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
其目的在于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保护土壤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流失会使得土壤失去肥力和水分,导致其退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水土保持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隔离带建设、防风林等,减少土壤的流失和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土壤。
二、保护水资源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可以通过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库、堤坝、水源涵养地、循环农业等,减少水的流失和污染,保护水资源,促进水的循环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分类是指生物群落、自然地貌、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
水土保持可以通过植被种植、植物配置、水源涵养区的建设、通道开辟等,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
一、植被恢复植被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湿度和水分,促进水土流失的防止。
植被恢复是一种基于植物生长的生态修复方式,可以通过种植草、树木等植物,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
二、梯田修建梯田修建是一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梯田修建可改善山地水土流失,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提高植物生长能力,达到生态修复和建设的目的。
三、建立水土保持林建立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是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防护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增加植物覆盖面积,降低土壤侵蚀。
同时,水源涵养林也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建立生物保卫带生物保卫带是一种坡面防护带,是通过种植草木等植物,降低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保卫带能有效地抵御风、水、日晒等自然侵蚀力量,起到保护土壤、促进生态环境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摘要: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开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已成为水利水电开发的重要内容。
所以,有关的建设部门有必要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过来,以地区的环境特征为依据,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计划,改进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将生态修复技术运用得更加得当,将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壤侵蚀问题加以处理,使其能够将土壤的天然恢复功能完全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土壤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给控制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1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1.1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大规模的土石开挖,必然引起土壤侵蚀,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地面植被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一些水利工程大多位于偏远山区、河流地区,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地面环境和地面植被进行破坏,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很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
它的分布情况一般是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
1.2被破坏植被难以恢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会涉及到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种构筑物的建造会永久性占用一些土地,从而导致土壤弱化、土壤肥力降低、水土保持性能变弱,从而对植被的恢复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尽管生态系统具有自愈功能,但修复过程缓慢,即便借助人为手段,也难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植被。
1.3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化水利工程有很多种形式,因此,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有各种形式的土壤侵蚀,并有可能产生滑坡、塌方等现象,甚至引起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因而,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其生态恢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危害以及生态修复作用分析2.1水土流失危害1)对土体的地质构造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在遭到破坏之后,植物不能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流水的长时间冲刷之下,地表土体变得支离破碎,其含水量大大下降,不能为生产生活、自然景观提供基本的支撑,在遭遇到短时大降雨、泄洪的时候,还会造成水流迅速地流入河道,造成山洪等问题,给下游以及周边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措施摘要:生态修复建设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能够恢复受到破坏的植被,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
但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当前部分业内人员在生态修复建设中未对水土保持形成正确认知,导致水土保持无法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展开探讨,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业内人员提供启示。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作用;措施引言:在环保理念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在生态修复建设中,为提高环境修复效果,实现对生态环境平衡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应对空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必须对水土保持工作形成正确认知,了解该项工作的各项内容,明确其能够对生态修复建设产生的作用,并结合规范要求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该点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1.1.保持水土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对区域环境特征进行综合考量,合理运用广植林草等方法,进而实现对水土流失进行控制,有效拦截区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
在山区及风沙地带等区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作业时,上述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在黄土高原等区域进行建设作业时,进入河流内的泥沙量将明显下降。
由此可以发现,水土保持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1.2.优化水资源配置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发现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工作人员在开展该项工作时,未采取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手段对该项工作进行强化,必将造成水土保持无法充分展现自身价值[1]。
因此进行各项工作时,必须在保证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做好管理工作,确保水土保持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实现在某区域内对生态微地形进行建设,以地方具体状况为基础进行绿化建设,显著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
此外,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水资源的配置工作,实现积极影响地表径流运动,转变该区域内的土壤水分渗透率,以促使水资源配置效果实现最优化。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礼步加强重点生态修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此时,水土保持作为生态修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有力措施也愈加重要。
下面简要分析。
一、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扮演的角色1、保护土壤。
水土流失和山地崩塌等问题极易发生,但都在土壤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发生。
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和降低这些问题的发生。
2、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工程中利用了屏障、植被等手段改善自然环境,进而培育人工植被,增强了生态环境。
3、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成功的实现,可以保障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的持续性,助力新型农业的创新发展。
1、建立水土保持机构。
加强水土保持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能力,建设水土保持体系,实现个头到国家的联动管理,全面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建设的全过程。
2、推进技术研究。
水土保持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会用拆分和率先推进,陆续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打造水土保持科技品牌。
3、创新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本质植被生态修复、病虫害控制、物种恢复、肥料管理等方式,有效实现生态修复,治理区域生态环境。
4、加强人员培训。
