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哈尔滨变化大生活在冰城好幸福

合集下载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

哈尔滨变化调研报告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下是对哈尔滨变化的调研报告。

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哈尔滨的建设不断提升。

新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道路更加宽敞和便捷,交通流畅度明显提高。

此外,城市的绿化也得到了加强,公园和广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美丽和宜居的环境。

在经济发展方面,哈尔滨的变化同样明显。

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哈尔滨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哈尔滨的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动力。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流入哈尔滨,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新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和文化发展方面也出现了积极变化。

多年来,哈尔滨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教育中心,现在哈尔滨的教育事业发展更加迅速。

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增多,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为哈尔滨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保障。

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生活和社会方面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的商业繁荣,各种购物中心和商场的兴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此外,社会服务也在不断进步,医疗水平和社会福利得到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了增强。

总体而言,哈尔滨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教育和文化以及生活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是哈尔滨快速发展的标志,也为哈尔滨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会继续迎来更多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

我们这个小镇也和全国一样,历经了这一段由穷到富的难忘历程。

一、穿着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

四个兜的服、军干服。

热天能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也算是很“操”的操哥了。

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

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重补丁。

衣服补丁最多的是肩,裤子补丁最多的坐的那一方及膝盖部分。

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丢弃的。

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

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份,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

冬天,穿着自制的棉袄,一件棉袄常常穿十多年还在穿。

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

穿在身上冷冰冰的。

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

就这样,打发着一年复一年的严冬。

人们常调侃说:“有钱的人,大不相同,身上穿的是灯草绒”。

能穿一件灯草绒的衣服,那可不是一般的豪华。

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才玩得起,农民能玩灯草绒布料的则是凤毛麟角。

常常看见一些人,针织了一件毛线衣,冬天本当用于御寒,而他们却将衣服搭在背肩上,招摇过市。

大约太珍贵了,搭在面上显示一下而巳。

就尤如孔雀喜欢开尾翎炫耀是同一道理。

仅仅是一件毛线衣,都会有此风景。

那时的衣着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有个别在城市有亲戚的人家,有时去一趟,则会带几件旧衣服回家,尽管旧,穿在身上也仍不失城市的那一点洋气。

家庭最高挡、最适用的物件是:“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响:是收音机。

家庭有缝纫机,则可自巳修补衣服。

人们常在口边的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有能力购买并有关系弄到三转一响的家庭,是极其稀少的。

日子俭朴,人人省穿顾嘴。

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无论从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

哈尔滨的变化作文素材

哈尔滨的变化作文素材

哈尔滨的变化作文素材《哈尔滨的华丽变身》要说咱哈尔滨啊,那变化可真是大了去了!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变得让人都快认不出来了。

小时候,我印象中的哈尔滨到处都是破旧的街道,坑坑洼洼的路面,一不小心就会崴到脚。

那些老房子也是灰扑扑的,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可如今再看呐,那简直是焕然一新!新修的街道宽敞又平坦,走在上面,那叫一个舒坦。

路边的绿植也是多了起来,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就跟个大花园似的,让人心旷神怡。

过去逛街,买东西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大家都集中在那,每次去都是人挤人,感觉像在参加春运一样。

现在可不一样了,各种各样的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什么万达啦、凯德啦,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那商场修得也是气派得很,明亮的灯光,光滑的地板,逛起来感觉自己就像个贵族。

而且,现在购物也方便多了,网上下单,直接送上门,都不用自己跑腿咯!再说说交通,以前的公交车破旧又拥挤,等一趟车能等得你花儿都谢了。

现在呢,不仅公交车焕然一新,还多了地铁!那地铁速度真是杠杠的,咻的一下就到站了,再也不用担心上班上学迟到啦。

而且哈尔滨的交通也越来越智能化了,手机一查就能知道公交车啥时候来,真是太方便啦!现在哈尔滨的夜晚也是特别的热闹。

以前天一黑,大家就都回家睡觉了。

现在可不一样,到处都是灯火辉煌,各种灯光秀、夜景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夜晚的哈尔滨就像一个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变得格外迷人。

走在街头,感受着微风,欣赏着夜景,那滋味,别提有多惬意了。

哈尔滨的变化真的是数都数不过来,咱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以前总觉得大城市好,现在觉得咱哈尔滨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差。

