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莱茵河污染成因

合集下载

莱茵河流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管理

莱茵河流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管理

莱茵河流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管理第一章:介绍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覆盖了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总长度近1300公里。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宏观经济变革的不断发展,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也未能跟上环境变化的步伐。

此文将分析莱茵河流域的环境变化和水资源管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第二章:环境变化1. 气候变化和降雨量的下降近年来,欧洲地区发生了频繁的干旱灾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供应短缺。

阿尔卑斯山融雪的时间提前,使得河水流量变低,并影响到了植被的生长及河水蒸发水平。

2. 水污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废弃物排放等行为日益增多,导致莱茵河水质恶化。

主要的水污染源包括农业、工业、城市污水和航运。

3. 湿地开垦和土地利用变化许多湿地被开垦用于城市建设和农业用地,这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水量减少。

此外,由于土地开垦和拓展使得自然水文系统被破坏,这也是水污染、河水流量减少和土地侵蚀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调配由于莱茵河流域各国家的利益不同,水资源调配一直都是棘手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以推动各国共同解决水资源问题。

2. 水资源保护为了保护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各国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和执法力度,同时应引入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水资源定量控制、水污染控制等,以便优化水资源利用和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第四章:解决方案1. 推进国际合作莱茵河流域国际水资源管委会在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政府应推进此组织的实施,以共同解决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建立水资源保护基金莱茵河流域各国政府可建立水资源保护基金,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经费。

此项措施可出示更多的环境保护职位,带动当地政策、商业、社会以及企业,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

3. 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通过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并制定市场价格,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水环境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

水环境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

水环境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的许多水体正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湘江和德国的莱茵河两个典型的水环境及其水污染问题。

首先,湘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供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缺乏有效的环保措施,湘江的水质逐渐恶化。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业废水的排放。

许多工厂和企业在湘江流域进行生产活动,而他们经常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对湘江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此外,家庭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也加剧了湘江的问题。

农民经常在种植时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在雨水中被冲刷进湘江,导致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增多,并引发水华等问题。

相比之下,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多个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和瑞士。

然而,莱茵河的水质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污染。

与湘江类似,工业废水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

特别是在德国莱茵河流域的一些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莱茵河也受到了农业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污染。

尽管德国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仍然难以完全解决莱茵河的水污染问题。

针对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和环保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在湘江流域,政府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并严格执行废水排放标准。

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同时,湘江流域也建设了一些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城市和家庭废水。

相似地,德国政府加强了对工业废水的治理,并且对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此外,德国还加大了农业和家庭废水的治理力度,并鼓励人们节约用水。

总之,湘江和莱茵河都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确保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回顾与启示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回顾与启示
i Rh i Ri e . Ho e e , t e o l w d p oe t n a d o p r t n r c d r s c a g d h Eu o e o l t d n en vr w v r h f l e r t ci n c o e a i p o e u e h n e t e o o o r p p lu e w t r y o c e r iv r T i p p r n e p e e a d n r d c d a t f 1 8 a n a r p r f C a e wa t a l a f e . h s a e i t r r t d n i to u e p r o 6 n u l e o t I PR. Is 9 o t c mp e e sv a u e a d i a a c u ti s c o e a i n a e e p u o r ame t o t r p lu i n o o g u o r h n i e me s r s n r r n o n r o p r to r h l f l t te t n f wae l t f S n h a pi e o o
维普资讯
国 外 水 利
C IA WA E E O R E HN T R R S U C S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 回顾 与启示
刘 恒 ’ 。陈霁 院;2水利 部 国际经 济技 术合作 交流 中心 ) .
whc c u e w d —k o n wae u lt p luin n ie t t a q i i lr t te S n o icd n b fr ih a s d a i e n w tr q ai y olto icd n .I w s ut smi o h a d z n ie t eoe e a 1 e r g n w teln .Th a d z n ie tas p lue h tr q ai n h d ra e oo ia f cs y a sa o i S i ra d 9 z e S n o icd n lo oltd t e wae u lt a d a ge t c lgc le e t y

