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文段阅读复习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出师表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 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 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 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 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 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 治国建议;
第二环节:教师释疑拓展
部分 一 二 段落 1 2 3--5 要点 表达方式 广开言路 寓情于议 赏罚分明 亲贤远侫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三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三、把握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 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二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二(三十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2、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意思:。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三十二)(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牡丹很美,喜欢它的人当然多。
B、牡丹花艳,开的花又多,所以喜欢它的人也多。
C、牡丹是富贵象征,所以人们喜欢它。
D、这是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2、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D、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花中的勇士。
3、下列句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是()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莲说》是周敦颐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爱莲说》的“说”与《捕蛇者说》的“说”不是同一种文体。
C、文章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D、文中第一段的两个“独”字既表现出作者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一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一(十六)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上文第一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①和④读音不同,含义不同。
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相同。
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十七)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任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要标两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是:。
3、写出两句其他诗句中与船有关的诗句。
其一:。
其二:。
(十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满井游记

二十二日
略微暖和 偕同
到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
夹立堤旁 肥沃 湿润
空旷开阔
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笼之鹄。
好像是只笼子里飞出去的天鹅。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 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的 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有些湿润,放眼望去,空 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只笼子里飞出去的 天鹅。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 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 以人比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 以物比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 以物比物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廿 niàn 鬣 liè 罍 léi 倩女 qiàn 汗出浃背 jiá 曝 pù
被
美好的样子 好像擦过 娇艳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
好像美丽的女子 洗脸 环形的发髻 梳掠
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
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干净后,美好 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好像 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 样。
柳梢 开,分散 形容不高的麦苗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左右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 在风中散开,麦田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 上的毛,高约一寸左右。
虽然
汲泉水 煮茶喝 端着酒杯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
骑驴
经常
还 猛,强有力
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
走路 就
徒步则汗出浃背。
然而,但是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醉翁亭记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 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 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 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水 情——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早晚 的景色, 第一层写山间 第二层写山间 四季 的景色, 第三层写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分 而 总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雾气
散开
昏暗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傍晚
发荣滋 长
像那
就,表顺承 早晨 浓密的
山谷
开放
阴暗
美好的
香花
高爽 四季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尽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 来,山里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⑥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与朱元思书

读一读
yù n kē piǎo xuān miǎo
lí ng yīng
韵
yuān
柯
lì
缥
lú n
轩 邈
泠
嘤
鸢
戾
纶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 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 。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 。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 ,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1、通假字: 窥谷忘反
天下独绝(绝妙),百叫不绝(停止) 3、一词多义: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
4、古今异义: 古义 一百许里: 左右 蝉则千转不穷: 穷尽 经纶世务者: 治理 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今义
允许、许多 贫穷 政治规划 奔跑
5、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 反。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句中, 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 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 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 ” 这 几句,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更是传达出 。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

(六) 任末① 年十四, 负笈② 从师, 不惧险阻。 任末 ① 年十四 , 负笈 ② 从师 , 不惧险阻 。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每言 : 人若不学 , 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 , 编茅为庵③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编茅为庵 ③ , 削荆为笔 , 刻树汁为墨 。 夜则 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映星月而读 , 暗则缚麻蒿 ④ 自照 。 观书有会 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 意处 , 题其衣裳 , 以记其事 。 门徒悦其勤学 , 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 常以净衣易之 。 临终诫曰 : “ 夫人好学 , 虽 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死犹存 ;不学者 , 虽存 , 谓之行尸走肉耳 。 ” 注释】 任末人名。 【 注释 】① 任末人名 。 ② 笈 ( jŠ) : 书籍 。 ) 书籍。 茅草小屋。 麻蒿( ) 植物名称,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 (ho):植物名称, 点燃后可照明。 点燃后可照明。
1、 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 , 将其断 、 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 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 吾今死矣,子速去! 答 :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答:
1、(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 、 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 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 什么态度? 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什么态度 ? 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 请用 自己的话回答。 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 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 线标示出 文中第 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 必多拯溺者矣。 必多拯溺者矣。 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 .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 以我国四大古 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 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 个或3个以上 用上总分( 分总” 及3个或 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 个或 个以上。 用上总分 构和排比手法。 构和排比手法。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愚公移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山 阻隔了。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年且九十 将近 3、指通豫南 直 5、始一反焉 返 苦于 2、惩山北之塞 4、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通“慧”,聪 6、汝之不惠 明 7、而山不加增 更 8、一厝朔东 通“措”, 放置 9、汉之阴 南岸
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 并不智) 3.情节曲折
你太不聪明了!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 ?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河曲智叟笑 笑:讥笑 而止之曰 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
不反对 残年:
以君之力
君:是尊称
以残年余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极端鄙视
有顾虑
为愚公着想
冷言嘲讽
阻挡
关心 妻子的态度:
智叟的态度:
嘲讽
词语复习巩固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愚
公移山
愚公移山
《列子》
张静中学
张阳
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 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作的艰巨。突出
愚公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年且九十”
——愚公的年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移山人力缺乏
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文段阅读复习.docx