咱哈尔滨人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我相信,未来的哈尔滨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咱就等着瞧好吧!咱也得努力奋斗,为哈尔滨的发展出一份力,让咱哈尔滨变得更美好!。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资料来源:揭阳日报吴少雄回顾30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二是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三是自信、包容、多元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四是改革创新、服务、和谐观念得以逐步树立。

五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义利、择业、消费观得以逐步树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巨大变迁必然带来人们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

回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领域,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迷信个人到追求真理。

通过思想解放,人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从盲从走向理性,树立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念。

(二)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民主政治建设,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独立地思考、判断和决策,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从人治到法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人们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社会的风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自觉行为。

人们的行为准则从按领导要求办事、按经验习俗和道德约束办事彻底转变为依法办事。

二、经济领域,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封闭到开放。

改革开放的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开放意识日益增强。

(二)从计划到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并初步建立。

它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竞争。

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政策环境竞争、再到如今就业的竞争、岗位的竞争,可以说,竞争的观念如影随形。

(三)从低效到高效。

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要获利就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劳动时间。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经济巨变社会调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22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自2022年1月1日起,农民种地不需要交农业税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正式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2022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1500名非洲各国代表成员、20多个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非洲重要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2022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了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中国在开展,渐渐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网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翻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点鼠标就看到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30年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芒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开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暑假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22年08月二、调查地点: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三、调查方式:询问局部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去相关单位了解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四、调查内容:淮北市的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开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五、总体状况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开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按经济的开展来说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工程区组成。

哈尔滨的历史长河:从渔村到现代都市

哈尔滨的历史长河:从渔村到现代都市

哈尔滨的历史长河:从渔村到现代都市哈尔滨,这座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一个小渔村,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哈尔滨的蜕变与成长。

哈尔滨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1115年,金朝时期。

那个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名为“哈儿巴哈”的渔村。

渔民们靠着捕渔为生,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然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俄罗斯侵略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命运。

1898年,俄罗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城堡,命名为“哈尔滨”,以保护俄罗斯远东科伦巴和它的利益。

哈尔滨城的建设标志着这个渔村开始迈向现代化。

由于这里的气候与俄罗斯相似,许多俄罗斯移民开始涌入这座城市,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和艺术,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哈尔滨在建城之初就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

它坐拥着又黑又兴凯两大河流,人们开始利用这些水源进行灌溉和发电。

哈尔滨市的水利工程发展得越来越好,为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哈尔滨还扮演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角色,吸引着许多人涌入这个城市。

20世纪初,哈尔滨的工业开始兴起,这标志着这座城市进一步迈入现代化。

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涌现出了很多知名的工业企业。

铁路、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工业的发展,哈尔滨也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1906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府——“道里外医书局”。

随后,许多学校和大学相继成立,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哈尔滨也成为了中国东北民族文化的集散地,各种艺术、音乐、戏剧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然而,哈尔滨的发展进程并不一帆风顺。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这座城市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随后,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沈阳和大连等城市,这一度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但是,哈尔滨并没有放弃,它坚定地走上了转型和发展的道路。

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说说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年代2021700字作文

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说说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年代2021700字作文

幸福来之不易,说说祖国的发展与变化篇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回到来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 30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

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枫泾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

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

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通过调查后我发现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时十分惊人的,这些改变体现在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人们出行基本上是靠步行,好一点的有个自行车,再后来就有摩托车,到现在很多人都开摩托车了,好一点的还有自己的私家轿车,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其实有些有些变化我体会得也很深刻,就拿手机的普及来说吧,我上小学时人们用的最多是电话,那时只有佷少数的大人能用得起手机,可是这几年手机随处可见,手机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佷平常的东西了。

三十几年前,就在中国刚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时,人们的心中还是有许多彷徨疑问以及迷茫的,究竟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困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人们开始了这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

后来的大多数让人们体会到了幸福,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人们正不自觉的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早在50年代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行,他只是把没有实践过的东西拿出来实行一下而已。

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这个国家,而他们也获得了回报,从低矮破旧的茅屋,到高立新奇的大厦;从一片蓝色的海洋,到绚丽缤纷的花海;从一探见底的米坛子,到种类繁多的菜篮子;从泥泞的山路,到如丝网般的交通网。

