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幼儿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表现的特征。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其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幼儿天生对周围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探索欲望。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其次,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是指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再次,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现也是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独立思考是指幼儿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境,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造性表现则是指幼儿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现。
最后,幼儿主体性还表现在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和合作性。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主动选择参与的内容和方式,表现出积极的主动学习态度和行为。
同时,幼儿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和合作性,促进其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者应该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幼儿的主体选择权。
如何在集中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集中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摘要:201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在“教育建议”中渗透了“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的主体性的尊重。
随着对《指南》不断深入地学习,人们对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改变讲解、示范、演示的灌输方式,让幼儿尽量在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活动;体现;主体性1 备课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幼儿。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备幼儿的工作做得不够。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拯救冰冻小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
目标一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材料相互作用探索将冰融化成水的各种方法,在游戏中知道怎样才能让冰融化成水这个简单的科学小知识。
活动开始了,教师用故事作为开场白,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怎样拯救被冰封住的小动物,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
结果多数孩子都选择锤子等坚硬的工具去敲打冰块。
只有一个孩子想到只要天热了,冰就化了。
这是一个小班活动,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从性。
因此,从活动设计来看,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备幼儿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浅谈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经验交流196作者简介:俞丹(1988— ),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超出“主导”他畴。
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
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小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一、自由选择,放手游戏游戏中教师往往注重游戏的常规,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教师为孩子选择游戏主题,替孩子安排角色,给孩子构思情节,为他们选择玩伴,但孩子们却没有完全自主的游戏。
在主题确定上给幼儿选择的余地。
角色游戏是以幼儿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时,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认知程度。
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相关的游戏材料。
活动时可把与各主题有关的材料一一展出,让幼儿自己选择相对应的主题。
依据主题的不同分组,分组后请幼儿讨论怎么玩并自行协商分配角色,教师只在场地划分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多样指导,多种处理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
(一)角色参与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
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的该做些什么。
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
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丢在衣服。
”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
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好得多。
(二)随机点拔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幼儿参与与主体性培养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幼儿参与与主体性培养在幼儿教育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
而幼儿活动教案中的幼儿参与与主体性培养则是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儿活动教案中幼儿参与与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实施这一原则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幼儿活动教案的制定应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为出发点。
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活动环节,提供多个选择,让幼儿自主决策并进行实施。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定任务目标,让幼儿参与规划和组织活动,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活动教案中,可以引入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艺术创作、探究实验等,让幼儿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三、注重幼儿的情感培养情感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活动教案中必须关注的方面。
通过设计情感体验活动,如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感动。
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这样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幼儿活动教案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调。
同时,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这种方式能够加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幼儿活动教案中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教具、图书、音乐等,让他们在多样性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外出参观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与真实环境接触,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活动组织时间安排和活动组织是实施幼儿活动教案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打破条条框框,为幼儿提供引导式的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师生互动,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网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活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幼儿个人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他们是一个身心俱全和各种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事物。
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去寻找教育目标,通过搜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朋,从而作出有效的判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模式,唤醒幼儿内心创造的潜能,启发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促进幼教改革的创新,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要灵活地转换教育方法,调整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活幼儿对事物主动换位思考的源泉,让幼儿生长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获取经验和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就在生成性主题活动课程中,谈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以及针对问题实施的策略。
一、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一)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把握不到位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通常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重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培养,而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对生成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课程教学,没有意识到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计划”的奴隶。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的思想。
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的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我们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作出反应。
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
相反,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
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
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教育活动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幼儿主体性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幼儿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并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主体性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一、幼儿主体性的特征1.自主性幼儿主体性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展现出自我决策、自我探索的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学习和探索。