水土保持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之一是技能,另一个是熟悉现行法律法规,需要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
三、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保持,是指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水和土壤免受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破坏,并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
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科学地制定水土保持计划,以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1、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协助植被恢复和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
这对重点海水渗漏区、荒漠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尤为重要。
2、促进区域发展。
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可以从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3、防止和减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
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水土保持是指在农业、林业、畜牧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建设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维护水土生态平衡,改善土地质量,让植被恢复,从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改善环境。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减少土壤和水资源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水资源质量和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增加旅游业、生态餐饮、温泉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有力措施:1. 植被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干旱。
同时,植被恢复能够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保护,从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技术工程。
利用各种工程建设手段,改善地形梯度,开展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长期有效性。
3. 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通过行政处罚、刑事惩罚等方式,对于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行为加以惩治,从而形成对于水土保持的有效约束力。
4. 舆论宣传。
加强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引导大众养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人人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建设密不可分,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同时,各方面也应立足长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行动计划,让水土保持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促进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修复
重要性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是维护国家 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减少土地 退化、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的 发生,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的重要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 复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 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有利于保护 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 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02
CATALOGUE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质地等 ,导致土壤侵蚀和流失。
人为因素
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采矿、修建道路等,破坏了自 然植被和土壤结构。
水土流失的后果
土地退化
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 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和产量。
水资源污染
泥沙淤积导致水库、河 流等水体浑浊,影响水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该公约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并公平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
国内政策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该法规定了水土保持的方针、原则、措施和法律责任,是水土保 持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措施和法律责任,是生态环境保 护领域的基本法律。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 境修复
目 录
• 引言 • 水土保持 • 生态环境修复 • 政策与法规 • 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主题简介
水土保持
是指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 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土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是环保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水土保持可简单理解为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防止土壤流失和水体污染等情况的一系列措施。
水土流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生态修复则是恢复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
首先来说说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在现代农业、城市化建设、土地开垦、林木种植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
其中,水土流失是农田生产中的大敌,对农民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水土保持已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的方法很多,有机械措施、植物措施、土地利用调整和水文措施等。
机械措施指的是修建梯田、沟渠、防护林带等,以实现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作用。
植物措施则是指通过种植草坪、树木、灌木等方式,加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防止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调整指的是调整农业生产的种植形式,采取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四化等方式,达到降低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的目标。
最后,水文措施则是指大坝护坡、水文工程等措施,实现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生态修复问题。
生态修复是与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修复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修复生态系统,使不良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植被恢复、物理和化学修复来实现。
其中,植被恢复是指通过种植新的植被种类和品种,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稳定和自然修复的目的。
物理修复则是指采用工程手段,如填海造陆、平整土地、清除废弃物等方法,改善自然环境。
化学修复是指采用特殊物质,如农药、肥料等来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状态,进而实现自然修复的效果。
总体而言,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是环保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摘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水土流失问题也愈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要想降低各类工程建设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则应注重生态修复技术的合理运用,为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应了解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明确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思路,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与方案,切实发挥生态修复技术作用,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效果,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对周围生态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以水利工程为例,由于这类工程的建设规模比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若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土体质量和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工作的合理开展能够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调节生态环境。