这就是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不经意间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眼里的世界的变化虽不如老一辈人眼里的变化来的大,但也是日新月异。

中国用三十几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不得说这是个奇迹,而我也不经意间成为了奇迹的见证者,这种感觉很微妙,我很佩服我的长辈们的奋斗历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我们这一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竞争也会很激烈,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争取在未来成为祖国进步的有利因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哈尔滨市全市土地面积仅为 1637 平方公里,到 立与规划方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工 化名城,我国东北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信
2007 年土地面积增至 5.3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作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规划多元、规划方法由被 息、文化、旅游事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本轮城
32.4 倍;全市总人口数由 1978 年的 782.95 万 动转向主动。
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管理好”。同年 9 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成 迁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 立,城市规划进入了恢复阶段,并进行了改革开
2.1 总体规划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改革开放的 放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即建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市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2 平方公
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987.37 万人,年平均增长
1994 年国务院确定哈尔滨市为第三批国家 里,城区人口 326 万人,进入了高密度城市的形
6.81 万人。此外,哈尔滨的社会事业在这 30 年中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于 1997 年开始实施《哈 成期;确定了城市向着南及西南方向发展“,形成
日伪殖民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受制于日本的侵华 思想解放、内容不断充实。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 2003 年哈尔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了 《哈尔滨市
政策,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均带上了强烈的军 始,城市规划主动来适应规划大背景的变化,城 域城镇体系规划》。
事色彩,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军事据点。新中国成 市建设的模式强调工业发展与居住项目并行,到
都市的蜕变,成为了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 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改变分散建 轮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0 平方公

对哈尔滨发展变化的感受

对哈尔滨发展变化的感受

对哈尔滨发展变化的感受
一、城市面貌
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一直以来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哈尔滨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现
在的哈尔滨已经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国际化的氛围。

首先,城市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高端化。

特别是在新的城市规划下,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在不断发生改变,高楼大厦、现代式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高速公路等等这些高科技设施已经渐渐成为城市匠人的标志。

二、经济变化
哈尔滨的经济体系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推进,现在,不论是科技产业、医疗产业、文化旅游等等,都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
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张。

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哈尔滨落户,这也
让这座城市的经济更加蓬勃发展。

三、文化交流
哈尔滨近年来还在不断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在国际上扮演着积极
的角色。

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城市,每年都会举办迎春节游园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等等,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海内外游客。

四、人民生活
随着城市的发展,哈尔滨的教育、医疗、交通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崭新的学校、医院、公园等等这些高品质的设施已经成为了市民们的普遍需求。

同时,哈尔滨还成立了许多新的社区,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综上,哈尔滨的发展变化不可谓不是一次巨大的跨越,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

希望这座城市在未来蓝图的规划下,可以继续展现出它的魅力,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城市。

家乡新貌的演讲稿400字哈尔滨

家乡新貌的演讲稿400字哈尔滨

哈尔滨:从冰雪之城到活力之都标题:从冰雪之城到活力之都——哈尔滨的华丽变身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演讲嘉宾,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今天,我将带你们一起领略我的家乡——哈尔滨的崭新面貌。

你是否知道,哈尔滨曾被誉为“东方小巴黎”?没错,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岁月变迁,家乡的旧貌已经难以掩盖城市发展的需要。

于是,一场华丽的变身,让哈尔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以前,这里的建筑古老而陈旧,城市的街道也狭窄拥挤。

如今,哈尔滨的大楼林立,街道宽敞整洁。

中央大街上的欧式建筑,更是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

这些建筑不仅美观,更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再来看看哈尔滨的交通设施。

过去,道路狭窄,交通拥堵是家常便饭。

如今,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道路拓宽,交通秩序井然,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哈尔滨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公园、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遍布全城。

市民们可以在公园里散步、健身,孩子们可以在广场上尽情玩耍。

这些公共设施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当然,哈尔滨的华丽变身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努力。

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勇敢,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这座城市的辉煌。

正是他们的创新和拼搏精神,让哈尔滨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朋友们,这就是我的家乡——哈尔滨。

她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两代人学习环境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两代人学习环境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两代人学习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记录了我们和孩子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

