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适用——以不确定性为视角
垄断行为的判断原则是怎么样的

垄断⾏为的判断原则是怎么样的垄断⾃⼈类进⾏商业活动开始就已经开始出现,古代有盐铁垄断,近代有⽯油垄断,有时候垄断可能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在当下这个环境中,如果⼀个⾏业形成垄断,往往会造成赢者通吃,中⼩企业⽆法⽣存的情况。
所以各国都有⾃⼰的反垄断措施和法律。
那么垄断⾏为的判断原则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释。
垄断⾏为的判断原则是怎么样的当今各国反垄断法中垄断⾏为的认定主要依靠本⾝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
由于⼆者各有特点,在垄断事实的陈述上,也随其判断标准的不同⽽对其全⾯程度有所不同。
但是,这种区分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渐渐被模糊,出现了⼀种折中处理的趋势。
这⼀趋势究竟会对垄断⾏为认定带来什么影响,⼩编将从这反⾯予以解析。
⼀、本⾝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的⽐较(⼀)垄断⾏为的定义及范围界定经济上的垄断指的是少数市场参与者为了攫取⾼额利润,利⽤⾃⾝优势或相互联合对某种或某⼏种商品的⽣产,销售和价格进⾏控制。
垄断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国家垄断,⾏政垄断,⾃然垄断,经济垄断及知识产权的垄断,我们这⾥要讨论的主要是经济垄断。
它是市场主体通过⾃发积极的竞争⽽主动形成的⼀种市场垄断,在经济垄断上,它表现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某些垄断协议或经营者⼏种⾏为。
反垄断法所指的垄断⾏为⼀般是指⾮法垄断,包括三个类型,即垄断协议,滥⽤市场⽀配地位,经营者过度集中,这些都是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
(⼆)垄断⾏为的判定标准垄断者在寻求最⼤⽣产者剩余的同时使消费者剩余被剥夺,社会总福利减少;垄断者易组成公共压⼒团,使政府寻租空间增⼤[1]。
所以,必须对垄断⾏为加以规制。
要规制垄断⾏为,⾸先要把垄断⾏为从普遍的经济现象中区分出来。
如何认定垄断,⽴法上有两种认定标准或原则,即本⾝违法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本⾝违法也常被称为固定的不合理原则或者⾃⾝原则等。
竞争者的⼀项实施⾏为只要有造成垄断效果的意图,不论其垄断效果如何,都被认定为垄断⾏为,都必须被禁⽌。
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的合理原则

从合 理 原则 在美 国判 例 中 的发 展 就可 以看 出 . 合 制竞争 的必不 可少性 和 限制竞争后 果 。
诉 美 国案 中 ,法 庭 确认 了合 理原则 的主要考 量 因素 。
但 是考 量 因素范 围并 不 确定 . 也没 有考 量 因素的 主次 2条的考 量 因素为经济 效率 和限制竞 争 后果 。第 3条 顺 序 , 体 因 素如 何考 量 也 仍不 明 朗 , 施 加 限制 前 的考量 因素 为经济 效率和 主体市 场地 位 。 4条 的考 具 如 第 后 的情 况 、限制 行 为可 能 的影响 等都是 难 以确定 的 。 量 因素为 限制竞争 的后果 和 中小 企业 竞争力 。 5条 第 即使 这 些 因素相 对 确定 . 将行 为产 生 的积极 和消极 影 的考 量 因素 为 经济 效 率 、 费者 福 利 、 消 主体 市 场 地位
第1 3条 第 ( ) “ 六 项 国务 院反 垄 断 执 法 机构 认 定 的其
明确 了究 竟 “ 理 ” 合 到何 种程 度 、 足何 种要 件 的行 为 管辖 权 的宣 示 .它将 大部 分 限 制竞 争协 议 网人第 8 满 1
豁 免 制 度 以欧 共 体竞 争 法 和 德 国反 限 制竞 争 法 台成批 豁免 等相关 条例来 减轻压 力 而 我 国反垄 断法
理 原则 具 有不 确定 性 。在 1 1 9 8年 的芝 加哥 贸易协 会
4个 要件 的考量 因素分 别为经 济效 率 、 费者福 利 、 消 限 德 国反 限制竞 争 法第 1 规 定 和欧 共 体法 第 8 条 1 条第 1 一致 . 款 考量 的也是 限制竞争 的 目的和后果 。 第
我 反 断 豁 制 的 理 则 国 垄 法 免 度中 合 原
论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策略

动, 借 优势或 凭 经济 行政权力, 操纵或 支配市 限 场,
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从而确保市场交易能够公平
垄断行为存在即对某些虽属限制竞争的特定协调或 联合或单独行为, 反垄断法不予追究的一项法律制 度。当前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主要包括 :
( 1) 自 然垄断领域。按我们通常的理解 , 自然垄 断就是国家对某些行业的价格和进入实行全行业管 制只允许一家企业垄断全部生产。一般认为自 然垄 断行业包括交通运输、 电信、 电力、 石油、 天然气、 供
文将就反 垄断法的不确 定性及其应对方法 两个 问题展 开讨论 。
关键词 : 反 垄断法; 不确定性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1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一2006(2006)06一0028一03
1 试述反垄断法的定义
反垄断既是一个法律 问题 , 又是一个复杂的经 济问题。 法律与经济的融合 , 在反垄断法中有充分表 现。 因而对于反垄断法的定义众说纷呈, 世界各国对 反垄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这里套用杨紫 炬 老师对“ 垄断” 的定义对反 垄断法的定义归结如 下:“ 反对和限制经营者以独 占或有组织 的联合行
第 21 卷第 6 期
2006 年 12 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Suzhou Col l ege
V ol . 2 1 , N o. 6
Dec . 2 0 0 6
论 反垄断 法 的不确 定 性及其 应对 策略
操 振
(安徽大学 法学院, 合肥 230039) 安徽
摘要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 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反垄断法的规. N具有很大的不 i 确定性 , 而法律录终是一种行为准则, 又必须是确定的。 所以, 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被克服。 本
垄断法

反垄断法垄断(Monopoly)的含义回顾:竞争competion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on imperfect competion垄断竞争垄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寡头垄断独占垄断Oligopoly monopoly垄断的含义垄断是指人们利用自身或者外部特有的条件对某种机会和利益进行独占。
经济学上的垄断是一个中性概念,不涉及价值判断。
