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张迁碑》的一点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张迁碑》的一点体会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是向古贤学习技法的最好途径。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我学习隶书,开始是以《石门颂》为范本,后来在赵鉴钺先生的指导下临写《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干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明初出土于山东东平,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高度评价,可谓汉碑之最。
随着逐日地临写,我对此碑更爱不释手。
《张迁碑》书风方整,笔势雄强,质朴率真,以昆山切玉般的方折用笔,波澜不惊的沉稳之势,塑造了朴拙、敦厚的风格。
每当打开此碑帖,隐约可见奏刀的崩痕。
仔细分析碑帖上的刻字,感受着方笔的雄强大气,高古的气息让我震撼。
随着临摹、理解的不断深入,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我初学汉《张迁碑》,不懂隶与楷之间的区别,时常以楷书的笔法来写汉碑,特别是折笔处最为明显。
后来经老师点评讲解后,我才明白,临摹碑帖要先掌握笔法。
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属于方圆,操纵极熟,自在巧妙。
”在后来的学习中,我认真分析碑帖中的每一个字,用笔以方笔为主,起笔似方还圆,行笔把握轻重缓急,使线条富于变化,既要体现方严的笔势,又要寓巧干拙。
用笔的
方与行体的拙是《张迁碑》的典型特征。
清代的郭尚先有言赞日:“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此碑的波横应直接切笔,随后万毫齐发,收笔时应缓一些,把厚重感给表现出来,书写上基本遵循逆锋入纸这一法则,用笔以中锋为主,从而表现出《张迁碑》雄强大气的一面。
此碑的用笔与同时代的汉碑存在巨大反差。
杨守敬《评碑记》中则说:“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始源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
临写《张迁碑》中燕尾处时,并不是顺势平出的放纵之态,而是微微向上,做很小的动作出锋,这样以来,含蓄、稚拙、敦厚,更见神采。
临摹碑帖,应临准确,不能信笔涂之。
要临准确,必须分析字的结构。
“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
结构兼之近之矣。
”明代赵官光在《寒山帚谈》中所云,尽解结构之意。
所以临写过程中,把握字的结构相当重要。
《张迁碑》的结构多为扁方状,上下排列的字基本上是上下分平。
但亦有几个特别的,如“善”、“帝”两字是上大下小,“幕”字是上中下不均,“贡”字是上小下大。
这些字虽不合比例,但生拙之意趣,让人玩味不尽。
此碑笔势雄强,粗狂质朴,结构左依右靠,拙中藏巧,奇峻中又不乏敦实平稳。
临写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要把《张
迁碑》气厚、朴拙的神采给表现出来。
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先生所临《张迁碑》,可谓经典绝伦,把《张迁碑》的神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迁碑》不同于其他诸汉碑,临写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字写呆滞,碑中亦有残缺现象,因此学习中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