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储层等时地层格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沉积背景
物类型。
地震、钻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年代标定,建立等时 层序分析 年代地层格架,确定层序周期与级别,分析层序时频特征,分析层序成
因机理,确定层序的主控因素。
确定体系域类型,分析各体系域的分布,分析地震相、沉积相的特征, 层序构型
判断古水流体系,确定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建立地层层序模式,并进行 分析
三角洲进积与退积作用转换面
A Genetic Sequence =
Sediment Accumulated in One Base-Level Cycle
Base-Level Rise Half-Cycle Base-Level Fall Half-Cycle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核心内容是建立多级次基准面旋回。 基本方法是判别A/S比值单向变化趋势确定基准面旋回转换 位置。
(c) 垂向叠加
LS
(d) 海向步进 海洋方向
VS
SS b 陆地方向
临滨 滨岸平原
大洋方向
有效可容纳空间迁移及伴随的地层堆积样式
不 同 基 准 面 状 态 下 砂 体 叠 加 规 律
2 进展 —不同背景的层序模式
三种边缘背景下的低位体系域构成 (据Van Wagoner等,1990)
2 进展 —陆相层序地层
示 形

地震相 + 模相式 体系域分析
2 进展 —由相模式到体系域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及其与地表的关系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供给充分时的有效沉积物通量(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补给量)
沉积 物 卸 载 区
沉 积 物 补 给区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目录1 概述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3.1基准面变化原理 (3)3.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5)3.3相分异原理 (6)3.4物质守恒原理 (6)4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4.1 储层对比 (7)4.2 储层分布预测 (7)5 总结 (8)参考文献 (9)1 概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1988)带领的研究组所提出,它以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的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通过精细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变为三维地层叠置关系,从而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等不同规模层次的储层、隔(夹)层及烃源岩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为: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由于“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后,在“层序地层学”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人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词的核心是“层序地层学”。

其实不然,只要深刻地理解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构成,不难得出,它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有质的差异的,二者之间无论是在概念、理论体系构成上,抑或是在方法体系构成上都有不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虽然借鉴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某些思想,但它不是对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的一种简单升级,而是质的革新,具有一套完全独立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不但适用于海相地层而且适用于陆相地层的理论方法体系,它摆脱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形成这一思想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束缚,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不同层次性分析,实现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从而构建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绪论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绪论

绪论层序一词(sequence),由Sloss在1949年第一次引入地质学中,认为它是“比群和超群更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学单位”,而没有现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70年代初,北美、西欧一些国家,把地震地层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资料和分析解释经验。

许多地质学家从中发现了许多在以往地面露头、岩芯和测井资料研究中忽视了的,或从未发现过的一些重要现象,认识到他们长期信守的某些基本地质概念需要加以修正。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于1975年以地震地层为中心召开年会,专门讨论这些问题并进行理论总结,随后,于1977年公开出版了由佩顿主编的‘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奠基者P.R.Vail教授在这本书中,发表了他的两篇经典论文,对层序地层学中的众多基本概念、定义和关键性术语,首次作出了明确和系统的说明,因此,从P.R.Vail的两篇经典论文发表时期开始,意味着层序地层学的正式诞生。

80年代初期,以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 P.R.Vail为首的研究集体,在这一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大量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年代地层以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年龄等大量资料,编辑了全球中生代以来的年代地层和海平面旋回曲线图,厘定了不整合面与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并强调地震剖面、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1986年,第12届全球沉积学大会上正式公布的全球沉积学计划(GSGP)中指出,“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中的韵律和特殊事件的发现和解释,具有浓厚的兴趣,近10年来,有几个方面的进展,已为从全球规模来考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超常的良机,其中最有希望的进展是层序地层学”;1988年9月,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正式将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纳入GSGC研究计划中,层序地层学被推向“学科研究的前沿”,在1988年正式出版了由C.K.威尔格斯主编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1993年由徐怀大和魏魁生等人译为中译本,译名为“层序地层学原理”),之后在1989年又相继出版了桑格瑞和维尔等主编的《应用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届——以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届——以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
间增 大 的过 程 中 , 由进 积 向加 积 、退 积 转 化 的地 层 响应 过 程 。根 据 岩性 岩 相 组 合 和厚 度 保 存 状 况 ,可 进 一 步划分 为高 、低 可容纳 空 间两种 亚类 型 。
提 出 的现 代 高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是 以 露 头 、
测井 、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 地震反射 资料 为基础 ,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 ,运用精细地层划
分 和对 比技 术 ,建 立 区域 、油 田乃 至 油藏 级 高 精 度
地层 对 比框 架 ,在 成 因地 层格 架 内对 地 层 ,包 括 生
第1 卷
王郑库 ,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 比中的应用
第 6期
包括克下组和克上组 ,均属 冲积扇沉积体系 ,包括 主槽 、槽滩 、漫洪带 、辫流线 、辫流砂 岛、漫流带 等沉积微相 。克下组岩性主要 为灰绿色 一 浅灰色泥
岩 、细粉 砂 岩 、含砾 砂 岩 和 砂 砾 岩 。克 上 组 主要 为 灰绿 色 一 浅 灰 色泥 岩 、细粉 砂岩 、中细 砂 岩 、含 砾
油层 、储 层 和 隔层 进 行 评 价 和预 测 的一 项 理 论 和 技 术…。基准 面旋 回原 理是 高分 辨率层 序 地层 学 理论 的 核 心 。 在基 准 面 旋 回升 降 过程 中 , 由于 可容 纳 空 间 与沉 积 物 补给 量 比值 的 变化 ,在 相 同沉 积 体 系 域 或 相 域 中 ,沉 积 物 的体 积 分 配作 用 会 导 致 沉 积 物 的保 存 程 度 、地层 堆 积 样 式 、相序 、相
维普资讯
20 0 7年
天 然 气 技 术
Na u a s T c n l g t r lGa e h o o y

3储层等时地层格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3储层等时地层格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旋回分级
三级旋回
受局部构造 (三级)运动 控制,在三级 构造范围内可 以对比。
四级旋回 沉积韵律
地层单元 系 层组划分 含油层系
组 若干油层组
段 砂层组
沉积韵律 若干单油层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 2009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 是组合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同一油田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基本原理
实例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1. 对比基本原则 2. 对比资料的选取 3. 对比单元的划分 4. 对比步骤 5. 对比工作程序 6. 对比成果图的编制与应用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对比骨架剖面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玛。 ⑤ 碎屑岩剖面中夹的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和高自然
伽玛。 ⑥ 稳定砂岩段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 首先应研究标准层的分布规律及二级旋回的 数量及性质。
• 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二级 旋回的性质应参考一级旋回的性质而定,标 准层用于确定对比区内油层组间的层位界限。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B.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 在划分油 组的基础上的砂岩组对比,应根据油层组内的岩石组合 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将其进一 步划分为若干个三级旋回。在二级旋回内划分三级旋回
• 一般均按水进型考虑,即以水退作为三级旋回的起点,水进结束 作为终点。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与海相盆地或大区域规模级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不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地表三维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尤以钻井岩芯和测井剖面资料为最重要的研究基础。

通过各种资料的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或露头,以及地震剖面中的一维或二维信息转换为三维地层关系的信息,从而建立区域、油田乃至区块或油藏级规模储层的等时成因地层对比骨架,大大提高储层、隔层及油层分布的预测和评价精度。

这一层序分析工作主要基于下述4个基本原理。

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地层基准面原理基准面是一个较古老的概念,Davis早在1902年就总结了关于基准面的不同定义,多达十几种。

目前在地质学中引用的基准面概念主要有3种:①地貌学上的平衡剖面或侵蚀基准面,即基准面是侵蚀作用的终极状态;②地理学上的临界面,即基准面是一个颗粒在其之上无法停留下来,而在其下则发生沉积与埋藏作用的界面(Sloss,1962),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将沉积基准面看作是海洋环境中的海平面和陆地环境中的湖平面等具体物理面;③地层基准面(图1-1,Wheele,1964),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以T.A.Cross,教授为主的成因地层研究小组(1994)引用并发展了Wheele的基准面概念认为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或湖平面),也不是相当海平面(或湖平面)向陆地延伸的一个水平面,而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和呈抛物线状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延续而变化(图1-1)。

基准面在升、降变化过程中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基准面旋回,是一个受湖平面(或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沉积负荷补偿,沉积物补给和沉积地形条件等多种综合因素制约的地层基准面旋回,因此,地层基准面并非为简单的海平面(或湖平面),分析基准面旋回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是理解地层层序成因并进行层序划分的主要依据。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肖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肖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A/S比旋回中的体积分配
A/S比增大,向陆方向可容空间
增大,沉积的沉积物数量增多 A/S比减小,向陆方向可容空间 减少,沉积的物质变少,发生沉 积物的路过作用,甚至剥蚀作用
相分异作用
由于可容纳空间及其所影响的沉积物体积的变化, 在同一地理位置(或沉积体系域、相域)的沉积环境或 相类型、相组合或相序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之为相分异 (facies differentiation)。也可以是指在基准面旋回中 岩石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属性的变化。
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在升、降变化过程中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 值单向移动的趋势,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 •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合称为一个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旋回可发生在地表之上或之下,也可穿越地表,既 基准面穿越旋回 •在地表的不同部位基准面的升降旋回是等时的
基准面旋回特点
基准面升降旋回记录了可容空间由最小向 最大方向或由最大向最小方向单向变化的 过程

