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全诗的意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全诗的意思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2、将:携带3、绿:指水色4、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5、送青来:送来绿色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古诗及鉴赏摘抄

古诗及鉴赏摘抄《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鉴赏及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际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
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
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
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生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来相照。
鉴赏及赏析:这首诗词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仅发出长长的啸声。
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明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注释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句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2、将:携带3、绿:指水色4、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5、送青来:送来绿色【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二首》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
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着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
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
古诗词鉴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古诗词鉴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碧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

碧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哎呀呀,咱来说说“碧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美妙的意境呀!你瞧,那清澈的碧水呀,就像温柔的守护者,缓缓地绕着那肥沃的田地,滋养着每一寸土地。
这就好比咱生活中的那些小美好呀,总是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惊喜呢!那绿色呢,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拥抱,紧紧地环绕着一切。
就好像我们身边的那些好朋友,时刻陪伴在身边,让我们感到温暖又安心。
想想看呀,走在那被绿色环绕的小路上,是不是心情都格外舒畅呀!再说说那两座山呀,它们就像是热情的主人,大大咧咧地把那满眼的青翠送过来。
这多像生活中那些突然出现的惊喜呀!有时候你正觉得平淡无奇呢,嘿,一下子就有特别美好的事情降临啦!咱在生活中也得学会发现这样的美好呀!比如说,你每天上班路过的那个小公园,里面的花开得正艳,那不就是一份小小的美好嘛。
或者是偶然抬头看到的那片蓝天白云,多让人心情愉悦呀!可别小瞧了这些小细节,它们就像那碧水和青山一样,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呢!你想想,要是每天都只盯着那些烦心事,那得多郁闷呀!倒不如多看看周围的美好,让自己的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
就像那护田的碧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地守护着田地。
我们也得有这样的心态呀,不管生活中遇到啥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到来。
还有呀,我们也要像那两山一样,主动地去给别人带来美好。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都可能给别人的一天带来阳光呢!这多有意义呀!总之呢,“碧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话可不只是一句诗,它更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还要主动去创造美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丽。
咱可不能辜负了这么美的意境呀,得好好地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践行!你说是不是呢?。
书湖阴先生壁护田和排闼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护田和排闼的意思**《“护田”和“排闼”的意思》**“护田”指的是护卫着田园,“排闼”的意思是推门闯入。
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充满了画面感。
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用“护田”写出了小溪环绕田园的温柔守护之感,仿佛小溪对田园有着特别的关爱;而“排闼”则将山人格化,让静态的山变得极具动感,好像山迫不及待地要把那青翠送到眼前。
王安石真不愧是文学大家,仅用这两个词就把景色写活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或雄健峭拔,或清新闲适。
**运用片段**:**例子1**:哎呀呀,你看那片美丽的田园,周围的小溪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这不就是“护田”嘛!就好像妈妈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呢!那远处的山啊,简直像热情的朋友,“排闼”而来,争着把自己的美好展现给我们,多有意思呀!**例子2**:嘿,你想想,那“护田”的小溪多可爱呀,是不是像个默默奉献的守护者?那“排闼”的山是不是很调皮,一下子就闯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惊喜呀!真希望我也能生活在那样的地方。
**例子3**:哇塞,每次想到“护田”和“排闼”,我就仿佛看到了那田园的宁静和山的活泼。
这两个词可真是神了呀,王安石怎么就这么会写呢!这画面感也太强了吧,难道不是吗?**例子4**:说真的,“护田”和“排闼”简直把大自然写活了呀!那田园因为有了小溪的“护”变得更加温馨,那山因为“排闼”而充满动感,这简直是太妙了呀,你们难道不这么觉得吗?**例子5**:哎呀,“护田”的景象多让人安心呀,就像有了依靠一样。
“排闼”的山又那么有活力,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充满激情的朋友一样。
这两个词真的是太形象了,让我对王安石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书湖阴先生壁标题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标题的意思
书湖先生壁标题的意思是书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诗歌。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原文如下:
王安石宋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标签: 典故写人写景人物景色数字
《书湖阴先生壁》翻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
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送青来的意思

“送青来”的意思送来绿色。
出自宋代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
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打扫除尘的古诗

一.打扫除尘的古诗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出处: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表现。
2、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
出处:宋陆游《杂感》原文: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
译文:早上煮删减的蔬菜美味可口,中午冲刷岩石山泉干净清凉,难道只是使唤大丈夫,只为了满足口齿的肤浅的快乐。
译文:陆游在其诗中描述了一幅古人素食养生的生动画面,素食之素,素在淡雅平常,一份青菜,几片豆腐,重寻绿色之自然。
素食锦年,贵在平淡无奇里,尝出人生百般滋味。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出处:唐杜甫《客至》原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赏析:打扫院落只为客人的到来,热情尊重客人。
4、应门但洒扫,畏有山僧来。
出处:唐王维《辋川集·宫槐陌》原文: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译文:曲折的小路两旁槐树成荫,幽暗阴处长满了青苔。
在正门只顾去清扫,怕有山间僧人到来。
赏析:山间的隐居生活尽管懒散,但面对同道中人,打扫卫生也是一种尊重。
5、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
出处:唐李商隐《酬别令狐补阙》原文:惜别夏仍半,回途秋已期。
那修直谏草,更赋赠行诗。
锦段知无报,青萍肯见疑。
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鹤辞侣,吸风蝉抱枝。
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
译文:我与你在仲夏告别,归来时已经是秋天了。
您不但为我写了直谏信还为我写了赠行诗。
你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我也一直感念你,你难道会对我按剑相疑吗?人生自有通达顺境与阻塞困境,你们的安危前程也关系着我的安危与前程。
王安石的田园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赏析

王安石的田园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赏析】“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两句,赞美主人庭院的清幽。
江南潮湿多雨,地面阴暗之处青苔丛生,而且极难清除,然而湖阴先生家的院子由于常常细致的打扫,竟然没有一片青苔,诗人借“无苔”表现院落清幽洁净的同时,也从侧方面暗示主人家的勤快与古朴。
主人家特别喜爱花草树木,将花木种了满满整个院子,以至于“花木成畦”。
“成畦”两个字交代花圃的整齐和繁多,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有序又不单调,也说明了主人家的心灵手巧。
院落内的环境如此清幽令人陶醉,诗人又把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将“一水”、“两山”刻画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像和蔼的母亲用双手呵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十分热情慷慨,推开院落的门扉,将满山绿油油的春色都送了进来。
“护”字,“绕”字显得有情有意,十分缠绵。
“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妙笔生花,不仅写出了山色的深翠欲滴,而且这青翠的山色竟似扑向庭院而来,描写极为形象生动,表明两山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主人庭院的门前,似乎伸手可及,另外还有一种山势若奔,远道而来,热情洋溢的感觉。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修辞上堪称典范,诗人赋予了大自然以深厚的生命情感,化静为动,将田园的清静幽雅写得生动真切,臻于神化。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前一句是什么

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前一句是什么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注释 Title 注释【注释】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赏析赏析【赏析】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
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
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
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
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
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
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
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
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
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
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
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
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
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