欧洲治理曾被工业时代污染的莱茵河

欧洲治理曾被工业时代污染的莱茵河

他山之石:欧洲治理曾被工业时代污染的莱茵河2010年08月26日 15:35 时代周报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几个国家近2000万人的饮用水源,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也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

然而,莱茵河并不是一直就这样好,曾经也号称“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

自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莱茵河的水质日益下降。

到20世纪20年代,莱茵河下游的渔民不断抱怨鱼肉的味道越来越差,原因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苯酚。

20世纪中叶,莱茵河的污染还在加重。

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在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中,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以鲁尔工业区为代表的多个工业区沿河分布。

这些企业不仅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还将大量用过的工业废水排入莱茵河。

莱茵河作为繁忙的水上交通线,还承受了水上交通带来的污染。

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将许多农业人口吸收到莱茵河附近的城市中来。

众多的城市人口直接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同时向莱茵河倾泻。

莱茵河简直就成了“欧洲下水道”。

1950年7月11日,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英文简称ICPR)。

尽管在成立之初,ICPR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一开始的工作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因为在二战后,欧洲大陆各国需要在废墟上重新迅速建立起家园,发展工业是头等要事。

而且,对流域内的9个国家来说莱茵河的重要性并不一样,这9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因此,到了70年代,莱茵河的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河流中的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阵阵臭味。

最具代表性的鱼类—鲑鱼开始死亡。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附近的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救火时喷出的水柱将20吨含有剧毒的农药冲进莱茵河,数百公里河段遭剧毒污染,鱼和其他生物全部死亡。

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水污染

生态影响 在巴塞尔下游出现大量 鱼类死亡现象,同时供 鱼食用的动物情况同样 受到影响,栖息的小动 物数量也明显减少。

对取水的影响 巴塞尔下游附近莱茵河 有10多个取水口,这些 取水口总的最大取水量 为每秒70立方米。由于 警报延误,没有及时关 闭取水口,因此污染侵 入由莱茵河供水的运河 系统,并影响地下水水 质
整治成效
通过儿十年努力与大量资金的投入,莱茵河近 年来终于逐渐恢复了原先的自然风貌。从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莱茵河中大马哈鱼数量又逐渐 增多,1995年莱茵河德国河段鱼类己经达到45 种。最新调杳表明,莱茵河己经恢复到战前的生 物多样性水平。
污染前
污染后
治理后
莱茵河水污染的治理 及保护对湘江治理的启示
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 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 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 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 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 成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 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 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学号:20091054040 姓名:高岩梧
莱茵河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 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 达峰卡,自南向北流经瑞士、 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 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 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 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自 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 的水上通键

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 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范围内签 订了合作1976年,该委员会乂先后通过"防止化学 物质污染M茵河协定"以及"氯化物污染莱茵河协定 ",逐步开始莱茵河污染治理工作。莱茵河保护委 员会下设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 恢复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 各部门相互协调,先后实施"莱茵河地区可持续发 展计划"、"高品质饮用水计划"等项目,

莱茵河事件分析

莱茵河事件分析

硫,磷,汞、砷、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重要的致癌因子;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或水,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即慢性中毒,可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脏功能,造成生理障碍,影响生殖系统,产生畸形怪胎,导致癌症。

有机磷农药,作为神经毒物,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震颤、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表现。

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一般毒性较大,有蓄集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随食物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中,其次为肝、肾、脾、脑中。

通过人乳传给胎儿引发下一代病变。

、污染事件的过程与影响1.水污染11月1日Sandoz股份公司仓库起火爆炸后.从消防水流人莱茵河的地方起.莱茵河水剧烈变色(红).同时污染使鱼类大量死亡.尤其是鳗鱼。

11月3日Sand0z 股份公司公布了可能有毒并会污染莱茵河的化学品及其储量清单,主要为杀虫剂(磷酸酯)、杀真菌剂(其中包括有机汞化物)和除草剂。

数量最多的污染物料为磷酸酯、乙拌磷和甲基乙拌磷.2.泥沙污染在消防水泄人点下游附近.泄人的有毒物质使面积约为700 m 的莱茵河底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污染。

