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新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概念: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注意: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素
河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植被稀疏,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社会 经济 因素
人口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 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
2. 南水北调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 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
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山东半岛和天津
三、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
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
趋向紧张。
6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518)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2、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简述:具有一定的界线;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活动(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4)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区域划分类型: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6、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1、概念: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1)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4)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1)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2)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上课讲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梳理
地理必修Ⅲ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识记】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其主要特征有: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等政治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经济区、语言区等自然、文化区域);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同一区域内的各地都相近似,不同的区域之间差别很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如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区域的空间结构·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从总体来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的范围要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就此而言,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从经济活动角度来看,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区域核心多表现为中心城市,或者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空间网络系统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外围空间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其他空间部分。
(教材P4活动1答案:区域发展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分布较稀疏,城市区域狭小,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比较密集,城市区域扩大;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线路四通八达,深入到区域的各部分,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大。
)【区域的产业结构·简单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d)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高频考点)(1)A 山脉,B河,C山脉,D 海峡,E 运河,F 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B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作者:————————————————————————————————日期: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是环境污染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全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目录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2)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4)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7)第二章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9)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9)1西北地区概况: A西北地区的范围 (9)B.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2)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第五节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6)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7)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8)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8)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4)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区域发展阶段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
)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
0.区域经济一体化
)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3.南水北调:
)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影响:①社会经济: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
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
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5.西电东送
)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第二章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
)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大。
②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云贵高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地贫瘠;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
)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
)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
地利
用中
存在
的问
题及
解决
措施
突出问题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退化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
)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
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治理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
)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③工业化加速了人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
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二、遥感(RS)?
、RS
、主要环节:?
?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 信号接收机?
、应用:(1)确定某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2)速度和时间?具体应用: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导航;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野外调查。
4、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地面至少有4颗GPS卫星。
对地物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如要测定运动物体的位置、方向,至少需要4颗卫星。
?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3S”的关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