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共同体

合集下载

夫妻性格不合如何应对

夫妻性格不合如何应对

夫妻性格不合如何应对朋友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夫妻朝夕相处,生死与共。

婚姻离异的缘由,说千道万,除了少数的是出自障碍之外,绝大多数是源于性格不合。

因此,要防备婚姻的裂变,应着眼于夫妻性格不合的矫治。

婚姻心理学认为,所谓夫妻性格不合,实质上是这一方没有使另一方如愿以偿。

同样道理,所谓性格相合,情意相投,就是夫妻双方彼此都能获得满足。

这种互相满足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夫妻的性格不合,即使已到了见到对方都感到是一种精神折磨的地步,还是不要轻易分道扬镳为好。

与其举手待毙地哀叹与对方性格不合,不如身体力行,通过主观努力,在实现家庭职能中相濡以沫,弥缝不合,摆脱困境。

如何摆脱性格不合的困境,进而弥合夫妻间的缝隙呢? 最好是用“异质整合”的方法。

夫妻性格的异质整合一般要经过迁就、接纳、应心三个阶段。

1、迁就。

就是一方顺着另一方。

夫妻之间,有各种各样分野,如一方要咸,一方要淡,一方爱音乐,一方好球类这类的兴趣爱好分野;一方当教师,一方当护士,一方当钳工,一方当营业员之类的职业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分野;一方活泼好动,一方抑郁孤僻,一方急躁,一方沉着之类的气质分野等。

有了分野,彼此难免产生不习惯、不适应现象。

迁就,就是彼此宽容,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彼此思想认同,行为顺着。

2、接纳。

就是迁就的习惯化。

如果说迁就就是克已妥协和让步的勉强过程,那么,接纳就是勉强的解除,并渐趋自觉的过程。

迁就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不仅不觉得勉强,反而觉得非此不可。

3、应心。

就是得心应手。

夫妻经过接纳,性格、习惯、气质、作风等全面适应,互相熟悉,配合默契,臻于高度的和谐。

性格不合的夫妻进行异质整合,必须牢记:1、异质整合从迁就到应心,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久久方得见功,它需要双方付出长期的努力;2、夫妻性格异质整合的基础是爱情,如果双方没有维护爱情,维护家庭的强烈愿望,一切的一切,都将是侈谈;3、夫妻是个共同体,荣辱与共,性格的异质整合,不存在孰是孰非与孰优孰劣;各走极端既不必要,亦无意义。

深学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

深学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

深学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一、背景介绍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命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强烈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1.2 深学细悟的概念和要求深学细悟,是指对待事物认真思考、深入学习,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深学细悟就是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细心思考和解决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中的问题。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2.1 增强全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增强民族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巩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统一。

2.2 提升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2.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强大的奋斗共识和行动合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繁荣。

三、深学细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3.1 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深学细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3.2 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深学细悟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

3.3 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行动深学细悟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全体人民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繁荣。

四、深学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途径4.1 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育是深学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途径,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瑞典人瑞典人高高个儿,金发碧眼,冬天戴顶羊毛帽儿。

他们生性腼腆、含蓄寡言,认真、勤奋,难得对自己一笑。

瑞典人喜按习惯行事,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为的只是在出发上班前有足够时间阅读晨报。

除了自己,瑞典人通常关注的事物依次为:金钱、所从事的职业、家居、冰球,然后才是家庭。

瑞典人通常都很守时、诚实、可以信赖、干净整洁,也很守法。

说他们守法的依据尤其体现在人行十字路口。

不论天气多么糟糕,他们宁愿站在雨中淋个湿透也决不横闯空无来车的红灯。

同样,他们总不忘记系安全带,从不酒后开车,总及时交纳电视费、申报税单,遛狗时总带只塑料袋。

瑞典人十分警觉,除了打喷嚏,绝少冲动行事。

对他们来说,所有的决定都是生死悠关的。

瑞典人喜欢显得知识面广泛,可以花几小时去研究诸如核能、第三世界、环境污染、南非形势、大蜈蚣的性习惯之类的重要问题。

但瑞典人最具特征的是他们对平等的感觉,即人与人一样。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拥有同样的姓,挣差不多的税后工资,对家具的品味相同,穿的相像,想的一样,都驾驶Volvo车,都到Majorca去度暑假。