而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作用优势较为明显,应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明确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思路1.1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各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和水域条件不同,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各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中,要想发挥生态修复技术的真正作用,则应根据建设工程区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水土流失修复计划,能够充分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将生态修复技术内容落到实处,确保相关修复计划和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在编制修复技术时也需要对水土流失的种类进行准确辨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技术手段的合理选用,实现生态学知识内容的有效运用,确保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能,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区域周围生态资源的功能效用,从而实现层次化生态工程建设,有利于该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现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各项建设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提高了重视程度,要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各项建设工程在实际开展期间都需要充分体现水土保持理念,做到严格执行,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充分落实,以此实现绿色工程建设。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_1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发布时间:2021-09-02T16:33:20.250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4月11期作者:朋毛扎西[导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逐步增多。
朋毛扎西黄南藏族自治州水土保持站 811399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逐步增多。
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抗旱、发电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否则,水土流失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生态功能的实现。
生态修复技术是水土保持中应用较多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优势明显,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应用,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更好的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运用前言:随着我国综合基础实力的不断攀升,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政府部门也开始大量的投入资金修建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年,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在迅猛的提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越发严重,因此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开始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修复,降低我国水土利用率并且逐渐降低我国水土的流失概率。
1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水土流失会使土质变薄,使其有机物质遭到破坏,影响其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影响耕地生产质量,破坏耕地完整性,减少耕地资源总量,阻滞农业生产发展。
并使土壤抗蚀力减弱,进一步加速了水土流失。
且严重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河道通洪能力,淤积不畅,导致自然灾害发生。
2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流失的特征2.1点或线状分布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当中占地范围非常大,而且很多都是处在偏远的河流以及山地地区来修建的,对于施工来说是极为不方便的。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附近的植物将会遭到占压亦或是破坏,如果植物被破坏就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情况的产生;而且水利工程在修建大坝或者是水库的时候,地表的植物也会遭到毁坏,导致很大面积的地表会裸露在外部,也将会引起水土流失的后果;并且在经过山地或者是谷地的时候,水土流失的维护工作非常难以进行。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一、概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工程实施,对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以及环境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过程。
其目的是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类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按照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和技术手段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目标不同可以分为生态景观修复、水土流失修复、矿山生态恢复等;按照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水体修复、土壤修复、植被修复等;按照技术手段不同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水系修复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修复方式都是为了解决不同环境问题而设计的。
2. 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植被修复、人工降雨、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
其中,植被修复是指通过引种植物或者促进植物自然生长,达到修复生态系统的一种手段。
人工降雨是指利用人工手段调节大气环境,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来修复土地和水域的一种方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生物来修复受损环境的方法。
这些技术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选择和应用。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认为,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和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局面。
总结回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包括生态景观修复、水土流失修复、植被修复等不同类型。
在修复过程中,可以选择植被修复、人工降雨、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应用。
生态修复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我国某地区,主要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行修复。
工程内容包括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通过实施本工程,旨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施工准备1. 人员准备:成立专门的施工团队,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2. 设备准备:根据工程需求,准备挖掘机、推土机、洒水车、绿化机械等设备。
3.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要求,准备苗木、种子、肥料、农药、围栏等材料。
4. 施工图纸:熟悉施工图纸,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三、施工方法1.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采用生态沟渠、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 水土保持:在坡面采用植物护坡、工程护坡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
3.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复绿,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等。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四、施工进度安排1. 施工前期:完成施工准备、人员培训、设备调试等工作。
2. 施工阶段:按照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3. 施工后期:进行工程验收、质量评估、资料整理等工作。
五、质量控制1. 严格遵循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
3. 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完成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六、安全措施1.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 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七、环境保护措施1. 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噪声、粉尘、废水等污染物排放。
2. 加强施工现场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施工过程中,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貌。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及具体措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是此种经济发展状态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现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为此在实际中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对策来改善现今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其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是生态恢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修复能力来达成预期的修复目标及效果,使水土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
