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合集下载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的复习备战工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备考的重要环节。

而政治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考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研政治。

I. 真题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次真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从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展开。

下面将对真题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1. 认识论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认识规律以及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出现了对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提问。

考生需要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反射性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思辨和实践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辩证法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法以及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考生需要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在本次考题中,考生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例子来加深自己的回答。

4.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是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主张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等。

考生需要明确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并能够分析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II. 答案解析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考生需要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性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研政治考试真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附答案

考研政治考试真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附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D.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出现了“夸克不可再分”的认识。

1994年,美国科学家曼尼·雷焚和戴维·格罗斯却证实了在适当条件下夸克可以转化为涟场物质。

这突出体现了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具体性C.真理的绝对性D.真理的相对性3.下列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判断,正确的是 _____ 。

”A. 真理与谬误是绝对对立的B. 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立的C.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转化的D. 真理与谬误是并行不悖的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标志性成果是_____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B.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转变C.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确立D.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应范畴的概括和总结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以人民为中心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指的“伟大复兴”是指:A.实现经济富裕B.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实现强军梦D.实现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7.下列对立的观点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认识是()。

A. 难易B. 难易之移人也C. 难易之分也D. 难易相成也8.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与索取股息的凭票,以下关于股票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所有股票都能上市流通B. 购买股票是一项无回报的投资C. 股票能作为抵押的一种财产证明D. 股票有价格、能买卖,可以作金融投资的一种形式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分数:2.00)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其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由此可见B、C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D错误。

根据题中“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可以知道,“舟的行”是参照了“不行的洲”,“鸽的飞”是参照了“不飞的阁”,既然是“参照”,就是一种衡量手段,也就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对于观察者(静态)而言,“舟行”正是因为“洲不行”,“鸽飞”正是因为“阁不飞”。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2013年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

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分数:2.00)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

此诗中没有体现的哲理有( )(分数:2.00)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4.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分数:2.00)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研政治哲学历年真题

考研政治哲学历年真题

1、(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如材料1所说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所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自实践,这是材料的合理性。

但要发挥好它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来自于实践的“四个全面”对新的实践又具有指导引领作用。

我们要反对实践观点僵化看不到指导作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正如材料3所说的,“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这是材料的合理性。

我们要反对把“四个全面”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此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综上所述,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答:辩证思维要求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正如材料2所说的,“四个全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既有战略目标和又有战略举措。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试卷及答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试卷及答案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答案 C【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换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C项)。

据此分析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变是世界的本原)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变化是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世界的本质;B项和D项谈的是对变化的理解,但是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样将A、B、D三项排除,只有C项才是正确选项。

该题是考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原理,难度不大,是必得之分。

如果有的考生丢分,会是误选B项。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 A【分析】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

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doc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doc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5.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分数:2.00)A.谬误B.理论C.真理D.相对真理6.“有用即真理”是( )(分数:2.00)A.主观真理论B.实用主义真理观C.形而上学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7.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分数:2.00)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B.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C.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D.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8.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分数:2.00)A.唯物论B.辩证法C.形而上学D.可知论9.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是有限的,有待于从广度、深度和进程上拓展,这是属于( )(分数:2.00)A.真理B.谬误C.绝对真理D.相对真理10.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 )(分数:2.00)A.相对性B.客观性C.至上性D.非至上性11.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实践水平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种限制,他们的思维是( )(分数:2.00)A.至上性B.非至上性C.相对性D.绝对性1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认为人们可以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从真理观的角度看属于( )(分数:2.00)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形式主义D.怀疑主义13.“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马原习题及答案

马原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1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C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1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二.多项选择题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D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8.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1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D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12.价值的特性是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13.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1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15.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D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三、材料分析题1.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特别重视的问题,思想家们有各自的认识,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材料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知行终始不相拜、知行相资以为用则知行并进而有功.材料3 宋明理学的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材料4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而且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请回答:1材料1、2、3、4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1、2、4的共同点是什么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为什么4材料4的哲学含义,并概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理论回到实践中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答案要点:1材料1、2、3、4共同特点是“知行合一”的观点.2材料1、2、4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唯物主义知行合一观.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王阳明是把对于封建道德认识和道德活动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是归宿点,这种“知行统一”观是以“心”为基础不是实践,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知行统一观.4材料4的含义有二,一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强调了正确理论、革命精神对革命行动的反作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人们掌握了革命理论就会变为革命精神运用革神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变成革命行动.所以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二是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命题中第二句话正确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才能真正外化为物质力量,达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②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就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需要回到群众中去,找到自己实现的物质力量.概而言之,材料4揭示了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世界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理论回到实践中,实现飞跃的条件是:理论首先尽可能正确;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回到实践中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2.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 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材料 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扫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材料 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答案要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3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五、论述题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答案要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因而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3_真题-无答案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3_真题-无答案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3(总分60,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 人的主观认识B. 人的客观经验C. 认识的中介D. 实践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 )A. 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 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检验真理的标准C. 可以代替实践标准D. 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是主观标准3.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这体现的是实践标准的( )A. 确定性B. 不确定性C. 客观性D. 绝对性4. 实践活动中的真理尺度是指( )A. 合目的性B. 物质性C. 合规律性D. 社会历史性5. 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是指( )A. 合规律性B. 合目的性C.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D. 社会性6. 关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揭示了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B.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C.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现成的自然关系D. 具有主观性7. 价值评价的对象是( )A. 客体B. 主体C. 主体与客体D. 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8. 知识性的认识是为了获得关于客体的( )A. “真”的认识B. “善”的认识C. “美”的认识D. 价值的认识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一切从群众出发C.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 实事求是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解放思想C. 一切从群众出发D.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 解放思想B. 实事求是C. 创新D. 坚持真理12. 标志着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的是( )A. 革命B. 改革C. 创新D. 阶级斗争13.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 )A.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 坚持真理和创造价值C.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D. 知识活动和审美活动2.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分数:2.00)A.实践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解析: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是指( )(分数:2.00)A.工具、手段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解析:解析: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A、D属于实践中介的定义,B是关于客体的定义,不符合题意。