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文段阅读复习【知识导学】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耍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釆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Z,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Z。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 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耍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拾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 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曲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岀來,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张静中学中考24篇古文复习课件-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
东坡居士 子瞻 字____,号________, 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 ____ 苏洵 、其弟_____ 苏辙 , 与其父_____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 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 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 “《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 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 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 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 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含义。( 3分) 听说、听到 恰好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明白 (3)准莫谕其意 16.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17 .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文段阅读复习【知识导学】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由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再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停顿作用,“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已经不用这两个词了,所以应该删去。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转换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致之何由?”“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致之何由”颠倒过来就是“致之由何”,意思是引起这种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
“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而照录下来,这就是保留法。
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句中黑体字都可以照录不译,整体翻译出来就是: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再如:“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同样,句中黑体字都可以照录不译,整体翻译出来就是: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五、替换法汉语的发展,使得有些文言词现在已经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现在用另外一个意义相当的词来表达了,这就是替换法。
例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大牢”(古也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种都有)“少牢”(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中的任意两种)“缙绅”(古指高官)“烈士”(古指壮士)等等,这些词翻译时,就可用替换法。
六、意译法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译,有的句子不能直译。
不能直译的句子,可把大意翻译出来,不强求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只求在整体上使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法。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这句话很难直译,就必须得意译,可翻译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但注意意译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很容易使译文完全脱离原文,从而使句子变形。
意译的方法尽量少用,一些确实直译不了的文言句子,才用意译。
【阅读演练一】季札挂剑延陵季子①将西聘晋②,带宝剑以过③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④之使,未献也。
然其心许之矣。
反⑤,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⑥剑致之嗣君⑦。
嗣君曰:“先君无命⑧,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⑨徐君墓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注]①延陵季子:季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他不肯继承君位,后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故称延陵季子。
②西聘晋:出使到西面的晋国。
③过:拜访。
④上国:北方之国。
另一说指大国。
⑤反:通“返”。
⑥脱:解下。
⑦嗣君:继位的国君。
⑧命:吩咐。
⑨带:挂。
探究练习1.同“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中的“聘”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招延俊秀,聘求名士B.季文子初聘于齐C.乃假货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D.久无事则聘焉2.同“带宝剑以过徐君”中的“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雷霆乍惊,宫车过也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同“带宝剑以过徐君”中的“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带刀升座B.亭带山临江C.颇带憔悴色D.带雨云埋一半山4.比较以下句中的“以”“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带宝剑以过徐君②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而去③不言而色欲之④于是脱剑致之嗣君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5.文中以下复句按其分句间的关系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②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③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④不言,而色欲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言而色欲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演练二】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注]①伯牙: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善弹琴,作有《高山流水》等曲子。
探究练习1.对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志在高山志:心意B.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南面C.卒逢暴雨卒:同“猝”,突然D.初为霖雨之操操:曲调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B.善哉!子之听夫/伯牙游于泰山之阴C.伯牙乃舍琴而叹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3.我国古代传说中记载了许多如同俞伯牙一样身怀绝技的人物,以下四个人物,其绝技分别是:射箭、相马、解牛、唱歌,请你选择对应正确的一项。
①庖丁()②伯乐()③韩娥()④养由基()A.①射箭②相马③解牛④唱歌B.①射箭②相马③唱歌④解牛C.①解牛②相马③射箭④唱歌D.①解牛②相马③唱歌④射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俞伯牙每次演奏曲子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够猜到他演奏的声调,并准确地说出俞伯牙所演奏的曲子的名称。
B.俞伯牙在泰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阻止在岩石之下,心情悲切,于是抱着琴来弹奏。
C.由此故事而演绎出的现代版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佳话,人们又是特别地津津乐道!D.这篇故事,不仅表现了俞伯牙演奏乐曲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和情感共鸣。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于何逃声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阅读演练一:1.B2.C3.A4.C5.B6.①没有说话但表情上可看出很想要这把宝剑。
②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君坟墓上才离去。
阅读演练二:1.B(阴:山的北面。
)2.C(第一个“而”,顺承连词,可译可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3.D4.A(应该是“钟子期都能够透彻地理解他的志趣”,而不是“准确地说出俞伯牙所演奏的曲子的名称”。
)5.①俞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必然能够领会到。
②我怎能逃出你的听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