瑞典人是决不承认有任何偏见的。

所有的外国人对他们来说都像瑞典人一样,尽管他们自己实际上并不会有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波兰、意大利、芬兰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的朋友。

瑞典人热爱阳光,痛恨排长队,相信国家卫生和福利局所说的一切,却怀疑上帝,是地道的爱国主义者——连内裤上也绘着瑞典国旗,每周去酒品专卖店访问两次,却只在圣诞期间探访父母,上英文班学习,等等。

-----------------------------------------------------瑞士人瑞士人瑞士四分之三的国土是山地,因而瑞士人是典型的山里人。

像苏黎世、日内瓦这样的世界名城,一过晚上8点钟,街上便没了人影,几乎没有西方普遍的夜生活。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是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

但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又十分较真,会礼貌地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认同和归属感,以及一种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意识和情感。

这种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是当代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首先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和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格和认同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念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还来自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更加清晰和鲜明的表达,也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同和支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和支持之上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国之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之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激励和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众的团结和合作,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自信之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世界和平之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同体与社会

共同体与社会

2.1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主题:人类意志之间的关系──共同体联系和社会联系,语言学的考察①人类意志基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

任何关系都是互动的关系,因为当一方是积极的或施予的时候,另一方就是被动的或接受的。

这些行动有一个共性,即倾向于对另一个意志和生命要么守护、要么破坏;也就是说,要么是肯定性的,要么是否定性的。

在本研究中,我们只考虑相互肯定的关系。

任何这种关系都体现了多元中的统一,或统一中的多元。

其中包括帮助、宽慰、服务,它们在一方与另一方之间来回传递,被视为各自意志与力量的表现。

在肯定性关系上形成的群体可称之为联合体(association),它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被想象成一种作为单位整体而行动的存在物。

至于关系本身以及所形成的联合体,或者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是共同体联系.....的本质特征;或者是想象的和机械的结构──这是社会联系....的概念。

我们选用这两个名称,是以德语习语中的同义词来表示的。

然而直到今天,在科学用语中,它们仍常常被混淆,被毫无区别地随意使用。

为此,先需要作一番介绍,解释一下两个概念之间固有的区别所*原文选自Community and Society(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trans.and introduced by CharlesP.Loomis(East Lansing, Mich.: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7)pp33-40,42-44,46-48,64-69,75-78①翻译中所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找出一组成对的术语来翻译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本文采取了在原术语后加括号的方法。

而当它们是在理想类型意义上被使用时,译文直接引用不作翻译。

——英译注在中译时译者同样遇到了英译者所遇到难题。

而且长期以来这两个德语术语以及稍后的英译术语就有各种不同的翻译,常见的包括社区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联系与社会联系、共同体与利益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同认知和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

1. 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忠诚爱国、崇尚和谐等良好的民族性格,这些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 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秉承了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和谐理念、佛家的慈悲心肠等优秀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动荡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起到凝聚力量、团结民族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支持。

2.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促进民族和睦相处,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促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实现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3. 增进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国家认同感,提高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作者:王爱生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03期松原市是地处吉林省西部的一个新兴地级市,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下,教学设备还有待完善,但这个地区在实验教学方面却有着很好的成绩。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这些成绩是自制教具共同体集体智慧的力量。

为了使这种共同体的做法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推广,对这种非官方组建的共同体能有借鉴作用,我们现总结成文,介绍给大家。

一、共同体的基本情况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有2人,他们分别是松原市装备办的主任和松原市教育学院的教授。

目前有来自不同单位的22位成员。

按区域分,有县装备办人员4人,油区教师2人,城镇教师12人,农村教师4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的2人,40~49岁的10人,30~39岁的13人,25~30岁的1人。