而法学家则旗帜鲜明的反对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中没有对垄断进行单独予以规定,可以概括为:在经济活动中,任何以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等形式构成限制自由竞争的状态或行为。
垄断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两个显著特征。
1、危害性是指对市场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限制。
2、违法性是指该行为受到法律明确禁止。
有些垄断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被法律允许,属于垄断豁免的范围。
垄断的分类1、按照垄断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独占垄断(monopoly):某种商品或服务,完全由某一企业所供给,而又无替代商品或服务。
寡头垄断(Oligopoly) :少数几个企业几乎控制着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个市场结构和竞争状态,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根据法律的价值判断,可以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
反垄断法所规制的是非法垄断,合法垄断主要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如:水、电、气供应)和政府赋予经营特权的行业,(如:烟草专卖),还包括法律赋予的专利权(如:软件的知识产权)。
注意:这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引起反垄断法理论的改变,对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的界定也会发生变化。
如:美国反垄断法对大企业合并行为的认定,由绝对的非法逐渐改为部分合法。
3、按照垄断主体是经营者还是政府机关,可以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
了解反垄断法律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了解反垄断法律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垄断行为导致市场秩序紊乱,消费者利益受损。
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律。
本文将介绍反垄断法律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反垄断法律。
一、反垄断法律的基本原则(一)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或垄断地位,能够对市场定价或其他经济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包括不正当定价、限制竞争、妨碍市场准入等行为,目的是削弱竞争、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
(二)禁止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反垄断法律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禁止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同一水平上的竞争对手达成的协议,限制竞争、共同定价等。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厂商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议,控制供应链并垄断市场。
这些垄断协议旨在排除其他竞争对手,限制市场竞争。
(三)禁止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律还禁止企业滥用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滥用知识产权会导致排除竞争、限制市场竞争。
例如,企业通过滥用专利权或版权等知识产权,限制他人进入市场或取得竞争优势,这被视为反垄断法律的违规行为。
二、反垄断法律的适用范围(一)国内市场反垄断法律适用于国内市场,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各国的反垄断法律往往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相似。
例如,美国的《谢曼反托拉斯法案》、欧盟的《欧洲竞争法》等都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竞争的法律。
(二)跨境合作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境合作日益增多。
在跨境合作中,如果企业滥用市场优势、限制竞争或操纵价格等,将涉及到反垄断法律的适用。
跨境合作的反垄断法律适用涉及到国际合作和执法协调等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形成跨国反垄断执法合力。
(三)行业监管某些特定行业存在垄断行为的风险,国家会进行行业监管,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法律和规章,以保护市场竞争。
反垄断法不确定性之克服

反垄断法不确定性之克服反垄断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克服其不确定性中,反垄断法的目的在法律的解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竞争管理机构及法院在克服法律的不确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反垄断法对经济的重视,经济分析在克服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分析方法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分析方法。
一反垄断法的目的与反垄断法的不确定的克服一部法典的目的并不是唯一的,反垄断法亦然。
反垄断法的基本目的:保护消费者、使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即效益。
它通过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来实现的。
当然,反垄断法的保护消费者有其更特殊的意义,它是保护市场中的个体,使之免受垄断或反竞争协议的影响。
有独立作出市场决策的权力。
对固定价格的禁止、禁止搭售等规定都体现反垄断法的这一目的。
对固定价格和搭售并不能绝对地加以禁止,当其有利于消费者时,就应予以允许和承认其合法性,如生产者以这种方式限制某一品牌内的竞争,但却加强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就长期而言,短期的利益损失会被长期的对消费者的福利所超过。
因此,在解释法律时,应依条文所体现的法律之目的,而不是机械地采用。
竞争法的另一个目的是对权力的分散和利益的再分配,即提高经济的公平性,而不是效率,虽然在一定场合,二者是重合的。
公平的价值是法律的固有价值属性,脱离开这个价值,法律的合理性是很成问题的。
由于资源集中于垄断者之手,多国公司或集中常被视为是对民主制度的威胁,是对个体的选择自由和拥有经济机会的违反。
