对比更加强调对地层旋回形成过程的动 力分析,而沉积旋回对比则更加注重对地层旋 回特征的描述。
1、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
T. A.Cross等人认为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表波状起 伏且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等势面,是沉积物搬运或 沉积的能量平衡面。
基准面的变化描述的是可容纳空间的产生和消失作用,
A/S值实质上是对可容纳空间变化(沉积条件)的综合
表征。
基准面旋回是地层沉积旋回的动力学成因,沉积旋回 是基准面旋回的地层记录,基准面旋回要由地层的沉积 旋回来识别。
短期旋回或较长期旋回的识别都是通过A/S值变化趋势分析进 行的。
开展基准面旋回对比工作,同样也首先需要以区域性标准层和 Ⅲ级层序边界作为大的层段控制。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比
九十年代中期,T. 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或高分辨率成因地层学)传入我国后, 作为大庆油田的地质工作者,我们对这一学科 及其核心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基准面旋回对比) ”总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经 过反复的学习、研究,以及专门的技术调查, 发现它与我国的“小层对比技术”(沉积旋回 对比)虽然所用的概念、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 法不尽相同,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一致的,大有 “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认定二者实属没有 任何本质区别的同一种技术。具体对比分析如 下: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垦东地区的应用

2 1年 4 0 1 月
P T OL U G O HYSC E R E M E P IS
第 9 第2 卷 期
・
综合研究与应用 ・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垦东地区的应用
王 文君
胜 利油 田分 公司物探研 究院
摘要 : 应用 高分 辨率层序 地层 对 比技 术在 馆 陶组砂体 细分 小层 的基础 上, 以三维地 震 资料为基 础, 通过精 细层位
分小层 的成 因地层界限 , 达到地层 等时对 比划分的 目的。基于精细油藏地质描述的要求 , 将小层划分
到单砂体级 , 小层的合理优化是小层划分的关键。 根据该 区砂体厚度 的分布 、 平面变化 、 纵向隔夹 层 的稳定性 , 认为纵向上能够更精细反 映隔夹层的
分布。
统 计 该 区块 7 3口井 的单 砂 体 , 砂 层 厚 度 单 0 ~ 3 m, . 1. 平均厚度 3 m。从砂体厚度分布频率来 3 8 . 2
曲流河沉积微相的横 向变化影 响, 砂体横 向变化 比 较快 , 砂体单层厚度也比较薄 。不同的砂体油水界 面 也不尽 相 同 , 向上 , 层 主要分 布在 构造 相对 较 纵 油
高 的砂体 中 。
是典型的滩海油 田。构造上位 于垦东凸起之上 , 四 面与 凹陷相邻 ( 1 , 图 ) 是受 垦东 断层 和垦东南断层 控制而形成的大型潜 山披覆构造。该区域主要含油
性的控制 。构造沟梁控制油气聚集 , 局部微构造控
发综合效益 、 高速高效增储上产的必 由之路。
收稿 日期 :000. ; 2 1-9 2修订 日 : 1-1 4 0 期 2 1 . 0 O0 作者简介 : 王文君, , 女 工程 师 ,O4 2o 年毕业 于石油大学 ( 东)现从事 地震 资料解释及综 合研究工作 。联系 电话 :04 )726 , 华 , (56 80 71通讯地址 (5 o 2 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 2 0 272 ) 1 号物探研究 院桩孤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2.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
降旋回称为一个完整的基 准面旋回。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自旋回与异旋回
自旋回:是指主要受发生于沉积盆地内部或盆地 内某一局部区域自身的过程所控制的沉积旋回。自 旋回形成的沉积层通常连续性差且延续时限较短。 非周期性的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冲积环境的河道 及凸岸沉积的侧向迁移等都属于自旋回沉积。
古暴露标志,大型冲刷间断 面或侵蚀面,岩性、岩相突 变面
反映同一或相邻沉积体系的 大套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 相转换面、突变面
限于盆地边缘的构造削截削 蚀面,沉积超覆面,反映地 层不协调关系的连续强反射 界面和反射终于类型
Ⅳ类
与偏心率周期中 气候波动引起的 基准面升降和物 质供给变化有关
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 相关整合面,较大范围内 具较好的等时性
油层对比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方法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旋 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 量比值 (A /S) 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 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 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 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储层的展布及其物性也发 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其在基准面旋回中 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空间的函数。