通过抽吸河底从莱茵河中清除了大约lt的农用化学品(农药).同时总共对约4000 m2的面积进行了净化处理。

3.生态影响莱茵河的污染物使上莱茵河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1)鱼类在巴塞尔下游出现了各种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莱茵河560 km处(污染点下游401km的罗累莱)河段中的鳗首当其冲。

污染水波经过时在科布伦茨和杜塞尔多夫进行的鱼类试验未发现有重要影响(2)供鱼食用的动物根据在有利水位条件下拍摄的录像.可见供鱼食用的动物情况同样受到影响.在巴塞尔至布赖萨赫地区发现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在大约至美因兹的上莱茵河地区.栖息的小动物(如蜗牛、蚌、蠕虫、小虾)数量明显减少:直到摩泽尔河都证实有污染X,1-A,动物的伤害。

水环境-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

水环境-湘江和莱茵河水污染

“面污染”主要来自农村化肥、农药和群众开 矿采沙等。其中,非法采沙一直是威胁湘江 的心腹之患,在湘江长沙段,非法采沙一度 非常猖獗,采沙船甚至到湘江大桥附近采沙, 不仅污染了水质,而且对河道行洪等产生了 诸多不利影响。
浏阳河镉污染事件
此次事件镉污染主要是 由于长沙湘和化工厂废 渣、废水、粉尘、地表 径流、原料产品运输与 堆存,以及部分村民使 用废旧包装材料和压滤 布等造成。
莱茵河水质污染事件
污染事件的影响
水污染 莱茵河水剧烈变红,同 时污染使鱼类大量死亡, 尤其是鳗鱼。 其中流入的有毒物质主 要为杀虫剂(磷酸酯)、 杀真菌剂(其中包含有 机汞化物)和除草剂。 泥沙污染 在消防水泄入点下游附 近,泄入的有毒物质使 面积约为700平方米的 莱茵河底遭受了极为严 重的污染。
莱茵河对湘江水污染处理 及保护的启示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发 生后,莱茵河延安国 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和行动计划 人们首次作出明确承 诺:要拓宽合作范围, 恢复整个莱茵河的生 态系统,而不仅仅限 于水质方面的合作 湘江沿岸城市携手 共进一同打造“东 方莱茵河”,建设 湘江生态经济带。 同时湘江上游城市 造成的水污染要对 下游城市负责。
监管之缺! 湘和化工厂由镇头镇政府招商引资引进,2004年4 月正式投产,当时设计的是生产硫酸锌粉末和颗粒, 但在2006年未经审批的情况下,私自上马一条金属 铟的生产线。 自湘和化工厂2006年开始非法生产铟之后长达一年 多的时间里,尽管有村民向浏阳市环保局反映举报, 但并未引起重视。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导致湘江及其支流 水体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治理好湘江及 浏阳河污染,打造生态经济带推动二次创 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着重要意 义!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其丰富的水资源承担着饮用、能源、渔 业、旅游、农业灌溉、工业、航运等多种功能,保护湘江直接 关系到湘江全流域3000多万人民的生存和生活。

德国的环境问题

德国的环境问题

德国的环境问题一、德国境内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

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100英里处鳗鱼和大多数鱼类死亡,300英里处的井水不能引用。

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

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使几十年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

莱茵河的治理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等国家参与,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旨在处理莱茵河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

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即伯尼尔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

控制河流污染源,避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是最重要的举措。

ICPR制定了相应法规,强行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

1976年,该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以及专门的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条约。

保护委员会通过“责任到户”的方法把治理工作具体化、可操作化。

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河流之一,它源于瑞士,流经德国、法国、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家,最终注入北海。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莱茵河水域经历了许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到的各种污染排放也很严重。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莱茵河成为欧洲超级污染物潮流的代名词,给当地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已经成为了当地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污染物类型和来源莱茵河所遭受的污染物种类丰富,一般分为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染等几个方面。

