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一课消息二则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复习要点
01 消息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泄(xiè)气督(dū)战要塞(yào sài)业已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败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
二、文学常识《消息二则》是毛泽东主席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撰写的消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新闻作品集》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们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知识点1、消息写作的“五要素”消息的五个要素,现在国内外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所谓“五何”或“五个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
这五项是缺一不可的,缺了任何一项,消息就不完整,不容易使读者理解了。
现在西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五个“W”,还有一个“H”(如何)或(何果),这就是新闻六要素说。
2、结构层次消息的结构层次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部分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展开: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西路军渡江情况(同时辅以议论);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8张PPT)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 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中心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 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敌军必 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3、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 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 “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而不是确数。
准确性
4、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 南岸广大地区。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 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 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 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 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 铿锵有力。
• 文体知识:
• 新闻:
•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
讲,就是指消息。
• 消息
•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 内容上有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
果。
• 结构上有五部分: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消息的基本要求: •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 简明性(简明扼要)。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2021/8/242021/8/242021/8/2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42021/8/242021/8/248/2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42021/8/24August 2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42021/8/242021/8/242021/8/24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理解“二则”中的寓意和作用。
•学习《消息二则》课文的语言知识、思想内容和阅读方法。
•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二则”寓意和作用,学习课文的语言知识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在理解“二则”和掌握阅读方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3.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发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出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并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复述让学生复述“二则”的寓意和作用。
(3)阅读通过老师的导读和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阅读方法,理解语言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4)分析通过分析课文的语句结构、修辞手法、意义表达等方面,让学生深入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5)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评价通过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 教学反思评估本节课教学效果,认真总结做好教学反思,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二、知识点1. 寓言《消息二则》是一篇寓言类的文章。
寓言是一种把动物或人类的特征和行为放在其他事物上以传达某种思想或道德的文学形式。
寓言是一种娓娓道来、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常用于教育与讽刺。
2. 语言技巧课文中用了很多语言技巧,包括比喻、排比、对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和气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3. 词语解析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消息”、“飞蛾”等,在字面意义上并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理性思考并进行解释。
4. 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注重语言表达的细节等方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产生深刻的思考。
5. 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其思想、艺术特征、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梳理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原文】(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 。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注释】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作家、作品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创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要内容】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4)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报道我国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文章用词严谨,表述清晰,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出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突破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讨论学习法: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ppt课件
主 结体语::人渡民江解战放斗军…………进的击命中令。
。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我人三民十解万放大军军三胜十利万南大渡军长江
事件:
。
7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填空。 第一部分(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 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19
随堂测试
参考答案: 1.(1)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 攻势凌厉,不可阻 挡。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 “不含”指不包括, “均”指“全”,体现战线 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体现语言确凿 无误的特点。
5
生难字词
芜( wú )湖 溃( kuì)退 殷(yīn )家汇 督(dū )战
摧( cuī )枯拉朽 诸( zhū )城 签( qiān )订 无锡( xī )
6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阅读课文,标画出消息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20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 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 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 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另外,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 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结语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 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 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 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及其作用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高度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从作战 兵力、作战区域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 文,引起下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强,及时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标题 主标、副标
可 少 的
导语 常为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
三 部 分
主体
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背景 和阐释。
辅
背景指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助
历史背景等。
结语
5、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去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两文的不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
(1)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
地点:安庆、芜湖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作业
布置作业:练习册
预习内容:本课习作特点
教后感
注:1、格式及排版要求:字体(楷体-GB2312);字号(小五,标题加粗);缩进(首行);行间距(固定值22磅)。2、模板格式已固定,不得随意修改,只能在表格内填写或增加内容。
八年级语文第1课(章)第1节(单元)第2课时 主备:张 勇 授课时间:2018年 9 月 4 日
课题
第1课 消息二则
课型
综合·探索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技能目标: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的生命。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三、探究升华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写得大气磅礴,充满了胜利的豪情。虽然两则消息涉及的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两则消息时,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气势,明白正义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2.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异同。
(1)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消息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消息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报道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3)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方式
(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难点
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具
课件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二次备课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消息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