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课标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过渡与衔接,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本节课的知识以图形形式表达更为清晰,教学过程中除注重示意图、动态图片的应用外,还强调学生亲自动手画示意图,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垂直气流方向相同,天气特征相同,通过举一反三、列表总结,学生能清晰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探究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在简单的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知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能绘制出简易的气旋示意图,也能推断出垂直气流和天气,所以多数同学通过自主探究能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的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带“慢生”)和举一反三、多次训练,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动态多媒体课件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用静止图片解决问题,我不选择动态演示,防止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熟悉的事物和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能解决的问题,我尽最大可能选择,让他们明确地理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以激起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的绘制、垂直气流的方向的推导和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的绘制【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3)观察天气图,判断具体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过程与方法:绘制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推断垂直运动方向和天气的过程,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气旋和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台风来临、沙尘暴等与气旋和反气旋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气旋和反气旋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气旋和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气旋和反气旋》一课为例,该课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候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对天气系统的认识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气旋和反气旋这两个重要的天气系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变化的原理和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学原理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机制,提高学生的气象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强调气旋和反气旋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地理:2.3《气旋和反气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气旋和反气旋”片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气旋,反气旋》,主要介绍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本章学习了热力环流涉及的气压状况,近地面,高空等各种风的受力情况,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锋与天气等相关的知识技能基础。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等高线图,自学气压场的五种形式(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形气压区),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设计思想: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大气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原理性很强,抽象不易理解。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多方面能力,我借助课件,结合动画,形象地模拟出自然界中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理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即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为社会服务,这也正是教学大纲提倡的要学生活化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能够区分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旋(低气压)与反气旋(高气压)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动态模型展示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
3. 实例图片或视频展示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特征。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天气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加深对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台风”、“飓风”等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从而引出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
2. 讲授新课:首先讲授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其次讲授反气旋(高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异同点。
3. 巩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某些天气现象属于哪种天气系统(气旋或反气旋),例如:龙卷风、副热带高压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旋与反气旋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实例,并撰写一篇关于天气系统的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案例,讨论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实际应用。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4.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实现教学相长。
5.教学反思与评价: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实现教学相长。
2.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强调气旋和反气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近期发生的气象灾害,提出应对措施。
2.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如“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它们对我国有哪些影响?”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标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气旋、反气旋和天气,主要分析了气旋和反气旋这一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和特点,并且结合实例,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说明了气旋和反气旋所造成的天气,以及其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3、课时安排本节课是一个课时,主要解释了气旋和反气旋以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天气,并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讲解了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指出他们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能够在图中找出高压和低压,并能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画出示意图,判断出气旋和反气旋;4、明确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和原因;5、描述台风和寒潮对我国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画出气旋和反气旋的示意图,并能够运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2、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气流的运动状况,分析气旋和反气旋控制条件下的天气状况;3、通过案例分析,自主探究,了解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4、通过表格,对比分析气旋和反气旋之间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区分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确定其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绘制简易的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难点1、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2、探究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3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收集1—2条天气谚语)导入新课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推进新课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