近年在吉林省的5次自制教具比赛中,共同体有4次荣获团队第一,且每次选送的教具获奖率达95%以上;近年来的5次全国自制教具评选中,吉林省选送的教具有50%以上的作品是由松原市提供的;近10年,共同体公开发表实验方面的研究文章200余篇,主持了两项中国教育学会物理学委员会的资助课题,两项吉林省规划课题。

二、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主要依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种方式。

自我反思总是受个体经验的限制,同伴互助受本单位范围的限制,专家引领更是偶然为之。

而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弥补了这些不足。

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基于个体性格上的相融、兴趣上的相同、技能上的互相欣赏、为人上的互相信任等,形成一种稳定的非正式团体。

其宗旨应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专业困惑时,心理上能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从而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收获新的思考或经验,并进行创新,促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智慧生成,实现个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成就教师职业幸福。

共同体成员的特征主要有:(一)相同性这个团队的成员一般交际范围比较窄,爱好也不是十分广泛。

共同体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共同体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其中,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共同体课堂教学实践,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潜能的引导者。

2. 合作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3. 互动交流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4. 灵活多样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共同体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 合理分组在共同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分组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2. 明确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3. 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 及时评价在共同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

5. 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立激励机制。

如设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共同体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共同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

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作为一个民族,在思想、文化、历史和民族性格等方面,能够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这种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现实愿景性的双重特征,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一、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应该在全民教育、传统文化普及、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信,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这需要我们打破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同时,还需要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只有在心灵上和生活上的实际融合中,才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民族共同体、推动各个民族和谐发展。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高度的思想凝聚力,要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民族精神的更新和发展。

同样,需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着力培养广大公民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思想和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国家凝聚力,实现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大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来进行。

只有不断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实现更加强大的中国梦,建设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收获和感悟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收获和感悟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时代呀,那可是一段超级精彩的旅程!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学生成长共同体呢,就是这场冒险中最闪亮的宝藏。

在这个共同体里,你能收获到的东西可多啦!就好比你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那感觉,就像一群小鹰一起在天空中翱翔,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你知道吗?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那思维的火花噼里啪啦地迸射出来呀,可带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把这些汇聚在一起,就像拼成了一幅超级绚丽的拼图。

有时候你会惊叹,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呀!这不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嘛。

还有啊,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共同体里的小伙伴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他们就像你在冒险途中的可靠队友,给你力量,给你勇气。

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温暖的光,让你心里暖暖的。

而且,在这个共同体里,你还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呢!比如说团队合作的能力,怎么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怎么去协调大家的意见。

这些可都是将来走向社会超级实用的技能呀!你想想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当你遇到难题时,你会不会想起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奋斗的时光?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会不会想起共同体里大家互相鼓励的话语?这就是学生成长共同体带给你的宝贵财富呀!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你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也许现在你还感觉不到它的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曾经在共同体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过一个项目。

那时候,我们遇到了好多困难,有几次都差点想要放弃了。

但是,大家互相打气,互相帮忙,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真的让我学到了好多呀!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毅力了。

所以呀,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在学生成长共同体里的时光呀!不要错过每一个和小伙伴们一起成长的机会。

因为这将是你们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经历。

这就是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的学生时代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民族性格、文明传承等多方面共同体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建立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经过长期演变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且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还突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共同体验和历史纽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重大转变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苦难,但是,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开拓进取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纽带,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表现在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品质、崇尚道德的行为等方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对这种民族性格的弘扬和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创造一个让中华民族自豪和自信的环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民族的众多分支群体组成的一个大家庭。

中华民族的人口众多,语言、方言等多样化,但是却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要通过对分支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和认同,实现“多元一体”的理念。

这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向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趋势。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一、初入共同体的世界。

刚翻开书开始读前面几章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新的社交圈子。

这个共同体的概念就像一个神秘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或者困惑。

作者在开头构建这个共同体的时候,那些描述就像是在给我介绍一群性格各异但又紧密相连的朋友。

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这个共同体的模样,它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村庄,大家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分工,但都围绕着一些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纽带联系着。

