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一)——“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但如今,我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更令人担忧:许多老师诗歌观念陈旧,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肤浅滞后;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过于偏重诗歌的思想意义;对诗歌文本普遍缺乏读解能力。

我们的学生不愿读、也读不懂诗,作诗的岁月白白流逝,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多么大的损失!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教诗歌?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关键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感情体验、审美体验”。

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文本,引导学生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

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诗歌单元为例来谈谈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诵读体悟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一个字——读,诗歌教学之魂也就是这个字。

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

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

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1.诵读乡愁体悟情感内涵2.诵读乡愁体悟形式讲究(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诵读乡愁体悟意象引导学生对《乡愁》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象征不同意义上的距离的意象赏析阅读。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仅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一种沟通思想、传承文化、塑造性格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缺乏“诗意”。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注入诗意,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理解诗意不仅仅是指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也包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诗意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是对情感的抒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增长才情、陶冶情操。

我们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讲授课文、默写古文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诗歌朗诵、文学鉴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要能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

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小说、文言文等各种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对人文精神的一次次追溯和感悟。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升华,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我们也不要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对于语文教育的启发和拓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更加广阔的知识世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当下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注入诗意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们要承认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陶冶,情感的沟通。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鲁华夏新诗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局部,承载着中国千年的诗歌文化。

为了充分显现新诗的独特地位和展现新诗的艺术价值,新诗被选编人中学语文教材。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新诗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表达,甚至还岌岌可危,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可谓任重道远。

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我们必须重视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

因此,重新定位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问题,探讨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对策,帮助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摆脱窘境,是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翻阅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关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文章可谓卷峡浩繁,大局部是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法的探究,从局部来表达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注意,但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全面地关注和整体反思的文章比拟少,反映了对新诗教学现状了解不多、把握缺乏、关注不够。

笔者对这些浩如烟海的论文进展翻阅之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高屋建银式地关注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首都师大学博士林喜杰在她的博士论文?群体性解读与想象—新诗教育研究?中,以历史性的笔触反思新诗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从历史梳理的角度,理清二者的关系,思考当下新诗教育的出路和可借鉴之处。

作者首先从新诗进人教材这一历史变革人手,对语文教材的新诗选篇进展历史性的梳理,接下来从新诗教育的读写依据人手,探讨语文教育中的诗歌阐释系统,以及新诗教育中新诗文体认识的缺失和读解方式的缺陷。

然后把新诗在教育的视阑下立体展开,探究新诗如何使“诗教回归〞成为可能。

最后,以具体篇章为例,论述语文教育与形成新诗“经典〞的作用。

这一论题涉及新诗理论研究和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从两个学科的互动关系入手进展研究,阐释新诗在语文教育中的开展轨迹。

这篇文章主要从“新诗〞教材和教学方式上,对新诗教育史进展梳理,从总结历史的角度,思索对当下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诗理论界与语文教育界先后有了两次对话。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

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

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

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

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

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

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

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

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

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

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语文论文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二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

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

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用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呼唤诗意则是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魅力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死板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诗意的魅力和力量。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意义、现状和呼唤诗意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文教学的意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语文是人类思想文明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审美体验的途径。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大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诗意。

三、呼唤诗意的途径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具诗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

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词语、句子、段落的训练上,更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古诗词》等,通过阅读、解读和欣赏,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和韵味,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拓展语言表达的方式。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除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演讲、写作等活动,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语文高效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

语文高效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

语文高效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中学语文论文语文高效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语文高效课堂呼唤诗意的回归金云霄一、呼呼诗意回归的缘起中考报名期间的一天,长期在家“自学”的学生回校报名,开始上课。

语文课上,我卖力地讲解考题的答题方法、思路、用语,我告诉同学们这是语文考试考出好成绩的一条捷径。

课后问同学们的听课感受,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一下愣住了:“金老师,我觉得你们好呆!”从那天起,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惑着我: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丝毫没有吸引力了?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语文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诗意的美好与幸福啊。

可是错不在孩子。

二、反思语文课乏味的原因那天的情形时时在头脑中回放,经过思考,我认为语文课堂缺少诗意,缺少魅力,枯燥乏味的现状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1.受文化快餐的冲击文化快餐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