标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原则;措施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1.1以生态学为主导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于生态学理论,并依照生态学的规律及原则来对处理,进一步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解,全面对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进行掌握,了解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和对抗关系,以便于依靠自然之力来实现对生态的有效恢复。
1.2流域整体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进行应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流域作为单位,从整体上保持生态修复的布局,即以流域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1.3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复实施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即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并与当地植被恢复特点有效结合,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实现对水土的有效保护。
1.4生态修复措施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合使用,其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坡面水系工程、果林建设工程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水土治理工作的质量。
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还离不开政策保障和公众支持。
因此在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并进一步完善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以此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确保修复措施落实到位。
即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还要与相应的非工程措施有效配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水土修复效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722024.03近年来随着人口急速增长,全球可支配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因此各国非常重视可循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兴修水利是通过转化水的重力势能,推动涡轮转化为电能,这一举措得到了各国的高度认可。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在开展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水土造成一定破坏。
同时,对植被的砍伐也会对人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导致的后果直接表现在大雨的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泥沙沉积,提高了当地水位,造成了洪水泛滥的危险。
因此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工程效益。
1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造成当地植被破坏在修筑水利工事的过程中,会对所规划区域内大量植被进行砍伐和挖掘,有时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无法对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和转移。
有直接数据表明,在兴修水利期间,成熟林蓄积量逐年减少,年均减少量在974万立方米左右。
1.2 造成耕地和土壤流失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造成大片耕地被水淹没,多处泥土被雨水冲刷带走,直接导致河流中淤泥增多,河床水位升高。
长江流域的年均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2.24万平方公里,每年的泥沙沉积量在0.7亿吨左右。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2.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开垦林业用地,做好林区资源保护宣传工作。
用科学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还林方案,有条不紊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水库工程建设中,库区周边种植了耐旱、耐涝、抗风蚀的植物,使得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了80%,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常见类型及具体实施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常见类型及具体实施摘要:水利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张,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采用合适的修复技术,可以修复和恢复受到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影响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常见类型以及实施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常见类型;实施方法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手段,结合生态原理和技术手段,针对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及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以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其作用是在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通过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促进自然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并最大限度地保持雨水的滞留,提升水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通过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改善水体质量,为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重建生物多样性。
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体植被等手段,提供适宜的生物栖息条件,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恢复能力,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1.3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农田生产力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侵蚀和盐碱化现象,增强土地的持久利用能力。
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农田水保持能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力提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一、立项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本次立项的背景是在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 项目地点:我国各地3. 项目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为后续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
(3)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项目目标1.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指标显著提升。
2.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修复,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
3.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四、项目内容1. 生态环境调查研究(1)综合调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程度。
(2)数据分析与评估:对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后续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修复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 生态修复工程(1)植树造林: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求,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恢复当地植被覆盖度。
(2)湿地保护:对当地湿地进行保护修复,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保护能力。
(3)水土保持:通过引入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减少水土流失。
3. 生态保护宣传教育(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2)加强教育培训:组织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摘要:国家的前进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迅速进行中,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水土保持问题作为影响其效率的一项关键因素,正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要想处理好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的问题,降低水土流失引起肥沃土壤流失问题的出现几率,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生态修复理念可以有效的加强水电水利工程,确保水土保持稳定,如何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修复理念成为新时期的主题。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运用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定义1.1生态修复定义生态修复的定义是综合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并解决影响生态环境正常维护的多方面因素。
通过增强生态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来对生态系统进行快速修复从而达到更高水准的生态发展阶段。
从定义上来说,生态修复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而人们只是提供给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的环境与促进手段。
