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作品的多主题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作品的多主题探析

摘要马克·吐温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幽默中包含着对社会辛辣的讽刺。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作品的解析,来解读这位文学巨匠在文学艺术上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关键词:马克·吐温青少年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享誉盛名的艺术大师。其作品将幽默与讽刺巧妙地融于一体,通过作者机智的构思与精巧的文字语言,对所描写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风气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与剖析。在马克·吐温笔下成功塑造过多个个性鲜明,经历奇特,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这其中有很多作品是以青少年为主要人物形象创作而成的。在此类题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对于青少年世界的细致观察,对青少年心理活动的精准把握,同时也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对于青少年题材的钟爱。正因如此,才会有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的优秀青少年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针对马克·吐温关于青少年题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长、短篇小说的深入探析,从西方文化的多个层面来研究、总结出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其作品的成功原因。

一顽童题材作品的艺术的特点

马克·吐温笔下的小主人公形象有别于当时主流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中以教育为主要目标、以大人眼中最理想儿童的标准塑造出的听话、懂事的小大人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真实,是一种脱离了生活的文学创作。处处体现的是作品背后的说教式的文学传统。而马克·吐温创作的儿童形象则真实表达出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真、活泼,喜欢游戏和玩耍,是成人眼中典形的顽童形象。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汤姆,他调皮、机灵,不甘愿被生活所束缚,讨厌教堂里听着老师乏味的说教和平淡枯燥的日子。他希望成为一名海盗,梦想做一番传奇的事业,成为一名大英雄。他具有男孩子的善良和勇敢,他总在伙伴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见义勇为,救出那些平时胆小、听话的好孩子,展示出一个真正的小男子汉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调皮地与讨厌的菠莉姨妈和多宾斯老师作对,勇敢地追求他喜欢的贝姬·撒切尔。他用自己的小聪明搞出了很多恶作剧,让圣彼得堡小镇的居民们哭笑不得。小说的前半部份描写了一个淘气而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作品的后半部,汤姆与小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亲眼看到了坏蛋乔害死了鲁滨逊大夫又嫁祸别人。小汤姆经过一番艰难思考后,勇敢地在法庭上指认了凶手——恶人乔,最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汤姆在后来的山洞中救了贝姬和他自己,又和费恩一起找到了一大笔财宝。再到后来汤姆决定成立强盗帮。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孩子的历险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世俗丑恶的生活习气,宗教制度的虚伪以及学校教育的腐朽和刻板。马克·吐温以其独具特色的幽默笔风

和对于少年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使得《汤姆·索亚历险记》成为青少年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马克·吐温另一个成功塑造的顽童形象,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调皮鬼——哈克贝利·费恩。他没有上过学,却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小男孩儿。他渴望自由的生活,不喜欢被约束,是一个无拘无束、生活自由的流浪儿。他遇到了出逃的吉姆。吉姆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奴隶。他善良、朴实、忠诚。哈克贝利·费恩与吉姆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流浪的生活。作品依然体现着马克·吐温的青少年题材作品的特点,细致描写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和丰富的心理活动。如此故事生动、人物丰满的儿童作品,让成年读者读来,也是妙趣横生,仿佛重温自己难忘的童年生活。

在这两部作品中,鲜明反映出了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之间的巨大差异。孩子天性纯洁、善良,成人世界则充斥着暴力、陷害和虚伪。当两个世界发生碰撞时,拥有主导权的成人世界,常常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虚伪的道德观念去控制孩子们的世界。在这样的反差下,孩子们会出于本能的反抗。顽童的形象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由此可以分析出,马克·吐温所塑造的“坏孩子”形象,其实就是一群天性善良,性格倔强,敢于同丑恶的成人世界抗争的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马克·吐温的作品对于长久以来儿童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教育主义,给予了强有力的打击与颠覆。

二流浪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

流浪是一种处于人性边缘的生活,流浪生活要比常人的生活更加

艰辛、痛苦,同时却又具有普通人所难得的自由甚至是传奇的经历。流浪主题一直是小说家们热衷于研究、尝试的一个领域。17、18世纪的作品中,作家往往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现实流浪生活中的痛苦与无奈在主人公身上很难体现,他们的非凡经历使他们变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马克·吐温在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的背景影响下,在作品中将自己对于流浪主题的真实理解表达给了读者,他描述出了具有民族特色及时代特点的流浪形象。马克·吐温运用自己擅长的青少年题材与流浪主题相结合,创作出了如上文介绍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王子与贫儿》和《风雨征程》等。《王子与贫儿》描写的是在19世纪,两名出身截然不同的孩子,通过交换彼此的身份而发生的各种故事。作品中,一个是出身贫穷的孩子汤姆,他一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一直羡慕王宫贵族们的奢华生活。而另一位主人公爱德华则是出身高贵的王子。爱德华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讨厌宫廷里的乏味空虚的精神生活。他向往着能到民间体验一次当穷人的滋味。终于有一天,两个孩子交换身份,也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马克·吐温通过讲述这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运用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在19

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生活的穷奢极恀,挥霍无度。与之相反的则是穷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疾苦。这样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构思,使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有力。这比单独对其中一项生活的刻画更有生动。小说中对于两个孩子奇遇般生活的设计,特别是对王子爱德华的流浪经历描写,使得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人在不同的环

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与发生的变化。马克·吐温借此向人们表达了人人生来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

小说《风雨征程》以“我”为主人公刻画了一个懒惰、笨拙、不学无术却又好高骛远的形象。他因偷吃糖果而被老板解雇。为了生计他开始攻读法律,却又很快地放弃了。他将此怪罪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他因为疲劳而无法继续深造下去。而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当然是他的懒惰。他在后来的铁匠工作和矿工生活中也都是失败的。他做事缺乏毅力,而对于外界的各种诱惑更加难以自制。没有人认为他会有所成就。其实小说所反映的是当时在美国迁徙时代下,众多的像“我”一样流浪者的形象。这些青少年们既无一技之长又好吃懒做。他们既没有志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同是又希望得到财富去享受生活。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马克·吐温作品中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马克·吐温笔下的流浪汉形象具有鲜明的反英雄特点。这些形象不同于欧洲文学作品中流浪汉英勇高大的传奇形象或者极端夸张的渲染流浪世界的黑暗、丑恶。他所理解的流浪汉形象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一种反对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向,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作品通过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来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与批判。

三成长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人生的重要部分,由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性格、思想、以及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成长方向呈现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