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教养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的教养读后感
一个有教养的人,细节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个坐标。

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
他的学识、学养、品位、情操。

这种教养在社交场合或者单位里,不只是场面上的气宇轩昂、风度翩翩,更在于日常
工作或待人接物中的谦和平实、坦荡从容。

有雍容的气度,有律己的自觉。

对上不阿谀,
对下不苛责。

对待为他服务的人,哪怕是门卫、保洁员,他都会由衷的说声“谢谢。


这种教养反映在家庭中,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会蹲在地上为老母亲细细地洗洗脚,
会为了爱人推却可以推掉的应酬,陪着他她吃一顿寻常的晚餐。

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到市场
上买点排骨鲜虾、萝卜青菜,来到厨房、系上围裙,一样熟练的煎炒烹炸。

也能挽起袖子
洗衣拖地,顺带擦擦窗户玻璃上的雨渍,修剪修剪茉莉、秋海棠的花枝……
这种教养表现在性格趣味上,宽容大度、随和坦荡,安静时静若止水,快活时闹如孩童。

会废寝忘食地看一本新书,会通宵达旦地欣赏一部好剧。

会深深沉思,也会妙语连珠。

从不无故伤及他人,更不无端口舌是非。

懂得为尊者讳,知道做下属的难,设身处地,与
人为善。

这样的人一般装饰得体,举止端庄。

改变从细节开始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
的心。

《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
引起我极大的共鸣。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
记忆里嵌留一辈子。

”“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
密不一的联系。

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


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
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

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
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
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

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

正如
《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
力去改变。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
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

”一部充满正能
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
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

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

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
和僵硬的规章制度。

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
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

书中无论理和例都
通俗易懂,很接地气。

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
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

如同他在书
中所写:“事
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
小的尝试和努力。

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
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
壮美。

”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

知微见著,守正待时。

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
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
作的反思。

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
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
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
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
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
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
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
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翻阅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
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
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其中
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
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希望是如此
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
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
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

你认
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
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
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
节了。

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
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
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
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
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

于一些
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

我在想教师本位先入为主
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
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

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
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

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其实,儿童天生
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

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


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
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
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
学生跟进。

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
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

这类课堂,
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
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
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

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
202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

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

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

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