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
【摘要】:林麝(Moschusberezovski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一带,是我国6种麝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均列为濒危或易危物种。
2003年11月至2005年8月,利用“3S”技术,结合样带法、粪堆计数方法和问卷调查对林麝分布的历史和现状、现有种群密度、1990年和2001年两个时段林麝栖息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以及景观格局与林麝种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凤县林麝种群及栖息地恢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论如下:1.通过景观格局分析发现,凤县现有的6个主要林麝栖息地均是以针阔混交林类型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针阔混交林斑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面积均占栖息地景观面积的60%以上。
6个林麝主要栖息地中,屋梁山自然保护区最大斑块指数(34.88hm~2)、平均斑块密度(2.6512个·km~(-2))和边界密度(30.88m·hm~(-2))均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小(21.61hm~2),从景观面积、斑块密度和边缘特征的角度看,该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我们还发现,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的多样性均较低,异质性均不高,优势斑块类型比较明显,香农多样性指数最大仅为1.1044,均匀性指数最大仅为0.6862。
但斑块的连接性都较高,景观斑块较为集中,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指数都较大(97.172—98.188)。
在斑块的几何形状上,屋梁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最复杂,自相似性最低,分维指数最高(1.615),平木栖息地景观最简单,自相似性最高,分维
指数最低(1.5156)。
2.通过1990年和2001年两个时段卫星影像分析发现,凤县6个林麝栖息地的非林地面积(包括灌丛草甸及荒地斑块类型和耕地及裸岩裸土斑块类型)除平木、马头滩林场和辛家山栖息地变化不大外,其他3个栖息地均大幅增加,特别是三官殿栖息地和河口栖息地,分别增加了1144.95%和600.89%,屋梁山自然保护区也增加了257.71%。
非林地面积的增加说明栖息地森林覆盖的减少,直接导致林麝栖息地的缩减和丧失,2005年凤县林麝的分布范围比上个世纪90年代缩减了1/5。
与1990年时段相比,2001年6个栖息地景观除河口栖息地外,其他栖息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斑块密度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各栖息地斑块的聚集度降低,连接度减小,几何形状变得更加复杂,相似性降低,景观的多【关键词】:林麝种群景观生态格局栖息地破碎化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171
【目录】:前言16-18第1章综述18-261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况18-211.1国外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18-201.2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20-212景观生态学理论21-232.1尺度与等级理论21-222.2斑块动态
和复合种群理论222.3景观连接度和渗透理论22-232.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233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23-243.1景观指数法233.2空间统计学方法23-244景观生态学在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上的应用24-26第2章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概况26-351自然和社会概况26-272植被状况27-292.1高山地带282.2亚高山地带282.3中山地带28-292.4低山林带293野生动物资源29-304六个林麝栖息地概况30-35第3章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学特征35-691研究方法36-401.1研究流程36-381.2斑块类型的划分38-391.4主要景观指数的选取39-402分类结果及精度评估40-413凤县六个林麝栖息地的景观生态学特征41-663.1屋梁山自然保护区(第1区)41-453.1.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41-423.1.2景观的分维42-433.1.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433.1.4景观连接度43-443.1.5景观多样性443.1.6小结44-453.2三官殿栖息地(第2区)45-503.2.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46-473.2.2景观的分维473.2.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47-483.2.4景观连接度483.2.5景观多样性48-493.2.6小结49-503.3河口栖息地(第3区)50-543.3.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50-513.3.2景观的分维513.3.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51-523.3.4景观连接度52-533.3.5景观多样性533.3.6小结53-543.4平木栖息地(第4区)54-583.4.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54-553.4.2景观的分维55-563.4.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563.4.4景观连接度56-573.4.5景观多样性573.4.6小结57-583.5马头滩林场栖息地(第5区)58-623.5.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58-603.5.2景观的分维603.5.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603.5.4景观连接度60-613.5.5景观
多样性613.5.6小结61-623.6辛家山林场栖息地(第6区)62-663.6.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62-643.6.2景观的分维643.6.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64-653.6.4景观连接度653.6.5景观多样性653.6.6小结65-664讨论66-694.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特征66-674.2景观的分维674.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674.4景观连接度67-684.5景观多样性68-69第4章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动态69-1231研究方法69-711.1流程图691.2斑块类型的划分69-711.3主要景观指数的选取712凤县六个林麝栖息地的景观动态71-1182.1屋梁山自然保护区71-792.1.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动态71-742.1.2景观的分维742.1.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74-762.1.4景观连接度762.1.5景观多样性76-772.1.6小结77-792.2三官殿栖息地79-872.2.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的动态变化79-822.2.2景观的分维82-832.2.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83-842.2.4景观连接度842.2.5景观多样性84-852.2.6小结85-872.3河口林场栖息地87-952.3.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动态87-902.3.2景观的分维902.3.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90-912.3.4景观连接度91-922.3.5景观多样性922.3.6小结92-952.4平木栖息地95-1032.4.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动态变化95-982.4.2景观的分维982.4.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98-992.4.4景观连接度99-1002.4.5景观多样性100-1012.4.6小结101-1032.5马头滩林场栖息地103-1102.5.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缘动态103-1062.5.2景观的分维1062.5.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106-1072.5.4景观连接度107-1082.5.5景观多样性1082.5.6小结108-1102.6辛家山林场栖息地110-1182.6.1景观面积、密度和边
缘动态110-1132.6.2景观的分维113-1142.6.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114-1152.6.4景观连接度1152.6.5景观多样性115-1162.6.6小结116-1183讨论118-1233.1斑块类型演变118-1193.2景观的分维1193.3聚集度、分离度与相邻119-1203.4景观连接度1203.5景观多样性120-123第5章栖息地景观多样性对林麝种群密度和分布的影响123-1291研究方法123-1241.1种群密度调查123-1241.2数据处理1242种群密度124-1253种群密度与景观多样性的关系125-1273.1种群密度与景观多样性的关系125-1263.2种群密度与斑块类型的关系126-1274讨论127-129第6章凤县林麝栖息地破碎化原因及恢复研究129-1371研究方法1301.1流程图1301.2林麝分布调查1302结果及分析130-1322.1植被动态变化130-1312.2林麝分布131-1323讨论132-1373.1栖息地破碎化原因132-1343.2凤县林麝恢复的探讨134-137第7章结论与展望137-1401结论137-1382展望138-140参考文献140-151附录一97个模板训练点的经纬度及真值151-153附录二256个随机点及参考值153-156附录三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撰写论文156-158致谢1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