1.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定义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的定义是水土流失的区域利用常规的干预方式,为水土本身的修复系统起到协助作用,让水土流失得到正确的治理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正常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取科学技术的手段让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在该过程中不要对自然系统超负荷的压力,让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人类的帮助进行自我修复,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这是一种互相帮助的生态修復人工保护制度。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提升了国民的环保意识,让国民能够产生自主积极性,自发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
因国内人口的极速增长,生态环境如何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一道难题,相关部门一直在提高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与教育力度,让国民能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于国民的重要性。
但随着水土保持的应用,国内的生态环境已然逐步得到显著改善,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不断建立新的方案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这种现状从本质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落实,国内城市周边的环境已经得到相应的绿化效果。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和措施,旨在恢复和改善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并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
这些技术涵盖了基于植被生态学原理的修复方法,例如固沙植物种植和生物工程技术;以及基于地形与排水原理的修复方法,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土地整治与改良技术。
各种技术在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分析引言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型水坝和水库的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土壤侵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生态破坏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对于种植技术来说,如何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和种植密度以及处理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如何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和应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是必要的,并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以便更好地应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挑战。
1水利水电工程对水土保持生态的影响1.1土壤侵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运营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工程、开挖和填筑工作。
这些工作可能破坏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使得土壤容易受到水流和风力的冲刷。
特别是在陡坡区域和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土壤侵蚀可能更加严重,导致土壤流失和土地退化。
1.2植被破坏为了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清理大片植被,例如砍伐树木、除草灭藤等。
这会直接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摘要: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开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已成为水利水电开发的重要内容。
所以,有关的建设部门有必要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过来,以地区的环境特征为依据,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计划,改进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将生态修复技术运用得更加得当,将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壤侵蚀问题加以处理,使其能够将土壤的天然恢复功能完全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土壤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给控制住。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1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1.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堤防的保护,加强对河流的治理。
因江边居住人口众多,必须结合周边的实际条件,在江边设置护岸和护坡,以避免江边的坍塌。
增加边坡防护措施的目标是对边坡进行整修,以加强边坡防护措施。
它既保证了堤岸周围群众的人身、财产,也对堤坝进行了有效的加固。
1.2固碳释氧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土壤固碳释氧性能进行科学评估,以维持水文地质条件下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
通常采用假想方法来确定其固碳量和释放量。
将固体碳释氧的功能用 T表示,并将对应于固体碳释氧的功能用T0表示。
在该行业中所排放的CO2可以用三氯乙烷来代表。
以T0与T0相乘,将其与T0相乘,以T0与T0相乘。
1.3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在进行水利建设时,河流的治理工作是一件非常关键的工作,它要求对护岸进行科学的布置。
在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堤防技术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以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在现实的发展中,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进一步确保该河流所具备的泄洪安全系数,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为河岸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要想让河道畅通无阻,就需要增加河道的排涝容量,改善土壤和土壤的原始质量,并且对泥沙较多的河道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治理。
河道整治与河道整治有着紧密的关系。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摘要:为了减少水土流失,进行生态修复,有关部门应当尊重科学,从水利工程建设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必须充分重视生态修复问题,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创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利用监测体系,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进步。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引言水土流失问题会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会制约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是在地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地表土壤破坏、岩石本身破坏和母质破坏等方面,需要通过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
结合水利工程而言,可以满足地区人民的生活发展需要,但实际施工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存在水土流失风险,容易导致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出现。
因此,有必要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做好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意义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是指科学地恢复和重建水利工程建设中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旨在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中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生态技术,有效地改变了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中,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机协调。
相应地,促进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和能源相互集成,通过科学高效的修复保护措施保护因水利工程建设影响而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水土,真正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有效利用土壤资源。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以水土资源为基础,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水资源维护规划等各项工作内容,遵循自然规律,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能显著促进水利工程安全建设,显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质量,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壤蓄水功能,避免水土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 (1)二、治理方案 (3)(一)................................................. 指导思想3(二)................................................. 治理原则3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四、二OO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五、防治措施设计 (5)(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5(二)................................................. 封禁治理7(三)塘堰技施设计8(四)............................................... 沉沙池设计9(五)沼气池设计10(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12六、组织管理 (17)七、工程概算 (17)(一)编制依据17(二)投资结构18(三)基础单价18(四)工程估算19(五)投资估算20(六)资金筹措20八、效益预测 (20)附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 县二00 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县北部** 、*** 两乡镇,涉及*** 、***2 条小流域,8 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 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 ,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C, ≥1(T积温5880C,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