学习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更改变了我们和孩子们的生活。

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巨大变化。

记得三十多年前小时候上学的情景,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我们那时候吃饭穿衣从来没有挑过,大人也只是在过年的时候或者换季的时候给我们添件新衣,那还得是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才能做到的事,很多家的孩子都是捡大人或者哥哥姐姐剩的衣服穿。

吃一顿带肉的饭菜大多数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平日里很多孩子都没有这个奢侈的念头。

我们那时候在平房里上学,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要生火炉,同学们要轮换着早早到学校生火炉。

有时候淘气的男生打闹不小心把炉桶子打歪了,浓烟冒满教室,结果老师得用半节课来平息这样的事故。

我们那时候一下课就看见满操场跑的孩子们和一起飞扬的尘土。

课堂上老师讲课也仅仅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还有我们的读书声。

学习用品也是少得可怜,那时候我们只有简单的笔记本和演算本,钢笔铅笔也是多年不变的那种,有的时候铅笔用到最后连手都拿不住了还舍不得扔,还得用一节卷起的纸接上它再用到完。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业余生活能看到课外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很多孩子要争相传阅,传来传去到后来书都弄破了都不好意思还给人家了。

那些男孩子放学就是乱跑乱闹,闹急了就演变成了打架斗殴,这样的事也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了。

那时候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打口袋之类,玩具大多是手工制作,即便拥有个布娃娃,也会藏着不让其他同伴玩,因为舍不得。

那时候大环境也使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过多的理想教育也没有更大的期望,他们只是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在家乡找个好工作就算最好了。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吃穿用可以说和我们那时候比是天壤之别,现在孩子根本没有衣食的担忧,孩子们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服装也是花样繁多,体育名牌成了很多孩子的理想之选,这些可是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

改革30年 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30年 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这里
首先 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 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 33年前,一个伟大领袖, 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 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 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 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 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 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 始……
33年前,中国走向何处,成为世界一个巨 大问号;33年过去,大步走向全面各样的水果
五谷杂粮 登上健康饮食的舞台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人的衣着清一色灰黑,样式也以大排扣的 “中山装”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 所向披靡的时尚 上世纪90年代后,内衣外穿、无肩 装、露脐装在中国出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比基尼也开始 悄悄进入中国的时尚人群中,但还 不能为普通大众完全接受。
回首过去,当人们还在为粮票、油票、布票等等 各种各样的票证发愁的时候 当人们还在排队抢购一切生活必需品的时候 而现在:吃的好了,住的宽了,行的便了,衣服 多彩多样了,娱乐的方式多姿多彩了…… 3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实在太 多太多。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生活方式丰富了, 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成就。
而现在,人们的服装越来 越丰富。
追求个性化
出现了职业装 各种各样的校服 情侣装、亲子装……
曾经:走出村口只为赶集
火车:大动脉领跑新时代 飞机:在天空画出一张网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 越来越富足!

哈尔滨的美丽改变:城市面貌的新变化

哈尔滨的美丽改变:城市面貌的新变化

哈尔滨的美丽改变:城市面貌的新变化哈尔滨是位于中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冰雪艺术和温泉胜地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哈尔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活力和现代感。

这些美丽的改变不仅让哈尔滨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热门目的地,还使其居民更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首先,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现代化。

过去,哈尔滨的建筑以欧洲风格为主,保留了许多俄罗斯时代的建筑,如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

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焕发出勃勃生机。

比如,哈尔滨新区的摩天大楼、商业中心和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为城市增添了时尚和繁荣的气息。

这些新建筑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成为城市的地标,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其次,哈尔滨的公共交通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过去,哈尔滨的交通主要依赖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哈尔滨增加了地铁线路和轻轨交通系统,以解决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现在,居民和游客可以方便地在城市内部出行,同时可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提高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再者,哈尔滨的城市绿化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过去,哈尔滨的城市绿地相对较少,街道两旁的树木稀疏,缺乏宜人的环境。

然而,近年来,哈尔滨政府积极投资于城市绿化项目,增加了公园、花坛和绿化带,让城市更加清新宜人。

尤其是在冬季,哈尔滨的雪景和冰灯艺术与城市的绿色植物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童话般的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最后,哈尔滨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过去,哈尔滨在国内外以冰雪艺术著称,每年举办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然而,现在哈尔滨不仅着力发展冰雪产业,还积极推广和培养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和戏剧。

