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陈书》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 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 《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 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 “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 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 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 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 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 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编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成书时间及顺序1 史记西汉·司马迁130 前93年,第一2 汉书东汉·班固100 83年,第二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 445年,第四4 三国志西晋·陈寿65 289年,第三5 晋书唐·房玄龄等130 648年,第十三6 宋书南朝梁·沈约100 488年,第五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 514年,第六8 梁书唐·姚思廉56 636年,并列第八9 陈书唐·姚思廉36 636年,并列第八10 魏书北朝北齐·魏收114 554年,第七11 北齐书唐·李百药50 636年,并列第八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 636年,并列第八13 隋书唐·魏徵等85 636年,并列第八14 南史唐·李延寿80 659年,并列第十四15 北史唐·李延寿100 659年,并列第十四16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 945年,第十六17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 1060年,第十八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974年,第十七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 1072年,第十九20 宋史元·脱脱等496 1345年,第二十二21 辽史元·脱脱等116 1344年,并列第二十22 金史元·脱脱等135 1344年,并列第二十23 元史明·宋濂、王袆等210 1370年,第二十三24 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1739年,第二十四共计3213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国学常识 - 什么是二十四史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二十四史国学经典关于国学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言文、经典、儒家思想、史书等内容,其研究领域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
在国学研究中,二十四史国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及教育价值。
二十四史概述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历史著作,涵盖了从夏朝到明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的作者大多来自于官方历史编纂机构,包括了司马迁、司马光、范晔、宋濂等知名历史学家。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二十四史分为正史和别史两个部分。
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会要、元史、明史等16部;别史包括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大元一统志、海内存稿、东南纪事等8部。
正史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正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08篇,包括了从上古传说时代到汉武帝、昭帝的历史。
《史记》注重史实,逐宗权衡,结构严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瑰宝。
汉书《汉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二部正史,是一部以述圣人、纪功业、昭陵传给汉武帝为主线的汉朝正史。
《汉书》内容丰富,既有政治讲义,又有文化故事,尤以列传为佳。
后汉书《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三部正史,与《汉书》共为汉朝正史。
它主要讲述了汉朝灭亡之后的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共120卷,其中以班、何、袁、嵇四家草书本为标准。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正史,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它的作者罗贯中通过它生动的笔触、惊险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成为了一部陶冶情操的吸引人的小说。
晋书《晋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五部正史,是晋朝正史。
全书共130卷,大部分是班固在《汉书》中未写完的后半部分。
它以南北分裂为由,通过晋朝的成败得失、文治武功、位卑权贵、德行美恶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概括评述。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简单介绍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比如《国语》即是。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二十四史目录
二十四史目录:司马迁之《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之《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陈寿之《三国志》,范晔之《后汉书》,房玄龄之《晋书》,沈约之《宋书》,萧子显之《南齐书》(记载年代最短,仅23年),姚思廉之《梁书》和《陈书》(后者卷帙最小),魏收之《魏书》,李百药之《北齐书》,令狐德棻之《周书》,魏征之《隋书》,李延寿之《南史》和《北史》,刘昫之《旧唐书》,欧阳修与宋祁之《新唐书》,薛居正之《旧五代史》,欧阳修之《新五代史》,元朝脱脱之《宋史》、《辽史》及《金史》,宋濂之《元史》,张廷玉
之《明史》。
.注:此二十四史为乾隆皇帝钦定,与《清史稿》或《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涨知识!二十四史大讲解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都记载了哪段历史?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史记的。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没有纪。
5、《晋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唐朝房玄龄等撰,记载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的史事《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二十四史精读本简介
二十四史精读本(《经典读库》编委会)简介1、《史记》(西汉司马迁等):纪传体史书奠基之作,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2、《汉书》(东汉班固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司马彪等):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4、《三国志》(西晋陈寿):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独创“三国并叙”体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5、《晋书》(唐房玄龄等):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正史,纪传叙事,皆爽洁老劲。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晋书·陶潜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晋书·周?传》6、《宋书》(南朝梁沈约):体裁完备的综合性史书,了解南朝宋历史的重要史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宋书·顾恺之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宋书·宗悫传》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现存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皇族子孙撰写的南齐史书。
英睿当乱而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
《南齐书·齐高帝本纪》8、《梁书》(唐朝姚思廉等):再现南朝梁王朝的风云变幻,叙事简严完善,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9、《陈书》(唐朝姚思廉等):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一部正史,是了解南朝陈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
10、《魏书》(北齐魏收等):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历史的著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魏书·任城王传》11、《北齐书》(唐朝李百药等):了解东魏、北齐的重要资料。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 《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4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6《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7《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扫盲篇
二十四史扫盲篇二十四史,又称正史,专指记载历代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以下就二十四史的名称和注本给大家作一简要的介绍。
1、司马迁:<史记>,西汉注意1:<史记>从传说的五帝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汉武帝,包含夏商周秦汉数代;又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例,故称纪传体。
因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注意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来改称<太史公记>,遂简称为<史记>。
以故,司马迁又被成为太史公、史迁。
美国有位学者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取为"史景迁",就是景仰司马迁之意。
注意3:对<史记>注释的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引>,俗称"三家注"。
其中司马贞鉴于<史记>从五帝时期写起遂补了<三皇本纪>,三皇五帝的古史观就为后人误信,直到顾颉刚发起古史辨才把它戳破。