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
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
据2002 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 ,(水田1014.83hm2,梯坪地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7.45hm2,占总面积的0.13% ;荒山荒坡457.64hm2,占总面积的8.16% ;水域181.29hm2,占总面积的3.23% ;其他用地976.29hm2, 占总面积的17.4%。
项目区人口密度小,土壤肥沃,光热充足,雨水充沛,植被再生能力强,加上疏幼林面积大,适宜采取封育治理措施,费用低,所需劳力相对小,恢复范围大,整体改善生态效益好。
项目区总人口12480 人,其中农业人口11462 人,据2000 年统计资料表明:2000 年粮食总产量486.7 万公斤,农业人均产粮425 公斤,农业总产值2810.73 万元,其中农业1381.1 万元,占总产值的49.14%;林业199.44 万元,占总产值的7.1%;牧业542.39 万元,占总产值的19.29%;渔业64.1 万元,占总产值的2.28%;其他623.7 万元,占总产值的22.19%,农业人均纯收入1729 元。
项目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7.03km2,占总面积的30.3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66km2,占总面积的21.50%;中度侵蚀面积9.66km2,占总面积的56.71% ;强度侵蚀面积3.03km2,占总面积的17.78% ;极强度侵蚀面积0.68km2,占总面积的4.01%。
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土壤颗粒在雨颗溅蚀作用下形成细沟侵蚀,年水土流失量10.77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1919t∕km2°二、治理方案(一)指导思想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示,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通过开发利用小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开源节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实施大面积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治理原则1、坚持以改促封原则改变传统畜种为优良畜种,改本地山羊和绵羊为适合圈养的小绵羊,改传统的放牧为舍饲或轮封轮牧,改粗放的饲养方式为科学饲养方式,发展集体化养畜产业。
2、坚持以调促封原则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不断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坚持以管促封原则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严格封禁,并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加大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查处力度。
4、坚持以建促封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建设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实行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切实解决能源问题。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2002-2003两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km2,其中水土保持林补植1370hm2,实施封禁治理1010hm2,保土耕作20hm2,建设沼气池250个,省柴灶380个,畜棚400m2,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7 处,在**** 设水土保持观测点2 处。
项目总投资20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 万元,地方配套100 万元,完成土石方19.6 万方,投劳21.43 万个。
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拦蓄了地表径流,年减少泥沙流失量16.88 万吨,年增加蓄水141.86 万方,保护了水土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二00 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我们的基本治理思路是,按照江泽民同志“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等替代措施,开源节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及乡规民约,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解决封育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项目实施具体地点是:*** 、*****2 条小流域。
流域面积56.11km2,水土流失面积17.03km2。
规划投资60.16 万元,投劳4.97 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km2。
采取的措施是:1、对有残林、疏林,遭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封禁、抚育与治理结合以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封禁治理面积1045.86hm 2。
2、对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河岸以及村旁、路旁、宅旁、渠旁,退耕的陡坡地、轮歇地与残林、疏林等地采取人工造林治理开发,水土保持林补植454.14hm 2。
3、解决封育区的能源问题,保护大面积实施封育治理,建设沼气池40 个,省柴灶50 个,畜棚300 m2。
4、防止沟头前进,沟面扩张,沟底下切,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割切破坏,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3 处,建塘堰2 座,沉沙凼5 个,排灌水渠600 米。
5、开展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及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监测,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变化监测,封禁治理区林草生长量变化监测,进行水土保持生物护坡试验研究,积极开发新品种,应用新材料,为大规模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科技基础。
五、防治措施设计(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1、密度:主要水保林树种的初植密度。
松类:900—2400 株/hm2;刺槐:900—6000 株/hm2;紫穗槐:900—3300 株∕hm2;2、树种选择:根据实地实树原则,尽可能选择防护效能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要求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树冠浓密,落叶丰富,同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主要树种有:乔木林:湿地松、刺槐等;灌木林:紫穗槐等。
3、整地:采用穴状整地,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穴径0.4m 〜0.5m,深25cm以上,呈品字型。
见下图。
4、栽植:采用乔、灌、草套种,栽植时要将树苗扶正,使根系舒展,深浅适宜;填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
在墒情不好时,要浇灌透水,再覆一层虚土。
5、管理修枝整形:应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修枝整形;用材林修枝应将主干下部1/3的枝条剪掉,阔叶林在第二年秋后进行,针叶林可推迟,掌握及时适时,因树修剪,随枝作形”的原则;灌水施肥:幼林受旱应根据不同树种及时灌水和施肥保苗;加强防治鼠害、病虫害;幼林补植:成活率90%以上,分布均匀,不需补植;成活率90%以下要补植。
水土保持造林配置图(a、b)(二)封禁治理封禁治理是对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根蘖更新能力强和母树天然下种条件形成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坡,通过封禁的方法,加上人工的补植、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长的水土保持措施。
这项治理措施的功能作用是:①能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②费省效宏;③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一)布设原则在对流域内植被状况,主要树种更新方式、能力、年限及成林时间,母树、幼树的数量、分布、立地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群众对木材、林副产品、薪材及放牧要求、习惯等进行调查,经综合分析将对现有郁闭度在0.1~0.3的部分疏幼林地实行封禁。
(二)组织管理措施1、调查研究全面规划。
深入流域内地实地对植被情况、树种、数量等进行正方廨配垃2QQχ200cm扶方形配凭250X150Cm全面调查,综合分析,编制封禁规划、提出封禁措施和封禁年限。
2、建立封禁制度。
由县、乡两级政府在小流域内行文公告,禁止任何人擅自在封禁区内进行砍伐、采薪、割草、放牧等生产性活动。
3、设立组织,落实责任。
在封禁区建立专职管护组织,指定专人,实施承包管护办法,落实责任,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
4、封治结合。
在树林稀疏或分布不均匀的地方,采取人工补治的方法,促进植被迅速恢复。
(三)封禁方法1、全封。
即全面封村、分长期封禁和定期封禁两种。
指不准在封禁区樵采、放牧,从事多种经营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复的人为活动。
2、轮封。
根据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划定放牧区和樵采区,对其他地区实行封禁,封禁期3~5 年,待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轮换封禁原开放地区。
3、半封。
在保证林木不受破坏前提下,实行季节性封育,即在林木生长季节封山,在林木休眠期开山。
(四)技术措施1、采取天然更新改造措施。
对依靠管护及抚育措施难以较快获得封禁成效的疏、残、低产等不良现象的次生林、灌木林,应及时补植、补播,更换树种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改造措施,使封禁治理尽快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