正是这种思想促使了美国反托拉斯法的产生,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着对大的不信任,七十年代解散电报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种思想的支配。
与这种目的相对应的是保护小,使之有力量对抗大的竞争,使小有公正的机会取得成功。
这种观点在四、五十年代曾支配着美国的最高法院(即WarrenCourt时期)。
但是,对小的保护并不是无限的,在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率的会在竞争中生存,而弱者将被淘汰。
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摘要】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竞争法律体系的两大组成部份。
从1994年开始,反垄断法就已经进入到国家的立法日程,但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议非常大,直到现在反垄断法仍未出台。
我国要建立公平、竞争、统一的市场秩序,需要一部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反垄断法。
这部反垄断法中应该包含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而在自然垄断、知识产权和特定的卡特尔协议适用除外,同时要建立一个独立、高效、权威的反垄断执法体系,明确设置垄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反垄断立法必要性可行性一、反垄断法立法必要性和现状竞争法律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外称之为经济宪法或经济基本法。
据联合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当前世界上约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竞争法律[①]。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运用法律手段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
反垄断法被西方国家称为“经济宪法”,主要原因是反垄断法所维护的是竞争自由,完善的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制止的是限制竞争、不公平交易的行为。
反垄断法在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是竞争法律的两大部份,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反垄断法》却至今没有出台。
我国需要一部能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竞争的《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1、维护竞争自由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一部反垄断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竞争法律制度,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只有维护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才能具有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消费者才能得到较大的社会福利。
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的合理原则

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的合理原则摘要:本文以横向限制竞争协议为例,分析合理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的应用。
我国为什么适用列举式豁免?我国法中合理原则的考量因素有哪些?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将我国与欧共体和德国的豁免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合理原则在我国横向限制竞争协议中的适用特点,评析我国相关规定。
关键词:合理原则;横向限制竞争协议;豁免制度一、合理原则的发展(一)合理原则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中合理原则[1](Rule of Reason)的概念来源于反垄断历史最为悠久、司法判例和理论最为丰富的美国。
合理原则与本身违法原则(Per Se Rule)相对[2],二者均为“基本性的竞争政策分析工具”[3]。
本身违法原则着重于行为要件的满足,做出该行为即为本身违法,不考虑行为合理性。
而在合理原则下则要整体考虑行为目的、后果以及主体市场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之后才能认定该行为是否违法。
从合理原则在美国判例中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合理原则具有不确定性。
在1918年的芝加哥贸易协会诉美国案中,法庭确认了合理原则的主要考量因素,但是考量因素范围并不确定,也没有考量因素的主次顺序,具体因素如何考量也仍不明朗,如施加限制前后的情况、限制行为可能的影响等都是难以确定的。
即使这些因素相对确定,将行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比较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难以量化或者统一单位比较。
合理原则陷入了效率矛盾中,一方面照顾到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因为需要考量诸多因素而导致司法效率的大大降低。
(二)豁免制度及考量因素分析在成文法中,豁免制度成为合理原则适用的载体,适用本身也是对该原则的发展。
一般立法例中就是采取“概括的禁止和广泛的豁免相结合的方式”[4],明确了究竟“合理”到何种程度、满足何种要件的行为才是可豁免的,以此减少不确定性。
豁免制度以欧共体竞争法和德国反限制竞争法中的规定为两种类型的代表。
欧共体法第81条第1款规定:“……以阻碍、限制或扭曲共同市场内的竞争为目的或有此效果的企业间协议、企业联合组织的决定或一致行动,均被视为与共同市场不相容而被禁止,……”这里的考量因素为限制竞争的目的和后果。
我国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的适用及扬弃

我国反垄断法的合理原则的适用及扬弃作者:徐子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2期摘要本身违法原则同合理性原则为反垄断法的重要适用原则,主要适用于横向限制和纵向限制的规制之中。
合理性原则自从在美国被提出之后,其在美国和德国的实践也给我国对于该原则的具体适用及适用范围起到了借鉴的作用;而此经济学在此原则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也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此原则在我国仍然不是尽善尽美,应当做到“扬弃”。
