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试题(七)人口与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
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
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人口密集省份 B.山地丘陵地区
C.水源短缺地区 D.经济落后省份
5.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据2015年9月8日《联合早报》报道,因中东地区战乱,2015年以来,通过西巴尔干路线以及希腊东部的东地中海路线进入欧盟各国的中东难民较往年增长了10倍,并多为过境难民。
据此完成6—7题。
6.引起这次人口大规模迁入欧盟各国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7.大量人口迁入欧盟国家对其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D.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
美国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8—9题。
8.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环境变化 B.婚姻家庭
C.农业活动 D.气候变化
9.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
A.春季向东迁移 B.夏季向西迁移
C.秋季向西迁移 D.冬季向南迁移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
四川省2016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④原就业地就医比较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据此完成第12—14题。
12.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13.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胎
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
14.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5.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可知我国( )
A.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长期持续
B.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不断加大
C.目前“城乡倒置”与人口迁移有关系
D.P点时城乡老年人口数量相等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6分)
(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4分)
(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面所示。
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
(5分)
17.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材料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
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8分)
(3)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一些产业,“掉一些肉”。
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掉一些肉”指的是哪些产业。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2014年1月20曰,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03 亿,超过总人口的15.6%。
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比许多发达国家都快。
材料二 201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2%,许多专家们认为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
但我国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
(1)结合材料,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6分)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会对当地造成哪些影响?(8分)
(3)“未富先老”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6分)
单元检测(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
2.C
3.D 4.A 5.C 6.A 7.C 8.C 9.D 10.A 11.B 12.A 13.C 1
4.B 1
5.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5分)(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
理由: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6分)
(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
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4分)
(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
(5分)
17.(20分)(1)积极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秩序。
(6分)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
原因: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8分)
(3)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一般性产业;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的产业;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解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启动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试点工作。
(6分)
18.(20分)(1)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6分)
(2)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等不利影响。
(8分)
(3)造成劳动力短缺;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杜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引起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