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 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 “郁孤台”写起?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 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 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 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暗用典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中间多少行人泪”,“行 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 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 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极 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写出了人民背离故园的 无尽悲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 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造口: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 金兵入侵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 (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 到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 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 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 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有感而发, 写了这首词题写在造口的墙壁上。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 不停地向西北流去,中间有多少 百姓的血与泪。 遥望故都汴京, 可惜又被群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 毕竟仍向东流去。黄昏的江边我 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 传来鹧鸪鸟的叫声。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 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 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 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 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 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 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人的思绪也似这 江水般波澜起伏,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高中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

高中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
ppt简介: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诗词五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的是什么? 遮不住收复失地的决心。 东流去: 比喻,词人以赣江之水比喻军民抗敌 收复失地的决心。
赏析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人为什么而愁? 愁山河破败,忧国忧民。 写鹧鸪有什么作用? 1、鹧鸪的叫声烘托词人此时的满腔愁绪。 2、表达词人忠于南宋,绝不向金屈服, 坚定自己的报国志向。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燕赵侠士”辛弃疾
•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豪放词的代 表人物,与苏轼合称 “苏辛”。一生力主抗 金,所写作品多表达自 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你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感慨,控诉。
赏析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 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在北宋时期是当 时世界上最繁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 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望: 表达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可怜: 表达词人对失去北宋的惋惜。
赏析
•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 土和抗敌军民表示深切的怀念。
词意理解
• 根据注释,理解词意。 郁孤台 长安 鹧鸪
背景
郁孤台建在江西赣州的贺兰山 顶。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十月,金兵入侵江西, 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奔逃到造 口,金兵追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 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 者来到这个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 这首词。
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欢迎使用本课件
祝您桃李满天下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PPT

4.行人: 被金兵骚 扰流离失 所的人。
5.长安: 借指汴京。
6.可怜: 可惜。
7.愁余: 我正发愁。
8.鹧鸪: 鸟名,叫 声悲切, 像在说 “行不得 也”,也 借此指恢 复中原之 事行不得。
诗词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清澈的 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 行人的眼泪。从西北眺 望长安,可惜只能见到 无数的青山。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 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 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
目起 反 抗 。 当 金 人 内 部 矛 盾 爆 发 , 完
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
录撤 退 时 , 辛 弃 疾 于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 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 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 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 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 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 示众,后砍头)。
理解题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 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完 感结
谢 聆 听
目
第四章
录
相关练习
默写题
1、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用比喻的手法,将清水比作 行人泪,写出背离故乡的悲苦之 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用典写出作者有家难回的悲 愤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宋
代
词
人
辛 弃
造菩
疾 创 作
5.长安: 借指汴京。
6.可怜: 可惜。
7.愁余: 我正发愁。
8.鹧鸪: 鸟名,叫 声悲切, 像在说 “行不得 也”,也 借此指恢 复中原之 事行不得。
诗词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清澈的 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 行人的眼泪。从西北眺 望长安,可惜只能见到 无数的青山。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 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 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
目起 反 抗 。 当 金 人 内 部 矛 盾 爆 发 , 完
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
录撤 退 时 , 辛 弃 疾 于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 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 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 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 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 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 示众,后砍头)。
理解题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 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完 感结
谢 聆 听
目
第四章
录
相关练习
默写题
1、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用比喻的手法,将清水比作 行人泪,写出背离故乡的悲苦之 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用典写出作者有家难回的悲 愤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宋
代
词
人
辛 弃
造菩
疾 创 作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系有重阙赏都注到译原 故封重,析。释无文文 园闭遮境:此:数:: 、的拦界抬处长青我西 而意,顿头代安山举北 故味望时遥指:。头望 国,也无望宋今 眺长 难顿望限长都陕 望安 回挫不高安汴西 西, 的有见远,京省 北可 沉力,。西。西 的怜 郁,境然风可安 长无 的表界而残怜市 安数 心达遂,照:, ,山 情了一无,可为 可。 。作变数汉惜汉 惜
·
创 作 背 景
·
---
品 欣 赏
菩 萨 蛮 书
。下绵水顶今的点书
江 西
了 这
延 不
, 思
) ,
江 西
词 。
刑 狱
江 西
造 口 壁
首绝绪俯省作驻造
词,也瞰赣者节口
,于似不州至赣壁
抒是这舍市造江》
发“江昼城口,是
国借水夜区,途辛
家水般流西远经弃
兴怨波逝北眺造疾
.