1.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莱茵河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和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工业污染物来自各种工厂,包括钢铁、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

2. 城市污水城市污水源于人类的工业和日常生活活动,其中包括生活废水、厨余垃圾、医疗废弃物、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下水道进入莱茵河中,对水质和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 农村污染农村污染取源于农场和农户的各种活动,包括畜牧业、农业生产等。

这些活动排放出的动物粪便和农药垃圾等污染物,也会对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污染治理的现状目前,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最初的治理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启动,各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建立污染控制区域、维护水质安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针对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技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术方法。

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将污染水体通过生物作用去除其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和厌氧处理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

2. 膜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是通过将水体通过膜过滤器过滤,去除其中的固体颗粒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应用广泛,处理效果好,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1986年3月,在德国发生的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这次事件源于瑞典一家化肥厂的事故,
导致大量有毒化学物质被排入莱茵河,严重影响了河水的
水质和生态环境。

据统计,有数吨的氯苯和其他有机污染物被排入莱茵河,
进而向下游传播。

这些有毒物质对河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
生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当地渔业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河水污染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这次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并促使各国
政府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来清洁和修复受污染的莱茵河,包括采用活性炭过滤
和化学处理等技术手段来净化河水。

此外,相关责任方也
受到了法律制裁和罚款。

莱茵河污染事件提醒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工业废物处理和排放的规范。

它也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合作,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健康。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被誉为欧洲的母亲河。

莱茵河流域地区涵盖着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七个国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莱茵河的水质遭到了严重污染,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险。

因此,如何治理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污染,二是工业、城市的点源污染。

地表污染来源于化肥农药、柴油、机油等有机物的排放,同时人类活动导致的废水、污水和坑洞淤泥等也加剧了莱茵河的水污染问题。

而在一些工业都市和城市,排放废水和污水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城市的下水道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污染物排放量,致使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这是造成莱茵河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有效治理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一、加强监管,完善管理机制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监管和管理机制,建立更为严格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需要建立全流域的监测体系,对主要污染物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处罚机制,对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取缔。

应该加强跨国合作,联合建立控制污染物的国际标准,以便实现水质标准的统一。

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流域的环保情况,监测污染源的情况,再通过统一行动,实现莱茵河流域水污染的全面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技术其次,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技术,使得治理工艺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创新,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

可以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来降解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治理污水废物,实现水质的提升。

同时也可以发展新型材料,如光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来增强水污染物的过滤、分离和吸附能力,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能力,提高水的净化效率。

三、提高公众意识,培养环保习惯最后,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水资源保护,强化绿色发展,降低生活和工业的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流域水质保护措施与合作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质保护措施与合作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质保护措施与合作研究莱茵河流域(Rhine River Basin)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范围涵盖了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和卢森堡五个国家。

由于该地区人口密度高,工业发展快,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莱茵河流域的水质,各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第一章:莱茵河流域的水质状况莱茵河流域是欧洲重要的经济区域,拥有众多的工业企业和城市。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环境管理,莱茵河流域的水质严重受到威胁。

主要水污染问题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质造成直接影响,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第二章:莱茵河流域水质保护措施为了改善莱茵河流域的水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质保护措施。

首先,各国加强了工业废水的管理和处理,通过建立排放标准和加强监管,减少工业废水对莱茵河的污染。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被重视,通过推广环保农业技术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减少农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

此外,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也是保护莱茵河流域水质的重要举措。

第三章:莱茵姆研究计划为了对莱茵河流域的水质进行深入研究,各国开展了合作研究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莱茵姆研究计划(Rhine-Meuse-Scheldt Delta Program),该计划由莱茵河流域的五个国家联合实施。

该研究计划旨在综合评估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揭示水污染成因,预测未来趋势,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通过共享数据、合作研究和经验交流,莱茵姆研究计划有效推动了水质保护工作的进展。

第四章: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除了莱茵姆研究计划外,莱茵河流域国家之间还进行了大量的项目合作和经验分享。