2.自我表达幼儿主体性的另一个特征是自我表达。
幼儿通过言语、行为和表情等方式,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向成人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独立思考幼儿主体性的第三个特征是独立思考。
幼儿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考。
4.团队合作幼儿主体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团队合作。
幼儿能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协作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资源。
他们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二、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方法1.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与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2.倾听和鼓励幼儿表达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发言,并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赞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3.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思维训练。
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材料和资源,让幼儿通过实践进行思考和验证。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关注幼儿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自主探索、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特性。
理解和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幼儿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是幼儿主体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
例如,在自由游戏时间,有的孩子会选择搭建积木,有的会选择绘画,这都是他们自主性的体现。
自主性使得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尝试。
主动性也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幼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
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与小伙伴交流合作。
比如,在故事时间,幼儿会主动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感受,展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
创造性在幼儿主体性中同样不容忽视。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可能是一幅充满奇特想象的画作,也可能是一段自编自演的小故事,这些都彰显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独立性则表现在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逐渐摆脱对成人的过度依赖。
比如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在这些过程中,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锻炼和发展。
为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决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室里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如建构区、阅读区、美术区等,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
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比如,如果幼儿对小动物感兴趣,可以组织观察小动物、讲述动物故事等活动。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也极为关键。
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尝试解决。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进行了活动区教学的新尝试。
活动区教学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人为的设定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让幼儿在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内容和情趣的活动区中主动的发展。
实施过程中,在师生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生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
一、活动区目标的制定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
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计划,分月、分周拟订区域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区目标时,要注意做到:1、制定的目标要适度。
既不能因目标过高而使幼儿失去信心,也不能因目标过低而压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制定“建构区”目标时,针对我们中、大班的幼儿对活动结果比较感兴趣,追求的是:我搭的像座小房子、你搭的像架小飞机等等,而大班对所建构的物体的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度明确。
2、制定的目标要具体。
目标的确定不一定要太精确,活动效果也并非要求立竿见影的实现,但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
例如“语言区”的活动目标,制定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什么才是美的,并能完美的设计、准确的表达。
要注意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幼儿主体的活动体验及在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重在对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活动区自主环境的创设《纲要》指出: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能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自主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发挥主体性展现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一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例子:
1. 自由创作: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活动。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角色扮演:通过戴上服装和道具,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情境中。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画家、音乐家或舞蹈家,并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 合作创作: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他们可以一起决定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在合作中,他们可以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4. 故事讲述: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将自己的故事绘制出来,并通过口头表达和表演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通过讲述故事,幼儿可以展示自己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创造。
5. 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幼儿可以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在欣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获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才华。
这种主动性的参与和表达,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度,在幼教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幼儿的主体性概述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以及展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
幼儿的主体性是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独立性的表现,是其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在幼教活动中得以体现,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创设积极的幼教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首先需要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和艺术材料等。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充满温馨和活泼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主体性需要在幼教活动中得以实践和发展。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确保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的画笔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个性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
5. 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幼儿通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合作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幼儿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得以发展。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决策。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智力、体力、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教育活动,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幼儿的主体性意味着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发展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这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并分析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性的概念最早在西方教育学中提出,它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体性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主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和需求,有能力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中。
二、主体性对幼儿的意义1. 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通过主体性,幼儿能够主动学习,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认知、语言、情感等多个方面。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幼儿的主体性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并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们个体的自主发展,也包括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三、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应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包括游戏、探索、艺术创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2. 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教育者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幼儿有机会自主选择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育者也应引导幼儿在自主行动中逐渐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环境。