现在的学生只要打开手机、电视、电脑,或者杂志报纸,各种信息就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但同时,文化原味渐渐散去,传统文化的诗意与浪漫也散去。

文化快餐孕育出浮躁的世风,在这种世风的吹拂下,孩子无心阅读文字作品,更无兴趣品读经典。

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就是考试前记背词汇表的词语,背诵几个古诗名句,语文学科的诗意美被无情地剥离了。

2.被考试分数“绑架”在“靠考分说话”的现状下,虽有“五严规定”,但“有令不行”是常态。

分数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在为分数苦苦挣扎的过程中,语文课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的美好和诗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熊丙奇说过,“高分”是中国式教育理所当然结出的果子,但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终身受用的。

而能力和素养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严重缺失的。

3.对高效课堂的曲解目前,各地各校都致力于研究设计高效课堂模式,不少高效课堂的研讨课通常是以大容量、快进度来诠释“高效”。

比如教学一篇篇幅较长,内涵深刻的散文《幽径悲剧》,教师既要引导大家赏幽径之美、藤萝之美,还要感藤萝之悲,幽径之悲,社会之悲,还要感作者之所感,痛作者之所痛,还要分析写作技巧,赏析写作语言,还要学以致用来个小练笔。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是我们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还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诗意。

在现如今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和学生似乎迷失了在语文教学中呼唤诗意的初心。

我们需要重视语文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通过精心挑选优质教材,我们可以呈现给学生丰富多样的语言世界。

传统的诗词、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

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

通过多元化的教材选择,我们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我们需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应该是灵动而有趣的,而不是枯燥和死板的。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新的享受和启发。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朗读比赛、写作比赛、课堂演讲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我们可以将无趣的语文教学变成富有魅力的课堂。

我们需要重视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机械性填鸭式教学评价方式,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和个人项目,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和思辨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设置阅读角和阅读小组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学社团和写作俱乐部,提供学术交流和写作指导,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乐趣。

语文教学需要呼唤诗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人文的力量。

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如何呼唤诗意,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光彩,成为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了呼唤诗意,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学习规则和知识点,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体验。

学生们在课堂上只是被要求背诵课文,填空做题,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文学欣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美妙,学会从中汲取想象力和情感。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呼唤诗意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忽略了阅读的乐趣,导致了阅读习惯的丧失。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接触文学作品,从中感受美好,慢慢培养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语文教学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提高点,也是呼唤诗意的另一种途径。

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灵感,文字干瘪。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写作指导上,不仅要注重语法和表达,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的作文充满诗意和生命力。

语文教学也可以通过融入诗歌教学,呼唤诗意。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能让人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诗歌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诵读、欣赏,感受诗歌的美丽和力量。

通过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力。

语文教学也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陶冶,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呼唤诗意 回归语文

呼唤诗意 回归语文
总 之 .创 造 力 在 新 教 材 中所 显现 的 重 要 位 置 完 全
中学李镇西 老师以《 心灵飞翔 的时刻》 为题讲述 的“ 最 近 一 节普 通 的语 文 课 ”
“ 窗外 . 银 杏树 金 色 的叶 子 在 寒 风 中顽 强 地 燃烧 着
自己 最 后 的 生 命 : 室 内, 我在 给 学 生 朗 读 路 遥 的 中 篇 小 说, 《 在 困 难 的 日子 里 》 , 我 和 同 学 们 的 心 灵 正 和 路 遥 高 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 , 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 、 温
馨而又崇高的气氛 ,每个人仿佛 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
脏 的跳 动 。是 的 , 我 们 胸 膛 里 的热 血 正 和 着 主 人公 青春 的激 情 而 汹 涌 澎湃 … …” 。 可 以想见 。师生 在课堂 上进 入的是 怎样 的一种 境 界 :
用“ 荡 胸 生层 云 , 决眦入 归鸟 ” 来作比 , 或 许并 不过分 。 师 生 ,尤 其 是 语 文 教 师 自身 的哲 学 意 识 与诗 意 审 美感受 , 是决 定 课 堂 美 学 追求 成 功 与 否 的 关键 。诗 意 的 课 堂应 当浮 动 师 生 的情 绪 、 灵 气和 悟性 。 这 种 情 绪 、 灵 气 和悟性是 师生对人生经验 、 情 感经验 、 社会经 验 、 生 活经验 、 阅读 经 验 、 课 堂经 验 等 各种 经验 集合 起 来 之 后
产 生的。
符 合 人 才 素 质 教 育改 革 的要 求 。 我 们 迎 来 了 教 改 的 新 篇章 。 新 教 材 内 容 形 式 的设 计 理 念 更 加 合 理 、 完善 , 致
力 于 调动 学 生学 习积 极 性 和 主动 性 . 丰 富 了 文化 底 蕴 ,