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
(板书)一、锋与天气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范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
气旋与天气教案.doc
韶关学院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刘穗薇旅游与地理学院12地理科学班《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气旋与天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中的第二小节《(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中的内容,位于教材的第43-45页。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常见天气系统中的“锋与天气”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所包含的一些关于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和巩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为接下来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旋的知识点。
让他们了解气旋与低压的关系,并认识气旋的形成、运动规律、特点、所形成的天气。
2.让学生学会用读图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分析方法去分析气旋。
【教学重点】气旋。
因为低气压是次要的知识点,低气压是气旋形成的原因之一。
【教学难点】气旋的气流特征。
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掌握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气流特征才能正确地作出相应的判断。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举例讨论法:由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可以列举生活上存在的一些有关气旋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双手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知识导入(1分钟)[新闻导入]给出一个新闻:今年3月20日,广东省防总召开今年三防形势会商会,分析出今年广东开汛时间略偏晚,将会有4至6 个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
高中地理_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一、课前学习共同体的条件准备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两个主要角色。
师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完成各自在学习过程中所担当角色的任务。
具体来说,除教育云平台和教师所配备的个人电脑用以备课和上传学习资源外,师生每人均需配备有支持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如pad),教室需配备可以连接网络的电脑和电子屏幕(或触屏一体机)设备。
二、学习共同体的角色任务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角色——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分工,而这些任务均是基于时间轴,在参与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中产生的。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过程分为两大阶段:自主学习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以“学习任务单”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以“互动答疑”来反驱动教师备课。
具体可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建议的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需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生自测题通过清单的形式列出,并将学习内容媒体化(如录制集PPT、文字、影像、图片、声音讲解等为一体教学微视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学习资源。
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育云平台推送给学生端设备;第二步,学生接收教师发送的任务和资源后,以“学习任务单”为依据进行自主的、个体的、分散的学习。
在该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除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外,还应通过自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或提出疑问;第三步,学生进入教育云平台“互动答疑区”通过文字进行生生交流,将讨论、交流后提出的共同问题以及交流过程中激发生成的新问题反馈给教师;第四步,教师浏览“互动答疑区”学生的交流过程,推荐“最优解答”方案,或给予更专业解答,同时,筛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作为备课内容以备课堂进一步探讨,在课堂学习阶段之前,提前将上课用到的课件、视频、图文资料等导入资料库中以备课堂使用。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将传统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完成。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涵盖气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
2.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并整理有关气旋、反气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分析其成因及影响程度,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设计一份气象科普宣传海报,以气旋、反气旋为主题,内容包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对天气的影响等,要求图文并茂,具有吸引力。
4.结合所学知识,与同学合作开展一次气象观测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本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分析气旋、反气旋在本地区的活动规律。
3.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独立分析、评价天气现象的能力有待提高。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关注度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5.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关注天气变化的习惯,但对于气旋、反气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鼓励。
-利用图表、动画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分布图、风向图等工具分析气旋、反气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分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思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的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影响某地天气的天气系统,分析天气变化特点。
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掌握天气系统对不同地区天气产生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了解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雨、降温等等,并且在前一节内容中学习了锋面与天气的关系。
但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等压线的判断不够准确,不能从等压线中正确识别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线及低压槽线,也不能正确判断等压线图中的天气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请观看台风“圆规”视频。
作为南部沿海城市——深圳,每年都会有台风过境,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台风形成的过程及带来的天气影响。
【讲授过程】学生回顾风向的原理,完成知识填空及南北半球的低压中心风力绘制。
一、知识回顾:风向:_______指向______;地转偏向力:北半球________,南半球________。
【画一画】【对比分析】对比低气压中心,画出高气压中心的空气运动(水平和垂直);【设计思路】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风向的判读,因此在闭合的等压线中绘制风向并不困难。
二、知识小结:学生通过绘制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空气运动方向,分析两者差异,判断天气状况。
10301020 10101010 1020 1030101010201030 低压高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高压中心低压中心【设计思路】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放在一张图中,有利于学生直观对比;同时,引导学生降水形成的原理,比较高低压中心的天气差异。
三、实践分析:学生观看台风“圆规”移动视频及路径,思考如下问题:1、台风属于气旋和反气旋中的哪一种?2、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寻找台风的发源地。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及章节: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相关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标理解:知识与能力:明确高压和低压、气旋与反气旋是分别从气压和气流状态描述同一个天气系统。