例如,各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新技术和处理方案。

此外,还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开展了定期的交流会议和研讨会,以加强合作和提高水质管理水平。

第五章: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尽管莱茵河流域的水质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发 生后,莱茵河沿岸国 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和行动计划 人们首次作出明确承 诺:要拓宽合作范围, 恢复整个莱茵河的生 态系统,而不仅仅限 于水质方面的合作

湘江沿岸城市携手 共进一同打造“东 方莱茵河”,建设 湘江生态经济带。 同时湘江上游城市 造成的水污染要对 下游城市负责。
生态影响 在巴塞尔下游出现大量 鱼类死亡现象,同时供 鱼食用的动物情况同样 受到影响,栖息的小动 物数量也明显减少。

对取水的影响 巴塞尔下游附近莱茵河 有10多个取水口,这些 取水口总的最大取水量 为每秒70立方米。由于 警报延误,没有及时关 闭取水口,因此污染侵 入由莱茵河供水的运河 系统,并影响地下水水 质
整治成效
通过儿十年努力与大量资金的投入,莱茵河近 年来终于逐渐恢复了原先的自然风貌。从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莱茵河中大马哈鱼数量又逐渐 增多,1995年莱茵河德国河段鱼类己经达到45 种。最新调杳表明,莱茵河己经恢复到战前的生 物多样性水平。
污染前
污染后
治理后
莱茵河水污染的治理 及保护对湘江治理的启示
污染事件的影响及危害

水污染 莱茵河水剧烈变红, 同时污染使鱼类大量 死亡,尤其是鳗鱼。 其中流入的有毒物质 主要为杀虫剂(磷酸 酯)、杀真菌剂(其 中包含有机汞化物) 和除草剂。

泥沙污染 在消防水泄入点 下游附近,泄入 的有毒物质使面 积约为700平方 米的莱茵河底遭 受了极为严重的 污染

整治关键

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 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范围内签 订了合作1976年,该委员会乂先后通过"防止化学 物质污染M茵河协定"以及"氯化物污染莱茵河协定 ",逐步开始莱茵河污染治理工作。莱茵河保护委 员会下设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 恢复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 各部门相互协调,先后实施"莱茵河地区可持续发 展计划"、"高品质饮用水计划"等项目,

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水污染

莱茵河水污染莱茵河,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法国、瑞士、德国和荷兰等国家的重要水源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发展的加速,莱茵河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莱茵河一直受到大量污水和工业废料的排放。

特别是沿岸地区的一些工业企业,以及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没有有效地控制废水的排放,大量有害物质被直接排入莱茵河中。

这种水污染对莱茵河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物质和有机废物,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造成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莱茵河水污染问题,相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各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法规的立法工作,对工业企业和城市的环境污染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环保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力度,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此外,相关国家也加强了跨国合作,共同应对莱茵河水污染问题。

例如,瑞士、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签署了《莱茵河公约》,旨在加强河流的保护和管理。

根据公约的要求,各国共同采取措施,限制工业排污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减少对莱茵河水质的影响。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莱茵河水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一定挑战和困难。

监管不力和执法不严,导致一些污染源仍在持续排放污水。

同时,由于莱茵河穿越多个国家,跨国合作的难度也增大了。

为了进一步解决莱茵河水污染问题,相关国家还需加强合作,加大投入。

政府应该提高对环保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确保废水的有效处理和排放达标。

此外,公众也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莱茵河的污染,共同守护好这一重要水源。

总之,莱茵河水污染问题是一个紧迫的环境挑战。

通过政府的立法和监管、国际的合作和公众的参与,相信我们能够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好莱茵河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莱茵河的健康,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的水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之莱茵河

生态文明建设之莱茵河
下水进行化学一物理分析。
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对事件发生后的协调与合作高度重视
把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建设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
亡羊补牢,建立预防机制,有关责任部门定期检查这 些工厂的设备安全标准和安装情况
20年前在莱茵河所发生的一切,就像一面 镜子.给我们以启示。在避免悲剧重演的 同时.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做好环境的代言 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建设生态 文明社会。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