整个盆地或大规模的区域内同时发生的 基准面旋回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由地层记 录(岩石)和沉积间断面组成 不同区域可以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 层次性
基准面旋回变化的主控因素
基准面的变化是海平面、构造沉降、沉积物补给、 沉积负荷补偿、沉积压实与沉积地形等各要素变化的综 合反映 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主控因素不同,盆地范 围的基准面旋回主要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次一级的基 准面旋回受构造沉降、沉积物补给的控制更加明显,更 次一级的基准面旋回受自旋回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 与海相盆地不同,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 积物供给和气候对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更 加明显
4 三角洲的类型变化实际上与A/S值变化密切相关
A/S比值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 空间(A ) 与沉积物补给通量(S )比值(A / S ) 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 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导致 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 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和组合类型发生的变 化”。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四、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体系 • 二)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 比技术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在沉 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空 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体积分 配作用,导致沉积物保存程度、地层堆 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 变化。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 臵和可刷不整合面的海进海退旋回
• 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 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 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特征
• 1.由两部分组成: • 海进单元:薄,常为钙质砂岩、砂质灰 岩。向盆地方向,海进单元逐渐变薄并 最终消失。 • 海退单元:厚,进积层系,层序底部为 页岩和砂岩组成,上部为砂岩。 • 2.层序界面:海底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
二.Galloway成因 层序地层学
对于沉积盆地分析中成因地层的划分与对 比,Frazier(1974)提出了沉积幕 (depositional episode)的概念,并以美 国墨西哥湾岸盆地西北部第四系为例进 行了精辟的阐述。Galloway(1989(继 承了并进一步发展了沉积幕的概念,提 出了与Exxon石油公司不同的成因地层划 分对比方法和标准。
成因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沉积幕:指由多个沉积事件构成的大型成因地层单元。 每个沉积幕由一个沉积复合体记录并确定的。沉积 复合体由若干个相序列(准层序)组成,它是在构 造、气候相对稳定、由盆地边缘点物源所形成的若 干个准层序的复合体。沉积幕记录了两次最大洪泛 事件之间的一个完整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周期。
• Frazier(1974)对墨西哥湾岸盆地第四系沉 积体系的地层研究基础上,认为成因层序地层 研究的基础是: • 1.陆源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外部 • 2.盆地是被沉积期(退覆)和非沉积期(海进) 沉积物充填的。在任何一个沉积内,活跃的沉 积作用总是集中在沉积盆地的一个区域内,在 其它地区,沉积量很少或以无沉积作用或以侵 蚀作用为主。因此,沉积段将被无沉积的间断 分隔。 • 3.每个沉积事件以间断面与其它事件分开。每 个简单的沉积事件由进积、加积和海泛沉积组 成的,并在沉积相序中呈有规律性的排列。多 个沉积事件就构成了沉积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高 分辨 率层 序地 层学 发展 背景 在 层 序 地 层 学 经 历 了 初 期 阶 段 、 震 地 层 学 和 地 现 代 层 序 地 层 学 三 个 阶 段 后 , 几 年 来 , 于 不 断 发 近 由 展 和 广 泛 应 用 , 在 此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多 个 分 支 。 些 并 这 分 支 主 要 有 层 序 生 物 地 层 学 、 岩 层 序 地 层 学 、 频 成 高 层 序 地 层 学 、 序 充 填 动 力 学 、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层 高 等 [ , 中 尤 以 Cr s 1其 o s领 导 的 科 罗 拉 多 矿 业 学 院 成 因 地 层 研 究 组 为 代 表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影 响 最 大 。 目前 在 文 献 中所 提 到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一 般 也 均 指 由 Cr s o s所 提 出 的 基 准 面 旋 回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该 理 论 及 其 方 法 在 美 国 和 其 他 一 些 国 家 石 油 公 司 油 气 勘 探 、 发 中 所 发 挥 的 显 著 作 用 和 开 重 要 影 响 , 出 地 反 映 了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新 突 概 念 、 方 法 、 进 展 [ 。 随 着 盆 地 油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新 新 2 ] 向 更 复 杂 和 更 深 入 的 方 向 发 展 , 及 隐 蔽 油 气 藏 勘 以 探 风 险 的 不 断 增 加 , 油 地 质 学 家 需 要 更 精 确 的 技 石
术 , 提 高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的 分 辨 率 和 储 层 预 测 的 准 以
划 分 和 等 时 对 比 , 适 合 开 发 阶 段 短 时 间 尺 度 的 砂 也 层 组 、 层 和 单 砂 体 层 序 单 元 划 分 和 等 时 对 比 ”3。 砂 [ ]

陆相等时地层格架建立方法新探——以冀东高尚堡深层Es3 2+3油藏为例

陆相等时地层格架建立方法新探——以冀东高尚堡深层Es3 2+3油藏为例

论 , 因其理 论 的 系统 性 、 进 性 、 测 性 和 特 有 的 并 先 预 易操 作性 、 效率 性 , 高 已经 成为 地质 研究 必不 可少 的
入 探讨 , 层序 地层 学者 最大 可能 地应 用 了包 括沉积 、 构造、 气候 、 天文乃 至 数学 、 物理 、 化学 等 多种 学科 理
在 油 田、 矿 等矿 产领 域 的广泛 应用 , 自身 缺 陷 煤 其
逐 渐 显现 。层 序地 层 学 从 海 相 地 层 发 展 而 来 , 今 至 已经 发展 了多个 派 别 , 主要 有 E x n公司 Va1 代 xo .为 表 的经 典层 序 地层 学 派 、 J h s n为 代 表 的 T— 以 o no R旋 回地 层学 派 、 F air Galwa 以 rz 、 l e o y为代 表 的 成 因层序 地 层 学 派 以及 由美 国科 罗 拉 多 矿 业 学 院 的 C o s 授 所领 导 的成 因地 层 研究 组 发 展起 来 的高 rs 教 分 辨率层 序 地 层学 派 等 。各 个 学 派 为 了 研究 方 便 , 在 层序 的成 因 、 序界 面 的界 定 乃 至 层 序 方 案 的 划 层 分 ( 分方 案 、 二 三分方 案 、 四分 方 案和 五分 方案 ) 方 等
宋来明 彭 , ¨, 海燕 李爱 。 ¨, 仕宓 徐强 李 , 荣 ’
1 )中海石 油研 究 中心 , 北京 ,0 0 7 2 1 0 2 ; )中 国石 油 大学 , 资源 与信 息学 院 , 北京 ,0 2 9 1 2 4
3 )西 安石 油大 学油气 资 源学 院 , 1 0 5 7 0 6
内容 提 要 : 3 近 O年 时 间 , 层序 地层 学 理 论 得 到 了 飞 速 发 展 , 在 石 油 、 矿 等 矿 产 领 域 获 得 了应 用 , 得 了 极 并 煤 取 大 的 经 济 效 益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自身 不 断 完善 的 同 时 , 突 出 问题 也 日益暴 露 出 来 : 派 众 多 , 家 层 序 地 层 学 流 其 流 多 派对 层 序 的级 次 、 分 方 案 乃 至层 序 的 界 线 理 解 各 异 ; 同 流 派 层 序 地 层 学 者 对 同 一 问 题 看 法 分 歧 较 大 , 乏 广 适 划 不 缺 性 ; 易 制 定 操 作 规 范 ; 流 派 相 互 融 合 贯 通 研 究 较 少 。在 复 杂 陆 相 地 层 研 究 中 , 些 问 题 尤 为 突 出 , 且 日益 暴 不 各 这 并 露 出 单 一 层 序 地 层 学 流 派 的不 足 。 由此 , 定 探 讨 一 种 方 法 思 路 , 求 吸 取 各 家 之 长 , 决 力 总结 出 一 套 陆 相 地 层 层 序 地 层学 研 究 方 法 。分 析 认 为 , 典 层 序 地 层 学 和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在 研 究 的深 度 及 系 统 性 上 、 用 的广 泛 性 经 应 上 比较 突 出 。 对 两 种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基 础 、 序 级 次 、 序 界 面 等 特 征 分 析 表 明 , 两 种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上 具 有 相 层 层 这 互 结 合 的 可 能性 。 为 此 , 以冀 东 高 尚堡 深层 E 3 藏 为 例 , 用 经 典 与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 +油 采 从 层 序 的 宏 观 特 征 和 微 观 特 征 出发 , 立 了 工 区 精 细 等 时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构 造 格 局 与 沉 积 特 征 、 产 实 践 均 表 明 , 建 生 该 地 层格 架 较 为 合 理 。理 论 研 究 与 实 践 分 析 表 明 , 陆 相 地 层 研 究 中 , 经 典 层 序 地 层 学 与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将 理论 相结 合 , 提 高 理 论 研 究 的科 学 性 与 实 际 应 用 效 率 的有 意 义 的方 法 。 是 关键 词 : 层 格 架 ;经 典 层 序 地 层 学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概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概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概要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地层基准面升降旋回为沉积的主控因素的成因地层学。