哈尔滨的艺术学院和演出场所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总之,哈尔滨的美丽改变充分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崭新面貌。

通过现代化的建筑、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绿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哈尔滨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变化发展的规律,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流变的过程与得失,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篇一: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让我感慨万千,其中,与自己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各个时期的“考试”让我记忆犹新。

1977年的最后几天,““””后的第一次高考开考了,废止了十一年的全国统一高考终于恢复了!一时间,十多年的历届中学生纷纷奔向考场,一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画卷展开了。

而我却因“父亲政审问题”过不了关,与准考证无缘,被一纸通知召回大队,继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改田劳动,被热火朝天的高考抛弃了。

1978年的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让人们感受到阵阵春风,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答记者问,有限度地放宽了“可教育好的子女”报考条件,几经周折,我和弟弟(应届生)领到了梦寐以求的准考证。

我临阵磨枪,考了个全县中专第六名,但仍然录取榜上无名;弟弟成绩优秀,夺得全县高考第二名,超出重点院校录取线,但还是因为“政审问题”,仅被南平师专录取,入学一个月后,乘“扩招”东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逐步成长为硕士、博士。

我在茫然的等待之后,次年3月被扩招到新开办的中专学校,结束了五年插队生活。

或许是因为有过准考证失而复得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十分珍惜每一次的考试机会。

参加工作后,我参加过首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青年干部初级英语考试、方向盘拖拉机驾驶证考试、技术职称考试、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等各类学习考试,均获得相应的证书;我还通过成人教育入学考试被录取到地委党校大专培训班脱产学习两年,获大专毕业证;最让自己欣慰的是,1997年,我以“优秀学员”的资格取得了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的毕业证书,不过,拿到毕业证书时我已经40岁了。

近10年来,中共南平市委曾两次面向全省、全国“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两次公开选拔我都“勇敢地站出来,让组织挑选”。

哈尔滨改革开放30年剧变

哈尔滨改革开放30年剧变

哈尔滨改革开放30年剧变姓名:系院:专业:哈尔滨,号称、。

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漂亮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及市区。

它不仅荟萃了北方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期晚期,那个地址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域进入新石器时期。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期,属于黑龙江地域最先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散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

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定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显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进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哈尔滨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主题是进展。

咱们哈尔滨最大的成绩是加速进展,加速进展我能够举一组数字,向新浪网友的朋友们介绍一下哈尔滨的剧变。

首先是我们的经济综合实力,也就是社会财富总量,显著的增强。

1978年的时候我们哈尔滨历经了3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经济总量是39亿。

到去年,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36亿,是1978年的61倍;地方财政收入1978年我们哈尔滨是亿,去年达到了224个亿,预计今年我们会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去年就已经是1978年的32倍。

第二组数字就是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如果说改革开放与国家与人民共同的理想是什么,我理解这四个字:国富民强。

刚才我讲的是国富,民强,群众有消费力有购买力,也确实是说钱包得鼓起来。

因此,咱们的市民城市居民纯收入,已经从1978年的245块钱,跃升到去年的12722块钱,是1978年的51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三十年哈尔滨变化大生活在冰城好幸福
2008-2-4 9:27:28 红网字体: 【大中小】
东北网2月2日电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这30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进步显著,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我们哈尔滨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究竟发生了怎样令人瞩目的变化?日前,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5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

钱市民手里多起来
改革开放后,哈市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72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8.1倍,年均增幅达到13.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6%,居民手中现金支配权增加,为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有利保障。

改革开放前,哈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19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27元。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经济发展开始加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明显加速。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居民收入出现连续增长的态势,到199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33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城市小康标准,2000年哈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2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2430元,超过小康标准30元,哈市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在20世纪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收入标准。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增长。

此外,居民收入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981年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93.2%,工薪收入几乎是居民家庭的全部收入,收入格局单一。

1990年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到80%,离退休金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到6.8%,居民收入单一格局有所打破。

2007年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6.6%,工薪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离退休金收入比重达到27.9%,个体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到12.1%,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多元化格局。