二、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

读到中间部分关于共同体里人际关系的描写时,真的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感觉就像是在看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际闹剧。

比如说,有人在共同体里想当“老大”,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小伙伴群里总有那个想指挥大家的孩子一样。

但是在这个共同体里,可不像小孩子过家家那么简单。

大家有各自的利益、想法和价值观,想要协调好可不容易。

这里面有互相支持的温暖时刻,就像冬天里大家围着火炉分享故事;也有互相斗气、闹别扭的时候,就像两个小孩因为一块糖而争吵。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就像一个复杂的蜘蛛网,每一根线都牵扯着不同的人和事。

三、共同体的规则与秩序。

再往后看关于共同体规则与秩序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学习一长串的校规校纪。

不过这些规则可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整个共同体能够正常运转的密码。

有些规则看起来很合理,就像大家都要按时参加集体活动,这就像我们上班不能随便旷工一样。

但是有些规则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好像为什么在这个共同体里某种颜色的衣服不能在特定的日子穿呢?这让我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虽然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但大家还是遵守着。

这也让我明白,规则在共同体里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虽然有时候觉得麻烦,但要是没有它,整个共同体就会乱成一锅粥。

四、共同体的发展与变革。

最后几章关于共同体发展与变革的内容,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成长纪录片。

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嘿,家人们!今天我想和你们唠唠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儿啊!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咱们五十六个民族就是这个家里的兄弟姐妹。

咱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本事,就像蒙古族的豪爽、傣族的温柔,可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是让这个家越来越好!这不是很神奇吗?
比如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

想起那次地震,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不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吗?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就像一家人一样!难道这还不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吗?
再看看咱们的传统文化,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啊!过年的时候,不管是汉族的春节,还是其他民族的节日,大家都一起欢乐庆祝。

我们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这不就是咱们共同的文化传承在发挥作用吗?就像一条纽带,把咱们紧紧连在一起。

还有呢,在学校里、在工作中,不同民族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我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这种团结协作,不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中的生动写照吗?
我觉得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有了它,我们才能团结一心,战胜各种挑战;有了它,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共同体意识,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吧!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咱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资料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资料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资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华民族在共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和命运等方面形成的一种集体认同和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的情况下,建立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味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统一稳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1.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维护民族间的和谐关系,避免因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而导致的分裂和冲突。

2.提升国家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程度,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3.加强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在国际事务中更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4.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和谐融合,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和优势,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1.加强民族认同教育通过教育系统和宣传媒体,加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倡导民族团结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活动,倡导民族团结的理念和理念,增强民众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3.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利和利益,增强各民族自治地区的凝聚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4.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5.构建共同的民族认同加强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的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认同和价值观,推动民族意识的提升和统一。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挑战1.地域文化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异,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促进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大挑战。

2.非民族因素的干扰在现代社会,各种非民族因素,如地域、阶级、宗教等因素对民族凝聚力产生一定干扰,也是共同体形成的难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特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虽然历史上经历过分裂和战乱,但是最终都能够走向统一。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历史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我们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尊重和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我们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和参与,不断增强自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成员对于自己民族身份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历史的视域下,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同。

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一种文化认同的共同点,如崇尚和平、重视家庭价值、尊重长辈等。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观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与历史事件和共同经历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诸多战争、侵略和外族统治使得中华民族面临同样的困境和威胁,这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成员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认同感。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同样的侵略者和敌人,中华民族内部的成员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还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成员在地理、生活习惯、语言、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民族特征使得中华民族内部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种共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还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国家的一体化和统一进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实体,这种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认同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内部的成员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共同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和国家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自觉自愿地以一个整体共同体的身份和责任感对待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种民族意识。

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要靠历史和文化的根植,也要靠具体的社会实践来加以强化和培育。

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形成机制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历史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显示,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各支部落就已经开始了交往和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民族性格。

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萌发和形成。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但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

二、形成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制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内在基础。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统一的国家政权以及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在当代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条件。

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关于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篇1: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事儿,那可太重要了,就像超级英雄的集结号一样。

