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分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二(1)班的同学们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火腿肠,糖果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
有18个橘子,分给6组,每组分了3个;(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
有12瓶,分给6组,每组分了2瓶;(3)我们组分的是火腿肠。
有36个火腿肠,分给6组,每组分了6个;(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
有30颗糖,分给6组,每组分了5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五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五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本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2.学会运用平均分.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5.初步认识〝平均分〞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四.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二).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四).平均分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 完成课本第_页的做一做,把_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六.教学结束: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本二教学内容:课本P_~_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探究例11.各小组动手操作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二)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三)教学例2:把_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A把_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_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_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2. 完成课本第_页的做一做,把_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3.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本三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_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_个○卡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准备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二.新课1.例1,引入〝平均分〞.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_页〝做一做〞.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3.尝试平均分物品.(1)按教科书第_页例2提出:把_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_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4.独立进行平均分.(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_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三.练习1.练习三的第1题.(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2.练习三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3.练习三的第3题.(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四.总结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hellip; hellip;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本四《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 mdash; mdash;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 mdash; mdash;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 mdash; mdash;升华〝平均分〞.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范本五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和操作还不是很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教具、学习单、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小物品(如小卡片、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平均分教具,向学生展示如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使用学习单上的题目,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并求每份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2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2教案5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2教案篇1教学目标: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1. 计算:40+6×8 70-5×4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
(出示教材情景图)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
)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组织智力大闯关: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4+24÷8 5-8÷472÷8-3 36+81÷945+8×4 80-6×8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平均数背后的数学原理。
2.解决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2. 学习
1.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3. 操练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平均数的题目。
2.分组讨论,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重要性。
四、课堂反馈
通过个别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
错误。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
2.搜集自己生活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并写下解题过程。
六、教学评价
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节课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平均分》教案教学内容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教材8——12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磁性实物图片。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座位,分小组,学校给同学们分班级等等”。
但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2、教学例1小天使知道这件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奥!原来是仙桃呀!有几个?如果把它们分成几堆,你想怎样分?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自己分分看。
(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⑴○○○○○○⑵○○○○○○⑶○○○○○○⑷○○○○○○⑸○○○○○○同学们分得真不错,想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让我们来看看大辣椒、小蘑菇和小柿子是怎样分的好吗?(展示课件)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种分法最公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是呀,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边说,将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课题: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试一试”谈话:大家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朋友,那你们想想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在分之前,谁来说说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或是平均分)好!现在动手用8个圆片来代替桃平均的“分一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2)》课时教学设计

环节二: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2。
环节三: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
教师活动:
1.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2.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
师:每2袋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深入理解。
师:用8根小棒代替8袋饼干,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
师:这样2根2根地放,最终发现了8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
4.再探新知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情境图)
5.发散思维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
(出示课件)
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
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分的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的认识(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的认识(2)》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有趣的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题目,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1.2 平均分(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1.2 平均分(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二)教科书第9页例2及相关内容。
1.在动手分物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分的过程。
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表达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掌握按指定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表达。
多媒体课件、橘子图片若干。
一、复习旧知师: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平均分。
你能快速判断出哪种水果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分苹果、分桃子,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不是平均分;只有像分草莓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一)探索平均分的方法1.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说说看,“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理解“6份”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表示6盘、6堆等),再思考“怎样表示平均分成6份”,进而理解“平均分成6份”就是把18个橘子分别放到6个盘子里,并且每个盘子里的数量同样多。
师:下面拿出18张橘子图片,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吧。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关注不同的分法,各种典型分法分别请一位同学上台全班交流。
集体交流。
预设1:每次拿1个,依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至把橘子分完。
师:这位同学是1个1个地分,还可以怎么分?预设2: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
师:这位同学是2个2个地分。
还有其他分法吗?预设3:3个3个地分,正好分完。
追问:3个3个地分,为什么会正好分完?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会想到乘法口诀:三六十八,3×6=18。
师:谁能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地表述出来?学生交流,得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二单元《平均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 学会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将一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
3. 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尤其是“平均”的意义。
2. 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尤其是如何将一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
3. 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具模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分”的概念,解释“平均”的意义,并通过教具模型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并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4. 应用练习:通过教学视频展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分》2. 板书内容: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的应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些平均分的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应用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和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分》-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分》-人教新课标(20达与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结果,增强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均分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尊重他人观点的品格。
5.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分》-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一份的过程,每一份的数量是相等的。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多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指导,帮助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问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重视这一点,鼓励学生在总结时提出疑问,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学习了《平均分》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问题。但在这一环节,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还不够大胆,不敢主动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四、教学流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分》-人教新课标(2023秋)
《平均分(二)》(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