4
人难广境造从腔赏注人译原 上
作 品
的到,,口百磅析释的文文 阕 悲江不国是里礴::眼::
日 ) , 字 幼 安 , 号 稼 轩 , 山 东 济 南
弃 疾 (
年 月 日 -
年
简 介
2
作
品
江 青 西郁
欣 赏
晚山 正遮 愁不
北孤 望台 长下
菩 萨
余 住 安清
蛮
·
,, 山毕 深竟 闻东 鹧流
,江 可水 怜, 无中 数间
辛 弃 疾
书 江
西
造
鸪 去 山多
口
。 。 。少
壁
行
人
泪
.
。
3
作
亡山澜而部郁口任《 的”起去贺孤时江菩 感,伏的兰台所西萨 慨写,江山(作提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ppt课件

读
积累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
拓展同类。
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李煜的亡国之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的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江边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鸣叫 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晚 正 愁 余 , 山 深 闻 鹧 鸪 。 ” 词 情 词 境
: 时 局 并 不 乐 观 , 词 人 心 情 并 不 轻 松 。
“ 行 不 得 也 哥 哥 ” , 啼 声 凄 苦 。
zhè gū
: 鹧 鸪 ( ) : 鸟 名 。 传 说 其 叫
来 鹧 鸪 的 鸣 叫 声 。
: 夕 阳 西 下 我 正 满 怀 愁 绪 , 听 到 深 山
宝境沉,一情下发 ,高的以筹。片家
总
作 品
体欣
欣赏
---
赏菩 萨 蛮
·
书 江 西 造 口 壁
9
觉片次而莽口唐此梁卓 名
作 品
无,从又悲壁圭大启人 家
限慨远有壮,璋声超月 悲叹处气如不《镗《《
点 评
---
欣 赏 菩 萨
愤不写魄此假唐鞳艺词 。尽山足,雕宋 蘅统
·
蛮 书 江
tāngtà
。。畅诚脍词 馆》
西 造
末下发不,简 词:
口 壁
以 愁 闻 鹧 鸪 作 结
片 , 将 山 水 打 成
其 情 。 起 从 近 处
多 见 。 盖 以 直 情
自 抒 悲 愤 。 小 词
释 》 : 此 首 书 江
, 未 曾 有 也 。
选 》 : 《 菩 萨 蛮
忠 愤 之 气 , 拂 拂
,成写郁而西 尤一水勃苍造
,,
》 如
指 端 。
日 ) , 字 幼 安 , 号 稼 轩 , 山 东 济 南
弃 疾 (
年 月 日 -
年
简 介
2
作
品
江 青 西郁
欣 赏
晚山 正遮 愁不 余住
北孤 望台 长下 安清
菩 萨 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ppt课件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 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 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 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 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 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 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 统一的爱国情怀。
如曰“行不得也哥哥”,“山深闻鹧鸪” ,寓含降金之事行不得之意。全句表的视 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
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
祖国分裂成南北两 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
望。末尾两句以鹧 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
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 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暗示复杂的 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 刻,耐人咀嚼。
课堂练习:
1、填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
) ,号
(
)。他是(
)
(填时代)伟大的爱国词人。1162
年南归后仕途波折。1207年,病重
的辛弃疾“大呼杀敌数声”而气绝。
2、请说出本词以“东流水”寄寓军 民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的词句:
3、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 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主题: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 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 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诗词简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 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 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 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 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 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 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啼叫:“行不得也,哥哥。”
18
总结下片:
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 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愁情。
19
主旨: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 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 可阻挡的必胜信念,同时表 达出壮志难酬之感。
20
2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
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
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
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
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
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
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
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像
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 弃 疾
1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8
西北望长安
向西北遥望长安城
可怜无数山
可惜有无数青山遮住视线
9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 挡住了。 “山”是多
么可恶呀!