4.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客体是指( )(分数:2.00)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工具和手段D.自然界解析:解析: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A是主体的定义,C是中介的定义,D是干扰项,都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分数:2.00)A.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D.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解析: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A、B都过于片面,D表述有误,不选。

6.在影响认识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分数:2.00)A.物质B.实践√C.意识D.大脑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

2022年考研政治考试真题卷(1)

2022年考研政治考试真题卷(1)
2022 年考研政治考试真题卷(1)
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50 小题,作答时间为 180 分钟,总分 100 分, 60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2.1915 年 5 月,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中指出:“…… 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 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根 据以上论断,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革命认识正确的有: A.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 B.中国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改良的方式也可以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 D.只有通过革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才能逐步改 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25.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不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 符合题意)
1.2009 年 12 月 19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
第页 共18页
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出席新闻发布会。经过 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 19 日下午在 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哥本哈根协议》 A.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B.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强制减排作出了安排 C.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 泛共识 D.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 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这十大关系中最主要的是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B.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D.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ACD选项均为十大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是对A、C、D内容的综合和高度概括,符合题意。

B是正确选项。

知识模块: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要创造一个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政治局面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服务”;C选项正确。

AB选项都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D选项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以后提出的。

知识模块: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分析题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正确答案:(1)这两对范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等同的。

(2)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

主体并不就是主观。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客体也不就是客观。

涉及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正确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涉及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正确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然后才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者。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反映或认识客观世界。

因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此外主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涉及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凡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正确答案: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考研政治理论习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本题难度系数为09)()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C.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A.共同富裕B.发展社会生产力C.改革开放D.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D.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靠自己的发展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7.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实现社会公正C.消灭剥削现象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8.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题难度系数为08)()A.根本目的B.优越性C.根本任务D.发展动力9.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发展B.实事求是C.创新D.廉洁考研政治习题锦集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5.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分数:2.00)A.谬误B.理论C.真理√D.相对真理解析: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有用即真理”是( )(分数:2.00)A.主观真理论B.实用主义真理观√C.形而上学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解析:解析: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A、C、D都与题意不符合,都不选。

7.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分数:2.00)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B.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C.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D.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解析:解析: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的认识都是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B说法有误,C、D与题意无关,故选A。

8.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分数:2.00)A.唯物论B.辩证法√C.形而上学D.可知论解析: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故选B。

9.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是有限的,有待于从广度、深度和进程上拓展,这是属于( )(分数:2.00)A.真理B.谬误C.绝对真理D.相对真理√解析: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题干中说的是相对真理的含义,故选D。

10.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 ) (分数:2.00)A.相对性B.客观性C.至上性√D.非至上性解析:解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故选C。

11.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实践水平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种限制,他们的思维是( ) (分数:2.00)A.至上性B.非至上性√C.相对性D.绝对性解析:解析: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故选B。

1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认为人们可以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从真理观的角度看属于( ) (分数:2.00)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形式主义D.怀疑主义解析:解析: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故选B。

13.“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这种观点属于( )(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怀疑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故选A。

14.关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B.真理与谬误是绝对同一的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区分,不能相互转化解析:解析: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看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A、B、D表述有误,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5.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6.理性认识的特点主要包括( )(分数:2.00)A.间接性√B.抽象性√C.直观性D.客观性解析:解析: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CD 不是理性认识的特点,故排除。

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两句话意在强调( )(分数:2.00)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C.经验的重要性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解析:解析: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A、C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8.“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引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意在表明( )(分数:2.00)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C.认识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解析:解析: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D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9.下列选项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解析: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20.下列关于经验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解析:解析:经验论是指过分夸大感性认识,进而忽略理性认识的认识论。

所有的经验论都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故正确选项为BD。

21.下列关于唯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B.在实践中坚持教条主义√C.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导致思想僵化√解析:解析:唯理论是指过分夸大理性认识,从而忽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在实践中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导致思想僵化。

唯理论还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定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

故四个选项都正确,且与题意相关,都入选。

22.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因素有( )(分数:2.00)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D.要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结合解析:解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