语文课,呼唤诗性的回归

语文课,呼唤诗性的回归
中 国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唐 诗 宋 词 的 锦 绣 华 彩 ,曾 让 李 白 、杜 甫 、 苏 轼 等 文 豪 留 下 了 多 少 脍 炙 人 口 的 传 世 之 作 。然 讲 到 骈 文 ,我 们 首 先 想 到 是 王 勃 的 《 滕 王 阁 序 》 ,他 提 笔 时 的 洒 脱 与 自 信 ,流 露 出 的 却 是 他 蕴 入 骨 髓 的 人 文 诗 性 。这 些 古 代 文 人 身 上 的 诗 情 ,传 至 今 日 ,又 剩 多 少 呢 ? 这 当 然 和 时 代 的 变 迁 有 着 直 接教 育 的 大 背 景 下 ,如 何 让 枯 燥 无 味、审美功能苍白无力的语文课重新充满情趣,唤回它的诗性 呢 ? 我 想 ,我 们 可 以 从 三 个 方 面 去 着 手 。
语文教材作为典范,它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历代文人 的 思 想 精 髓 。 因 此 ,作 为 教 学 活 动 的 组 织 者 和 引 导 者 的 教 师 ,我 们 有 义 务 去 引 导 学 生 对 教 材 中 的 文 本 语 言 进 行 品 味 、感 悟 、积 累 和 运 用 ,深 层 次 挖 掘 文 本 中 的 诗 性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我 们 既 要 让 学生的感情世界变得丰富,又要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 岳 阳 楼 记 》 中“ 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的 博 大 胸 襟 以 及“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的 远 大 政 治 抱 负 ;《 爱 莲 说 》 中 “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的 君 子 风 范 ;《 春 望 》 中 “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的 忧 国 思 乡 情 愫 ;《 青 玉 案 · 横 塘 路 》 中 “ 一 川 烟 草 , 满 城 风 絮 ,梅 子 黄 时 雨 ”的 淡 淡 闲 愁 。 这 一 篇 篇 优 美 的 诗 文 既 不 缺 乏 文 学 性 ,又 不 短 于 诗 情 美 ,我 们 引 导 学 生 挖 掘 教 材 文 本 中 的 诗 性 ,让 诗 情 真 正 回 归 到 语 文 的 课 堂 中 来 。

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_1

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_1

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
文课愈来愈多。

对“新课标”中为什么不提训练,研制组的专家们是这样解释的:“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
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
语文教
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训练呢?这只有一个解释:“修订稿”是各种不同观点互相妥协的产物!
结语
我从1952年开始在中学教语文,现在虽已退休,但我仍然把自己看成一名基层学校的语文教师。

长期在基层学校工作的经历,固然使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也限制了我的视野,加以我
对某些故弄玄虚的高深理论的天生的恐惧感,因此我所理解的语文教育往往局限于浅显的常识范围。

比如“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根据我所知的语法常识,它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素养”,“语文”则是“素养”的修饰、限制成分,意在表明这个“素养”仅仅是“语文方面”的素养,其他如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等,虽然也关乎素养,但不属于语文的范畴,因此不应包含在“语文素养”的范围之内,也不能从这些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识告诉我,一个品德高尚、热爱祖国的人很可能语文素养很差;反之,一个语文素养很高的人,也不一定品德高尚、热爱祖国。