你想啊,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个超级大的家庭,那每个民族就像是家里性格各异的成员。

有的像热情似火的小辣椒,充满活力;有的像温文尔雅的小花,散发着宁静的美。

要是没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各自为政,那场面就乱套啦,就像一群没头的小鸡到处乱跑。

这个意识就像是一条神奇的绳索,把我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像一艘超级大船,各个民族都是船上不可或缺的水手。

如果没有共同体意识,这船就可能在风浪里散架,那可就惨啦,就像一个超级豪华的蛋糕突然掉到地上,变得一塌糊涂。

而且啊,我们的文化那可是宝藏,要是不团结,就像把宝藏乱丢,最后找不到了,多可惜。

我们在生活里,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团结的力量。

比如说美食,各个民族的美食凑在一起,就像一场超级美味的音乐会。

要是没有这种团结意识,就像音乐会缺了好多乐器,变得不完整。

而且啊,我们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少了哪一块砖都不行。

所以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像给我们这个超级大家庭注入了一股强大的魔法力量,让我们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篇2:篇2:哈哈,朋友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是个超级有趣又超级重要的事儿呢。

把中华民族看成一个超级大森林,那各民族就是森林里形态各异的大树。

有的树高耸入云,像个威风凛凛的巨人;有的树婀娜多姿,像个翩翩起舞的仙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像是森林里的精灵,它让这些大树紧紧相依,要是没有它,那就像一阵狂风把大树都吹得东倒西歪,整个森林就变得乱糟糟的啦,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把整齐的书架弄乱了一样。

你看我们的艺术文化,各民族的艺术就像一朵朵绚丽的烟花。

如果没有共同体意识,这些烟花就只能是分散的小亮点,而当我们团结起来,那就是一场超级盛大的烟花秀,能把整个夜空都照亮,比最亮的星星还耀眼。

做发展学学生个性的合作伙伴

做发展学学生个性的合作伙伴
师 , 与 学 生 一 耕 耘 , 同建 设 这 个 美好 的家 园 。 要 起 共
的 同 学提 议 为 了活 跃 气 氛 , 造 一 些 音 响效 果 。 便 自 制 我 到 了我 与他 们 的 合作 与 融 合 , 更 理 解 了老 师 的 心 。由 也
台作 育 ^ 。 生在 学校 里 主 要 目标 是 成 长 , 学 会 学 是
思 维 一旦 形 成某 种 定势 , 然 导 致 思想 的僵 化 。 僵 化 必 而
的思 想 在 “ 导 ” 们 面对 发 展 变化 的 事 物 时 必 然 会 指 人 造 成 工 作 的失 误 。班 主任 在 工 作 中积 累丰 富 的 实 践 经 验 , 对 搞 好班 级 工 作 是 十 分 有 利 的 , 是 , 验 是 相 这 但 经 对 的 ,它 不 应 成 为 管 理学 生 过 程 中一 成 不变 的金 科 玉 律 。 而 , 们常 常看 到 有 的班 主任 受 “ 验 的影 响 , 然 我 经

些 消 极 品 质 。 比如 , 一 次 课 问 操 比赛 中 , 委 们 摩 班 主 任 要 与学 生 共 同 筹划 , 展 活动 , 织 他 们参 加 ~ 在 班 开 组 中形成 的对 人 或事 的 固定 看 法 。 理学 告 诉我 们 , 的 心 人 对 性 格 外 向泼 辣 、 想敢 做 的学 生表 示 好 感 。班 主任 在 敢
生 个 性 的 发展 , 分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 掘 其 潜 能 , 高 集 体 的约 束 。 同 时我 也 注 重 以 民主 平 等 的 工 作 作 风 影 充 挖 提 学 生 的 生 命 质 量 , 现 人 的 社会 价 值 。 实
台 作建 班 。班 级 是 学生 学 习 、 活 的 基 本 单 位 , 生 更

如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

如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

如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心理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建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其中,阿德勒提出了共同体感觉这一重要概念。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解读和理解阿德勒心理学共同体感觉的含义和意义。