它以岩心、测井、露头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为基础,通过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立各种高级别的成因地层格架,对各种级别沉积体进行四维评价和预测,因而具有客观、动态、准确、精细等优点。

它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原理:1.基准面变化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的形成受控于基准面的上升、下降的旋回。

基准面不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界面,而是一个相对于地表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下倾的抽象面,它的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地随时间变化。

基准面可被看成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要达到平衡,地表要通过沉积或搬运作用改变其形态来向靠近基准面的方向运动。

地表和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物沉积的空间构成可容纳空间,基准面相对于地表的运动使其发生变化,从而限定了沉积物堆积的最大潜在空间。

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相比,其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假定沉积物质供给速度不变,则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近似等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变化的比值。

可容纳空间随基准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产生沉积物保存、剥蚀、过路不留和非补偿四种地质作用。

基准面在变化中有总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其变化构成一个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每个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基准面穿越地表摆动到地表之下再返回,称为基准面穿越旋回。

它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会形成不整合面,而基准面完全在地表之下,或地表之下的摆动产生剥蚀作用,不会形成不整合面。

高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包含着低级次的旋回,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

地层旋回是在基准面旋回期间堆积在成因上相联系的沉积环境内并保存下来的所有沉积物。

基准面旋回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由地层记录(岩石)和沉积间断面组成,伴随旋回的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变化的比值变化,在地层旋回的沉积或岩石性质中表现出来,所以,在地层记录中识别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并进行地层对比是可以实现的。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98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年第 20 期
Ξ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徐维胜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
摘 要: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 已经成为中国 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 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 隐蔽方式、 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 分类。 “隐蔽油气藏”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 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 发展, 隐蔽油气藏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 而隐蔽油 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 层序地层学属于成因地层学的范畴, 它刻画了沉 积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叠置关系, 为隐蔽圈闭的识别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油气藏的分布与层 序地层中的体系域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除少数盆地外,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而与低 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 岩性油气藏。 因此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 有效方法。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隐蔽圈闭;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域; 可容空间; 海平面; 地层圈闭; 隐 蔽油气藏 为侵蚀不整合面。 层序有—个最大发育时段, 用相关 的整合面到分界的不整合面来度量。 因此 , 层序的发 育时段可由控制可容空间产生和消亡的事件, 即构 造沉降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来确定。 海进体系域是最 大和初始海泛面之间的的体系域, 以一个或多个退 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 高水位体系域是最大海泛面 之上的体系域并以从加积式准层序组到一个或多个 具有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沉积体系域与海 ( 湖) 平 面的对应关系见图 1。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发 育陆架边缘、 海进和高位体系域。 一般而言, 一个完 整的三级层序确实含有 4 个结构部分, 但从可操作 性、 实际勘探意义、 普及性及命名的优先律等方面来 看 , 本文更趋向于三分 , 即分为低位体系域、 水进体 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类型划分: 总的说来 , 可以根据隐蔽圈闭的不同含义归纳 总 结 为 3 种 概 念: 第 一 种 为 广 义 的 地 层 圈 闭 ( st rat igraphic t rap ) , 包括地层圈闭 ( 狭义 ) 、 不整合、 古地貌圈闭和岩性圈闭; 第二种是为了与构造圈闭 相 区 分 而 提 出 来 的 非 构 造 圈 闭 ( nonst ruct ura l trap ) , 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圈闭类型 , 包 括岩性圈闭油气藏、 地层圈闭油气藏、 混合型圈闭油 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四大类; 第三种隐蔽圈闭 ( sub tle t rap ) 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 圈定其位置的圈闭, 包括地层岩性型、 古地貌型和不 整合型油气藏。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并根据圈闭的形

储气库建设中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与探讨

储气库建设中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与探讨

储气库建设中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与探讨发布时间:2021-01-22T05:45:09.30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金橙橙[导读] 地下储气库是能源结构改变和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产物,是能源战略储备和季节调峰的需要,在天然气存储和调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存储、调峰保供的主要工具,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本文以A气田储气库为例,A气田储气库准备进入现场实施阶段,但对于主力建库层位泉一段Ⅴ、Ⅵ砂组及泉三段Ⅲ、Ⅳ砂组单砂体展布特征仍不明确,因此拟通过以单砂体级别为核心综合地质研究,进一步深化A气田储气库的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复核地质储量,为注采试验效果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

金橙橙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吉林松原 138000摘要:地下储气库是能源结构改变和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产物,是能源战略储备和季节调峰的需要,在天然气存储和调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存储、调峰保供的主要工具,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本文以A气田储气库为例,A气田储气库准备进入现场实施阶段,但对于主力建库层位泉一段Ⅴ、Ⅵ砂组及泉三段Ⅲ、Ⅳ砂组单砂体展布特征仍不明确,因此拟通过以单砂体级别为核心综合地质研究,进一步深化A气田储气库的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复核地质储量,为注采试验效果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

关键字:三维地质建模;储气库;应用技术地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存储、调峰保供的主要工具,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吉林油田A气田储气库准备进入现场实施阶段,但对于主力建库层位泉一段Ⅴ、Ⅵ砂组及泉三段Ⅲ、Ⅳ砂组以单砂体级别为核心的储层展布特征仍不明确,因此,急需开展单砂体级别为核心的储层精细表征研究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从而有效指导井位优化部署,为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地质模型。

精细的构造建模是地质建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油气藏评价的基础。

构造模型反映储集层宏观构造形态、断层空间分布及组合关系,由断层模型及地层层面模型组成[1]。

综合地层学作业-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应用

综合地层学作业-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应用

中期旋回层序
由2个~ 8个短期旋回层序叠加组 成。 按旋回结构特征也可分为两种类 型: ①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 下降半旋回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②上升和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都 得到较好保存的对称型
长期旋回层序
由2个~ 3个中期旋回叠加组成,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和对称型两类旋回结构
短期旋回层序
中期旋回层序
基准面旋回
长期旋回层序
超长期旋回层序
短期旋回层序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 沉积物补给率>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的高补偿条件下 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 (A型)
低可容纳空间(A1型) 海相:相互切割叠臵的潮道砂体与冲刷面组成 陆相:相互切割叠臵的河流或分流河道砂体与 冲刷面组成 海相:潮间细-粉砂岩、泥岩组成 陆相:辫状河道砂体→废弃河道泥粉砂岩组
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于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分级性并没有明 确加以界定,只是简单地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类基准面旋回。这种划分 方法极易导致人们在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时,对同一基准面旋回相对长短 (地层的厚薄及年龄的新老)理解的不同而导致划分的不一致和混乱,不利于 工作中的应用与对比。
郑荣才教授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时,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本溪 组(C2b) 、太原组( P1t) )、山西组( P1s) )以及下石盒子组划分 为超长期、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层序。 对基准面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与沉积动力学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分析的原则, 从下往上,飞仙关组和其下伏的长兴组总体上是一个水体向上变浅的中
期基准面旋回,
将其划分为五个基准面旋回,即SSC1(长兴一飞一下)、SSC2(飞一上一 飞二下)、SSC3(飞二上一飞三下)、SSC4(飞三中)SSC5(飞三上一飞四)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低时,只有那些具有最大保存潜力的地貌要素才能在地层记录 中保存下来,结果表现为低的相分异,地层不连续界面频繁;
当A/S值趋向于1 ,相分异程度增加, 有更多的地貌元
素保存 ,地层不连续界面罕见
相分异原理
A/S比增大时的各种相的相对保存程度
相分异原理
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 位置变化所产生的四种地质作用状态随 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过程中的沉积 学响应
4 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或影响相域诸多的几何特征和岩性特征 ,包括成因层序叠置样式、作为地层和地理位置函数的地层旋 回的对称性、地层不连续面出现的频率、相分异、原始地貌要 素的保存程度和地层构架特征等
5 体积分配作用还决定了哪些岩石和哪些地层不连续面在时间 上是相等的98)指出:地层和相的所有其他属性都 由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控制,或与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有关
1 四个基本原理
2 基础理论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划分学派
以EXXON公司“Vail”学派为代表,以不整 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层序边界
以Galloway W E.为代表,以最大湖泛面 作为层序边界
Johnson J G.等所强调的地表不整合面或 海侵不整合面为边界
Cross倡导的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过程中 形成的不整合面为层序界面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

界面
类型 成因
区 域 构 造
类运

产状及
等时性
主要识别标志
地表及岩 测井 地震
芯剖面
剖面
剖面
穿 越 盆 地 边 风化壳,底
界 的 区 域 构 砾岩,角度
造 不 整 合 面 不整合或下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高级教育]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高级教育]

