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 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

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标签:朱自清语言艺术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优美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 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②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

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

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

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

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

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
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塘月色》。


篇散文以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清新自然,不
加造作,朴素而不失含蓄。

《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贯穿整篇文体,构建起了一道独特的审
美风景。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艺术突出的体现在描
写细节方面。

作者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和感悟。

比如,他用“荷叶隐隐”、“蛙声渺渺”等语言描绘景致,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韵。

此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还不乏语感丰富的表现手法。

他善
于借助比较、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语言转
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用“静悄
悄的”、“清清楚楚地”等描述词语,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一次成
功的展现。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创作出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意境的世界中。

他的语言简练而又深刻,富于诗意和艺
术性,让人为之动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马娟娟内容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

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描写色彩的词,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

接着,他又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

经过艰苦的艺术锤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他丰富的艺术经验,朴素含蓄、平易淡雅的语言风格,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

他的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许多作品,即使不署上名字,我们大致能猜中是出自他的手笔。

就是把他的作品片段混在别人的文章里,细心的读者大致也可以辨别出来。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的表现方面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素。

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

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诗意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语言,他善于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这样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叠音词,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同时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茂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生动的描写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生动的描写随处可见。

他擅长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背影》中,朱自清描述了父亲送别时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令人感动。

质朴自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他擅长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给亡妇》中,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家里的事情多,我不常去想你。

我睡不着的时候,想象你在温习功课,孩子们守在旁边。

他们长大了,你会搀着他们依偎在我怀里……”这段文字语言朴实无华,却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爱意,令人感动。

精炼含蓄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炼含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擅长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匆匆》中,朱自清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令人感慨万千。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写、质朴自然以及精炼含蓄等。

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极具影响力,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朱自清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闻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语言特点。

首先,朱自清散文注重细腻的描写。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在他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荷塘夜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中,令人如痴如醉。

其次,朱自清散文富有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感情,让人读后感到心头激荡。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第三,朱自清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常常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

朱自清散文作品《背影》中,通过对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描写,表达了朱自清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坚持和对亲情的强烈感慨。

此外,朱自清散文还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而受到赞誉。

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思想,篇章结构简练有力,不啰嗦、不冗长,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作品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语言简练却又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腻的描写、情感共鸣、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等方面。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朱自清散文犹如一抹清风,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令人陶醉其中。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语言整体看清新自然、含蓄质朴,彷佛是一位诗人的呢喃,让人放松心神地倾听他的诉说。

细细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会发现文章多运用各种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这样为其散文添加了不少色彩,也使整篇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我们感受到自然。

此外朱自清先生散文中语言往往蕴含诗意,也藏着许多哲理,让人感受到含蓄,以及引来读者的深思。

在此我写的是我对朱自清《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里语言的一些看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手法在朱自清散文语言中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的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了。

像我最早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就有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春》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就有运用到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中把春天比喻成人,把冬天到春天这一段时间比喻成了路程,春天缓慢走着,渐渐地靠近了目的地,也就把人间的春天迎来了。

再结合前面的话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春天想成自己的伴侣,自己站在一地方急切地等着他或她的出现,然后自己突然看见他或她的身影出现,并且一步步朝自己走来、越来越靠近自己,自己那种终于等到的喜悦和激动情感就爆发出来了。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终于等到春天来临的那种欢欣鼓舞的心情。

而下面这话是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都用进去了,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充分展现出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话的描写,不仅将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的外在形象刻画出来了,也赋予桃树、杏树、梨树的内在的精神,让她们去展现春天的气韵。

《春》这篇散文不长,大概就六百多字左右,但将春天的热闹、清新、愉悦、安详、青翠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会产生那种简直是难以用语言述说如痴如醉,令人向往的感觉。

读完《春》会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美、语言的精妙,原来语言也可以如醇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散文的四种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四种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四种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散文大师。

他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可以发现四种显著的语言特色,包括深情叙事、大气淡雅、富有哲理与注重细节。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以深情叙事为主要特色。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将其内心的情感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他的代表作《背影》中,他流露出对父爱的深情表达,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以及与之相关的细节刻画,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情感的外化,让读者更容易与他的作品产生共鸣。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大气淡雅的特色。

他的叙述风格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缺乏文人的雅致之气。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古文的成分,在用语上更加典雅质朴,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这种大气淡雅的语言风格,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贯穿始终,形成了他独具魅力的作品风格。

第三,朱自清的散文富有哲理。

他在作品中常常用一些生活琐事来引发对人生、命运、情感等问题的思考。

比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描写荷塘中的一片月色,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他的作品注重生活的细节,同时蕴含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在欣赏散文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哲理智慧。

最后,朱自清的散文注重细节的描写。

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细微之处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细节的精准观察和描绘。

例如,在《匆匆》中,朱自清以他独特的角度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个风雨中匆忙的城市,通过细节展示出生活之中的无奈与迅速流逝。

朱自清的细节描写让作品更加丰满生动,吸引读者深入思考。

总之,朱自清散文具有深情叙事、大气淡雅、富有哲理和注重细节的四种语言特色。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以深情的口吻叙述着生活的故事,让读者在欣赏散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已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之魂”。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独特,具有鲜明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

他以淡雅的笔触写景,以朴实的笔法描绘人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夏日荷塘的美景,把宁静的夜晚与静默的荷叶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的散文语言不夸张,不矫揉造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真面貌。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实生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情味和感受力。

在《背影》这篇散文中,朱自清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散文中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内涵。

通过朴素的语言,朱自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挚与情感的共鸣。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文学性极强。

他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散文语言充满了艺术感。

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将春天与女人相比,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刻画了春天的魅力和情感。

他的词句优美流畅,富有音韵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

最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道德、艺术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读圣贤书有感》中,朱自清以坦诚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他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用简洁凝练的句子表达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通过对哲理问题的探讨,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色在于清新自然、朴实生动、文学性极强及富有哲理性。

他的散文语言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作品至今仍然在人们心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下面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快来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新而不失自然。

本文将从其散文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的精心选择、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人物语言的揣摩和散文丰富文化底蕴等方面探究朱自清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

《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

《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

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桓台县周家中学张作元2007年10月《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张作元【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

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

原籍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

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

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

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

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

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

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敦厚,极富真情实感。

他的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先生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和绮丽美四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先生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

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
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文句也都很简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

引文最后那几句话本来可以这样写:“遍地散在草丛里有很多杂样的野花,有些花是有名字的,有些花是没有名字的,有些野花杂在草丛里,风一吹,就象人的眼睛和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但是朱自清却没有这样,而是象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节奏,很好地表现作者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悦的心情。

即使是发议论的地方,朱自清也是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

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
认点儿。

(《论吃饭》)
这一段话,是作者针对苏北饥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钱人无奈何只得给他们饭吃而发的议论。

用口语说来,明白晓畅,一点也不文绉绉的。

作者尽量使用口语的词汇,不说“统治者”而说“官儿”,不说“为什么”而说“干吗”,不说“顶多”而说“大不了”,不说“表示同意吃点亏”而说“认点儿”。

句式很简短,没有长修饰语,像“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这三个分句的主语、谓语、宾语,都只有一两个字,最长的一个分句也只有五个字。

句子里很少用关联词语,即使必须用关联词语的地方,也用口语的,不用书面的。

像文中用的“可是”就没用“但是”。

文中还常使用语气词,如“吗”“呢”等。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有口语的节奏。

他的散文,行文舒缓、急促、跳跃、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感情的起伏紧密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