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语言.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语言
九年级上册笫三单元、第五单元均是小说单元,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而人物又是最关键的因素。
这两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正好是我们学校传统的一年一度的教学研讨月活动。
我正不知选择什么作为我的公开课内容,突然灵感降临,塑造人物的语言不正是一个可以讲和有的讲的话题吗?于是我就精心地准备了。
我首先定下我的这节课的目标:①了解什么是个性化的语言,②个性化的语言由什么决定,③作文中怎样才能体现个性化的语言?当然一节课要完成如此多的内容还是比较休I难,而且我的学生的文学功底较差,所以设计课堂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也只能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映和流程再做具体的调整。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兴趣,我首先从一个小故事导入:一群人正在赶山路,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因为是山路,路滑危险,他们很是无奈,正巧前血有个破庙,于是就只能躲在破庙里,暂时避一下大雪。
眼见大雪纷纷扬扬,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时有人诗兴大发,不由自主地吟唱道“大雪纷纷坠地。
”诗性一发而不可收拾,又有人也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
”接着就有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最后一个人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狗屁!”虽然引用的故事有些不雅,但这最能体现个性化的语言,于是我就决定就用它导入,而且似乎还有些沾沾自喜。
故事说完后,接着就抛出问题:据说吟诗的有官差、农民、秀才和财主,你们猜猜这些话是谁说的?学生果不其然地准确地道出了说话者的身份。
我感觉很顺畅,接着就刻意地问学生“你不在现场,你怎么知道是他们说的?”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我们这节课的话题。
似乎是自然天成,水到渠成,就本节课的导入, 我本人还是比较满意。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
为了使学生有个直观可感的认识,我就以模仿者的身份分别模仿孩子、老人、同学、班主任和校长的语气说了一段话,让同学们猜猜分别是谁在说话。
学生基本猜出了个八九不离十。
于是学生很容易地就总结出了:个性化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心理、学识和经历。
那么再让同学们听一些反而的例子:①在一个餐馆里,刚从老家来深圳看儿子且不识字的李大爷正在吃饭,可是今天饭店的菜有失水准,老大爷突然大声嚷嚷说:
“今天的菜怎么搞的,这么咸,是不是氯(厲)化钠放得太多了。
”②、三岁孩子今天特别想和爸爸一起睡觉,于是就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等,终于等到爸爸回来了,可是爸爸为了陪客户,不得不喝了点酒。
只见儿子带着哭腔说:你这个死鬼,如果以后再喝酒晚归,我就不管你了。
学生们听完以后都哈哈大笑,这就是个性化语言,这也是个性化语言的魅力。
所以在此顺便告诫学生,作文中也应该而且一定要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否则将闹出笑话。
课堂上--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于是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总结个性化语言的规律。
表演课题就是“语文书不见了,开始找书”。
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具体的情境:①在安静的课堂上,②在喧闹的课下,③在自由自在的家中,④在肃静的考场上。
学生的即兴表演虽然不能完全表现个性化语言的特征,但基本能给学生一个初步和直接的认识。
于是我给学生一个关键词“情境”让学生总结:个性化的语言要符合特定的场合、情境或心境。
为了突出这是一堂语文课,所以文学性必须要强,一定要体现文学色彩,于是选取文学作品作为范例,而且最好是在文学作品中能体现个性则更好。
但考虑到这班学生的实际的文学水平,于是就只选取了两首曾经学过的诗《秋思》和《秋词》。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仅28字,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落,有家难归,英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 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袅炊烟。
如此幽静而甜蜜、安逸又闲致的眼前景,乂怎能不勾起游子的思乡Z绪。
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
助的客子之悲。
而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便引诗情到碧霑。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吋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収精神。
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 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通过这两个事例,也充分说明了情境和心境的决定作用。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俗话也说“什么样的山头唱什么样的歌”,粗俗一点的就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实际上都说明个性化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中,老祖宗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來了,大家都来迎接,自然少不了王熙风。
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在这个礼仪显赫Z家,等级是非常分明的,她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拜见大舅母、二舅母,与她们见面叙情。
即使在平辈中,还有珠嫂子在前。
按辈分王黙凤一定是排在后面,只能充当一个配角。
然而王熙凤有靠山、有恃无恐、有特殊地位和特殊身份的人, 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己的人物,如果和他人一样,又怎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