间歇暴露面,小型冲刷面和 非沉积作用间断面,相似岩 性和岩相组合的分界面
反映韵律性沉积旋回的进积 →退积组合的测井相组合转 换面
一般不能识别
Ⅵ类
与岁差周期中气 候波动引起的基 准 面 升 降 和 A/S 值变化有关 等时
小型冲刷面,非沉积作用间 断面,相似岩性、岩相组合 的地层分界面
T.A.Cross引用并发展了这一概念,并赋予 其时间单元意义。他进一步阐明,基准面既 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海平面向陆方向延伸的 水平面。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因此基准面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要求搬 运沉积物的能量同储存沉积物的能量是平衡的。基 准面又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 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
风化壳,底砾岩,下伏地层 部分缺失的假整合,岩性、 岩相的突变面
反映不同沉积体系和不同测 井相组合特征的转换面、突 变面
盆地范围内的大型构造削截 削蚀面,沉积超覆面,微角 度或假整合面
Ⅲ类
与同一构造演化 阶段中的次级构 造活动强度周期 性幕式变化有关
限于盆地范围的次级构造 不整合面和相关整合面, 具幅度不大的穿时性
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分析,在等时对比的基础 上,可以预测等时地层单元的地层分布样式、空 间展布和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特点(邓宏文,2002)
①基准面是控制地层形成的不同地质过程的综合反映,不需 要以海平面为参照面,因此可以同时运用于海相盆地和陆相 盆地; ②该项技术将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相结合,以相互标定的岩 心、测井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可容纳空间和A/S 比值的变化趋势识别基准面旋回界面。因而各级次、不同性 质的基准面旋回均具有可识别性。在缺乏不整合发育的地层 中,根据沉积作用的转换即可识别高频时间界面,因此可以 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③基准面旋回内部相域构成的二分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不同 级次的层序中是客观存在的,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相域的构成 是由特定的沉积背景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不一定符合被动 大陆边缘受海平面控制的三分低位、海进、高位地层模式。
反映单一岩性或数个岩性组 合的进积、退积、加积或退 积→进积的测井相转换面
不能识别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各级别基准面旋回特征及对应关系表
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 刷面,岩性、岩相的突变面 或均变面
反映同一沉积体系中相似或 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 的测井相转换面、突变面
未作特殊处理的剖面很难识 别,或表现为地震反射结构 变化的分界面,地震相类型 转换面
Ⅴ类
与斜率周期中气 候波动引起的基 准 面 升 降 和 A/S 值变化有关
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 相关整合面,区块内基本 等时
在各个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岩石为一 个旋回层序(短期旋回形成的旋回层序又称为成因 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由于旋回层序的顶底界 和沉积转换面是等时的,因而其以时间面为界面, 是一种等时对比。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各级别层序界面成因、特征和识别标志简表
界面 类型 Ⅰ类
Ⅱ类
成因
区域构造 运动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1.基准面
基准面、可容空间和反应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之间 平衡时的地貌状态(据Cross T A,1994,修改)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基准面是 H.E.Wheeler于1964年提出的, 是指相对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 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 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变化。
异旋回:是沉积体系的各种外部过程所引起的沉 积旋回,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 等因素有关。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3. 旋回层序及其规模
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 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形成的非沉 积作用及沉积物非补偿造成的饥饿性乃至非沉积作 用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
产状及等时性
地表和岩芯剖面
主要识别标志 测井剖面
穿越盆地边界的区域构造 不整合面,具大幅度穿时 性
风化壳,角度不整合或下伏 地层大套缺失的假整合
各项测井参数的 突变面
地震剖面
大型构造削截面、沉积超覆 面,角度不整合面
与盆地构造演化 各阶段相关的应 力场转换有关
遍及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 各阶段的构造不整合面, 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