10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பைடு நூலகம்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1
总结上片: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中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6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18
总结下片:
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 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愁情。
19
主旨: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 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 可阻挡的必胜信念,同时表 达出壮志难酬之感。
20
2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
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
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
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
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
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
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
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像
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 弃 疾
1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8
西北望长安
向西北遥望长安城
可怜无数山
可惜有无数青山遮住视线
9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 挡住了。 “山”是多
么可恶呀!
10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பைடு நூலகம்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1
总结上片: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中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6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课件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 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 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 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 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 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
少眼泪呀!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
挡住了。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行人 的望眼,使他望不到 “长安”,但却阻挡 不住江水向东北顽强
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 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 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
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 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 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 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 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 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 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
虎掷。
写作背景
据有关文献记载,这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宋高宗建炎三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 洪州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逃亡到 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州至造口时,对这一带 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 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 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绵延不绝,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 词。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 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 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 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 人遂以“苏辛”并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精选课件
8
西北望长安
向西北遥望长安城
可怜无数山
可惜有无数青山遮住视线
精选课件
9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 挡住了。 “山”是多
么可恶呀!
精选课件
10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 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 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 弃 疾
精选课件
1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一生
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
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
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词中之龙”,与苏轼并
称“苏辛”。著有《稼轩
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
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精选课件
郁孤台下清江水长流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中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精选课件
6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行人泪”极写出侵略战争 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精选课件
7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 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 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原仍陷 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 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 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 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 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 也是诗人其志向。
精选课件
15
江晚正愁余
傍晚在江边我愁绪不绝
山深闻鹧鸪
却听到深山里鹧鸪的声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遥望 汴京城 可惜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向西北方遥望汴京城,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
6
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山深闻鹧鸪":句意+效果: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悲 鸣,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11
句意+写法+效果: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
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 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 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
词意+效果: “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 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句意+效果: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 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
7
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大家好
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词牌名
题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3
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与 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遥望 汴京城 可惜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向西北方遥望汴京城,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
6
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山深闻鹧鸪":句意+效果: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悲 鸣,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11
句意+写法+效果: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
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 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 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
词意+效果: “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 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句意+效果: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 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
7
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大家好
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词牌名
题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3
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与 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长春版 (共26张PPT)

词牌
• 【菩萨蛮】
•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
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
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
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
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 紧促转低沉。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 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 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 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 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 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 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 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立志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 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 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 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 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 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 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 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 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 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 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 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 拂拂指端。”极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zxxkw
背 诵 全 词。
§朗读全词
山 深 闻 鹧 鸪 。
江 晚 正 愁 予 ,
毕 竟 东 流 去 。
青 山 遮 不 住 ,
可 怜 无 数 山 。
西 北 望 长 安 ,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菩 萨 蛮
【 书 宋 江 】 西
造 辛 弃 口 疾 壁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 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 “郁孤台”写起?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 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 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 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zxxkw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面清江水长流,中 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上片:
控诉金兵南下,对北 方国土和抗敌军民表 达了深源自的怀念。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 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 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 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 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 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 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 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 和派(投降派)。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 望眼,使他望不到 “长安”,但却阻挡 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 决心。用”东流去” 的江水喻军民收复失 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
zxxkw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傍晚在江边我愁绪满怀, 山林深处却传来鹧鸪凄 苦的啼鸣。
词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 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那 样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 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深重苦难。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登台向西北遥望旧日 京城,可惜有无数青 山遮住视线。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 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长安”,“可怜”两 句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盛时 的怀念和对它的衰亡的惋 惜。
下片:
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主题: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追昔抚今, 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 可阻挡的不胜信念,同时也 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学.科.网
[宋 ]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南宋 词人。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 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 激烈,人称“词中之龙”, 与苏轼并称“苏辛”。著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 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 余首。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 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 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 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 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 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 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 首词。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请分析“鹧鸪”这一 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 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 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 情。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 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 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 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 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 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 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 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 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 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