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2010年第7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7,2010第26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47期)To t a l No 1247收稿日期—5—3作者简介张丽琴(—),女,福建政和人。
福州大学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张丽琴(福建省福州大学幼儿园,福建福州350003)摘要: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而幼儿园中区域性体育活动正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本文通过阐述区域性体育活动和幼儿主体性的关系,进一步介绍了从提供多维度活动材料的方面去创设良好的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探索了区域性体育活动动态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正确的指导策略,以达到最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区域;体育;主体;幼儿中图分类号:G 61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7—0070—02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具备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人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主体是有意识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人。
因此人即主体,主体即人,人能全面利用客观世界又能全面超越客体世界,进行自我创造。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但是幼儿的主体意识不强,主体性发展程度较低,而且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易受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性体育活动与幼儿主体性的关系区域性体育活动是幼儿运动活动的形式之一,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能给予幼儿自主发展的最大空间。
幼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区域性体育活动也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丰富运动体验,提高运动能力,积累运动经验,更好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如何在区域环境创设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区域环境创设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作者:田欣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12期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幼儿处于主体性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主体性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以后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十分必要。
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
”幼儿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体,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必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价值。
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
教师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要积极探讨“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能最大可能的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等一些列问题,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区域活动。
让幼儿在与区域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构建新经验,从而使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在区域设置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和需要”。
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常规和对幼儿的理解来设置活动区域,确定区域格局,决定区域的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很少有教师会征求幼儿的意见。
幼儿期是主体性发展正处于稚嫩的萌芽状态,需要成人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成机制。
只有主体需要得到尊重、关心与肯定,幼儿才能真正成为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要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仅能给幼儿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依赖、顺从、胆小、畏缩,他们会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了。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体现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体现作者:杨文超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1期自主游戏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幼儿园教育教学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游戏意识,尊重幼儿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幼儿游戏,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让幼儿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体验快乐,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教师应注重幼儿生活以及游戏活动的独特性,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效满足幼儿感知以及实践需求。
幼儿园自主游戏,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模式,依托于教师创设的游戏场景、区域,以此培养幼儿自主游戏能力,并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思维模式。
开展自主游戏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凸显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不能过多干预他们的游戏活动。
就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园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且上午和下午均设置了自主游戏内容和环节。
通常上午自主游戏时间为1小时,游戏内容主要基于教学或主题活动。
下午的游戏活动则是基于创造性游戏进行优化设定,时间也在1小时左右。
就活动区域的建设而言,自主游戏有固定的科学区、美工区、益智区和音乐区等,通过设置多个功能区域实现不同游戏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游戏活动。
为在自主游戏教学过程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游戏参与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幼儿对自主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游戏行为习惯。
在自主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引导幼儿,让幼儿通过自主游戏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承认并肯定幼儿的能力,坚持人本教育理念,以幼儿为游戏教学的主体,凸显幼儿的主人公意识。
教师应先充分了解幼儿情况,肯定幼儿的游戏课堂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提高孩子的主体性。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游戏类型,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保證自主游戏活动的全面开展;实践中不可过多干预幼儿的选择,更不能随便终止游戏活动,避免影响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
主体性发展:如何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发展:如何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幼儿主体性发展这个话题。
作为一线的幼儿工作者,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自信、有主见的小大人。
那么,究竟该如何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主体性发展。
简单来说,主体性发展就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呢?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我们可以鼓励他多创作,发挥他的想象力;有的孩子擅长运动,我们可以让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让他们在自信中茁壮成长。
二、创设丰富的环境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创意、充满挑战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区域,如阅读区、游戏区、手工区等,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环境的布置,用色彩、图案、布局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主体性的关键。
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发表意见。
当孩子表达错误时,我们要耐心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维体系。
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替他们承担。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五、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支持,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快乐。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的广袤领域中,“主体性”这一概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重要的光芒。
主体性强调的是幼儿作为独立个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权利。
理解并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对于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主动探索和好奇心。
从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到开始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小手触摸、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周围的一切。
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主体性的最初表现。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个新的玩具,会立刻伸手去抓,试图弄明白它的用途和玩法;当他们走进花园,会好奇地蹲下身子观察花朵和昆虫。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意味着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包括各种玩具、图书、游戏材料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