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基本不整合界线单位的垂向叠
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这是理清区域岩石地层关系、
生物带顺序、发现重复间断、进行地层对比和在沉积岩区部署
各项地质找矿工作的基础。其向调上文查档的要点:
39
盆 地 类 型
向上文档
40
向上文档
41
Figure 4.20 Structure of tectonic plates at a convergent margin. Along the line of subduction, an oceanic trench is formed, and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trench, as well as sediment from the sinking plate, is compressed and deformed to create a m巐ange of shattered and crushed rock shaped as a fore-arc ridge. The sinking oceanic crust eventually reaches the temperature where melting commences and forms andesitic magma, which then rises to form an arc of volcanoes on the overriding plate. On the side of the island arc away from the trench, tensional force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ck-arc basin.
1. 吴瑞棠等(1994)提出6种地层结构模型,分别为:单元 结构、夹层结构、互层结构、多元结构、旋回结构、趋 向结构。

浅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浅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Ξ
收稿日期: 2007- 12- 22
12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年第 4 期
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两 4. 2 研究区主要发育五种相, 即火山通道相、 溢流 方面 , 一方面构造运动中断裂活动在岩体中形成大 相、 爆发相、 火山沉积相、 次 ( 潜) 火山岩相 , 对应十种 量裂缝, 在形成新的储集空间的同时也连通了岩石 亚相。 中的原生孔缝 , 使得岩石中的孔隙之间连通性大为 4. 3 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 裂缝使孤立 提高 , 同时, 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大量裂缝, 使得溶 的孔、 洞得以连通 , 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空间。 解作用和溶蚀作用在构造裂缝集中区表现的更为突 〔 参考文献〕 出, 从而形成大量溶蚀孔缝, 进一步改善了火山岩储 [1 ] 赵 海 玲, 火 山岩 储 层 [ J ]. 现 代地 质 , 1998, ( 01) : 62. 集物性。 另一方面, 构造运动使得火山岩岩体处于地 表或近地表环境, 经历各种风化淋滤作用, 使岩石中 [2 ] 邱家骧 , 火山岩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原生孔缝进一步溶蚀扩大, 孔缝间的连通性进一步 [3 ] 王德滋, 周新民, 火山岩岩石学 [M ]. 北京: 地 提高 , 从而形成优质储层〔5〕 。 质出版社, 1982. 4 结论 [4 ] 陆加敏, 升平气田火山岩岩性、 岩相及孔隙特 4. 1 研究区主要发育十一种岩石类型, 即玄武岩、 征 研究 [J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 安山岩、 流纹岩、 英安岩、 凝灰岩、 辉绿岩、 斜长花岗 学报) , 2007, 29 ( 3) : 364 ~ 366. 岩、 花岗碎斑岩、 沉凝灰岩、 沉火山角砾岩、 凝灰质泥 [5 ] 罗. 马朗凹陷火山岩储层特征描述 [J ]. 吐哈 岩。 油气, 2007 , 12 (1 ) : 16~ 19. Reservo ir Character istics Descr ip tion of Volcan ic Rock in D eep of Chang li n g Fau lt Depress ion , , CH EN Z h i lia ng L IN X iao y u n L IU J ia n (1. Co llege of Geo sciences, Yang tze U nive rsity , J ingZhou 434023, H uB ei, Ch ina; 2. Key L abo ra to ry of Exp lorat ion Techno logies of O il and Gas R esou rce, Yangt ze U n iver sity) Abstra ct: B a sed on com p rehens ive app lica t ion of core da ta , w ell da ta analysis and seism ic da ta analysis, charac teris tic s of vocan ic rock reservo irs in Chang ling fault dep res sion is studied. The type of vocan ic rock, the dis tr ibu tiong sta tus of rock facies and t he characteris t ics of reservo ir space are exp lo red. M eanw h ile, m any k inds of fac to rs w hich effect on reservoir phys ica l p ropert y a re analyzed and all of these p rovide bas is for furthe r vo lcan ic rock ga s- o il exp lo ra tion. Key W ords: C hangling Fau lt D ep res sion ; V ocan ic Rock ; R ock F acies ; R ese rvoir ( 上接第 121 页 ) 从测井曲线上识别出单井岩性 的沉积微相。 ⑤ 根据单井岩芯和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A �S 比 值变化, 划分单井基准面旋回 , 一般先划分短期基准 面, 然后根据短期旋回叠加样式, 确定较长基准面旋 回界面 ( 图 2) 。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