关键词反垄断法合理性原则具体适用价值理念扬弃一、我国合理性原则适用范围及适用标准我国合理性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广阔的,这源于合理性原则极强的“适应性”以及它的社会基础和经济价值,这些要素决定了它广泛的适用范围,如上文所述的《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和第14条规定中规定的数个情形之外,还有许多情形适用于合理性原则,如经营者集中,即经营者之间的合并或者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多是适用于合理性原则,其中包括资产转移性集中和经营控制型集中,因为在多数的经营者集中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确认是否是限制竞争,因此可根据实质减少竞争、市场支配力标准等标准才能确认其是否适用于合理性原则。
从垄断协议来看,除了横向价格协议、某些横向非价格协议、某些搭售协议、某些联合抵制协议、某些转售价格维持协议等五种适用于本身违法原则的协议。
其余当是适用于合理性原则。
以上是合理性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然而是根据什么适用标准来确定这些适用范围的?从其要件也可以说是操作标准来看,则是从目的和危害性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应当根据事实基础对协议的目的和危害的后果进行考量,笔者认为,应当是以危害后果为先,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于协议成立之时并没有这个目的或者说是意图,但是在过程之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或者说在过程中因为巨大的利益而使得意图的改变和原先有所不同,因此对危害的后果的考量应当先于目的,然而目的不应当被忽视,应当根据所具备的材料来考量协议制定者的真实的目的。
垄断协议中“合理原则”适用的必要

垄断协议中“合理原则”适用的必要垄断协议中“合理原则”适用的必要1940年,法庭首次采用了“本身原则”来判案,所谓“本身原则”是指一旦认定了事实,那么不管当事人持有什么理由违规,都算违规。
就像闯红灯是违规的,只有闯了就是违规。
与此对应的“理性原则”,即一种行为最终是否被判定为违规或违法,不仅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做了,还得取决于其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后果。
若要采用“本身原则”,立法者和执法者必须有充分理据在事前就断定,要管制的行为肯定有害,或至少在概率上肯定弊大于利。
如果缺乏这样的确定性,就应该舍弃“本身原则”,转而采用“理性原则”。
BMI公司因为对其拥有的音乐版权收取划一的许可费,法院判决BMI无罪,理由是它虽然锁定了价格,但由于它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才这样做的,所以“价格锁定肯定违法”的原则不适用。
美国现在几乎任何“价格锁定”的案子,实际上都是遵循“理性原则”来诉讼和抗辩的。
中国在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应该轻易动用“本身原则”。
一、横向定价1、横向定价的可能性从横向定价的可能性来说,商品协定为同一价格,着眼于组成的商品是否同质。
“同质”不仅指质量相同,还包括供应的总量、流量和成本都必须相同或非常接近。
同样要以消除竞争为目的而结盟,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确认所有潜在竞争者,尽量把他们包罗进来;二、对产量、流量、价格、质量和服务逐一做精确定义,然后每个成员就每个细节都达成共识;三、建立监督违规行为的机制;四、对违规者出处以力度的处罚。
这些条件中任何一条得不到满足,价格同盟就随时会分崩瓦解。
然而这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困难。
2、“本身原则”是否适用“本身原则”是否适用的问题,也就是禁止企业间讨论价格,并要求企业间产品标价必须不同等的反垄断规定,究竟是否会为企业同步适应市场需求设置障碍。
显然,仅凭价格相同就断定缺乏竞争,那是片面的。
竞争除了可以在价格层面展开,还可以在销量、服务等层面展开。
在真实经济中,正是因为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的售价,通过销售和生产环节的步步反推,才决定了企业必须按照何种成本进行生产。
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的讨论

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的讨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反垄断法的实施日益重要。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它可以约束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
然而,反垄断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包括对法律适用除外规定的争议。
本篇论文将探讨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包括适用标准、适用范围、实施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一、适用标准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垄断行为、竞争限制协议和经营者集中。
其适用标准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存在技术性限制或其他不足以排除竞争的情况。
2、有合理依据。
3、与公共利益不相抵触。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最关键的一个。
根据法律规定,技术性限制主要指在技术领域内,专利、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合理的限制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使用权等。
这个标准的主要问题是界定,因为许多垄断行为常常不是显式的技术限制,而是采取其他方式限制竞争。
例如,在某些行业中,垄断经营者可能会通过购买控制竞争的资源或垄断垂直供应链来限制竞争。
此外,竞争力不足不足以排除竞争也是一种不足以排除竞争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经营者可能会采取抢劫手段,通过减少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推行价格歧视等手段来排除竞争。
第二个标准是立法者制定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的关键。
法律规定,反垄断法适用例外规定必须有合理依据,但法律没有规定什么是“合理依据”。
因此,在解释这个标准时,需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
例如,合理依据可能包括合同的执行、技术限制的保护、客户的顾虑以及公共利益的考虑。
此外,合理依据也可以是竞争政策上的公共利益。
第三个标准是最为普遍的标准。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必须与公共利益不相抵触。