比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不同的区域,投放丰富的材料,如积木、彩纸、画笔、图书等。
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哪个区域,使用什么材料,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这种自主选择的过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兴趣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当幼儿在搭建积木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当幼儿完成一件作品时,教师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和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幼儿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他们的自我表达和情感体验上。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能够用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幼儿主体性发展之我见
幼儿主体性发展之我见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和决策。
在幼儿主体性发展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鼓励他们自己想出活动的方式和规则,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决策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学会做出自己的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一些决策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决定参与哪些活动,哪些不参与,以及如何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决策能力。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一些团队合作的机会,比如组织幼儿一起参与园里的集体活动或者小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幼儿主体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进行了活动区教学的新尝试。
活动区教学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人为的设定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让幼儿在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内容和情趣的活动区中主动的发展。
实施过程中,在师生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生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
一、活动区目标的制定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
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计划,分月、分周拟订区域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区目标时,要注意做到:
1、制定的目标要适度。
既不能因目标过高而使幼儿失去信心,也不能因目标过低而压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制定“建构区”目标时,针对我们中、大班的幼儿对活动结果比较感兴趣,追求的是:我搭的像座小房子、你搭的像架小飞机等等,而大班对所建构的物体的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度明确。
2、制定的目标要具体。
目标的确定不一定要太精确,活动效果也并非要求立竿见影的实现,但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
例如“语言区”的活动目标,制定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什么才是美的,并能完美的设计、准确的表达。
要注意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幼儿主体的活动体验及在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重在对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活动区自主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能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自主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在环境上我们可采用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需要摆放场地,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其次,可将游戏中的一些材料分散或综合开放地摆放,如:“娃娃家”游戏,除了固定的床、桌子外,其余碗勺、食品等,有的放在商店中作为商品,有的放在“材料库”中作为选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玩具,积极投入创设,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材料选择的自主性。
再者,我们要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创设游戏的主题,自定游戏场地,如:当幼儿在建构区搭出美丽的恐龙园后,到美工区与同伴商量合作捏出许多娃娃当作参观的游人。
我们对此应给予支持、鼓励,因为这个主题的产生就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创造出来的新的游戏能促进孩子间更多的交往,合作,活动中幼儿也可根据需要将教师准备的草席往地上一铺,把娃娃家的场地定在教室的一角。
这种自主的游戏环境,没有教师统一要求,没有完成作品的统一标准,没有作品的优劣评比,让幼儿的成功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活动区过程的组织指导
《纲要》中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十分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的自主也是不完善的,动态的,作为环境的核心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就很大,因此游戏中既要保护幼儿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排斥游戏的有效指导,教师在与幼儿游戏中,应注意以自身的双重角色身份,使游戏既“愉快”而且“有益”让孩子得到主体性体验。
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老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组织指导呢?
1、建立活动区规则
为了使各区域活动能顺利开展,教师应逐步帮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
让孩子学会自律,我们让每个孩子持一个身份牌,各活动区都制定了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
我们通过“比一比谁收得快”等竞赛形式,教幼儿学会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材料并摆放整齐。
身份牌的作用很大,我们看每个活动区里孩子们插的身份牌就能一目了然记录观察,孩子们能根据身份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在活动中,使幼儿懂得与同伴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并能学会正确处理活动中的纠纷等等。
有了这些规则的制约,孩子们间的交往变的更加宽容、和谐、友好,听到的是商讨的话语,看到的是合作互助的喜人情景,教师再也无需为解决矛盾而费神了。
2、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动脑筋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什么时候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什么时候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应做到事先观察。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观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面,有要有盯住不放的深入,还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敏锐,能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
教师要及时抓住具有普通教育意义的偶发事件,调整幼儿的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如在中班纸工区,有位幼儿创造性的将做成的纸裙穿在身上,做着有趣的时装表演。
旁边几个区域的孩子也被吸引,我们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倡议:“我们来开一个娃娃时装表演会好吗?”老师的号召一呼百应,正面、反面、转身、造型,有的还模仿几个由电视里看到的时装模特表演的有趣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表演过程中,下面的小评委们及时指出:XX的领子没翻好,XX的裙子有点长……使幼儿既得到了仪表美的教育,又增添了对纸工的兴趣及创造的乐趣。
这一内容尽管是出乎教师意料的,但却是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及时的利用与捕捉到教育的机会,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适时的参与,与幼儿在活动中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但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活动中所反映的能力、水平,必须要有老师的点拨才能提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当发现角区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玩的既高兴又有意义呢?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在指导的过程中,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指导语简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知识技能、常规交往、创造性和坚持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才能有效的、循序渐进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依据区域活动记录表进行指导
为及时了解幼儿参与各区域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前先填写区域活动记录表,在参加的区角里相应做好标记,教师根据记录了解幼儿各个区域的参与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各区域向每个孩子开放,以便在活动区大环境的宏观调控上占有自主性。
教师通过一周的记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美工区、表演区几乎全是女孩儿的天下;平时不善言语,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只喜欢在美工区这种动手操作区域里活动……这时,区角活动记录表犹如孩子的晴雨表,及时地展示在了教师的面前,它为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个性特点提供了依据。
同时,它又是教师的“小助手”,教师根据记录及时查找原因,补充、提供适宜的材料,并进行积极诱导,因材施教,让男女幼儿都尽量弥补各自的不足,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活动后的评价
活动后开展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活动的一种间接指导,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下一次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肯定孩子们的创作,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活动,还要多鼓励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如我经常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把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大家,使评价活动成为互相启发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也使幼儿对活动产生了逼真的感觉,对角色的职责有了明确的认识,满足了孩子的成功感,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组织和指导好活动区活动,教师必须多观察,多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不断开拓活动空间,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合作、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主动建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