住状况大为改观
改革开放之初,哈市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低、条件差,居住单身宿舍、地下室、仓库和自己临时搭建棚厦等非家属住宅的无房户居民家庭占有一定的比例,1978年无房户家庭比重为8%,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85年已降到1%,1990年降至0.3%,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基本不存在无房户。

2007年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85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43.7%,年均增长5.3%。

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内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职能。

通过城市建设和改造,单元配套住宅大量普及,住宅
功能完善起来,居民生活变得方便、舒适。

现代化的居住条件逐渐呈现出来,其一是取暖用上暖气,到2007年,99.8%的居民家庭用暖气取暖,有少数居民家庭使用电膜等现代化方式取暖;其二是燃料用上煤气,到2007年,100%的居民家庭燃料实现气化。

用不断升级换代
家庭耐用品是居民家庭主要资产之一,能够体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迅猛增加,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拥有“老四大件”是人们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开始增加,长期的梦想得以实现,“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迅速普及,相继出现拥有量高峰。

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的出现让人们大开眼界,被称为“三机一箱”的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电冰箱迅速进入家庭,拥有量很快过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家电追求升级换代,盛行拥有“三双一彩”,即双卡收录机、双筒洗衣机、双门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而后逐渐被淘汰,其拥有量相应减少。

近年来,家电生产推陈出新,功能、样式百花齐放,高档的滚筒洗衣机以其低磨损率、可洗高档面料的衣物而受欢迎,微型洗衣机以其方便、简单受到消费者青睐,2007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达到97.8台;电冰箱环保、节能、实用受宠,每百户拥有电冰箱97.2台;彩色电视机从直角平面发展到纯平,现已发展到平板电视,如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都受到人们青睐,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为106.6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家电不断出现,居民购置领域不断拓宽。

2007年影碟机每百户拥有量达到52.2台,比2000年增加20.6台;微波炉59.6台,增加48.3台;家用电脑46.2台,增加38台;空调器15.1台,增加10.5台。

花向享受领域转移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动居民消费水平迅速增长,消费结构快速更新(见表格)。

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为9294元,比1978年增长32.7倍,年均增长12.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1%。

食讲营养重快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多地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对食品消费发生了理念上的变化,从数量增加变为质量提高。

2007年人均食品支出3279元,比1981年增长13.2倍。

衣讲究时尚精品
改革开放初,物资开始丰富起来,尤其是化纤产品的出现。

一段时期,人们首先开始购买化纤布做服装,而后购买化纤成衣成为时尚。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注重仪容仪表,更加讲究“时尚”、“精品”。

从衣着市场供应情况看,服装的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流行周期短,为人们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7年人均衣着类支出为1124元,比1981年增长17.5倍,比1990年增长3.1倍,比2000年增长79.3%。

行更加方便舒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居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公交车。

进入九十年代,城市交通体系彻底改观,市内主要交通干道均已改造扩宽,公交线路比改革开放之初成倍增加,公交车辆四通八达,辅以出租车、私家车,人们普遍反映出行方便、舒适。

2007年人均交通支出349元,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7.1倍和7.9倍;人均出租车费64元,分别增长3倍和16.1倍。

保健品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医疗制度也开始改革,职工看病治病的自主权增加,防病的意识增强,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发生明显变化,基本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到药店,无病常保健的格局。

2007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873元,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1倍和3.5倍。

人们在经受了2003年非典的考验后,更加重视健康,防病保健提到日程上来。

滋补保健品支出大幅度增长,2007年人均滋补保健品支出为116元,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3.2倍和7.5倍。

教育是消费的亮点
2007年人均教育支出791元,分别比2000年和1995增长96.5%和4.5倍。

教育支出增长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二是扩招拉动教育支出增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高中不断扩招;三是在职人员重视“充电”,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四是下岗职工为拓宽就业门路,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通讯是消费的热点
改革开放之初,通讯业很落后,人们之间的联系远靠书信电报,近靠交通工具,打长途电话要接转。

目前,电信业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居民从中得到实惠。

2007年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7.6台,比2000年增加10.5倍。

互联网已走向大众群体,使用宽带的家庭越来越多,网上查找资料、网上购物,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展示出一个消费的新天地。

2007年人均通讯支出达642元,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1.6倍和5.9倍。

[稿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编辑:胡蓉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