假如有位专家以此指斥我:
恐怕也与
---文章来源网络。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1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1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导读:本文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什么我们会有“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的看法?原因是我们习惯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在今天的人看来,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别说“有约不来过夜半”,就是过了几分钟,也不能忍受,当然就“十分焦躁”了。

我们怎么能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呢?我们又怎们能容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百无聊赖”呢?至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陶渊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苏东坡,恐怕更要被今人视为恨铁不成钢的“二流子”了。

在命题专家看来,约客未至就得“十分焦躁”,那么“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当然就必须“万分失望”了。

古人的心情我们永远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装懂也就罢了,还要强迫别人接受,就更不应该了。

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自立意见,强作解人是鉴赏的大敌,“严刑逼供”“请君入瓮”式的命题思路只会剿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实际上取消了鉴赏。

本来希望诗歌鉴赏题能给沉闷的语文高考试卷带来一丝灵动的气息,但现在看来,在语知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的命题相继走入绝境之后,诗歌鉴赏题的路也快走到尽头了。

显然,这不完全是命题者的责任,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出了问题,进一步讲,这也不完全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衰颓的表征。

五“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造者”。

真正的诗人不仅要创造一种新的意境、新的情趣、新的语言、新的风格,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和新的人生,同时他还要在大众中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

我们知道,大众的情趣永远趋向于肤浅、庸俗、低级甚至堕落。

谁来提升他们?在一切历史中,这个责任都是由诗人——真正的诗人和他们创造的诗篇——不朽的诗篇来承当的。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承载着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呼唤诗意的声音似乎有些被淡忘了。

诚然,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缺少了文学的滋养和诗意的陶冶,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又将变得枯燥乏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呼唤诗意,让文学薰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了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我们需要在教材选择上注重文学作品的渗透。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它的内容涵盖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材的设计中,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渗透,引导学生接触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诗意的魅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深远。

教材中应该加大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也能够陶冶情操,感受诗意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导读、朗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写作文体或表达情感,使文学的魅力得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接触和理解文学作品,深入体味其中的诗意之美。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文学艺术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文学的魅力。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作文比赛、文学论坛等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社团,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和挑战,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文学的魅力。

通过这些课程和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学对生活的启迪和陶冶,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呼唤诗意,培养孩子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诗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高峰,具有深刻的意境和鲜明的形式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感悟力和审美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呼唤诗意。

一、多读好诗,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珍品,它蕴含着诗意、美感和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诗歌作为必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美。

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介绍和讲解诗歌的含义和形式;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和解读诗歌,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读好诗,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是呼唤诗意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运用诗歌教学,提高语文能力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它通过充分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思想、意象和意义,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语音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有助于提高语音语调、声韵和节奏的把握和表达能力;其次,诗歌中充满了富有节奏感的修饰词和修辞语言,通过学习、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和语言,学生可以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最后,诗歌通过意象和情感对日常生活、人和事进行表现和描绘,学生可以通过诗歌教学,提高对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世界的感悟和领悟能力。

三、关注教学效果,营造文学氛围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营造文学氛围则是诗意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关注教学效果,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讲评、学生演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创设“诗意角落”、“文学走廊”、“诗歌比赛”等活动,营造文学活动氛围,让学生在诗歌中领悟生命,感受诗歌的美感,受到啓发和启迪。

四、思考诗意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诗意教学具有深厚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养;其次,它能够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邂逅美感与情感;最后,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一)——“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
有人说,旧休诗不宜在学生中提倡,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

曾写了很多现代诗、开现代诗一代风气的闻一多先生,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创作经历,写了一首“检讨”诗:“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妈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

”连这样一位非常激进的“新诗人”都认识到旧诗的价值,要勒马回缰,改写旧体诗了。

我们可不能数典忘祖,把祖上传下来的好东西全抛弃了。

写旧体诗,最好当然要懂一点格律。

但格律这东西,是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自然掌握的,老师当然也可以作些指点。

再说,只要真有诗的意境,就大可不必在格律上斤斤计较。

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平仄不协,但这并不妨碍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对今天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写诗的实践中提高对诗的审美特征的感受力,而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诗人。