•事件回顾

•事件影响

•事后处理

•警戒启示
时间:1986年11月1日深夜
地点: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
原因:火灾引起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
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经过: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
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 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 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 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取水影响
事故造成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 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 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 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经济影响
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 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 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
②应当制定相应的消防预案。
③考虑将欧共体的信息系统用作莱茵河沿岸国家合 作控制化学事故影响可能采用的模型。
④此外部长们要着眼于各国警报系统对莱茵河预警 和警报计划进行检查,必要时要确保瑞士所建议的严重 事故情况下政府级特别通信网络可供使用。

[题目]材料一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

[题目]材料一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

【题⽬】材料⼀ 莱茵河⽔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业⽂明的发展历程。

这条河流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步恶化,70年代⽣态灾难达到顶峰。

当时莱茵河被⼈们称为“欧洲下⽔道”,污染治理难度巨⼤。

1950年7⽉,瑞⼠、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

经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质⼲净清澈,可直接饮⽤,成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条河流。

(1)试分析英吉利海峡风浪较⼤的原因。

(2)分析英国呈现“东耕西牧”的⾃然原因。

(3)说明莱茵河⽔污染治理难度⼤及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固定为荷兰⼈的原因。

【答案】(1)原因:终年受西风影响;海峡⾛向与西风风向⼀致;海峡狭窄形成狭管效应;海⾯摩擦⼒较⼩,所以风浪较⼤。

(2)东部地处背风坡,降⽔相对较少,光照丰富;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便于耕作;西部地处迎风坡,降⽔丰富,利于牧草⽣长;西部以⼭地为主,不利耕作,但利于发展畜牧业。

(3)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沿河⼈⼝密集,⼯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下游⽔流平缓,⾃净能⼒差。

荷兰地处河流⼊海⼝,受污染威胁最⼤【解析】(1)风⼒的⼤⼩与所处的风带、位置的轮廓形状、地形的⾛向与盛⾏风的风向关系、摩擦⼒的⼤⼩等有关。

英吉利海峡终年受西风影响;海峡狭窄;⾛向与西风风向⼀致,形成狭管效应;海⾯摩擦⼒较⼩,所以风浪较⼤。

(2)耕作类型与区域的⾃然条件相关,英国是岛国,多受西风影响,降⽔多。

东部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相对较少,光照丰富;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便于耕作;西部地处迎风坡,降⽔丰富,利于牧草⽣长;西部以⼭地为主,不利耕作,但利于发展畜牧业。

正是这种东西⽅向⽓候、地形条件的差异导致英国呈现“东耕西牧”的格局。

(3)莱茵河⽔污染治理难度⼤是因为莱茵河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沿河⼈⼝密集,⼯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下游⽔流平缓,⾃净能⼒差。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固定为荷兰⼈是因为荷兰地处河流⼊海⼝,受污染威胁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期末论文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关于莱茵河污染成因及治理的分析/ v .目录:一、水体污染介绍(一)区域概况1.1莱茵河介绍(二)污染成因2.1污染原因2.2化学工业仓库失火事件(三)污染现状3.1事故后果(四)危害对象4.1不同区段对生物的危害4.2断送食物链4.3葬送生态恢复的共作成果4.4对人类的危害4.5经济损失(五)危害程度二、修复技术介绍(一)莱茵河如何获得新生1.1跨国合作机制1.2环境保护政策1.3行动计划(二)具体修复技术-河流异地法2.1河流异地法2.2污水处理厂工艺(三)配合措施-曝氧法(四)治理成效三、参考文献一、水体污染介绍(一)区域概况1.1莱茵河介绍莱茵河全长1390km,是欧洲第三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其中大约860km在德国境内,被德国人视为“父亲河”。