例如,一些反竞争行为,例如技术交易共享协议、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和集体谈判协议可能造成反竞争效应,但也可能有其他公共利益目标,例如刺激创新和技术发展。
如果这些公共利益目标并不与垄断行为的限制竞争相抵触,那么就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情况。
合理原则视角下的反垄断法价值

合理原则视角下的反垄断法价值[摘要]反垄断法的价值在市场规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对于反垄断法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合理原则作为反垄断法的主要原则,完整地体现了反垄断法的效率价值。
我国新近制定的反垄断法,充分反映了市场效率的要求,但部分规定仍存在不足,导致法律实践层面对效率价值的背离。
[关键词]合理原则;反垄断法;价值;效率法的价值,从法哲学的角度探究,乃是法律之于社会主体的意义。
具体到反垄断法层面,则是指通过对各种限制竞争、排除竞争行为进行规制,从而达到一种对市场参与者及市场消费者有利的市场状态。
法律的灵魂在于法的执行,而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的价值实现程度。
因此,反垄断法的价值在整个市场规制领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各种市场行为效果的判定,豁免领域的划分,实施不当行为企业的处罚力度大小等诸多事项,均应以反垄断法价值为圭臬,以保障反垄断法价值的最终实现为宗旨。
基于反垄断法价值的重要性,学界对此从不同角度作过深入研究。
例如有的学者以反垄断法的成因为出发点,将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划分为建立和维护自由、有序的竞争秩序的基本价值目标和实现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与社会实质公平的根本价值目标。
有学者视实质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整体共同为反垄断法的基本价值,反垄断法立足于社会本位性,实现双重价值的协调兼顾。
还有人认为竞争是反垄断法特有价值,其实现方式应为有效竞争,同时,反垄断法还兼具其他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理性价值、公平价值。
笔者认为,上述学说对反垄断法价值的探究轨迹不无道理,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价值研究就是对于意义的探寻。
而法律原则,由于高度的概括性和稳定性,其天然便是一部法律意义的最好诠释。
因此,对于反垄断法价值,可以立足于反垄断法的一大原则——合理原则予以分析。
一、合理原则分析的可行性法律原则,指的是人们对于法律事务处理所依据的准则以及纲领。
它不仅有效解决了法律规则有限性与社会关系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现有法律规则制定、执行的依据。
反垄断法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比较研究

反垄断法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比较研究内容摘要: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是反垄断法中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合理分析原则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分析原则。
随着反垄断法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两者逐步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二元对立模式逐步向进行不同层次合理分析的一元序列分析模式转变。
关键词:反垄断法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分析原则引言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是反垄断法中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反垄断法的违法确认原则一直游走于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两者之间,总的来说,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是并存的,但在适用上却不时有所侧重。
或者适用简单易行的本身违法原则,或者适用繁琐复杂的合理原则,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则。
这种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截然对立起来的分析框架被美国法学家称为二元分析模式(a dichotomy model)。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逐步呈现一种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趋势,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二元对立模式逐步向进行不同层次合理分析的一元序列分析模式转变。
二元分析模式框架中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分析原则的区别(一)两者反映的问题实质不同本身违法规则反映的是一个事实定位的问题,违法行为的存在与否是法院或竞争管理机关做出裁决的基础。
合理分析原则反映的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强调的是对当事人限制竞争行为后果的考量,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并不重要,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限制了竞争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种限制带来的好处是否大于限制所产生的害处。
如果害处多于好处,那么就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如果好处大于害处,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是没有意义的。
(二)两者的对立反映了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诉讼成本和社会成本的矛盾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只要认定限制竞争的事实存在就足以做出裁决,因而诉讼成本较低,但是禁止一切限制竞争行为也是比较危险的事情,很可能遏制了生气勃勃的竞争的过程,否定新的商业组织方式和经营策略,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E·吉尔霍恩、W·E·科瓦西克,2001)。
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视角评析《反垄断法》第五十六条