收稿日期š’•••••‘•›修订日期š’•••‘••™作者简介š林畅松ˆ‘™•˜) ‰Œ男Œ教授Œ博士生导师Œ煤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Œ现主要从事煤油气盆地分析与模拟工作"基金项目š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0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林畅松Œ张燕梅Œ刘景彦Œ庞保成ˆ中国地质大学Œ北京‘•••˜“‰摘 要š当前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断从盆地规模的层序地层和体系域分析向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方向深化"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可应用于从盆地到储层的各种规模的沉积充填分析"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是以露头!岩芯!测井和高分辨地震等密集控制的资料分析为基础的"精细的测井分析!高分辨三维地震剖面和各种参数处理和切片技术!计算机模拟及可视化技术等是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应用于地下沉积地质分析的重要支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为盆地沉积充填的精细研究!储集体分布和储层不均一性预测以及开发地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关键词š层序地层›高精度›储层预测中图分类号š°•“™1’ 文献标识码š¡ 文章编号š‘•••’“’‘ˆ’•••‰•“•‘‘‘•—近年来Œ高精度层序地层学ˆ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Œ层序地层学从盆地规模的地震地层学不断向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和储集体分布预测的方向深化Œ以满足减小日益增加的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风险!优选开发方案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等的需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是以露头!岩芯!测井及高分辨地震资料的结合分析为基础的"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Œ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理论可有效地应用于地下地质的研究Œ为精细的地层对比!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预测工具»‘½"‘ 从盆地到储层规模的层序地层学尽管层序地层学的一些概念提出已有相当长的历史Œ但古代沉积物的研究一直传统地依赖于建立相模式与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搬运过程的比较和·ÁÌÔÈÅÒ相序分析»’½"广泛应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方法进行沉积充填分析是自地震地层学的出现才开始的"层序地层学具有两个重要的内容Œ一是建立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对比框架›二是在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中进行沉积体系域的分析和预测»“½"尽管关于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多年的广泛争议"但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进而在等时的地层格架中进行沉积体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Œ对盆地沉积充填分析和预测勘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Œ根据野外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的浅层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的大量研究和勘探实)‘‘‘)第—卷第“期’•••年™月地学前缘ˆ中国地质大学Œ北京‰¥ÁÒÔȳÃÉÅÎÃŦÒÏÎÔÉÅÒÓˆ£ÈÉÎÁµÎÉÖÅÒÓÉÔÙÏƧÅÏÓÃÉÅÎÃÅÓŒ¢ÅÉÊÉÎlj¶ÏÌŽ—®ÏŽ“³ÅÐÔŽ’•••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地学前缘’•••Œ—ˆ“‰践表明Œ以早期在地震剖面上观察到的几何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Œ可以应用于小尺度的沉积体几何特征的研究"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来可在不同的尺度上加以应用»‘½"当前国际上从盆地到储层的各种规模的层序地层学都有广泛的开展"相对于有限的钻井和露头及地震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的低精度层序地层分析而言Œ具有密集的钻井和露头!岩芯等资料!生物地层!密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控制的层序地层学可称为高精度的层序地层学»”½"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把等时地层格架的分析方法应用到露头!岩芯和测井等小尺度的层序和沉积相分析Œ把¶ÁÉÌ等»“½的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发展成为沉积学研究和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高精度的储层规模的层序地层学的形成源于ªÅÒÖÅÙŒ°ÏÓÁÍÅÎÔÉÅÒ和¶ÁηÁÎÇÏÎÅÒ等的研究»”*–½"他们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Œ提出了/可容纳空间0!/相对海平面变化0!/基准面变化0!/强制性海退0等重要概念Œ不断提高层序和沉积体系域的划分精度Œ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当前Œ高精度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以建立更为精细的等时层序地层和岩相格架Œ进而达到更有效地预测储层分布!储盖组合等为主要目的的"一方面Œ需要进一步发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和方法Œ探讨高精度层序单元和沉积体系或沉积相的控制因素›另一方面Œ必须发展高分辨的地球物理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Œ从而提高地下地质条件下的预测功能"这一领域的研究Œ成为当前沉积盆地分析!储层预测和开发地质广泛关注的课题Œ也是近期国际上跨国石油公司!有关的国际性会议和文献讨论的热点"’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体系域分析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首先依赖于精细的露头!岩芯和测井的垂向分析和横向对比Œ识别出高级别海ˆ湖‰平面或沉积基准面变化产生的间断面!沉积相突变界面及海泛或湖扩展界面"近年来Œ许多研究成果提供了精细的层序划分和体系域分析的范例»—*‘’½"早期应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识别的基本层序ˆ三级‰Œ在具有高分辨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条件下可进一步划分出高精度的三级!四级甚至更高精度的层序及沉积体系域"比如Œ¶ÁηÁÇÎÅÒ等以露头!测井和岩芯资料为基础的三级层序事实上已比¶ÁÉÌ等早期以地震剖面分析为基础的三级层序的级别要小得多»–½"°ÏÓÁÍÅÎÔÉÅÒ等通过精细的测井曲线对比!岩芯剖面观察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分析Œ提出了强制性水退的概念并应用于白垩系滨海相高精度层序单元的划分和分析»”Œ‘“½"具有强制性海退形成的突变冲刷底界的滨面沉积构成这种层序单元的低位体系域"¢ÒÏ×Î等和°ÌÉÎÔ等也进行过四级层序划分和研究»™Œ‘•½"以准层序或准层序组为基本单元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也有大量的研究实例"特别是对三角洲体系内部的准层序的追踪对比Œ建立了由三角洲体系前积作用导致的前积式准层序地层格架Œ为储层内部不均一性及对比提供了格架"一般来说Œ人们主张把三级层序作为层序地层格架的基本单元"随着精度的提高Œ三级层序的规模变小Œ因而一些学者提出了四级层序的概念Œ并用于储层层序地质学研究"原来的三级层序可视为层序组"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地提高层序的划分精度"河流和下切谷充填的层序结构的研究Œ取得了许多新认识»‘”*‘—½"比如Œ研究发现厚度较大的下切谷充填是多个较高级别层序的低水位下切水道叠置的结果"通过露头!测井和高分辨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对比Œ则可建立高精度的下切谷充填复合体的内部层序结构和孔渗分带»‘˜½"我国沉积地质))’‘‘学者在高精度的湖泊层序地层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½"在我国东部二连盆地断图‘ 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断陷ˆ´£“井‰下白垩统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ÉÇ1‘ ¨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ÃÌÁÓÓÉÆÉÃÁÔÉÏÎÏÆÔÈŬÏ×ÅÒ£ÒÅÔÁÃÅÏÕÓÏÆÔÈÅ×ÅÌÌ´£“ÉÎÔÈÅ·ÕÌÉÙÁÓÉÔÁÉÄÅÐÒÅÓÓÉÏÎÉÎÔÈÅ¥ÒÌÉÁÎÂÁÓÉÎŒ®ÏÒÔÈÅÁÓÔ£ÈÉÎÁ图’ 南海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示意¦ÉÇ1’ ¨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ÆÒÁÍÅ×ÏÒËÏÆÔÈŹÉÎÇÇÅÈÁɦÏÒÍÁÔÉÏÎÉÎÔÈŹÉÎÇÇÅÈÁÉÂÁÓÉÎŒ³ÏÕÔÈ£ÈÉÎÁ³ÅÁ©¶š下切谷充填›¤¦š低位泥石流席状体›¬·š低水位楔状沉积体›´)¨³´š水进)高水位体系域›Óš层序界面陷湖盆的层序分析表明Œ以不整合面!湖泛面为标志Œ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的层序)“‘‘) ’•••Œ—ˆ“‰ 地 学 前 缘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对比Œ可建立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Œ为湖盆充填分析和砂层追踪对比以及隐蔽油气藏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ˆ图‘‰"近年来Œ在第三纪渤海湾盆地的研究Œ通过建立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Œ发现了湖泊低水位扇的普遍存在并受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控制»’‘½"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的结合近年来也有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从层序地层格架中分析生物地层的各种参数Œ包括属种变迁!分异度!丰度等变化与海平面或沉积基准面变化的关系Œ可大大优化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建立高精度的生物和年代地层格架"典型的实例来自墨西哥湾等第三纪盆地的研究»’’Œ’“½"在我国南海第三纪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½"如在第三纪莺歌海盆地的研究Œ以有孔虫!超微钙化石带确定的年代地层为基础Œ结合地层剖面的追踪Œ可为海底扇和下切谷的预测等分析提供高精度的年代层序地层格架ˆ图’‰"“ 高分辨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和可视化技术在地下地质条件下Œ除了测井分析外Œ高分辨的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是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持"当前国际上围绕着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力的研究发展迅速Œ近年来推出许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技术软件"这些技术Œ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参数剖面反演和水平或顺层切片Œ为地质学家进行精细的油藏描述和层序)体系域分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Œ大大提高了层序和油藏解释预测的精度"高分辨的地震处理资料已成为目前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地下地质预测的重要技术保证"由于影响地球物理参数的因素复杂Œ处理结果往往具有多解性Œ特别是对规模小!薄层的地质体的分辨困难"近年国际上的一些研究表明Œ把地质模式与地球物理模型结合分析Œ地质!测井及高分辨地震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是提高解释精度的重要途径"因此Œ在地下地质条件下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赖以高分辨地球物理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地质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型来自于精细的野外和测井资料的研究Œ它为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类比Œ而且可为地震资料的处理提供限定条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大量涌现»™Œ’•*’—½"最近¨ÅÎÒÙ·Ž°ÏÓÁÍÅÎÔÉÅÒ等¹应用浅层高分辨的三维地震资料Œ结合岩芯测井资料的对比Œ研究了高精度层序格架中海进体系域的侵蚀面及其上覆的滩脊砂脊和下降体系域ˆÆÁÌÌÉÎÇÓÙÓÔÅÍÓÔÒÁÃÔÓ‰中的滨面沉积Œ地震水平切片清晰地揭示了平行于岸线分布的滩脊砂体形态Œ进行了精确的储层预测"在墨西哥湾的深水体系域的勘探应用高分辨的地震资料Œ包括水平或顺层切片!约束地震反射剖面等技术和各种参数特殊处理剖面Œ对海底扇体系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构成进行了极其成功的预测»’•Œ’—½"” 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沉积盆地充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在国际上’•世纪–•年代已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Œ但基本是在相对微观的尺度上Œ模拟沉积物的搬运及沉积过程"从盆地规模上Œ考虑构造沉降!沉积基准面变化!沉积物供给等综合作用对沉积层几何形态及沉积相宏观分布的层序地)”‘‘)¹¨ÅÎÒÙ·Ž°ÏÓÁÍÅÎÔÉÅÒŽ‘™™™年‘•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记录Ž 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 地 学 前 缘 ’•••Œ—ˆ“‰层模拟研究Œ则是随着层序地层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发展和盆图“ 半地堑缓坡带断块旋转与湖平面联合作用控制层序体系发育过程的模拟结果¦ÉÇ1“ ³ÉÍÕÌÁÔÉÏÎÒÅÓÕÌÔÏÆÔÈÅÆÏÒÍÁÔÉÏÎÏÆÌÁÃÕÓÔÒÉÎÅÓÅÑÕÅÎÃÅÁÎÄÓÙÓÔÅÍÓÔÒÁÃÔÓÃÏÎÔÒÏÌÌÅÄÂÙÉÎÔÅÒÐÌÁÙÏÆÆÁÕÌÔÂÌÏÃËÒÏÔÁÔÉÏÎÁÎÄÌÁËÅÌÅÖÅÌÃÈÁÎÇÅÁ)当断块旋转Œ同时湖平面下降Œ强化不整合层序界面的形成›Â)当断块旋转Œ伴随湖平面上升时Œ则削弱不整合层序界面上的侵蚀作用地沉积充填分析和预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Œ’˜Œ’™½"一旦建立了各种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层序和体系域的几何形态和分布的定量关系Œ通过模拟则可揭示特定控制过程与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分布等的成因关系»“•½"图“所示是我们建立的二维沉积层序模拟系统模拟断陷湖盆层序和体系发育演化的一个结果Œ它揭示了盆地构造作用ˆ断块掀斜‰过程!湖平面变化与沉积充填过程之间!