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说明性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说明性文本阅读
一、(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五校协作12月月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

(16分)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

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

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

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

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

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

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

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

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

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

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

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

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

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

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

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

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

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

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

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

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19、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20、作者第②段说“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炊烟的味道”的理解。

(4分)
21、作者借炊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请你模仿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典型景物,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100字以内)(5分)
【答案】
18、写童年的趣事,突出了童年的快乐(1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

(共3分)
19、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2分),将炊烟比成乡村的丝巾、母亲的回音、古诗的韵脚、民间摇篮曲,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对家乡,对亲情的留恋之情(1分)。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1分)。

(共4分)
20、①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2分);
②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2分)。

(共4分)
21、恰当选择景物表达真情2分,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2分,语言表达1分。

(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分析所示文段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从作者表现童年生活的特点和对家乡的情感来分析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按照题目的要求赏析,首先具体分析修辞手法,说明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再从语言的生动性上来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理解“炊烟的味道”,还是要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情感方面来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6届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5分)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⑴,“白云生处有人家”是⑵,“停车坐爱枫林晚”是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⑷。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

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

种一次,割多次。

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

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

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

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8、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
确填入第②段中的⑴⑵⑶⑷处。

(4分)
19、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

比较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评述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并解说其原因。

(3分)
20、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2分)
22、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

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

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

(3分)【答案】
18、(4分)⑴远景⑵全景⑶中景⑷特写
19、(4分)不能互换。

因为第③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唐诗。

20、(2分)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3分)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22、(3分)示例:“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幻缥渺的事物;“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另外还有:“炉火纯青”“趁热打铁”“一叶知秋”……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提示“特写”“全景”“中景”“远景”,阅读《山行》,分析诗句景物描写的句子,判断填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内容,分析词语与文段内容中与“唐诗”的关系,说明词语不能互换的原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根据“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一句的意思和“杜甫《望岳》”提示即可写出诗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抓住题中的提示“成语中也有科学”,根据自己对成语的掌握举出例子说明。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2016届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20分)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容我回过神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

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

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柔美多情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

有删改)
18、“情韵”是精神韵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漓江情韵的具体内容。

(3分)
21、从文中画线的A.b两个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2、“充满阳刚的人”总是令人心生敬畏,请你联系本文和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读完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5分)
【答案】
18、漓江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迷蒙的雨雾,江边的水鸟,如带的江,似玉簪的山;更主要的是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残志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19、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2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

(1分)
20、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

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

每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l分,分析1分。

共4分。

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21、a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不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效果2分,共3分)
22、扣“阳刚”,围绕“乐观、坚强”等并能联系文章和生活即可
【解析】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联系前后文的内容,从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表达人物
精神品质这方面来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分析摇船人形象,根据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从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来分析概括其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具体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说明其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运用评价语“生动”“形象”等进行评价。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结合第三题解答内容,根据摇船人形象特点,理解其精神品质,从这个方面结合现实生活从怎么做一个坚强乐观的人来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2016届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秋季段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

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

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

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

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

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

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

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

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

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

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最终大都暴尸野外。

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

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

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

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

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2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4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24、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2分)
2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2分)
【答案】
22、(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1分);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1分)。

(2)徒劳,白费力气(1分);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1分)。

23、(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1分),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1分)。

24、(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

(2)第⑺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⑷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

(3)第⒁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⑹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

(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

2分)
25、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1分),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1分)。

(或:文章借辛勤酿蜜的蜜蜂(1分),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1分)。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散文的描写方法。

第1题是景物描写,第2题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

考生要指出描写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分析描写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照应的含义和作用,考生只要在文章找到前呼后应的句子,写出一组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主旨应包括主要事件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事物所表现的精神等。

也可采用通式概括:文章通过描述……,采用……手法,借助……,赞美了……的人(精神)。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2016届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6-12题。

(12分)
秋光的涨幅
张晓风
⑴绿竹笋,我觉得它是台湾最有特色的好吃笋子,这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根据。

孟宗笋细腻芬芳,麻竹笋硕大耐嚼,桶笋幼脆别致,但夏天吃一道甘冽多汁的绿竹冰笋,真觉得人生到此,大可无求了。

⑵然而,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像蝉、像荷香、像艳烈的凤凰花……秋风一至,便枯索难寻。

⑶但由于暑假人去了北美,等回到台北,便急着补上这夏天岛屿上的至美之味,那盛在白瓷碗中,净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的绿竹笋。

⑷我到市场上,绿竹笋六十元一斤,笋子重,又带壳,我觉得价钱太贵。

⑸“哎,就快没了,”菜妇说,“要吃就要快了。


⑺绿竹笋很好吃,一如预期。

⑻第二个礼拜,我又去菜场,绿竹笋仍在、这次却索价七十元一斤了。

第三个礼拜是八十元,最近一次,再问价,竟是九十。

⑽原来,“春天的脚步”这句话不是空话,它是真有其方向,真有行速,甚至真的可以尾随追踪。

⑾同样的, 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一百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往烟一缕。

⑿也许极热极湿极气闷,也许还不时遭我骂一声“什么鬼天气!”但毕竟也是相与一场,我会记得这阳光泼旺的长夏。

⒀绿竹笋想来会在贵到极点的时候戛然消失。

秋天会渐深渐老,以每周十元的涨幅来向我索价。

(选自《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笔下的好吃的绿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只属于夏日,它的价格会随着“秋光的涨幅”不断上涨。

B.因为最具有特色的好吃的绿竹笋在这个季节快没了,每天都有美好的东西消逝,引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从而心中微痛。

D.文章通过写绿竹笋因为秋天快要没有了而涨价的事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绿竹笋的珍惜之情。

7、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说:“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请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4分)
8、阅读本文,你一定领略到“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余光中的话)的魅力。

张晓风能在极常见的景物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感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在本文中读到的情感。

(5分)
【答案】
6、(3分)D
7、(4分)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比作“盛夏”(或将“盛夏”的易逝比作“青烟一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易逝(1分),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消逝的惋惜、无奈之情(2分)。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2016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阅读《那树》节选,回答文后问题(8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