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视角评析《反垄断法》第五十六条1. 《反垄断法》五十六条之确定性1.1 明确了该条在《反垄断法》中的地位1.2 明示了农业行业垄断行为的豁免1.2.1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我国农业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各个农业生产者之间不容易联合,单个的农业生产者也不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政府通过干预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者的权益尤其必要。
该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对农业领域的重视和保护。
1.2.2 我国农业行业垄断行为的豁免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产品生产的不稳定,运输、储存困难,销售渠道不畅通,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变现,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第二,我国农业种类繁多但并未形成融洽的配合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和产量不高,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
第三,我国农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权,政府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会一定程度造成农业利益损失,使得该条在实效中产生一定的扭曲。
1.3 采取的豁免形式1.3.1 纵观各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特定行业豁免和特定行为豁免。
特定行业豁免是对某一行业的垄断行为实行完全的豁免。
特定行为的豁免通常是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趋向于特定行为豁免。
1.3.2 分析该条可以得出:第一,我国对农业制度的豁免采用的是行业豁免和行为豁免相结合的制度。
首先,农业豁免的主体必须是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其他主体不能成为该条豁免的主体;其次,农业豁免的行为仅限于经营活动中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非经营活动中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以及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排除限制竞争权利的行为不在豁免之列。
第二,该条体现了与国际的协调性。
各国普遍的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豁免。
从各国的发展趋势看,行为豁免逐渐代替行业豁免。
我国采用特定主体与特定行为相结合的豁免形式,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给我国的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一定的判断标准,提高反垄断法的确定性。
论国际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论

论国际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国际反垄断法是随着国际经济的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重要性日显重要。
国际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已不象国内反垄断法那样具有单一性,即只调整私人经济垄断,它还涉及到国家垄断,如国有企业、国家赋予垄断或专营的企业、国家援助等。
这部分企业与私人企业一样要参加到国际经济和国际竞争之中,若国际反垄断法只局限在私人垄断,则它规范竞争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国际市场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很成问题的。
一、国际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国际反垄断法调整对象的双重性,国际反垄断法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其国际法形式的成长历程是不同的。
故在国际立法中,不应将二者混同,采取分别立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目前,由于GATT在规范国家行为上的巨大作用,货物贸易的国家限制的权力已大大地降低了,国家相应的权力得到了国际法的规范。
而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将问题扩及到投资、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中的有关国家垄断问题。
国家垄断问题正逐步引起WTO的关注,下一次贸易谈判中可能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竞争法问题。
对于私人垄断问题,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国内法的协调及域外适用的协调将是这一部分国际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国内法的统一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想法。
国内法的协调将会导致一些合作性的、技术性的规则的产生,这种合作性的规则是目前双边条约所采用的,如何使之成为普遍性的国际法规则是国际反垄断法研究要重视的问题。
国际反垄断法中的这两种不同的规则,其不确定性是不同的。
前者处子WTO的体制下,对规则产生争议时有相应的解决机构,而后者只是谈判机制。
但毫无疑问,由于国际法的不确定性,二者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很凸出。
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国际法是一种“软法”,所谓的“软法”,一方面它是一个缺乏体系性的东西,即使是WTO法律文件,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庞杂的国际经济法律文件,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它在许多方面是有欠缺的,也就是说,这个国际经济法律体系是不完整的,一个不完整的体系,在解释上肯定会产生歧义;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可能由于法律用语、理智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7-18作者简介:刘富城(1992-),男,江西赣州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015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法律实务。