流域面积18.5万km2,其中德国约10万km2,荷兰约 2.5万km2,平均流量2200m3/s。

流域内平均降水1100mm,降水变化在500mm~2000mm之间。

莱茵河水量丰富,常年自由航行里程超过700km,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莱茵河流域人口约5400万,日益增长的城市化特征,使人口逐渐向城市区域聚集,聚集区基本上位于干流,或干流与运河连接的地区。

莱茵河为约2000万人提供饮用水水源,其水质保护一直为沿河国家,特别是下游国家所关注。

(二)污染成因2.1污染原因自1850年起,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荷迅速增加。

德,荷边界比瑟站在1900年-1930年和1930-1960年期间的检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倍,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莱茵河水质更加恶化。

在德国,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生产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河里。

莱茵河作为繁忙的水上交通路线,还承受了水上交通带来的污染。

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将许多劳动人口吸收到莱茵河附近的城市中来。

众多的城市人口直接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污水同时向莱茵河倾斜。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生态保护措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莱茵河严重污染,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

随着莱茵河水质的急剧恶化,水域中的生物也急剧减少,垃圾堆放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莱茵河周边生态环境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在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如1971年秋季低水时期,城市附近的河水实测溶解氧(DO)降至1mg/L,由于缺氧,所有水生生物均从被污染的德荷边界附近河段绝迹,莱茵河水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

此后莱茵河流域还相继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如1986年11月1日,瑞士山度士化学工业仓库失火,杀虫剂仓库被毁,数以千万吨计的农业化学物质和灭火用水混合起来流进了莱茵河,杀灭了所有生物,沿河40座水工程被迫停止从河中取水。

另一方面,莱茵河流域的洪水问题也十分突出,先后于1882—1883年、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

在1993年、1995年的洪水中,沿莱茵河许多城市被洪水淹没。

1993年的洪水造成荷兰沿河大堤溃决,约25万人被迫迁移,损失达数10亿欧洲货币单位。

由于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天然洪泛区域不断减少,洪水最高水位、时段洪峰流量一涨再涨,沿河堤防和其他防洪工程并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证,沿洪泛区受堤防保护的居民区和工业区的危险性加大,潜在的洪灾损失普遍增大。

2.2化学工业仓库失火事件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

有毒物质形成70km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

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

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不久后,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三)污染现状3.1事故后果为了不让大火蔓延到附近易爆炸的化学品仓库,大量的水被喷向火焰。

水与化学品形成了高浓度的有毒液体,起先在积水区聚集,后来溢出,流进100英尺以外的莱茵河中,使河水变为红色。

水面上,漂浮着一条红色污染物带长达35英里.从瑞士的桑多斯,沿法国与西德的边界,向下游荷兰漂去,最后注入北海.漂完全程,估计需要10天时间。

沿河堤岸,有多处已被紫色的淤渣覆盖。

水底下,.早有工业排污带进来的重金属在积累。

整个河流处于污染的天罗地网之中。

(四)危害对象4.1不同区段对生物的危害事故发生半个月后,现场一片死气沉沉。

河底完全没有生物,变成死河;下游1英里处,大多数动植物死亡。

1到40英里处,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1到100英里处全部鳗鱼和大多数其它鱼死亡,100到310英里处,井水一直不能饮用;310英里处含汞量比平常高3倍。

4.2断送食物链污染物所到之处,水中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死亡,因此剥夺了昆虫幼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小虾的大量死亡,威胁着饥饿的小鱼,进而使吃小鱼的大鱼,例如蹲鱼和狗鱼等,也受到了饥饿的威胁.同时,还威胁到水鸟,像野鸭、鸥鸟和鸿鹅等,本来,莱茵河是它们的主要越冬场所。

4.3葬送生态恢复的共作成果60年代末期,由于污染,菜茵河的水几乎没有一点氧气。

后来,沿河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投资,仅西德就投资210亿美元。

这使得菜茵河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河中鱼类由1970年的4种增加到14种,不同的动物由1970年的25种增加到100种左右。

然而,污染事故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许多鱼遭到灭顶之灾,已经打捞上来数百吨死鳗鱼和狗鱼,其它生物,如蜗牛、水蚤、贝类和蟹类,也将难以逃生。