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与层序形态和沉积相配置的成因关系"大量的研究实例表明Œ模拟是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概念和理论基础的重要手段Œ也是检验高精度层序地层模式的有效工具"我国东部目前许多含油气盆地已进入以勘探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发展阶段Œ全面和深入地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Œ以“¤地震和测井为主要技术支持Œ在今后油气勘探Œ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š»‘½ ¡ÉÔËÅΪ¦Œ¨Ï×ÅÌ̪¡Ž¨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šÉÎÎÏÖÁÔÉÏÎÓŒÁÐÐÌÉÃÁÔÉÏÎÓÁÎÄÆÕÔÕÒÅÐÒÏÓÐÅÃÔÓ»¡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 l ution Se q uenc e Str a ti g ra p h y :I nnov a tions an d A pp l ica tions »£½ŽGeo l o g i 2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ubl ica tion ,‘™™–Œ‘•”š‘*™Ž»’½ ³ÌÏÓÓ¬¬Ž¦ÏÒÔÙÙÅÁÒÓÏÆ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ª½ŽGeo l o g ica l So c iet y o f A m er ica Bul l etin ,‘™˜˜Œ‘••š‘––‘*‘––•Ž»“½ ¶ÁÉÌ°²Œ-ÉÔÃÈÕͲ-Ž³ÅÉÓÍÉÃ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ÁÎÄÇÌÏÂÁÌÃÈÁÎÇÅÓÉÎÓÅÁÌÅÖÅÌŒ°ÁÒÔ‘šÏÖÅÒÖÉÅ×»¡½Ž°ÁÙÔÏΣ¥ŒÅÄŽSeismic Stra t i g r a p h y )A pp l ica tion to H y dr ocar bon Ex p l ora t ion »£½ŽA m er ica As s oc ia t ion o f P etr o l eu m Geo l o 2g ists ,M e m o ir Œ‘™——Œ’–š•‘*’‘’Ž)•‘‘) ’•••Œ—ˆ“‰ 地 学 前 缘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地学前缘’•••Œ—ˆ“‰»”½¨ÅÎÒÙ·°ÏÓÁÍÅÎÔÉÅÒŒ°ÁÕÌ·ÅÉÍÅÒŽ³ÉÌÉÃÉÃÌÁÓÔÉÃ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ÁÎÄÐÅÔÒÏÌÅÕÍÇÅÏÌÏÇÙ)×ÈÅÒÅÔÏÆÒÏÍÈÅÒÅ»ª½ŸAAPG Bul l et in,‘™™“Œ——ˆ•‰š—“‘*—”’Ž»•½ªÅÒÖÅÙ-´Ž±ÕÁÎÔÉÔÁÔÉÖÅÇÅÏÌÏÇÉÃÁÌÍÏÄÅÌÉÎÇÏÆÓÉÌÉÃÉÃÌÁÓÔÉÃÒÏÃËÓÅÑÕÅÎÃÅÓÁÎÄÔÈÅÉÒÓÅÉÓÍÉÃÅØÐÒÅÓÓÉÏλ¡½Ž·ÉÌÇÕÓ£«ŒÅÄŽSea2Lev el C han g es:an I nte g r a ted A pp r oa ch»£½ŽSoc Econ P a l a eonto l M iner a l S p ec P ubl,‘™˜˜Œ”’š”—*–™Ž»–½¶ÁηÁÇÏÎÅÒŒ-ÉÔÃÈÕͪ£Œ£ÁÍÐÉÏβ-ŒÅÔÁÌŽ³ÉÌÉÃÉÃÌÁÓÔÉÃ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Î×ÅÌÌÌÏÇÓŒÃÏÒÅÓÁÎÄÏÕÔÃÒÏÐÓ»ª½ŽAAPGŒ-ÅÔÈÏÄÓÉÎ¥ØÐÌÏÒÁÔÉÏÎŒ‘™™•Œ—š••Ž»—½¨Ï×ÅÌ̪¡Œ¦ÌÉÎÔ³³Ž¡ÍÏÄÅÌÆÏÒ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ÔÈÉÎÅØÔÅÎÓÉÏÎÁÌÂÁÓÉÎÓ»¡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l ut ion Se q uenc e Str a t i g ra p h y:I n nova t ions and A pp l ica tions»£½ŽGeo l o g i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ub l ica t ion,‘™™–Œ‘•”š‘’™*‘“˜Ž»˜½ªÁÍÅÓ¡-Œ¢ÒÉÁΡºŒ°ÅÍÂÅÒÔÏγ§Ž¨ÉÇÈ2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ÏÆÅÁÒÌÙÔÒÁÎÓÇÒÅÓÓÉÖÅÄÅÐÏÓÉÔÓŒ¶ÉËÉÎǦÏÒÍÁÔÉÏÎŒªÏÆÆÒŦÉÅÌÄŒ¡ÌÂÅÒÔÁŒ£ÁÎÁÄÁ»ª½ŽAAPG Bul l et inŒ‘™™˜Œ˜’ˆ•¡‰š—’™*—••Ž»™½°ÌÉÎÔ¡§Ž-ÁÒÉÎÅÁÎÄÎÏÎÍÁÒÉÎÅÓÙÓÔÅÍÓÔÒÁÃÔÓÉÎÆÏÕÒÔÈ2ÏÒÄÅÒÓÅÑÕÅÎÃÅÓÉÎÔÈÅ¥ÁÒÌÙ2-ÉÄÄÌÅ£ÅÎÏÍÁÉÎÁÎŒ¤ÕÎÖÅÇ2ÁΡÌÌÏÆÏÒÍÁÔÉÏÎŒÎÏÒÔÈÅÁÓÔÅÒ΢ÒÉÔÉÓÈ»¡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 l ution Se q uenc e Str a t i g r a p h y:I n nova t ions an d A pp l ica t ions»£½ŽGeo l o g i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ub l ica tion,‘™™–Œ‘•”š‘•™*‘™’Ž»‘•½¢ÒÏ×Φ¬Œ¢ÅÎÓÏΪҪ-Œ¢ÒÉÎ˧ªŒÅÔÁÌŽ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ÎÏÆÆÓÈÏÒųÏÕÔÈ¡ÆÒÉÃÁÎÄÉÖÅÒÇÅÎÔÂÁÓÉ몽ŽAAPG,Studies in Geo l o gyŒ‘™™•Ž”‘Ž»‘‘½£ÒÏÓÓ´¡Œ¢ÁÌÅÒ-²Œ£ÈÁÐÉÎ-¡ŒÅÔÁÌŽ¡ÐÐÌÉÃÁÔÉÏÎÏÆ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ÔÏÒÅÓÅÒÖÏÉÒÁÎÁÌÙÓÉÓ»¡½Ž¥ÓÃÈÁÒIJŒ¤ÏÌÇÅÚ¢ŒÅÄÓŽSub sur f a c e Res erv o ir Chara c ter iza tion f r o m Outcr o p Ob s erv a t ions»£½Ž°ÁÒÉÓš¥ÄÉ2ÔÉÏÎÓ´ÅÃÈÎÉÐŒ‘™™“Ž‘‘*““Ž»‘’½¢ÒÙÁÎÔ©¤Ž´ÈÅÁÐÐÌÉÃÁÔÉÏÎÏÆÍÅÁÓÕÒÅÍÅÎÔÓÔÏÃÏÎÓÔÒÁÉÎÒÅÓÅÒÖÏÉÒ2ÓÃÁÌÅ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ÍÏÄÅÌÓ»¡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 lut ion Se q uenc e Str a t i g r a p h y:I n nov a tions an d A pp l ica tions»£½ŽGeo l o g i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 ubl ica tion,‘™™–Œ‘•”š•‘*–”Ž»‘“½¨ÅÎÒÙ·°ÏÓÁÍÅÎÔÉÅÒŒ¡ÌÌÅΰŒªÁÍÅÓ¤°ŒÅÔÁÌŽ¦ÏÒÃÅIJÅÇÒÅÓÓÉÏÎÓÉÎÁ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ÆÒÁÍÅ×ÏÒËšÃÏÎ2ÃÅÐÔÓŒÅØÁÍÐÌÅÓÁÎÄÅØÐÌÏÒÁÔÉÏÎÓÉÇÎÉÆÉÃÁÎÃÅ»ª½ŽAAPG Bul l et in,‘™™’Œ—–š‘–˜—*‘—•™Ž»‘”½¤ÁÌÒÙÍÐÌŲ·ŒºÁÉÔÌÉ΢¡Ž¨ÉÇÈ2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ÏÆÁÃÏÍÐÌÅØŒÉÎÃÉÓÅÄÖÁÌÌÅÙÓÕÃÃÅÓÓÉÏÎŒ£ÏÂÅÑÕÉÄ¢ÁÙ2³ÁÌÍÏβÉÖÅÒ¥ÓÔÕÁÒÙŒ¢ÁÙÏƦÕÎÄÙŒ£ÁÎÁÄÁ»ª½ŽSedi m ento l o gy,‘™™•Œ”‘ˆ–‰š‘•–™*‘•™‘Ž»‘•½µÌÉÃÎÙ¤Œ³ÐÉÃÁËÏÖÁ¬Ž²ÅÓÐÏÎÓÅÔÏÈÉÇÈÆÒÅÑÕÅÎÃÙÓÅÁ2ÌÅÖÅÌÃÈÁÎÇÅÉÎÁÆÌÕÖÉÁÌÔÏÅÓÔÕÁÒÉÎÅÓÕÃÃÅÓÓÉÏΚ£ÅÎÏÍÁÎÉÁÎÐÁÌÁÅÏÖÁÌÌÅÙÆÉÌÌŒ¢ÏÈÅÍÉÁΣÒÅÔÁÃÅÏÕÓ»¡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 l ution Se q uenc e Str a t i g r a p h y:I n nova t ions an d A pp l ica t ions»£½ŽGeo l o g i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ub l ica tion,‘™™–Œ‘•”š’”—*’–˜Ž»‘–½ªÕÁΰ-Ž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ÎÁÌÌÕÖÉÁÌÓÅÔÔÉÎÇÓšÁÆÌÕÍÅ2ÂÁÓÅÄÍÏÄÅÌ×ÉÔÈÁÐÐÌÉÃÁÔÉÏÎÔÏÏÕÔÃÒÏÐÁÎÄÓÅÉÓÍÉÃÄÁÔÁ»ª½ŽAAPG Bul l etinŒ‘™™˜Œ˜’ˆ™‰š‘—“–*‘—•“Ž»‘—½¢ÒÉÁΪ·Ž°ÅÒÍÅÁÂÉÌÉÔÙÓÔÒÕÃÔÕÒÅÏÆÁÃÏÍÐÏÕÎÄÖÁÌÌÅÙÆÉÌÌÉÎÔÈÅ£ÒÅÔÁÃÅÏÕÓÆÁÌÌÒÉÖÅÒÆÏÒÍÁÔÉÏÎÏÆÓÏÕÔȤÁËÏÔÁ»ª½ŽAAPG Bul l etinŒ‘™™˜Œ˜’ˆ’‰š’•–*’’—Ž»‘˜½李思田Œ林畅松Œ解习农Œ等Ž大型陆相盆地地层层序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ª½Ž地学前缘Œ‘™™•Œ’ˆ”‰š‘““*‘“–Ž»‘™½林畅松Œ李思田Œ任建业Ž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和计算机模拟»ª½Ž地学前缘Œ‘™™•Œ’ˆ“‰š——*‘’”Ž»’•½顾家裕Ž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格架概念及模式»ª½Ž石油勘探与开发Œ‘™™•Œ’’ˆ”‰š–*‘•Ž»’‘½林畅松Œ潘元林Œ肖建新Œ等Ž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ª½Ž地球科学Œ’•••Œ’•ˆ“‰š’–•*’–—Ž»’’½¡ÒÍÅÎÔÒÏÕÔª-Ž¨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ÂÉÏÓÔÒÁÔÉÇÒÁÐÈÙšÅØÁÍÐÌÅÓÆÒÏÍÔÈŧÕÌÆÏÆ-ÅØÉÃÏ°ÌÉÏ2°ÌÅÉÓÔÏÃÅÎÅ»¡½Ž¨Ï×ÅÌ̪¡Œ¡ÉÔËÅΪ¦ŒÅÄÓŽHi g h Res ol ut ion Se q uenc e Stra ti g ra p h y:I n nova t ions an d A pp l ica t ions»£½ŽGeo l o g ica l Soc iet y S p ec ia l Publ ica tionŒ‘™™–Œ‘•”š–•*˜—Ž»’“½´ÏÍÁÓ¶Œ£ÌÁÕÄÉÁ¡Œ°ÁÕÌ·ŒÅÔÁÌŽ¢ÉÏ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ÔÅÃÈÎÉÑÕÅÓÆÏÒÁÎÁÌÙÚÉÎÇÂÅÎÔÈÉÃÂÉÏÆÁÃÉÅÓŒ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ÃÏÎÄÅÎ2ÓÁÔÉÏÎŒÁÎÄËÅÙÓÕÒÆÁÃÅÉÄÅÎÔÉÆÉÃÁÔÉÏÎŒ°ÌÉÏÃÅÎÅÁÎÄ°ÌÅÉÓÔÏÃÅÎÅÓÅÄÉÍÅÎÔÓŒ®ÏÒÔÈÅÒΧÒÅÅΣÁÎÙÏÎÁÎÄ¥×ÉÎÇ¢ÁÎË)–‘‘)’•••Œ—ˆ“‰地学前缘层序地层及储层沉积学ˆ¯ÆÆÓÈÏÒŬÏÕÉÓÉÁÎÁ‰®ÏÒÔÈÅÒΧÕÌÆÏÆ-ÅØÉÃÏ»ª½ŽAAPG Bul l etinŒ‘™™˜Œ˜’ˆ•Â‰š™–‘*™˜•Ž»’”½李杰Œ林畅松Œ陈平富Ž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海平面变化与层序年代地层»ª½Ž地质论评Œ‘™™™Œ”•ˆ•‰š•‘”*•’•Ž»’•½°ÁÕÌ·ÅÉÍÅÒŒ´ÈÏÍÁÓ¬¤Ž¡ÐÐÌÉÃÁÔÉÏÎÏÆ“2¤ÓÅÉÓÍÉÃÄÁÔÁÔÏÅØÐÌÏÒÁÔÉÏÎÁÎÄÐÒÏÄÕÃÔÉÏ몽ŽAAPG Studiesin Ge2 o l o g yŒ‘™™™Œ”’š–˜Ž»’–½¡ÌƲŒ¨ÅÇŦŒ©ÎÇÅÒ«¯ŒÅÔÁÌŽ¨ÉÇÈ2²ÅÓÏÌÕÔÉÏÎ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ÁÎÄÓÅÉÓÍÉÃÁÔÔÒÉÂÕÔÅÍÁÐÐÉÎÇÏÆÁÆÌÕÖÉÁÌÒÅÓÅÒÖÏÉÒš-ÉÄÄÌŪÕÒÁÓÓÉîÅÓÓ¦ÏÒÍÁÔÉÏÎŒ¯ÓÅÂÅÒǦÉÅÌÄ»ª½ŽAAPG Bul l etinŒ‘™™˜Œ˜’ˆ™‰š‘–’—*‘–•’Ž»’—½¤ÁÖÉÄ´¬Á×ÒÅÎÃÅŒ-ÁÒˤŒ´ÈÏÍÁÓ¡ÉÇÎÅÒŽ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ÓÉÍÕÌÁÔÉÏÎÏÆÓÅÄÉÍÅÎÔÁÒÙÂÁÓÉÎÓšÃÏÎÃÅÐÔÓÁÎÄÃÁÌÉÂÒÁÔÉÏ몽ŽAAPG Bul l etin,‘™™•Œ—”ˆ“‰š’—“*’™•Ž»’˜½°ÒÁÔÈÅÒ¢¥Œª²¢ÏÏÔÈŒ§³³ÔÅÆÆÅÎÓŒÅÔÁÌŽ£ÌÁÓÓÉÆÉÃÁÔÉÏÎŒÌÉÔÈÏÌÏÇÉÃÃÁÌÉÂÒÁÔÉÏÎŒÁÎÄÓÔÒÁÔÉÇÒÁÐÈÉÃÓÕÃÃÅÓÓÉÏÎÏÆÓÅÉÓ2ÍÉÃÆÁÃÉÅÓÏÆÉÎÔÒÁÓÌÏÐÅÂÁÓÉÎÓ»ª½ŽDee p Wa ter Gul f o f M exico,‘™™˜Œ˜’ˆ•Á‰š—•‘*—’—Ž»’™½£ÈÒÉÓ°ÁÏÌÁŽ±ÕÁÎÔÉÔÁÔÉÖÅÍÏÄÅÌÓÏÆÓÅÄÉÍÅÎÔÁÒÙÂÁÓÉÎÆÉÌÌÉÎÇ»ª½ŽSedi m ento l o gy,’•••Œ”—ˆ³ÕÐÐÌŽ‘‰š‘’‘*‘—˜Ž»“•½林畅松Œ解习农Œ张燕梅Œ等Ž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ª½Ž沉积学报Œ‘™™˜Œ‘–ˆ’‰š–˜*—“Ž¨©§¨²¥³¯¬µ´©¯®³¥±µ¥®£¥³´²¡´©§²¡°¨¹¡®¤²¥³¥²¶¯©²°²¥¤©£´©¯®¬©®£ÈÁÎÇ2ÓÏÎÇŒº¨¡®§¹ÁÎ2ÍÅÉŒ¬©µªÉÎÇ2ÙÁÎŒ°¡®§¢ÁÏ2ÃÈÅÎ(C h ina Univ er s it y o f Geo s c ienc es,Bei j in g‘•••˜“,C h ina)Abs tra ct:¡ÔÐÒÅÓÅÎÔÔÈÅÓÔÕÄÙÏÆ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ÈÁÓÒÁÐÉÄÌÙÅØÐÁÎÄÅÄÆÒÏÍÂÁÓÉÎ2ÓÃÁÌÅ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ÁÎÄÓÙÓÔÅÍÓÔÒÁÃÔÁÎÁÌÙÓÉÓÉÎÔÏÒÅÓÅÒÖÏÉÒ2ÓÃÁÌÅŒ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Ž¨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ÓÂÁÓÅÄÏÎ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ÄÁÔÁÂÁÓÅÓÉÎÃÌÕÄ2ÉÎÇÃÌÏÓÅÌÙÓÐÁÃÅÄÏÕÔÃÒÏÐÓŒ×ÅÌÌÌÏÇÓÁÎÄ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ÉÓÍÉÃÒÅÆÌÅÃÔÉÏÎÄÁÔÁŽ¤ÅÔÁÉÌÅÄ×ÅÌÌÌÏÇÁÎÁÌÙÓÉÓŒ“¤ÓÅÉÓÍÉÃÐÒÏÆÉÌÅÓÁÎÄÓÐÅÃÉÁÌÓÅÉÓÍÉÃÐÁÒÁÍÅÔÅÒÍÁÐÐÉÎÇŒÁÎÄÃÏÍÐÕÔÅÒÓÉÍÕÌÁÔÉÏÎÁÒÅÍÁÊÏÒÓÕÐÐÏÒÔÓÆÏÒÁÐÐÌÉÃÁÔÉÏÎÏÆ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ÔÏÓÕÂÓÕÒÆÁÃÅÇÅÏÌÏÇÙÁÎÄÒÅÓÅÒÖÏÉÒÐÒÅÄÉÃÁÔÉÏÎŽ©ÔÈÁÓÂÅÅÎÄÏÃÕÍÅÎÔÅÄÔÈÁÔÔÈÅ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Î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ÉÓÁÐÏ×ÅÒÆÕÌÁÎÄÐÒÅÄÉÃÔÉÖÅÔÏÏÌÆÏÒÂÁÓÉÎÆÁÃÉÅÓÁÎÁÌÙÓÉÓŒÒÅÓÅÒÖÏÉÒÃÈÁÒÁÃÔÅÒÉÚÁÔÉÏÎÁÎÄÏÉÌÆÉÅÌÄÄÅÖÅÌÏÐÍÅÎÔÍÁÎÁÇÅÍÅÎÔŽKe y words:ÓÅÑÕÅÎÃÅÓÔÒÁÔÉÇÒÁÐÈÙ›ÈÉÇÈÒÅÓÏÌÕÔÉÏΛÒÅÓÅÒÖÏÉÒÐÒÅÄÉÃÔÉÏ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对比的步骤
确定 标准层
按旋回划分 油层组
划分砂层组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5 对比工作程序
• 选取标准井(取心、测井曲线较全、地层完
整、位置合适、地层特征明显)
• 选择标准层
• 建立骨对比剖面及骨干剖面对比
• 建立全区对比剖面及剖面对比 • 全区对比及全区对比闭合 • 复杂断块的对比应从块内对比再全区闭合
• 与小层平面图勾绘尖灭线及零线方法相同
• 若作图区内或作图边界存在断层,则应视砂层与有效油层断失情况而
定,如果断层未将砂层全部断失,勾绘时可以不考虑断层。若断层将 油层全部断失,或断层一侧为油层,另一侧为水层,则有效厚度零线 将与断层线相交。 • 分布于油水过渡带内的井点,若油层为一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 线将交于外油水边界,若为二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应交于内 油水边界。
侏 罗 系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一级旋回
受区域构造 二级旋回 受二级构造 运动控制,在 二级构造范围 内可以对比。 包括不同的岩 三级旋回
沉积旋回分级
运动控制,在
全盆地可以对 比,界线位于 水进水退的转 折点。包括一 整套储油组合
受局部构造
四级旋回 构造范围内可 以对比。
是由若干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 本一致。砂层组间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 含油层系 是若干油层组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④ 绘各井的层柱。按所确定的纵比例尺,于井位点旁绘该井层柱,按深
度标出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按分井单层切分数据表中所给的自然小 层数据
⑤ 连接井间小层对比线。连线不宜太多,一般按左右成排、前后斜行连
线。连线相遇即行断开以避免交错 ⑥ 注释射孔井段、渗透率分级符号。渗透率可以符号或色谱按分级界限
注释于图上
等时地一层层以格架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长江大学 尹太举 2012.9
第一部分 油层等时地层格架 大区域
世界的
1 2 3
区域的
地层对比分四级
油层对比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基本原理 • 沉积剖面上各类 岩石依次交替,形 成有规律的组合, 这些组合依次做周 期性的重复出现, 这就是沉积旋回。 它的形成与地壳运 动有密切的关系。
小层平面图
制步骤: •编制小层划分数据表 •绘制小层平面图
a—特高渗透区;b—高渗透区;c—中渗透区;d— 低渗透区; e—砂层尖灭区;f—砂层连通区;g— 有效厚度等值线;h—资料点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连通图编制步骤(栅状图书)
① 编制小层连通数据表。油层连通图应综合反应各个小层的连通状况 ② 选择作图比例尺。纵、横比例尺应视研究目的和编图区的范围及单层 厚度而定。若单层太薄,为使图幅清晰,可适当放大纵比例尺 ③ 绘制井位图。若平面井点分布不匀,可将密集井疏散开,常用的方法 是用等度投影法将直角坐标改成菱形坐标网
• 划分油砂体。在连通图上切分油砂体的原则是:在纵向上 尽量照顾同层号的单层,层号相同者应属同一油砂体。对 于上下连通的单层则应根据区内单层井点数与共同钻遇这 些单层的总井数的百分比值的大小进行劈分或合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平面图编制
• 在井位图上,按规定格式将单层号、砂层厚度、有效厚度、 渗透率值标绘于井位下方。并连接横向对比线。 • 勾绘砂岩尖灭线和有效厚度零线。