所以曹雪芹独具匠心地安排王熙风与众不同的出场,从而“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木来我的设想是想通过举《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例子来增强文章的文学含量,但由于学生的文学功底太差,显得十分茫然,甚至于他们不知道王熙凤说过“林妹妹,我来迟了” 这句话。
所以总觉得这里稍稍有些不畅,成为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当然个性化的语言还要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这一点我是粗略带过,只是让同学们看一段一个统计学家的管家故事: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妻子外出买东西,从未管过孩子的统计学家,勉强答应照管以下四个年幼的孩子。
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她一张字条,上边写着:“擦眼泪8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平均寿命10秒;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马路26次;我还想过这样的星期六0次。
(《一个统计学家的故事》)。
其个性一目了然。
前一部分的内容大约花了25分钟,整体來说时间稍稍有些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显得有些仓促,这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本节课还是以总结第三、五单元为根本,于是还是回归到课本。
在这两个单元中,《范进中举》、《故乡》的个性化语言十分典型,这又是学生十分熟悉的部分,于是我觉得如果由课文展开,效果应该会很好,即再现了前面学习的内容,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又充分说明了这节课的内容。
为了直观认识,我先准备了一段视频,即《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变化的视频,学生立刻冋到了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白私的典型性格的冋忆屮,这也充分展现了范进的吋代以及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的吋代背景,个性自然展现,无需再多的言语描述。
这节课最遗憾的当属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起了,说的还意犹未尽呢!但不能就此停止, 所以我决定再跟一节课。
下面将第二节课的内容附下。
紧承上节课的胡屠户的变化,这节课就从闰土、杨二嫂说起。
为了进一步认识个性化语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中年杨二嫂和老年杨二嫂颠倒交换身份,即以老年杨二嫂的口吻说中年杨二嫂的话。
学生似乎还不明白。
于是我就给学生举了一个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交换身份的例子:22年后,迅哥儿和闰土再次重逢。
迅哥儿,你终于回来了,我想你都快想疯了。
二十年前我就答应你要带你看瓜刺螫、装涼逮鸟、去海边捡贝壳等,到现在还没实现呢。
既然回来了,咱哥俩好好叙叙,然后实现我们的约定。
我的示范刚刚说完,学生们笑得是前俯后仰。
笑完之后,我才总结,这并不是那个辛亥革命后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呆滞麻木、愚昧落后的劳苦民众闰土的形象,于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重要性。
接下来学生模仿着我刚才的例子,独立完成了“屮年杨二嫂和老年杨二嫂”互换角色的语
言表演,效果朴常好,将那种在生活的逼迫下变得尖酸、刻薄、贪婪、势力、市偿、猥琐的杨二嫂表演得淋漓尽致。
当然认识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的前提,会分析个性化的语言是课堂的提高,创造个性化的语言才是创作的“境界”。
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主耍是如何在作文中创造个性化的语言。
接下来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备注:红字部分均为学生练习后展示)
1、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词句的新鲜。
①、路窄得已容不下我瘦瘦的身影。
(打破常规)
②、微风吹过,送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移觉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
③、阳光照进香樟林,满园都是清脆悦耳的鸟声。
2、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角度的巧妙。
①、小姗姗把爸爸丢了,急得哇哇直哭。
(常规:爸爸丢了小姗姗,毫无个性)
②、大柳树搅动满天风雨(满天风雨搅动大柳树)
③、这个疯老头哪儿去了。
(爷爷又不见了)
3、个性化的语言需要形式的别致。
①、母亲那只高高挥动的手,散发着默默的叮咛。
(运用了词语的超常搭配)
②、三个小姑娘,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
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满是娇气,土气的露出几分傻气。
(运用了“同字”的手法)
③、这就是题海一一永远做不完的基础题巩固题补充题综合题提高题边缘题压轴题,令你头皮发麻眼睛发花心口发慌手脚发抖。
(故意省略标点,让人们在没有标点的长句中感受到题海的压抑和郁闷)
4、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意蕴的丰厚。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形彖生动,富含哲理)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③、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看似矛盾的词语,意蕴深远)
这四个方面的展开设想我觉得比较好,确实能增进学生对个性化语言的把握和努力创造个性化语言,但在第一个事例教师示范后,接下来学生自己练习的环节效果却不佳。
学生的思维很窄,发散不开,补写的句子很难达到老师示范(红字部分)的效果。
学生的内容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同学错误地把个性当成“怪异”,把个性化的语言当成“标新立异的话语”, 直到老师展示红色字时,学生才rti衷地赞叹确实与众不同。
为了能真正达到好的效果,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将课堂落到实处。
在这节课的最后15 分钟,我安排了一个片段作文“生活是一一”。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的中心、主旨来设计作文片段。
最后5分钟展示学生的当堂片段。
虽没能达到绝妙的效果,但确实收获颇多,至少能看出学生正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努力。
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不断探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