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

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

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

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

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州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

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

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

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

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

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

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

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

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

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淋,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

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

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比如,打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二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

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

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

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

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

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

篱落堆花,帘枕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

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

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堆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

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

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特征。

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

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

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

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舒朗与错落有致。

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未能免俗。

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

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

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

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围绕“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C. 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D. 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E.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2.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4. 第⑦段用“黛玉葬花”情节,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
5. 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举出两例“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药芬芳
林文钦
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

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

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春泽”——春天的光泽。

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

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

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

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

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

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

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

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

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

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

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

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

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

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

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

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
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
是闻个不停。

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⑥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里度过的。

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

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

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

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⑦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

几无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

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

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

那次,我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

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

几年之后,硬朗的邱老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⑧时光渐逝,病中的我也垂青中药的疗效。

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道:“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

”我看到这句话不禁叹道: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辛夷、曲莲、槐实、陆英、荭草、紫藤……回想起这些中药,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于是我鼻息间的香气就更浓重了。

连我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就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感觉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沉睡,苏醒;再沉睡,再苏醒!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⑨有时喝多了中药,身上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

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还常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

可是,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那些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6.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写在“春泽堂”抓药的情景,表现了中药铺安静的环境,也体现了作者悠然踏实的心情状态,颇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B. “春泽堂”那红漆斑驳的长条凳,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结实,坐在上面倍感安心,这表现了作者对中药铺的特殊好感。

C. “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喻指祖父用娟秀书法写就的药方,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 不少中药药名蕴含着诗情画意,加之中药独特的草木香气,让作者着迷不已,甚至一度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郎中的梦想。

7. 第④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邱氏中药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8. 题目中“芬芳”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秦代,运河已经连通了五大水系。

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

隋唐时代,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

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

以运河维持时间之久而言,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运河,至今仍然是江淮之间的水运干道,历时2500余年。

以运河工程之伟大和艰巨而言,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山东运河段,所经的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全线最多时建50余闸;又因水源缺乏,将沿运地区数百眼泉水,开挖明渠输送入运河,并建四大水库以供蓄泄。

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堪称世界运河工程之最。

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出现了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占了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

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此后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前线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经济重心地区缴纳、输送。

因此,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

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触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此外,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促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运河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

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将从全国征集来的兵员、军械、粮食及有关物资,集中运送于北方重镇涿郡,是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

唐代首都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唐朝人对运河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看法。

但认为运河对唐王朝的重要性却是一致的。

明代永乐年间定都北平后,朝廷对其依赖更甚于前代。

几乎江南所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输送至京师。

可见大运河是明代京师的生命线。

清代对漕粮的需要超过历朝历代。

自秦汉以来,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没有统一巩固的政治局面和发展,是不行的。

而这种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运河曾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邗沟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世纪,历时久远;灵渠工程伟大艰巨,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B.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他们的首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C.在历史不同时期,运河不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运送兵员粮食等至涿郡。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运河的延伸、维持时间、工程伟大艰巨三方面论述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的独特地位。

B.文章在论证清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时,运用了举例论证。

C.文章举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的例子,为的是论证当时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

D.文章从运河的独特地位、漕运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论证其对中华文明的功绩。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之最。

B.漕运是指用运河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等的制度,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等。

C.自产生之日起,漕运便是一项经济活动,触及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D.自秦汉以来,运河对于我国统一的政治局面曾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字仲德。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乃问计于昱。

昱曰:“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过范,说其令靳允曰:“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蝗虫起,乃各引去。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

”昱曰:“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
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文帝践阼,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B.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C.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D.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亲,指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或不同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B. 太祖,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是开国皇帝。

C. 侯,古代爵位的一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昱择木而栖。

刘岱曾两次征召推荐程昱为官,但是程昱都没有答应刘岱;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程昱便欣然前往。

B. 程昱料事如神。

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派人让刘岱遣返袁绍妻儿,刘岱于是向程昱询问计策,程昱认为公孙瓒终会失败,最后事情果然如程昱所料。

C. 程昱审时度势。

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程昱帮太祖分析形势,使太祖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

D. 程昱深受信任。

有人告发程昱阴谋反叛,但太祖相信他,给他的赏赐和待遇更加丰厚;魏文帝时又封他为安乡侯,加封邑三百户。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16. 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是怎样做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18.“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9.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根据上下文提示,补写下列空缺处的句子。

(1)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农村极为平常的鸡犬之声,传神地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经常用于激励他人刻苦钻研、坚持不懈。

(3)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7组叠词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以两组叠词对比,写出乐声沉重、清细的不同特点。

(4)《念奴娇》和《永遇乐》两首怀古之作,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

《念奴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赞周郎雄姿,《永遇乐》“_________,________”句赞刘裕奋勇杀敌之姿。

(5)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登高》中“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下面是一则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有五处错误。

请找出并修改。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您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