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勃然陈耀庭
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6期
[摘要]教师话语是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交际媒介,它既是目标语的来源,也是管理课堂的手段。

教师话语的成功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文探讨了教师话语的概念、类型,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话语类型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的推进,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话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大学英语中教师话语可以对语言习得者产生相当的影响。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对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

教师话语能否成功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把外语当作知识来传授,不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英语多年后仍是又“聋”又“哑”,这完全不符合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能熟练掌握英语的要求。

现代教育引起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更关注话语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课堂应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培养学习者意义协商的能力为主,这样才能使学习者从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优化语言输入。

所以,理解和研究教师话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话语的概念
教师话语(teaeher talk)也称为教师式语言、教学用语,是继Fergusonl964年提出的保姆式语言(baby talk)和1951年提出外语腔(foreigner talk)后被作为另一种简化语域(simplified register)提出的。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

为达到与学生交流的目的,教师往往把语言简化,使它带有许多外国话的特征或其他简化语的特征,教师话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用于学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它的语言形式和词汇等方面受制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在课堂上,英语既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师教学的媒介。

因此教师话语一方面具有目标语使用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RodEllis指出,教师话语量一般占整个
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因而在作为学生重要语言环境的课堂中,教师话语的质量高低或使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的习得。

三、教师话语的类型
教师话语类型主要有语言调整(modification)、教师提问(teacher question)、对学生回答的反馈(bedback)三种。

1语言调整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认为: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为了降低目标语输入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教师在课堂上对目标语的形式和功能需进行简化调整。

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得知,大学英语教师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演示性方面调整后的特征为:教师发音清晰,语速较慢,停顿较长,尽量少用连读、弱读、略读,便于学生听懂、跟上、模仿;使用基础词汇,避免生涩词或俚语的使用,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paraphrase",“underline",“subject",“subjectivemood'’等,教师重复使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这样可避免在教学中过多求助于母语,从而有利于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在句法上多用简单句、祈使句或独立句而较少使用从句,如“Let's look aC the next paragraph”、“Any questions”、“Is that clear"、“again”、“very good”;在篇章方面教师多采用冗余手段,如重复、同义词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除了使用语言外,教师还应经常使用面部表情、眼神和身体姿势等超语言线索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提问
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Richards&Lockhart认为教师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种:引起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思考,使教师有机会澄清学生的回答;引出某些结构或词汇;核实学生理解与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从以上6种原因可知教师提问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

教师课堂的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阅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教师提问此类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寻求解决疑问,而是为了进行语言形式的操练。

参阅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知道答案或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提问此类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目标语输出和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

有些学者认为
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多提一些参阅式问题,少提一些展示性问题,因为参阅式提问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3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指教师对学生行为做出的反应,包括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清晰反馈和模糊反馈、逐字重复学生的观点,对以形式或内容为中心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教师采用的大多是积极有效的反馈形式(如表扬加以点评、重复加以表扬等),而很少纠正学生的错误。

积极反馈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英语兴趣。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现状分析及对策
由于语言水平和环境的限制,英语课堂是多数中国学生接触并使用语言的最主要场所。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提高教学效果。

对教师话语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课堂语言习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教师话语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师话语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教师话语质量急需提高,教师对语言调整的程度把握不准,课堂提问方式处理不够灵活、方法单一等等。

1教师话语的数量
尽管目前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60%以上的教师布置得最多的活动是“讲解课文”和“做课文练习”,而他们在课堂上最少做的活动则是“小组活动”;84.5%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66%以上的教师经常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教师的固有观念,即“教师是语言知识的拥有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人”。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示范者、信息提供者。

还要起到管理者、辅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扮演好这些角色,为学生营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操练语言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语言交流活动中。

另外,学生也应转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观念。

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

2教师话语的质量
教师话语要保证质量。

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话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成功习得语言,因此教师话语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该恰当。

而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话语中相当一部分为解释课文的教学语言和管理课堂的教学类语言,句型单一。

缺少变化;学生接触目标语范围窄,不适合日常交际。

如“This wordis used,o modify the/101113,”‘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负责照书讲解,而师生之间的问答只是“Is that clear'”,Yes'…Any questions”“N0”。

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沉闷。

其原因在于教师不是讲英语的本族人,至多是高级学习者,他们控制语言的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在脱离教科书进行开放式的语言训练时,有时需要借助母语来准确表达思想,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交互过程,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课堂行为的互动性,从而给学习者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和意义协商机会,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当师生间的交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通过交互调整(如使用确认核实、澄清请求等)鼓励学习者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求助于母语。

虽然人们认为课堂上不必完全回避汉语,因为对于一些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专业术语或复杂的语法知识,用母语解释可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但过多使用母语会达不到给学习者大量输入目标语的目的,甚至阻碍英语的学习。

教师应注意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尽量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创造高质量的语言环境。

3语言调整的适度性
一般而言,教师的语言能力要高于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有意将自己的语言简化到学习者可理解的状态,但过度简单的语言输入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Krashen在他的输入假设(]nput Hypothesis)中提出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理解的输入。

这种可理解的输入是指输入的意义而不是输人的形式,它应稍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乎。

若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学中应提供的输人为i+l,这样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Krashen认为: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那它对语言习得不具有意义。

同样,如果语言材料太难,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那么它对语言习得也没有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也必须考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既不能估计过高,使学生如听天书,进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及积极性;也不能估计过低。

使得输入信息减少,质量降低,对学习者促进不大。

简言之,教师话语既要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又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反馈,了解是否需要进一步简化,以便及时对话语做出调整。

另外,随着教学过程的延伸,学生语言能力逐渐提高,教师话语也要水涨船高,不能总
是停留在固定的阶段或层次上,教师要不断增加难度,增加新内容,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以激发同学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

4提问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监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Aschner指出:教师是一种专业的问题设计者,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基本途径L2I。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教师课堂的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阅性问题两大类,且专家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参阅式问题。

而在课堂上我们有时可以发现,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即使提出展示性问题,学生也不能流利地回答,甚至不假思索的直接说“Sorry,I don'tknow'’,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不可能回答参阅性问题,这就无法实现教师的初衷。

因此教师提问要依学生水平而定,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对象,对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绝不能言词粗暴,甚至讥讽嘲笑,而要适当给予鼓励,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进行交际的机会。

教师提问时首先要注重问题的质量,设计好问题的梯度,使之符合语言发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

问题既不要过深、过难,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要过浅、过易,使学生不屑回答。

其次,提问还要讲究艺术,不宜过于频繁,要面向全体学生。

再次,提问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疲乏走神,老师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与课文相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兴奋起来;最后,在提问中要注意与学生交流,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方式完成与学生的互动。

五、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