一、共同体感觉的定义阿德勒所谓的共同体感觉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它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的主观体验。

二、共同体感觉的形成共同体感觉是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逐渐认知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同时,共同体感觉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共同体感觉的理解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三、共同体感觉的作用共同体感觉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其次,共同体感觉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加强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此外,共同体感觉还能够激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使个体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共同体感觉的培养共同体感觉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共同体感觉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应该营造和谐、支持和尊重的氛围,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共同体的力量和意义。

此外,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项目,促进个体的共同体感觉的培养。

五、共同体感觉的重要性共同体感觉是个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个体层面上,共同体感觉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社会层面上,共同体感觉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六、共同体感觉的实践意义共同体感觉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需要付诸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共同体一、民族性格鲍威尔把民族性格区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来说,外在身体特征是最为容易判断民族,黄种人所形成的民族与白种人所形成的民族之间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身体结构的差别在鲍威尔看来还与意志的差别存在某种关系,“身体结构的差别或者直接伴随着在同样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的差别,或者伴随着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上的差别,而这一种差别本身又产生决策和意志的差别。

”①尽管还不能确定身体特征上的差别与人们意志差别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把人的思想观念变化归结生理结构上的变化,这是当时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普遍做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来,以此来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这种研究方法影响了包括鲍威尔在内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

尽管如此,鲍威尔认为虽然身体特征与精神特征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在作用上并不是等同的。

因为民族性格的实质不是外在身体特征而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即人们的注意力和行动决策上。

这样鲍威尔就把民族性格由客观身体特征转向了主观精神特征即从人们对于外在事物的看法与意识上来判断民族之间的差异。

这种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

正是这些观念与意识使得他们对同样的外界刺激有不同的反应。

在这一点上,鲍威尔阐述了他的民族性格观念:“民族性格首先不是指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身体特征和精神特征的总和,而仅仅是指意志趋向的差别、也就是指同样的刺激引起不同的运动、同样的外界情况引起不同的决策这一事实。

”②根据安东尼史密斯观点,“民族性格”这一概念并不是伦纳和鲍威尔首先提出来的,而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首先提出来的。

卢梭认为,一个民族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品质特征,他说:“我们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准则就是民族的品质特征:每个民族都拥有,并且必须拥有品质特征;如果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品质特征,我们就要开始让它拥有这样的一种特征。

”③他所说的民族品质特征就是民族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与鲍威尔所说的民族性格在意识行为和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由于意志差异,人们对于同样的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也就是注意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鲍威尔举例说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做一次同样的旅行,但是他们的收获和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他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决策比如选择生活方式的差异。

另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价值①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100;鲍威尔:《鲍威尔文选》,第10页。

②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2;鲍威尔:《鲍威尔文选》,第10页。

观念、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这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文化的差异。

鲍威尔把这种文化区别归结为“不同表象和意志趋向”。

这样就他把价值、道德观念奠基在人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经济基础之上,这说明包括鲍威尔在内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试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对立最终还是走向了唯心主义。

鲍威尔把这些价值判断与道德观念内容称为“表象群”,它是指人们对于外界事物所产生的认识,并由此形成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这样表象、意志与行为就构成了鲍威尔民族性格的基本内容。

鲍威尔认为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行为方式、观念意识上的趋向性与一致性,但是它不能作为对于人们观念、意识与行为原因的解释。

因为这种解释常常会导致两个错误:一是把并列存在的共同特征现象当作因果关系;二是犯了同义语反复的错误即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

显然这并不是对于人们行为原因的解释。

比如说,犹太人在宗教、哲学方面表现出的抽象思维天赋,鲍威尔认为这实际上是从历史上单个的犹太人表现出来的一致性特点的总结,“但是这种一致性是怎样产生的,自然并未得到丝毫的说明。

”④这种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又常常被人们当作行为的原因。

这一现象就如同原始社会的拜物教一样,人们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把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赋予其神的性质,反过来又成为支配人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商品、货币与资本,由于它们的特殊价值与作用反而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从而形成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