2016年10月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6第17卷第5期总第69期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7No.5SumNo.69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5-0015-06合理性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适用———以不确定性为视角刘富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上海200042)摘要:垄断行为法律认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经济学流派对垄断这一经济状态具有不同的测定范式,另一方面是由法律语言和法律规范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决定的。
因而在具体反垄断司法实践中就需要进行个案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判决。
通过对我国典型性司法案例的考察认为,《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二款之规定就是我国反垄断司法实践中应坚持的“合理性原则”。
关键词:反垄断法;不确定性;合理性原则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哲学知识告诉我们,世界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存在,变与不变,确定与不确定都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因而告诫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可偏废,涉及到法学和经济学的反垄断问题甚是。
法学要求的是用一种相对静止的知识观来处理问题,而市场经济行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
任何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某种模型之上,因而也不是准确的。
当法学必须解决垄断带来的问题时,冲突就产生了:法学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要给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行为———垄断定性,法律规范提供的是明确的、可以具体提供裁判指引的法律条文,而垄断却是人们对市场行为的一种综合评价。
在另一方面,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反垄断法的许多法律条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原则性,即使立法时规定得相对确定和具体,同时立法者又规定了豁免情形。
法学意义上的垄断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一样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反垄断法适用什么样的原则来指导裁判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反垄断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有两个司法适用原则:一个是本身违法原则,另一个是合理性原则。
这两种原则适用的具体情形是根据垄断行为对经济效果的作用来区分的,对于消极经济效果明显的限制行为采用本身违法原则,以快、准的方式认定该垄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自身违法性,如划分市场、固定价格、联合抵制等垄断行为;对于经济效果不好评估的行为则适用合理性原则。
[1]31合理性原则是指某些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损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2]102-103在对之进行反垄断司法审查时,必须首先进行经济分析和法律对垄断行为的豁免考察,综合分析该垄断行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以实质审查来决定该垄断行为是否违法,因而须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为了避免造成混乱,必须严格区分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和法律上的垄断。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本身是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如两个企业之间进行合并;法律意义上的垄断更多地是指立法层面上把几种或者哪一类的垄断行为规定为反垄断法所禁止的行为。
简而言之,经济层面的垄断不一定是法律意义上的垄断行为,但是法律上的垄断行为也不全是经济上的垄断,如行政权力造就的垄断就不是经济上的垄断。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和法律意义上的垄断是一种交集的关系。
言归正传,合理性原则的适用是因某些垄断行为对竞争的危害性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那为什DOI:10.13710/14-1294/g.2016.05.006么某些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具有模糊不定的特征呢?潘丹丹指出:反垄断法是开放多元的系统,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反垄断法具有不确定性。
[3]149但上述解释恐怕还是太宽泛,关于反垄断法不确定性原因的探究必须寻根问底、追根溯源,须从反垄断法的产生,反垄断法的立法语言表述以及对反垄断法的司法实践过程进行考察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一、反垄断法不确定性原因的考察(一)反垄断法不确定性原因之经济学考察前述提到过经济层面上的垄断和法律意义上的垄断。
确实,在法律上,垄断这一术语是来自于经济学,反垄断法是属于经济法部门下的法律,其从经济活动中产生,因而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必然残留有经济学不确定性因素。
经济理论是反垄断法制定与实践的基石,[3]3但是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某种前提假设的模型之上,因而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在经济学领域也未曾对“垄断”这一术语的概念取得过共识。
[3]3可想而知,起源于经济理论的反垄断法无论是在立法上或是在司法实践中就更不可能取得一致的理解了。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也不会自我产生,所以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首先要进行的是分析、论证和解释。
