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4第8课)【教材分析】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
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
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
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单元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单元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卢程佳教学目的〔一〕三维目的1.知识与才干能说出论点选择的特点和效果;能解释论据运用的特点和效果;能论述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2.进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进程中运用诵读和探求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进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国民党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看待文明遗产的错误倾向的剧烈批判;〔2〕能体会〝拿来主义〞的肉体真理。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论点选择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能论述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点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现法等听从于先生学习需求的方法。
进程设计〔一〕教员引见学习方法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预备采用自主探求的学习方法,自己自动提出效果,并自动探求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本堂课的学习质量需求靠大家发散思想,提出有质量的效果并且有效率的解答疑问。
〔设计意图:先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探求才干〕〔二〕初读课文,全体感知通读课文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气的方式自在停止,可以是朗诵,也可是默读。
在独立诵读中全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培育全体感知力,提升对课文的看法〕〔三〕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遵照〝非指示性〞原那么,每人先独立思索本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分小组讨论交流,构成共识。
最后教员说一下自己的了解,指出议论文学习内容在于对其〝三要素〞,即论点、论据与论证以及全文的论述特点的探求了解。
〔设计意图:先生明晰议论文学习内容,目的明白,有利于更好中央便课堂学习。
〕〔四〕一讨论论点,〝拿来〞为真意每人先自主探求。
探求前来时先引导,自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义务、要求和时间:如今要探求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自动提出效果,效果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自动探求效果的答案,构本钱人的基本了解,提问和探求的要求和原那么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效果是值得质疑的真效果;第二,有启示而问,即提出的效果对自己、对同窗有启示,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求,即结合文本展开探求;第四,有效探求,即探求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图片导入。
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悟(通过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文章)是什么“拿来主义”为什么怎么办三、文本详析(一)请结合课文给“拿来主义”下定义(快速筛选信息)。
“拿来主义”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①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要看得清主动选择有主见有辨别力自己拿②对待什么,需要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时,有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研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不可能“拿来”?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由什么心态决定的?反映出怎样的实质?一是“孱头”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逃避主义拒绝借鉴二是“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割断历史三是“废物”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崇洋媚外完全继承全盘肯定全盘西化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比喻论证占有,挑选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吸取精华鸦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送药房恰当使用烟枪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烟灯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送,毁掉舍弃旧形式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程重点难点: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及作品风格简介: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犀利、含蓄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方法。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所使用的杂文笔法、幽默讽刺和对比手法,体会其战斗力。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忆历史上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拿来主义”。
2.作者与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专事反共反人民。
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拿来主义的观点。
3.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4.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文特点。
5.拓展探究:通过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拿来主义。
6.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等演示工具,展示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影像资料。
3.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拿来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包括文章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室: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8 拿来主义20-人教版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欣赏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考题导入(2010年福建卷高考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
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就给我们给出年了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完以后再做这道高考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三、解题1、资料助读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写作背景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3、何谓“主义”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现代汉语词典四、通过课堂活动“简说课文,觅得旨趣”,梳理文章框架。
问:作者在文中提及了那些主义?有何危害?正确做法为?本文的论证结构为?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拿来主义教案Y一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
《拿来主义》的教案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拿来主义》的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种类表现实质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8、《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
《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设计理念】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①拿来主义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②拿什么?文化遗产(外国、本国)③为什么要拿?闭关主义,此路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拿来!④怎么拿?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第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3.认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力图运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练结合,尽可能地去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简要说明: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
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此次参赛只有一节课时间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主要锁定为学习并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可能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初学这样复杂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难度比较大。
因此,我给学生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
在预习资料中,我打印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设计了三道填空题,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
不可能是搞清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因为,只这两项任务就足够一个课时处理了。
而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就只要求学生大体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了。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2课时)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
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
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
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
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1、注音: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礼尚往来()脑髓()孱头()蹩进()糟粕()瞌睡()冠冕堂皇()吝啬()国粹()茅厕()徘徊()磕头()故弄玄虚()暴殄天物()高屋建瓴()2、改正别字辨解()残羹冷灸()礼上往来()嘻笑怒骂()针贬时弊()自栩()陷井()积重难反()暴唳恣睢()祖上荫功()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针对的是什么错误思想?明确: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齐读1-3自然段,说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闭关主义的危害——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的危害——子孙给人家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正是上面两种主义有巨大的危害,作者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结合文章题目进行引导)虽然作者在第5自然段就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命题,但第7自然段才准确地阐释了怎么去“拿”的问题,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先批判错误的思想,然后树立自己观点的论证思路叫什么?先破后立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2.分析“送去主义”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有。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教师板书:送古董衣钵相传送画送去主义落后反动送活人媚外求荣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读课文填表格。
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煤矿丰富——只送去,不拿来——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亡国灭种问:这是例证法。
那么谁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3.分析“送来主义”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4.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错误的做法(破)正确的做法(立)先破后立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9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分析比喻论证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要说服别人赞成拥护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就叫论证,其间采用的方法就叫论证方法。
8,9两个段落是在论证中心论点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
1.请同学朗读第8段,说说大宅子在比喻什么?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或者古代文化遗产。
2.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人物孱头勃然大怒羡慕旧主人心理怕染污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接受一切行为徘徊不敢走进门本质拒绝接受坚决排斥全盘接受特点懦弱无能盲目偏激愚蠢无知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十足的懦夫)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右倾投降主义者)3.从这些人物的外号来看,就知道鲁迅先生是对这些人的情感是贬义的。
文中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态度?学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4.那么“拿来主义”者是怎么做的?请同学来朗读第9段。
他占有,挑选。
5.“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通过比较,大家说说这些比喻的内涵是什么?名称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特点有养料毒品和药品形式好看,内容恶劣堕落态度做法吃掉,不用它来宴大宾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大可以毁掉各自走散本质内涵精华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形式价值的糟粕糟粕6.请大家用八个字归纳“拿来主义”者的做法。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三、归纳本文中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第四课时一、复习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体会语言特色注: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
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三、拓展知识,延伸思想1.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不断地从外国拿来一些东西。
你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经过挑选拿错的东西?服饰文化(牛仔裤,西装,t恤)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影视文化(欧美大片,日剧韩剧)网络文化(即时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拿错的东西:暴力,色情,选秀,各种低俗娱乐归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而写的一篇杂文,其精髓就是要我们批判地吸收外来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的思想也可以用在本国的文化遗产方面,只要是精华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毫不客气的“拿来”。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