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韶关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韶关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

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
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 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 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 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 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2. 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

3.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

(2)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3)根据对第2题的理解并结合日常所学,请概括散文标题的作用。

(规律方法提炼)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文玩”之“文”,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意味着与文化修养相关,内蕴着人文之理、文化之道,勾连着情之所钟、性之所至,投射着心之所向、灵之所属,规约着“玩”之法理,影响着“玩”之意志,统帅着“玩”之雅趣,升华着“玩”之妙境。

⑥“文玩”之“玩”,是“文”的载体和表现。

这里的“玩”兼具名词“玩”和动词“玩儿”两种词性。

前者为对象,
即浅层的实体的物。

“文玩”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的物质载体。

后者为活动,即对象的赏玩过程。

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的审美表现。

“文玩”的玩家、藏家通过“玩儿”的活动,即文玩审美赏玩过程,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这便是“文玩”由古至今绵延不绝、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⑦“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物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儿”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对物道、人道、天道的体察。

进一步讲,“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情韵,能够表现藏家玩者的学问见识,能够凝结赏玩者的高洁雅致;在于它呈现的其实是一种情怀,是一样情性,是一片趣味,是一颗心灵。

质言之,所谓“文玩”,其“文”在心,其“玩”在趣。

一言以蔽之,“文玩”即“文”心“玩”趣。

(摘编自杨明刚《文心玩趣话“文玩”》)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今天的“文玩”是广义的,指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B.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玩”的把玩主体发生了改变,“文玩”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C. “文玩”审美本质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与低层次娱乐。

D. “文玩”之“玩”兼指对象和活动,在“玩儿”的审美活动中规定了“文玩”的本质属性。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张荣和刘岳的话,分别阐释了“文玩”的传统意义和审美本质,简明精当。

B. 文章以广义“文玩”为论述基础,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文”心“玩”趣的观点。

C. 文章⑤⑥段论述了“文玩”之“文”与“玩”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D. 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文玩”已演变为注入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其作为“物”的属性已经消失了。

B. “文玩”绵延至今的根源在于把玩主体在审美赏玩中能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

C. 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最能体现出“文玩”的审美价值。

D. “文”与“玩”关系紧密,“文”是“玩”的载体和表现,“玩”是“文”的核心和统帅。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

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
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大地拥抱,相处融洽。

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

数片青绿色的叶子覆盖在大地,几根红褐色的枝干伸向天空,毛茸茸的头饰像棉花球,这时的蒲公英最漂亮。

一场或大或小的风,轻而易举地唤醒黄土高原,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

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线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
一场春雨,一场暖风。

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囚禁的笼子,蒲公英兴高采烈地走出土壤,在广阔的田地成长。

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

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

多形状的叶子慢慢铺开,与大地相依,没几日,一根喜气盈盈的枝干慢慢张开,渐渐向上伸直,遥望悠悠白云,聆听风儿歌唱。

凉风丝丝的清晨,微风将晶莹剔透的露珠吹落,草木精气神十足。

蒲公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将整个高原当作最美的乐园,一个劲儿地欢跳。

瞧,一株株优雅而干净的蒲公英在高原上任性,把最美的舞姿献给黄土高原。

虚空的枝干由青绿变成灰褐色渐渐地打起花蕾慢慢放开,由含蓄到试探,由碎小到欣欣向荣。

这时很多人忽略了蒲公英枝干和满地的叶子,专注它头顶的美貌,黄色的花尤为耀眼,自然而然激起无数生长在同一片土地花草的羡慕,它们与蒲公英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野花中我最崇拜蒲公英。

年少的我们行走在草丛中,杂花丛草抹在脚面,一直在悄悄寻找,只为万草丛中的一株蒲公英。

蒲公英真是一个大家族,草木繁盛的地方少不了它,草木稀疏的地方依然有:在耕熟了的土地上能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活着;在荒凉的山丘默默无闻地成长,小河边定有它们的身影。

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

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

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

青春的蒲公英成为人们的美食,生吃和凉拌都是美味佳肴;深深藏在土壤中的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人们会挖出来带到集市变卖,填补家用。

偶尔有人用蒲公英的叶子和枝干及绒球泡茶喝,小孩子从不敢尝试,吃的最多的就是枝干。

成熟的蒲公英被风吹走外,还有年少的我们,刻意吹乱吹跑毛茸茸的“降落伞”,望着飘飞的蒲公英种子,似乎陶醉在蒲公英的另外一个世界,暗暗地猜想:哦,下个春天来临,又会长出多少株蒲公英呢?想到这里,兴奋地跳了起来。

啊!至美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蒲公英。

每次看到蒲公英,就有了
向上的动力。

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

在长满蒲公英的山丘,细心打量脚下的野花野草,似乎寻找不到别的让自己心动的花儿,总感觉蒲公英是最美的,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

你瞧,阳光洒满山野,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

疯狂的风从天边蜂拥而至,在黄土高原上肆意撒野,蒲公英弱小的身躯被风搅乱,观望者的心也跟着蒲公英在风中摇摆。

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谁都会坚信,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的身边尽情地开放。

也许它根本没有远行,只是幽默地变了一次隐身术,藏在另一片草丛中,与辽阔的大地一同呼吸。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6期,有删减)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在作者的眼中蒲公英时而是俊俏的女子,能歌善舞、热情友好;时而又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任性地欢跳、奔跑。

B. 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它,它可以把黄土高原点亮,让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C. 在描写蒲公英时,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蒲公英鲜活的形象。

D. 蒲公英浑身是宝,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

E.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明快质朴的文风令读者倍感亲切。

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0. 在作者的笔下蒲公英有哪些性格特点?
11. 在文中两次写到蒲公英拥有至高无上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
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裏。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

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

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
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

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

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

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

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

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

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

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裏,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 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 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13. 《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14.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①有桓子②,赋就一篇怀马融③。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注]①三弄:指《梅花三弄》。

②桓子:晋朝的桓伊,音乐家。

③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询问吹笛之人,将“画楼”与笛声相互映衬,创造了一种轻灵的艺术境界。

B.颔联集中笔墨描摹笛声的特点,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

C.本诗虽只有56个字,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

D.诗歌以“闻笛”为题,扣“笛声”而作,内容丰富充实,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受。

16.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吹笛人技艺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预警蜀地恶劣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