注意4:除"三家注"外,日本人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集注释之大成,后水泽利忠在此基础上作了校补。
随着先秦简帛的出土,陈直又利用考古资料作成<史记新证>,为近年来注解的最高成就。
2、班固:<汉书>,东汉注意1:<汉书>写西汉一代,故称断代史。
在西汉之前的秦朝历史虽然<史记>中写了,但是没有断代的秦史。
为了弥补秦代没有断代史的遗憾,近代学者马非百用其毕生之力作<秦集史>,惜其未成。
注意2:<史记>和<汉书>分别创造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体例。
此后正史,凡是断代史书皆名"某书",通史则称"某史"。
注意3:由于<史记>写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写西汉一代,故而两书在西汉前期的部分重合。
班固对重合部分增了史料、删改文字。
对此,后世史家褒贬不一,郑樵骂班固是猪,刘知几则说司马迁自乱体例。
注意4:对<汉书>的注,有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把各家的说法罗列一块,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
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颜之推就是写<颜氏家训>那个人。
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则是集注释之大成。
其后杨树达作<汉书窥管>,陈直用考古资料作<汉书新证>都是重要必读的参考书。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简介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简介以实言史《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本正史的统称,他们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汉书》作者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父亲大儒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在被贬之处完成了《后汉书》的著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在西晋任职期间撰写了《三国志》,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晋书》作者唐朝房玄龄等,作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有天文学家李淳风,也有后来成为武则天心腹的李义府。
《宋书》作者沈约: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仕三朝而不倒,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官修史书的诸多作者不算)境遇最好的一位。
《南齐书》作者萧子显: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南朝萧齐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很短的一个封建皇朝。
撰写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四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
《梁书》《陈书》主编:姚察、姚思廉:这二人是父子档,姚思廉继承了父亲的史著旧稿,与魏征等人共同完成了两部史学巨著。
《魏书》作者魏收: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撰成《魏书》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国学常识“二十四史”
国学常识“二十四史”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
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
”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
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
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什么史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什么史24史的最后一部是清史,对不对?
不对,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清史还没有成书,不知道是否在编纂,二十四史是明朝以前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哪个
24史的最后一部描写的是什么朝代
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什么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
“二十四史”的第一史是﹖最后一史是﹖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依次为: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二十四史之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撰述动机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二十四史”介绍
“二十四史”介绍“二十四史”介绍“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是自西汉起历代史学家逐步编纂积累而成的,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逐步累积形成的,直到清朝乾隆时才最终定名。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24部史书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成为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
“二十四史”中的各史,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下面逐一介绍:《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
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
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
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史事。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
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纪”有“传”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计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
十二本纪,年代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为主,按年代记载大事。
十表是把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书》、《南唐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这些史书是中国历代朝廷官方编纂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
它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包括了夏、商、周以及西汉前期的历史。
《汉书》是西汉初年编纂的一部正史,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撰写。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
《晋书》是南北朝时期的正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在历史记述和文字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隋书》是隋朝的正史,主要记载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和《新唐书》是唐代的两部正史,详细记录了唐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新唐书》较为完整,更具有历史价值。
《辽史》、《金史》和《元史》是中国历史上三个由契丹、女真和蒙古三个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正史。
它们分别记载了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明史》是明朝的正史,主要记录了明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后一部官修正史。
二十四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内容详实,篇幅较大,包括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读二十四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化传承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除《史记》是通史且为私修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大多为官修。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
【二十四史的地位】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
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后汉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
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
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
《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陈寿没有编写志。
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
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
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
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
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
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
《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
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
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
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
《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
《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
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
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
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
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
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