4.4对人类的危害这次事故,对人类影响很大。

除了吸入污染的空气外,沿河820英里的许多饮用水点被迫终止使用,支流的闸门关闭,水净化厂停车,西德与荷兰等国的沿河居民,被迫定量供水。

西德温凯尔村原是盛产葡萄酒的风景区,事故发生后,水不能喝,也不能洗,游客一去空悠悠.人们担心,今天毒死鱼,明天会不会毒死人。

其潜在性的影响难以估计。

4.5经济损失在956一号库房中贮存1373吨化学品,事故中损失30吨.其种类之多,达到两张登记清单。

共中有生产杀虫剂和除芳剂用的磷酸醋类和硝丛苯,有大量用于生产杀真菌剂的有机汞化物和各类各样的着色剂与染料。

估计火灾造成的损失达1千万瑞士法郎.一般认为,要消除这次莱茵河的污染,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五)危害程度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

《科普知识》总结了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二、修复技术介绍(一)莱茵河如何获得新生1.1跨国合作机制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瑞士、法国、卢森堡和德国等参与,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旨在全面处理莱茵河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

20世纪60年代,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签署合作公约,为共同治理莱茵河其定法律基础。

控制污染源是河流治污的关键。

公约规定,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企业可被罚款50万欧元以上,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将被关闭。

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对莱茵河治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家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开始“如同开拓新市场一般”积极开发环保技术。

德国拜耳公司将其开发的污水处理技术出资给其他国家,成为该企业的利润新增长点。

在企业参与环保方面,德国化学工业协会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协调作用。

1987年,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开始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

该机构发起了一系列行动,包括拆除不合理的通航、灌溉及防洪工程,用草木绿化河岸,在部分“改弯取直”的人工河段恢复其自然河道等。

2000年,在上述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后,该委员会又制定了“莱茵河2020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改善并巩固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这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防洪系统、改善地表水质、保护地下水等。

从1980年到2005年,有关国家为莱茵河流域治理投入了200亿到300亿欧元。

从2005年到2020年,有关治理预计还将投入10亿欧元。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称,尽管这条河中的某些重金属和农药量仍处于警戒值,但1985年到2000年间,莱茵河中的有毒物质减少了90%。

目前,莱茵河中生活着63种鱼,曾经绝迹的鲑鱼重新出现,这些都反映了莱茵河的治理成效。

1.2环境保护政策ICPR自成立以来,先后签署了一系列的莱茵河环保协议,有关国家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完成协议确定的目标,对莱茵河的环境治理起到了巨大作用。

保护公约内容如下:(1)1999年莱茵河保护国际。

(2)防治化学污染公约(1976年签署)。

(3)防治氯化物污染公约(1976年签署)。

(4)防治热污染公约(未签署,但已执行)。

1.3行动计划(1)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RAP)。

1987年9月30日,ICPR成员国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确定了2000年达到的目标。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从河流整体的生态系统出发来考虑莱茵河治理,把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作为治理效果的标志。

(2)防洪行动计划(1998年签署)。

1993年、1995年莱茵河发生洪水,沿岸很多城市被淹,荷兰的堤防面临冲毁的危险,数千人被疏散,损失数十亿欧元。

1998年1月22日,莱茵河部长会议通过“莱茵河防洪计划”(投资120亿欧元),该行动计划的原则是通过水域管理、城镇规划、自然保护、农业和林业、预防等综合措施解决洪水问题。

主要目标是:减少灾害风险,2000年维持风险不增加,2005年风险减少10%,2020年减少25%;降低下游淹没区洪水位,2005年降低30cm,2020年降低70cm;为洪水淹没区和受洪水威胁的地区绘制风险图,以增强洪水意识,2000年完成50%,2005年全部完成;完善洪水预报系统,延长洪水预报时间,2000年达到50%,2005年达到100%。

(二)具体修复技术-河流异地法2.1河流异地法对于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河流,二级生物处理法是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