《平均分(二)》(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2.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尤其是“平均”二字的理解。
2. 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分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平均分?”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分,并互相检查。
4. 小结: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平均”二字的理解。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平均分(二)》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实例,与同学分享并讨论。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使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二字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掌握程度也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1.1平均分》-人教版 (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1.1平均分》-人教版 (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难点1.理解“平均分”概念的具体应用。
2.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2.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等。
3.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讨论引导法等。
4.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完成预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重要性,如购物时平均分摊费用等。
第二步: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过程。
第三步:课堂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包括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概念。
第四步:讲解扩展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概念扩展到实际生活中的更多情境,如班级活动经费的平均分配等。
第五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内容的布置,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1.1平均分》-人教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准备- 教材- 资源- 教学方法-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讲解- 课堂练习- 讲解扩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以上为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 平均分人教版

第2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掌握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即“等分”和“包含分”。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五、拓展提升
1.把15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示例:可以画图圈一圈,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
结果是
(1)15根小棒,一根一份,能分成15份。
(2)15根小棒,每3根一份,能分成5份。
(3)15根小棒,每5根一份,能分成3份。
2.教材练习二第6题。
圈一圈,说一说。
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 )袋。
18个玉米可以装(9)袋。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包含分。
希望同学们加强练习,牢牢掌握。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第5、7、8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二)》教案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
教学目标:.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二、新授课.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计算机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平均分(教案)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提醒未完成预习的学生。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探究二: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平均分计算方法,例如使用计算器、手工计算以及列式计算等。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更高效的计算方法。
**探究三:平均分的公平性**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分配资源时的公平性。例如,如果有五个苹果要分给三个人,如何分配才是公平的?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探讨公平的概念,并尝试解决分配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拓展与延伸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基础巩固题:
- 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题1、2、3。
- 选择生活中一个例子,描述如何应用平均分解决问题,并画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4. 小组合作题:
- 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调查报告,选择学校内的一个场景,如图书馆书籍分配、体育器材分配等,分析其平均分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反馈:**
1. 对基础巩固题的批改反馈:
- 检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计算是否正确。
- 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集体讲解,澄清学生的误解。
- 对个别学生的错误,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平均分(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简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懂得分享,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实际计算。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等。
•知识点整理:确保自己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模块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概念。
2.通过例题,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练习环节1.布置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平均数计算题目,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整理学生的练习册,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
2.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5. 课堂总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结束]。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2课时平均分(二)【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及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操作。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材第8页例2情境图片以及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出示教材教材第8页例2情境图,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捕捉信息,发现问题。
2.通过仔细观察后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1.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2.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拓展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发对?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提问: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小结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

书P7主题图。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二(1)班的同学们想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师: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看来咱们班以后出去玩不用担心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糖果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平均分(1)】预设1:糖果、纯净水、果冻、预设2糖果和果冻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活动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环节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果,分成3份,自己动手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
预设1:一份6个,其他两份没有。
预设2: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一份1个,一份1个,一份4个;每份2个预设3:我第一次给每人一颗糖,结果发现糖有多的,就每个人再发一颗糖,结果发现刚好分完,所以每个人2颗糖。
预设4:我先想到3个2是6,所以我想给每个人2颗糖,三个人就正好是6颗。
2.初步感知平均分,抓住重点。
师: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位小朋友,你会选哪一种?预设1:我选第三种,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了。
预设2:第三种更公平。
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不会有人不开心了。
每一份糖果的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2颗。
师:像这样分的方法,大家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均分、平分、平均分。
师: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教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师活动: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教学难点之一。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计算卡片、实物模型(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互动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水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关键概念:除法的定义、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示例:具体的计算示例,展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除法和平均分的习题。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等,并记录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除法的概念1. 引入生活实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
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
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
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
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
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要把一些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