然而对反垄断法所采用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就是不确定的。
以最早制定反垄断成文法的美国来看,站在经济分析上对反垄断法适用问题进行论战的当属哈佛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经济学派。
哈佛经济学派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的结构分析法,指出要保证市场绩效须控制市场结构,以防过度集中的市场,[3]8其首要就是政府强化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反映到反垄断法领域就是政府人为地审查市场集中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哈佛经济学派的经济分析模式在反垄断法的立法和司法领域占主导。
1950年,美国国会修正了《克莱顿法》,通过了《塞勒———克弗维尔法》,强化了对合并的规制。
1968年,美国司法部的《合并指南》更是委托哈佛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特纳(Turner)来制定,全盘采用了结构主义模式指导反垄断法适用。
[3]9但是到了1982年和1984年,美国的《合并指南》却是由担任反垄断局局长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威廉·波斯特对之进行了修改,放松了对合并的干预。
因而合并次数在次年就有了显著的增加,达3165次。
[4]67芝加哥经济学派认为市场集中度问题的关键,市场集中度与市场范围和产业周期相关,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
[5]16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平均成本才能不断降低,进而生产出更加廉价的商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是采用非法手段,就必然具有合理性。
从美国反垄断法经济学分析理论的这一变革中,我们可以得知,经济学理论主导的反垄断法实践是一个随着时间和具体市场情况演变的过程,一种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并不能给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确定的答案。
因而也就不能不区分具体情况只按照一种经济学理论模型认定某种市场垄断行为属于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进而给予制裁。
正如克拉克所主张的:垄断分两类,效率垄断和非效率垄断。
效率垄断是指企业由于创新等措施领先一定时期保持的市场垄断地位,其与动态竞争有关,是合理和可接受的。
①综上,市场经济中的垄断现象相当复杂,在进行反垄断法上的分析时必须采用二分法,而不是对所有经济中的垄断都采取干预的态度,欲除之而后快,而是要充分运用合理性原则,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二)反垄断法不确定性原因之法学考察反垄断法是法律的一个部门而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垄断的不确定性在法律上必然有不同于经济学的原因。
法律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但是对于研究来说进行简单的界定是必要的。
简言之,法律是用书面语言表达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法律必须由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语言本身的缺陷———模糊性。
这种语言的模糊性首先表现为每一个人可能基于不同的背景对同样一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
确实,法律需要作出解释才能适用,纸面上的法律条文是“死法”,不足以自行,只有经过解释之后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发生作用,成为“活法”。
从科斯的一句话中可见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他说,“反托拉斯令人厌倦,因为价格上涨时法官说这是垄断,价格下降时,他们说这是掠夺性定价,价格保持不变时,他们又说这是默示共谋。
”②换言之,从反垄断成文法的条文来看是无法预先给出垄断行为违法与否的答案,从而法官不能①②徐伟敏,美国谢尔曼研究,山东大学2009博士论文,转引自潘丹丹,《反垄断法不确定性的意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Edmund W.Kitch,the fire of truth:a remembrance of law and economics at Chicago,1932-1970,26J.L.&Econ.13(1983),转引自潘丹丹,《反垄断法不确定性的意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进行简单套用。
另外,反垄断法本身的模糊性还在于立法语言中无论给一个名词加多少修饰性词汇,诸如“合理”“不合理”内涵的不确定性还是客观存在的。
又如“滥用”“重大影响”“实质上”等词汇本身也需作进一步解释,但每一个人的解释又不相同,从而得出的结论相向也就难免了。
再者,反垄断法的法律规则也是模糊不定的。
比如美国《谢尔曼法》第一条规定的“凡是限制贸易的合同都是非法的”。
德沃金就针锋相对地指出这应该看做一条法律原则而不是规则。
他指出,“美国最高院过去不得不做出裁定,裁定这一条款自身是否应该看做一条规则,或者把它看做一条原则”。
[6]47德沃金认为这是一条原则而非规则,可是这明明就是《谢尔曼法》里正文的一个条款,有什么理由说这不是一个法律规则呢?笔者的理解是,无论对之作缩小解释也好,还是探寻立法者原意也罢,这一条款都太笼统以至于难以有效实施。
因而在1896年到1904年,联邦最高院只能通过判例的形式来规定禁止哪些不合理限制贸易的合同。
[7]117至于在反垄断法中为何会出现不确定的法律原因,潘丹丹认为,反垄断法律规则的有限性与反垄断事实的复杂性之间具有无法弥合的张力。
[3]12确实如此,经济事实变幻难测,难以量化计算,因而更不容易使用一条或几条文字表述的法律规则进行界定。
因而反垄断法本身就是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
又再者,垄断法的不确定性还在于垄断事实的认定。
要进行反垄断司法实践,首先必须认定垄断事实,而后,才能作出司法推理。
但是反垄断案件中的事实多为经济事实,但经济事实易变,从而经济事实到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也不会是容易的。
[3]14确实如此,具体到反垄断司法实践中,相关市场和企业行为的认定非常重要。
相关市场不仅与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要素有关,还与交易地区、阶段、对象、时间等具体交易因素有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同属于水果的苹果和香蕉在同一地区可能就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其理由在于老人和小孩可能对香蕉这种特殊的水果(其实每一种水果都可能是特殊的)具有特别的需求。
简而言之,相关市场的区分是一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