通过对地层记录中体积分配和相分异进行描述, 则有可能恢复基准面变化旋回,据基准面旋回 进行储层精细对比和储层物性预测。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1 对比基本原则
对比的依据
岩性特征
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
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
物质反映。岩性特征用以进行 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 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 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 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 其岩性特征不同。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厚油层厚度占小层厚度百分数, % 有效渗透率,10-3μm2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第二部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三、储层表征应用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基准面变化旋回中,随A/S比的变化,A在不同 部位空间部位迁移,同时伴随时空中的体积分 配,进而形成了相分异,储层的物性随之产生 相应的变化。
真 电 阻 率 Ω· m
单 层 编 号
砂 层 厚 度 m
有效 厚度 m
厚度权 衡渗透 率 μm2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田××区××层单层对比数据表
层号 项目 有效厚度 m 1 2 3 4 5 6 7 8 9 10
砂层厚度 m
渗透率 μm2
平面分布
纵向连通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 根据作图区的大小,选用适当比例尺的井位图。为避免南 北点对比连线过陡,可以变换坐标或上下适当移动个别井 位。或将井位图旋转适当角度,以对比线清晰为准。 • 根据单层划分数据表,按选定的纵向比例尺,将砂岩组内 各单层的厚度,标示于井层柱内。由于油砂体连通图主要 反应油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因此,不必写上油的厚度值。 • 根据连通关系资料,从图幅下端各井点开始,逐次向上连 接井间对比线。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
• • 将具有渗透性较好,含油饱和度较高,能产出工业油流的砂岩体称为 油砂体 油砂体是组成油层的基本单元,油砂体之间一般都被非渗透性的地层 隔绝,上下和四周油水窜流甚微或不存在。