要能在简易图上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对这些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以及天气现象作列表分析。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和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树立认真把握自然规律,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本课采用对比和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它们不同的天气特点。
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本单元第1课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稍作复习,重点是它们各自的天气特点。
讲天气状况,离不开分析气流运动的特征,而气流运动的表现形式是气旋和反气旋。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空气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
由此可知,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只要气流上升,大气就不稳定,会出现云雨天气。
(三)学情分析: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之一现象,设计一些学生活动。
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B2高一地理《气旋与反气旋》微课程设计方案附学习任务单
基本信《气旋与反气旋》微课程设计方案息县(市、区)学校姓名学科地理能力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选题意图微课通过用动画直观演示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的讲解,让学生能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好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对应的天气和各部位风向。
教学对象高一全体学生,高二、高三有选考地理的学生教学目标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归纳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能判断具体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其他示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学习,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制作方式□拍摄√录屏√动画□其他(可多选)预计时长5-7分钟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3)能判断具体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微课程和自己动手绘制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推断垂直运动方向和天气的过程,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设计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与掌握的内容。
如果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那么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就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人教版必修1 地理:2.3 节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2.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形成、气流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图与读图分析,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2.用案例说明台风等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2.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难点:理解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课前准备】观察近一周来的天气变化,结合教材、学案,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11月18日《天气预报》视频短片,引导:要想看懂和听懂天气预报,知道大气中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例如:南宁市近一周来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长江流域每年暑假期间为什么往往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呢?还有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就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
观看视频,思考: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温故知新】回忆“三圈环流”的有关知识:在0°、30°、60°、90°分别形成什么气压带?气流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什么呢?结论:低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易产生阴雨天气;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易产生晴朗天气。
学生通过思考,回顾所学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讲授新课】【展示课件】展示教材P43图2.21,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并理解以下概念: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形气压场。
自学教材P43图2.21,结合教材图文理解相关概念,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课程模块及章节: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相关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标理解:
知识与能力:明确高压和低压、气旋与反气旋是分别从气压和气流状态描述同一个天气系统。
要能在简易图上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对这些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以及天气现象作列表分析。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和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树立认真把握自然规律,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本课采用对比和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它们不同的天气特点。
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本单元第1课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稍作复习,重点是它们各自的天气特点。
讲天气状况,离不开分析气流运动的特征,而气流运动的表现形式是气旋和反气旋。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空气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
由此可知,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只要气流上升,大气就不稳定,会出现云雨天气。
(三)学情分析:
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之一现象,设计一些学生活动。
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学生在初中学过简易天气图的识图,但由于对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天气形势的发展了解不多,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
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解释现实生活中天气现象(如:台风、伏旱等)的主要原因,这些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教学目标
1.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2.结合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理解锋面气旋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锋面气旋系统的形成和天气特点。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知识小结列表比较气旋与反气旋
分类水平方
向垂直方向天
气
低压(气旋)四周流
向中心
(北逆
南顺)
上升阴
雨
高压(反气旋)中心流
向四周
(北顺
南逆)
下沉晴
朗
对比气旋反气旋,分析
并填表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案例1:副热带高气压(最大反气旋)课件展示“副高与我国雨带位置关系示
意图”,教师讲解副高与我国雨带位置关
系及移动规律,并列表归纳知识点。
展示导入时的问题1:伏旱天气在我国
最常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在哪?
读图,听讲,做笔记
思考回答
回答问题前后呼
应,激发学习兴趣
并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
案例2:台风(热带气旋)课件展示:“热带气旋强度等级和分类”
知识,回答导入时的问题2:船长在海
上航行碰到台风该怎样选择路线逃生?
思考、讨论回答回答问题前后呼
应,激发学习兴趣
并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
锋面气旋与天气课件展示:高压与低压系统示意图,分
析在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处,哪个更
易形成锋面?(低压槽处)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分析
东西两侧各分布什么锋面,雨区如何分
布等问题,并归纳为:记忆锋面气旋:
锋面东暖西冷,雨区南南北北
读图,听讲,做笔记
直击高考考点,突
破重点难点,归纳
总结记忆方法,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与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见板书
课堂练习:课件呈现有难度差异的3道
题,学生思考3分钟后回答,教师讲解。
思考回答巩固知识,落实方
法,检测效果。
板书设计
气旋:北逆南顺
反气旋:北顺南逆
锋面气旋:锋面东暖西冷,雨区南南北北
,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