鲍威尔把人们对于民族性格共同体这一现象称之为“民族性格拜物教”,在对民族本质有了充分认识以后,鲍威尔自信地说:“我们的理论一下子把这个鬼子打跑了”,⑤因此他认为在科学的基础上就会对民族有着清晰地认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的行为究竟为什么会有共同性?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个群体与另外一个群体区分开来,甚至于导致民族之间的斗争?鲍威尔试图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实证主义的幽灵缠绕了20世纪初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们,他们认为只有诉诸于科学才能使理论具有正确性。

鲍威尔同样也认为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释“民族性格”。

鲍威尔用所谓“科学”方法即“经验”心理学上能够说明民族性格反对无法证实的“理性”心理学和民族“精神”来说明。

之所以采用经验心理学而不是理性心理学,鲍威尔坦承是由于受到康德对于认识论批判的影响。

康德综合了经验论与先验论,认为我们的感觉来源于外物,但是这种感觉并不能成为知识,因为它们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先验论把人类的心灵、理性具有的普遍性作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但是理性、心灵是在现实中无法经验到的,是没有内容的纯粹理性,所以不能作为知识的对象。

为此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它既保证④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22;鲍威尔:《鲍威尔文选》,第50页。

⑤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了认识的具体性又保证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从而打破了近代哲学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对立。

康德认识论对于后来思想、科学发展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康德认识论批判以后,心理学研究抛弃了原来把心灵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而是把心理学研究建立在客观对象研究基础上即人的行为、人体结构以及生理学等。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在康德认识论影响下,鲍威尔用“经验”心理学来解释人们行为共同性原因。

人们的关系不再“理解成那些简单的心灵实质彼此之间的关系”,⑥而是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鲍威尔认为通过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活动,我们每个人只是知道自己的心理感受,比如喜、怒、哀、乐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但是别人的感受不是直接经验的而是通过他的行为活动并根据共同性原理推断出来的。

鲍威尔反对一般普遍的精神实体即心灵而是把日常的行为当作经验的对象,经验产生的对象就是表象、感受与愿望。

这说明他并未真正走出那种把心灵当作客观实体对象这种虚假陷阱。

对于人们行为共同性原因的解释除了心理学之外,再就是以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把它们看作“是一切变动中的恒久不变的内容,是寓于一切个人差别中的统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一精神实质的形态,只不过是它的表现方式。

”⑦在鲍威尔看来,这仍然没有回答出性格共同性的原因,它和理性心理学一样都是基于错误的推理,在个人行为与精神实体的关系上,或者把普遍不变的精神实体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个人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或者把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是精神实体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只不过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幽灵”而已。

鲍威尔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对于民族性格的错误运用,也批判了浪漫主义和理性心理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性格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

二、性格共同体“民族是通过命运共同性而结成一个性格共同体的人们的整体。

”⑧通过鲍威尔的定义可以看出,民族是一种性格共同体,这种性格共同体是在命运的共同性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在历史中经历相同的命运。

正是鲍威尔这一观点决定了他在解决民族问题方法和策略上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差异。

(一)共同体⑥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24;鲍威尔:《鲍威尔文选》,第8页。

⑦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23;鲍威尔:《鲍威尔文选》,第6页。

⑧Otto Bauer,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Social Democrac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要明确鲍威尔民族内涵就要首先说明共同体含义。

最早阐述共同体概念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代表性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了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在群体结合中两种形式。

他认为共同体是在自然基础上即血缘、家族、邻里形成的,还包括范围较小的联合体如村社、城镇以及朋友、师徒等。

共同体的特点是“本质意志”,在生活中它表现为习俗、记忆与意向。

在共同体中形成统一的完善体系,它们之间形成互相作用与影响的有机整体。

与共同体不同,社会则是通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即通过“选择意志”而形成的人类群体,人们通过法律、权力、制度、契约产生联系。

在社会中人们的手段和目的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分散的,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社会是一种机械的结合。

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共同体到社会的过程,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个体主义、物质文明特征正是社会的典型表现。

对此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共同的真正的生活,而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