在注水开发的油田汕砂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水运动单元。
油砂体图
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将其进一
步划分为若干个三级旋回。在二级旋回内划分三级旋回
• 一般均按水进型考虑,即以水退作为三级旋回的起点,水进结束
作为终点。 • 使旋回内的粗粒部分的顶部均有一层分布相对稳定的泥岩层,这 层泥岩既可作为划分与对比三级旋回的具体界线,又可作为砂岩 组的分层界面。
自然电位曲线
能反映各级旋回组合特征; 能定性反映油层 的储油物性 能清楚地反映各个薄层的界面;能反映砂
微电极曲线
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钙岩层 的岩性特征;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储油物性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3 油层对比单元划分
• • • • • 油层单元划分为四级 含油层系(系) 油层组(组) 砂层组(段) 单油层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反映有效厚度与渗透率变化
有效厚 度零线 尖灭线
油砂体平面图
1—砂岩尖灭, 2—有效厚度零线; 3—虚线表示纵向两油砂体的公用部位;
4—油砂体编号;
5—砂岩尖灭线; 6—侧向分切线;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分类评价
油层类别 项 目 一类 砂岩钻遇率,% 单层 分布 砂岩延伸程度大于 600m的厚度百分数,% 小层展平厚度,m 有效 厚度 小层厚度占总厚度的百 分数,% ≥75 ≥70 ≥0.8 ≥10.0 ≥70 ≥100 二类 60~75 50~70 0.5~0.8 7.0~10.0 50~70 80~100 三类 <60 <50 <0.5 <7.0 <50 <80
相段。
地层单元 层组划分
系 含油层系
组 若干油层组
段 砂层组
沉积韵律 若干单油层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 是组合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同一油田 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 特征。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或称复油层)
•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连通图是反应相邻油砂体相互连通关系的 立体图 。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田××区××井小层数据表
自然分段小层数据 统一划分单层数据
油 层 组
小 层 编 号
砂 岩 井 段 m
砂 层 厚 度 m
有效 厚度 m
一 类
二 类
渗透 率 μm2
有 效 产能 系数 孔隙 μ m2· 度 % m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基本原理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1. 对比基本原则
2. 对比资料的选取
3. 对比单元的划分 4. 对比步骤
5. 对比工作程序
6. 对比成果图的编制与应用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对比骨架剖面
浅水三角洲砂体 滨浅湖泥岩
• 油砂体连通图:油砂体连通图是反应相邻油砂体相互连通关系的立体图

油砂体平面图 :砂体平面图是反应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 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
油砂体连通图 --反映相邻油砂体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砂体连通图的编制
地球科学学院 3RG 尹太举 2009
油层剖面图
—不反映构造形态
某一层位拉平后 作为基线
高渗透层
中渗层
低渗层
有效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