当然,如果能培养出几个诗人,也是一件大好事。

我很赞同周国平先生对诗歌、诗人的解说。

他认为诗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些非常执着的人,他们的心灵好像凝结在童稚时代的那种丰富色彩的印象上,这种凝结又不是停滞的封闭的,而是发展的开放的。

他们一生都会执着于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

这种美感成为他们生命的第一需要,这种美感本质上是一种孩子对生活的感受。

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保因袭,这两点正是美感的基本要素。

人一旦有了这种诗人的气质,就能更多地保住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

这也许正是诗教的真谛。

主持人:
下面,我们是不是再谈谈现代诗的阅读和教学问题。

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的滋养。

但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现代诗,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反映近二十年来现代诗的发展。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青春在语文课上缺席”。

钱涛老师是一位现代诗人,对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
钱涛: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毅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

这种淡化,自然可以从教材中诗歌篇目过少(现代新诗尤少),选择的篇目过老(基本不选当代新诗),教法陈旧(与议论文记叙艾休教法雷同)等方面列出许多依据来,但在我看来,根本性的淡化,恐怕还是上述淡化之后的淡化,那便是师生都日渐远离诗歌,尤其是远离已从山谷溪涧艰难跋涉而出,经八十年积淀正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诗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兼写现代诗的人,从我自身的实践中,深感这种淡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尤其是对新一代中国人气质的陶冶和锻造,都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着重谈谈诗歌教材的选择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

教材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教学的淡化,是教材中淡化诗歌的必然结果。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我看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词,让一、二首新诗插足其间,在编者恐怕已是很费心思了。

(2)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了,能直接引导学生同时进入阅读与写作两扇大门的,自然是记叙、议论文休,诗歌是不在其中的(高考试卷上作文命题“不得以诗歌体写”便是证明),诗歌考查的题目古诗词居多,新诗则极少。

(3)教材编写者对现代诗,尤其是对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诗坛十分隔膜,这也是许多优秀诗作难登教材之堂的原因所在。

对前两个原因,我不想细作剖析。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加上高考内容和题型走向的一些变化,诗歌教学正在加强。

但是我依然对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满怀忧虑。

翻翻我们的语文课本,以前仅将眼光盯住《有的人》《回延安》等有限作家作品的状况是改变了,但语文教材的视野还是逼仄得可以。

许多人不去深入研究新诗的发展,似乎新诗总是“老名家”的好。

他们不去思考,中国新诗于八十年前挣脱古诗词格律的束缚,只是一种反叛行为,虽然开了新诗写作的先河,功不可没,但毕竟少了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
从“我手写我口”到“放大了的小脚”的诗体尝试,其意境的创设,尤其是集中代表诗美的
词语的锤炼,都显得不成熟。

时过八十年,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今中国诗坛,佳作迭现,人
才辈出,不但自由诗休的散文美、意境美都获得了张扬,而且由于新诗在成长和反思中,不
断融进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


般地说,这是过去时代的新诗诗人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

当今中国诗坛,且不说从半个多世
纪前的“七月”“九叶”中走来的新诗前辈(如1998年在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上获
“金杯奖”的诗人绿原及他的同代诗人牛汉、杜运燮等人),即如当代诗人昌耀的《鹰?雪?
牧人》《旷原之夜》,章德益的《西部太阳》,杨牧的《我是青年》《汗血马》等大量佳作,不
但显现了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风采,而且闪烁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浑厚余韵。

这类新诗不下几
百几千首,都可以避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进入教材编者的视野!
为此,我建议,从五四时代到九十年代的现代诗人的作品,都应有所选择,而八九十年代的
新诗尤应适当多选。

当代人读当代诗,也许更能激起共鸣,不但可以引发学生欣赏的热情,
而且可以触发他们创作的火花。

主持人:
现代诗的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尤其薄弱的部分。

呼唤“诗教”的回归,理应也包括现代诗
在内,当然啦,这是传统诗教的“现代版”。

(主持人:钱梦龙嘉宾:陈钟梁、钱涛、黄玉峰、郑桂华)摘自《语文学习》2002年第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