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张建民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7(000)022
【总页数】1页(P59)
【作者】张建民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七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实施精细化、趣味性的教学实验设计,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和引导性更好地凸显出来.比如,在氧化铜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提问:实验中试管口微微向下倾斜的目的是什么?氧化铜逐渐变成亮红色,生成物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完成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会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且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化学考试的内容往往就是定位于这些重要步骤和关键点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并且通过实验实现问题的解决.
在浓硫酸与金属铜片发生反应的实验中,最终生成了很多白色沉淀物.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一现象.有的学生回答:很可能是铜片纯度不高,其中含有其他杂质.有的学生则认为:由于实验的生成物浓度比较大,所以白色沉淀物可能是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针对铜片是否存在杂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和验证:取一些铜片对其进行称重,然后将铜片与一定量的浓硫酸放到一起并对它们进行加热,在铜片与浓硫酸反应之后进行过滤,
然后将足量的NaOH溶液放置到滤液中,再将得到的Cu(OH)2烘干并灼烧,然后进行称重,看看与当时铜片的质量是否一致.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两者的质量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了铜片中并没有杂质.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结晶和析出问题,笔者指导学生们将白色的固体用水进行稀释,结果白色的固体是可溶的且溶液呈现出蓝色,说明这一假设是完全正确的.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为学生们讲解化学概念,没有辅之以必要的实验操作,结果学生们对化学概念记不清楚也弄不明白,而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概念的讲解中引入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循着教师的思路,在一步步探索推理中,激发起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笔者并没有急于向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而是为学生们做了CuSO4和Fe反应生成Cu和FeSO4的化学实验,借助实验为学生们讲清楚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思考:下面几个选项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
A CuO+2HCl=CuCl2+H2O;
B Zn+CuSO4=ZnSO4+Cu;
C 2Na2O2+2H2O=4NaOH+O2↑;
D Ca(OH)2+CO2=CaCO3↓+H2O
在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回答之后,笔者从实验和探究的过程出发,提炼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离子反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们阐释了电离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则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比如,在电离中要遵循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规律,难溶、难电离的物质、气体、氧化物、水等是不能够拆分书写的.然后让学生尝试着去书写给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形式,学生对离子反应能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新课程背景下要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运用将课堂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学习“化合物”及相关内容中,笔者引入了分组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金属铁的化合价进行探讨.笔者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解决上述问题.在小组内部学生们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工,比如A同学负责从教材及辅导资料中查找含有铁元素的化学方程式,B同学负责从学习笔记中查找教师对金属铁化合价的分析和讲解,C同学负责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对其中金属铁的化合价进行正确的标注,这样学生能够基于教师的问题设置开展探究和分析,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了金属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金属单质是零价,与极强的氧化剂结合往往化合价是+6价,与较强氧化剂反应,化合价就是+3价,而与弱氧化物反应则是+2价.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升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探究性学习课堂的创设与构建,将“探究性学习”应用于课堂实验教学、化学概念教学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这对于构建学生们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立体综合的知识体系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